一、心理教練的提出背景
心理教練這一概念來源于教練技術,其哲學基礎是后現代主義哲學,在心理學的影響下得到豐富和完善,因現代企業的管理變革而得到長足發展。
(一)心理教練的起源
心理教練其最基礎、最核心的要素是教練技術,心理教練的概念起源于教練技術在企業中的應用。
1.教練技術的應用
“教練技術”于1975年由教練技術之父添·高威(Timothy Galloway)應用于企業。當時,The Inner Game教練服務公司的總裁添·高威是一名網球教練,他聲稱只要接受他的指導,任何人都能在20分鐘內學會打網球。這受到了美國某電視臺的質疑,因此他們組織了一場現場教學活動,要求添·高威在20分鐘內教會20名從未接觸過網球的志愿者打網球。添·高威欣然接受了挑戰,并在規定時間內運用教練技術令一位多年不運動的女子能夠成功地接球與發球。在事后的訪談中,添·高威說道,自己并沒有教授她如何打球,而是幫助她改變不會打球的自我認識,集中注意力到這項運動上,心態也由“不會”過渡到“會”。
AT&T公司管理者在電視上看到這個節目,決定邀請添·高威給公司人員上課,以改變公司經營不善的現狀。添·高威坦言自己對企業管理并不了解,但可以嘗試將銷售人員當作運動員,將來訪者當作網球,給經理們上培訓課。雖然沒有很大的把握,但事實證明課堂的效果非常好。學員們的筆記上滿滿都是與企業管理相關的內容,看不到一點與網球相關的字眼,說明他們已將球場上的教學方式遷移到企業管理方式上來。
培訓結束后,添·高威開始思考和探索著將體育的教練技術應用于企業管理,他從一名體育教練逐步轉型為企業教練,通過與企業管理優秀人才的探討和合作,教練技術隨之誕生,添·高威也因此成為該領域的開拓者與先行者。
2.心理教練的提出
20世紀90年代,教練技術引起一批研究心理學的學者的興趣,心理學研究者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和方法論,不斷豐富完善教練技術,隨著教練技術的應用推廣和教練的職業化發展,最終形成“心理教練”這一概念。
心理教練常被認為是運用教練技術激發他人心理潛能的職業工作者。但心理教練不單單是一種職業,心理教練可看作是思維范式、管理模式、溝通形式和生活方式。心理教練可以是體育教練,也可以是汽車教練,更可以是企業教練、個人成長教練等。近年來,心理教練的方法論不斷發展,應用技術趨向成熟,越來越多的企業通過聘請專業的心理教練來協助完成日常工作。
經過多年的蓬勃發展,心理教練行業已成為一個高收益的新興行業,并且在管理、教育、個人發展等領域得到應用。心理教練關注的是對人潛能的開發,聚焦于優化有利于實現目標的個體優秀品質。這種以人為本的培養模式受到人們的青睞,被越來越多的企業家、教育家等管理人才所運用。
(二)東西方哲學的融匯
教練過程是一個幫助來訪者不斷發掘潛能、認識自我的過程。教練過程必定是在特定的情境中進行的,心理教練與來訪者的關系是整個教練環境的核心元素。教練過程中的所有教練行為都要圍繞著這個關系產生。因此教練關系直接影響教練的進程,心理教練和來訪者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影響,共同建構一個完整的教練過程。以下幾個問題可能對于教練過程的哲學根本的構建更具有基礎性:人是什么?人能改變嗎?價值如何參與教練過程?如何建立教練關系?這些問題是心理教練的哲學根基,本質上是對人的認識論及其延伸。
在西方的后現代主義哲學和東方的陽明心學的共同影響下,心理教練構建形成了對人這一客體的基礎性認識,圍繞這些基礎性認識,心理教練穩固了自身的哲學基礎。
東西方哲學的發展可分別追溯于春秋時期與古希臘時期。春秋戰國時期是東方哲學思想發展最鼎盛的時期。這一時期涌現了多個學派,各個學派之間爭奇斗艷,形成百家爭鳴的局面。在這其中,形成了以孔子、老子、墨子為代表的三大哲學體系。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學提倡“中庸”,崇尚禮樂和仁義,重視道德教育與人性修養。以老子為首的道家提倡“無為”,主張道法自然,一切不可強求,“道”是最高哲學概念。而墨家倡導“兼愛”“非攻”,不分階級地愛所有人,不打不正義的仗。除了這些廣為人知的學派,還有名家、陰陽家、雜家、農家等,與儒家、道家、墨家等學派共同被稱為九流十家。百家爭鳴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次偉大的思想解放運動,有力地推動了東方哲學的發展。
陽明心學主要是受儒學的影響,最早可追溯于孟子。陽明心學繼承與發展了陸九淵的心學,因此王陽明也被稱作心學的集大成者。陽明心學強調“知行合一”“致良知”“心即理”,這些理念與心理教練的價值定位高度契合,在心理教練本土化的進程中,陽明心學大大豐富了心理教練的哲學基礎,提倡心理教練幫助人覺識、覺察、覺知,發現內心的強大,明確自我需求,找到平靜的力量及人生的追求。
西方哲學起源于古希臘、古羅馬時期,與春秋戰國時期相似,古希臘的哲學家們在這一時期迸發思想的火花,孕育了許許多多著名的哲學思想家,如蘇格拉底、柏拉圖、亞里士多德等。這一時期學者的研究涉及自然,涉及人,最后進入系統化的階段。到了中世紀,宗教的發展使得哲學的研究只為宗教信仰作解釋。直到文藝復興的興起,哲學的發展進入近代哲學時期,人們重新燃起對知識、自由的渴望。近代哲學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的研究重點依然是自然與人,第二階段的研究重點轉移為主體和客體,第三階段又可稱為“德國古典哲學”,代表人物有黑格爾、康德等,這一階段的哲學家將形而上學推向頂峰。自黑格爾后,哲學進入現代發展階段。
后現代主義哲學也是時代的產物,是社會進入開放時期,信息量劇增,知識爆炸,文化多元化,關注人作為知識主體功能驅動下產生的對人類認識觀念的認識。起初是以否定現代哲學而出現的,但逐漸產生了有建設性的哲學思想。后現代主義思潮把人的人生觀和科學觀始終融于一定的文化圈內來考察,關注文化和語言的解構等問題,其中,對心理教練影響最為深刻的是社會建構論。社會建構是通過互動實現的,認為人不僅具有自然屬性,而更具有社會屬性,人的心理和行為受到個體的社會角色、身份、情境以及互動對象等多種因素的共同制約,并非簡單地取決于個體本身。社會建構論強調人是關系的存在,人的心理和行為存在于關系之中,并通過關系被理解。
以后現代主義哲學為基礎的心理教練展現出以下核心要素:①教練者和來訪者之間是平等合作關系,而不是上下等級關系;②教練的焦點在于積極地構建解決方案解決問題,而不是深入地分析問題本身;③來訪者為具有正常行為能力或高功能人群,不具有精神或心理疾病的臨床特征;④教練者的專業在于幫助他人學習、輔助他人成長的技能,而不是掌握來訪者所選擇學習或討論的領域的特殊知識;⑤教練是一種以目的和行動為導向的系統過程,強化來訪者的自主學習和個人成長。
(三)心理教練的理論支撐
“心理教練”的概念受到人本主義心理學、積極心理學、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等心理學的深刻影響,融合了認知行為療法、合作對話思維、焦點解決技術和教練技術。心理學為“心理教練”提供了基礎性的理論支撐。
(1)人本主義心理學
人本主義心理學作為心理學的第三勢力,它的興起是心理學領域的一次重大變革。人本主義心理學家批判行為主義學派將人類與動物視為相同,批判精神分析學派將病人和正常人相提并論。人本主義學派提倡研究人的本性與價值,強調自我實現,重視自我價值。
人本主義心理學的主要理論主張如下。
第一,人本主義心理學將人的本性與價值放在心理學研究的第一位。行為主義和精神分析均有貶低人性的傾向,而人本主義強調人性關懷,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人的價值和優秀的心理品質,這在當時已是一個非常大的突破。
第二,人本主義心理學突出人的動機系統和高級需要的重要性。傳統主流心理學傾向于將正常人等同于動物或病人,受到了人本主義學派的強烈抨擊。人本主義在其理論體系中闡明了動機和需要在促進人類進步上的重要性,其理論重要貢獻者是馬斯洛和羅杰斯。
第三,人本主義提出心理學研究應該結合實驗客觀范式和經驗主觀范式。人本主義主張研究方法的選擇要考慮實驗的特點,倡導對研究方法的選擇保持開放的態度,不要僅局限于實驗法,并強調整體分析的重要性。
第四,人本主義心理學促進以人為本的組織管理與教育改革以及心理治療的發展。人本主義學派提出的諸如以人為中心的理論、動機層次理論對組織管理、心理治療等均有借鑒意義。
人本主義對心理教練產生了深刻的影響。在教練過程中,強調對來訪者積極的無條件接納,相信每一位來訪者都具有不斷學習、自我發展和成長的渴望和潛能,而教練的目的是為了發掘這些潛能,達到來訪者自己設立的目標。在比較了以人為中心的一系列助人方式和教練方式后得出結論:以人為本的思想原則是心理教練得以成功的關鍵因素。
(2)積極心理學
受到二戰的影響,戰后一段時期心理學家更多關注如何驅使個體克服挫折,在逆境中學會成長,而忽略了對人類積極性的研究,至20世紀末,積極心理學思潮的興起使人們意識到積極心理品質的重要性。這股思潮的創始人是美國當代著名的心理學家馬丁·塞里格曼[注],他提出,“積極心理學是致力于研究普通人的活力與美德的科學”。積極心理學提倡關注積極的心理品質,促進人類幸福發展。
積極心理學主張心理學應對普通人如何在良好的條件下更好地發展、生活,具有天賦的人如何使其潛能得到充分的發揮等方面進行大量的研究。積極心理學的研究圍繞主觀、個人、群體三個層面開展。在主觀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主觀體驗:幸福感和滿足(對過去)、希望和樂觀主義(對未來),以及快樂和幸福流(對現在)。在個人的層面上是研究積極的個人特質:愛的能力、工作的能力、勇氣、人際交往技巧、對美的感受力、毅力、寬容、創造性、關注未來、靈性、天賦和智慧,目前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這些品質的根源和效果。在群體的層面上是研究公民美德和使個體成為具有責任感、利他主義、有禮貌、寬容和有職業道德的公民的社會組織,包括健康的家庭、關系良好的社區、有效能的學校、有社會責任感的媒體等。
積極心理學改變了以消極的態度看待人類,主張人性本善,重視人性優點和價值,為心理疾病的預防提出了大量的積極干預措施,為心理潛能的激發提出了豐富的理論和實證支撐。心理教練充分結合積極心理學的理論基礎和核心理念,主張關注來訪者有能力解決自身的問題,心理教練關注來訪者的積極性格品質、激發潛能。同時,心理教練整合積極心理治療、欣賞式探詢、心流教練等方法,建構獨特的心理教練干預范式。
(3)后現代主義心理學
后現代主義心理學是后現代主義思潮的產物,基于對現代心理學的反思、解構、重構而形成。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對行為主義、精神分析和人本主義各自的主要理論(即機械還原論、生物還原論和自我中心論)加以批判和反思,主張心理學研究理論和方法的多樣化,注重從文化、歷史等多個層面對人的心理與行為進行研究,對意義、價值、主觀性等內容予以重視。
目前,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尚未形成一個完整、系統的理論體系,而是具有典型的后現代性質的一系列心理學思想,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呈現以下主要特征:一是反對機械論和實證主義,提倡經驗論和相對主義。后現代主義心理學不提倡嚴格控制實驗條件進行心理學研究,認為心理學研究不需要遵循客觀性、系統性等硬性科學研究原則。二是強調心理學應與倫理學、藝術、社會學等人文學科結合。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家認為心理學應當研究人的思維、決策、創造等高級心理過程,認為心理學研究應當結合哲學、藝術、社會學等人文學科,成為與人類日常生活緊密聯系的學科。三是反對還原論、簡約論和擬畜性,提倡整體論和從文化、歷史的角度出發來研究人的心理。后現代主義心理學對行為主義學派通過動物實驗得出的研究結論表示質疑,不認可行為主義學派簡單地將動物實驗結果直接推及到人的身上的做法。他們認為主流心理學運用實證、演繹、推理、歸納等科學方法來研究心理學是不必要的,批評這樣的做法會割裂人與社會文化的關系。
心理教練吸收了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建構論,使得心理教練技術趨向系統化、專業化,二者的發展是一脈相承的。在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影響下,心理教練技術的研究與應用呈現出后現代主義心理學的特征:一是懷疑,強調對知識的質疑和反思,提倡保持好奇,保持探索,尋找更多的可能性;二是避免概括化,考慮問題時應兼顧實際性和具體化,避免過于抽象;三是重視在地知識,在解決問題和完成任務過程中習得的知識技能和積累的經驗要加以重視;四是在互動中創造,知識不是靜止不動的客觀真理,而是在社會互動中不斷的創造和發展;五是語言是一個社會創造的過程,語言本身具有創造性,言語中的變化,在當下一刻會帶來更多變化;六是知識和語言是變化的,知識和語言一直在變化和生成之中。
(4)認知行為理論
認知行為理論是探討人如何認識和判斷,如何決策與行為的科學。心理教練所關注的領域與心理咨詢雖有區別,在某些方面卻擁有相通的主旨:描述、解釋、預測、調整或改變人的認知與行為,認知行為理論試圖揭示和解釋的恰好是認知與行為的基本規則。
認知行為理論對來訪者認知與判斷過程的分析;從身心一體、情緒反應與理性判斷相互滲透的角度,對理解來訪者心理、生理因素與認知和行為的關系以及來訪者的歸因風格分析,提供了概念工具。
認知行為理論是認知理論和行為理論的整合,該理論認為通過改變人們的思維、信念和做事的方法可以改變人們的不良認知,因為這些不良認知的來源是人們對所遇之事的態度、信念,而并不是針對事件本身。認知行為療法是心理咨詢常用的一種治療方法,它的理論基礎是認知情緒ABC理論。該理論是由心理學家艾利斯(2006)[注]提出的,他將外界事物設定為A,個體的認知設定為B,個體的行為和情緒反應設定為C,以此幫助個體覺察到自己不良情緒產生的原因,做出接納或改進(如圖2-1所示)。

圖2-1 認知情緒ABC理論示意
基于認知行為理論的心理教練將正念的涵義、理念和訓練方式納入教練過程中,幫助來訪者更好地自我覺察和自我接納。它有助于發展來訪者的好奇心、耐心、信任以及對他人和周圍世界的仁愛,達到覺知、平靜、專注和和諧的內心狀態,從而增強身心健康,促進人際溝通和交流。
(5)焦點解決短期治療技術
焦點解決短期治療(Solution-Focused Brief Therapy,SFBT)強調突出積極方面、構建積極目標,采取“非專家、不知曉”的立場和輔助構建解決方案過程作為其主要原則,著力于辨認和探索來訪者的優勢資源、有意義的目標,以及對問題解決方案的理解。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技術的基本觀點可以用于教練過程中對問題情境的建構,這些基本觀點包括以下內容。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認為人們有能力自己解決問題,解決方法應從強調來訪人的優點而非缺點著手,關注受教人的特點、力量與偏好。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的理論基礎是建構主義。建構主義認為,人類的主觀世界是通過言語建構的,因此人類可以運用自己的力量和身邊的資源進行“建構”。同一個問題的產生會有不同的結果,那是因為我們運用不同的方式來對其“建構”。
解決問題是目標。問題本身不是問題,而是解決問題的方法不當,導致問題的出現,甚至帶來更大的問題。在面對每個問題時,應該考慮問題的多面性以及特殊性,彈性的問題解決策略是建構出來的,同樣解決問題的辦法也是可以嘗試被建構的。
凡事都有例外。只要有例外發生,就能從例外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例外是指那些發生在受教人過去經驗中,可能出現問題的時候,問題卻沒有發生。很多時候,來訪者會認為事情糟糕至極,找不到解決的方法了,于是他們變得情緒低落,開始抱怨。但他們忽略了自身所具有的資源,那就是例外。一旦能從受教人的問題中發現例外,或找到他們對小事的應付策略,可以從小處開始擴大,建構更大的解決策略。
焦點解決短期心理治療是心理教練在教練過程中最常用的技巧,幫助員工聚焦解決而非問題,強調小的改變會積累出大的改變,相信小的改變會引發系統的改變,即所謂的滴水穿石、牽一發而動全身。在縮短教練過程用時的同時可以凸顯其專業性、針對性。
(6)合作對話技術
合作對話作為后現代主義心理咨詢中的一個主要流派,被看作是一種存在方式和生活哲學,而不是技術,其最核心的理念是“不知”。心理教練不是專業知識的專家,而是對話與邀請的專家。在貌似“無力”的邀請談話中,創造出更為廣闊的空間,與對話伙伴一起,探索更多的可能性。“對話”有兩種:即內在對話與外在對話,內在對話指禪修、正念、寫作等;外在對話指與督導的創造性、啟發性對話。
心理教練深受合作對話技術的啟發,使心理教練呈現以下特點:一是心理教練的角色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練與來訪者是共同探詢的對話伙伴,應秉持著平等、如實、好奇、尊重的原則,共同建構當下的一切,兩者互為講述者和傾聽者;二是教練過程的對話沒有固定的對話框架、結構和亟待解決的問題,所有心理教練對話都根據當下情況自然靈活地流動;三是心理教練和來訪者之間的雙向影響,在合作關系與對話式談話的空間與過程中,教練和來訪者成為共同參與者,雙方都試著在談話與關系之內互相理解與響應。當教練從事此種共同的動態活動時,他(她)就如同來訪者一樣,會被塑造和再塑造。
(7)神經語言學程序(NLP)
NLP是Neuro-Linguistic Programming 的英文縮寫,被譯作神經語言學程序。具體說來,N指的是神經,這里指大腦與思維過程。人們通過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主觀感覺感受外界事物,感受器官會將接收到的刺激傳到大腦相應的腦區,經過大腦的運作,形成相應的認識和看法。L指的是語言,包括從感受信號發出,到最后表達出意思的整個過程。NLP教練技術中的語言包括兩方面的內容,第一是口頭和文字表達的內容,第二是伴隨語言表達產生的聲調、響度、情緒狀態及肢體動作。P是指思維及行為上的習慣,為產生某種結果而執行的一套具體指令,類似于電腦程序,通過更新軟件而發生改變。具體來說,人都有自身獨特的行為定勢和思維習慣,這些定勢與習慣是日積月累形成的。好的行為定勢和思維習慣會產生積極的結果,運用到管理活動中有利于績效的提升,而不好的定勢和習慣則會影響管理活動的質量。
NLP流派的教練技術擁有較為扎實的理論基礎,經過多年的發展,NLP教練技術已成為應用領域較為廣泛的教練技術,應用領域涉及企業管理、親子教育、個人成長等。
(四)現代企業管理的演進
現代企業管理由目標管理向人本管理的演進,為心理教練的推廣應用帶來了廣闊的市場機遇。由于心理教練以“人”為中心的核心理念與人本管理的現實需求有著一致性,使心理教練行業得到快速發展,心理教練的概念亦隨之得到完善和穩固(如圖2-2所示)。

圖2-2 管理的發展趨勢示意
現代企業管理的演進大致經歷了三個階段:
階段一:目標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杜拉克(1954)[注]在《管理實踐》一書中明確提出目標管理(Management by Objective,MBO)這一概念以后,目標管理便在世界范圍內被廣泛采用。所謂目標管理就是讓組織中的管理者與被管理者即全體員工參與組織目標的分析、設置、實施、評價等活動來管理組織,并通過命令與控制達到管理目標的實現:即經過自我管理和自我控制等管理方式建立起各級人員的責任心和榮譽感。
綜合來說,目標管理是一種面向成果的管理,使用績效考核和流程管理來實現管理目標的實現,員工按照建立起的標準化流程工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員工的工作效率和工作積極性,因為員工無需考慮太多實現目標的途徑,只要目標能夠完成即可,從而也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員工的自由度。實踐證明,目標管理給員工帶來諸多便利的同時也帶來了一定的缺陷,如圖2-3所示。

圖2-3 目標管理的優缺點
階段二:全面質量管理階段
20世紀50年代初美國著名專家費根鮑姆[注]在傳統質量管理的基礎上提出全面質量管理(Total Quality Management,TQM),隨著社會的進步,至20世紀80年代,全面質量管理現已發展成為一門系統性很強的科學。
全面質量管理是指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國家、政府、企業中所有部門、所有組織、所有人員均以產品質量為核心,為保證生產質量的全面提升,融合專業技術、管理技術、數理統計技術于一體,建立起的一套科學嚴密高效的質量保證體系,以優質的工作標準、經濟的工作辦法提供并滿足用戶需要的產品及其他全部活動。
全面質量管理是以精益管理為手段,以產品質量為核心,以全員參與為基礎,以創造高質量產品為最終目標,最終實現通過顧客滿意和本組織所有成員及社會受益而達到長期成功的管理方法見圖2-4。

圖2-4 全面質量管理的特點
階段三:人本管理階段
21世紀之初,人本管理逐漸興起。人本管理顧名思義是把“人”作為企業管理的核心和最重要的資源,把企業全體員工作為管理的主體,圍繞著如何充分利用和最大限度地開發企業的人力資源,服務于企業本身,從而實現企業目標和員工目標的管理理論和管理實踐活動的總稱。
人本管理的核心是人,而實現組織目標的主要方式是利用和開發組織的人力資源,借助價值觀管理、教練技術等先進技術激勵激發員工潛力,以達到創造新知識的最終目標。由于人才成為企業競爭力的源泉,成為企業興衰成敗的決定性因素,所以企業要想在競爭中取得優勝,需要不斷地對員工的人力資本進行投資。
心理教練作為一種領導管理技術運用在企業管理當中,是基于在知識經濟時代背景下,現代企業發展所面臨的問題決定的。應用心理教練技術是對傳統領導模型的有效補充,會大大提高企業的管理效益。教練型領導作為一種新型管理方式,正在逐步替代以控制、指令為特征的“集權式管理”,并被相當數量的企業所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