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決策的全新視角:跨期決策與享樂適應
- 鄭鑫 徐夢怡 張潔
- 1168字
- 2020-11-02 10:00:26
3.2.3 時間感知與跨期決策
時間折扣率代表的是未來時間點的某效用折扣到現在的程度,反映了消費者的跨期決策偏好,其與兩時間點之間的時間間隔長短息息相關。而在跨期決策過程中,消費者主要通過對時間間隔的感知來衡量時間的長短,也就是主觀時間。Kim等(2009)提出了時間感知模型來闡述主觀時間感知對跨期決策的影響。他們認為,之前的很多研究都在考察個體對未來收益的主觀價值隨著時間不斷推移而產生的變化,但其實個體對未來時間的感知也并不是客觀的,主觀上對時間間隔的感知并不是線性的。而研究者們觀察到的跨期選擇中的折扣率下降速度不一致也很有可能是個體對未來時間間隔的感知敏感性降低,導致時間感知增加速度不一致造成的。
據此,索濤(2012)從微觀角度的時距估計能力對跨期決策進行了研究,讓被試對以秒為單位的時長進行估計,與正確的時長進行對比,從而選擇了時間低估者與時間高估者進行跨期選擇,發現時間高估者比時間低估者有更大的可能會選擇即時選項。董陽(2016)發現時間高估者與時間低估者對跨期決策的偏好差異顯著,且在不同損益情境下表現相反,時間高估者在收益情境下傾向于選擇即時選項,在損失情境下傾向于選擇延遲選項。
除了以上通過描繪個體時間感知能力來探索時間感知對跨期決策影響的研究之外,也有很多學者直接探究了個體對決策時間間隔的長短感知與跨期決策的關系,不過,時間感知大多作為中介變量來進行研究。例如,徐嵐等(2019)發現具有循環時間觀的個體相比于具有線性時間觀的個體更傾向于選擇遠期選項,時間感知中介了這種影響。Kim, Zauberman, Bettman(2012)發現空間距離會影響個體的時間感知從而改變跨期決策偏好。Barkley(2001)發現時間感知會中介個人的沖動性特質和跨期決策的關系。
特別地,不同的時間框架、不同的時間表達方式都有可能會影響消費者的時間感知,從而影響跨期決策。例如,徐嵐等(2019)發現事件會作為時間標記影響個體對時間的判斷,此時事件的發生會成為個體感知時間的參照物,弱化依靠直覺的時間觀對跨期決策的影響。劉揚和孫彥(2016)發現在面對“明年1月31日獲得132元”和“經過11月、12月、明年1月,到明年1月31日那天獲得132元”兩個選項時,后者的時間分解效應會導致人們對跨期決策中短期選項的延遲時間感知變長,更偏好近期選項。Read和Frederick等(2005)、Weber(2007)、LeBoeuf(2006)都研究發現,利用日期形式“1月1日vs.3月1日”的表述,相比于間隔形式“今天vs.兩個月后”的表述,個體對其間隔的時間感知更短,跨期選擇時更偏好近期選項。
綜上所述,主觀時間感知會影響跨期決策,包括不同的時間表達方式等多種影響因素可能會通過時間感知的中介影響跨期決策。事實上,事件可作為時間的表征,如“洗澡前”“吃飯時”“放學后”等,決策可與事件在時間上形成前中后的聯系。但是目前卻缺少對這種表征和聯系的專門研究。本研究將重點考察這種時間表征下的效價事件、時間感知與跨期決策的關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