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消費者決策的全新視角:跨期決策與享樂適應
- 鄭鑫 徐夢怡 張潔
- 1280字
- 2020-11-02 10:00:26
3.2.2 時間感知
時間綿延不絕,從無限過去經過現在通往無限的未來(黃希庭,2004)。時間既實際存在,卻又虛無縹緲。時間的確存在,此為客觀時間,穩定流逝,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例如手表上的時針從1點移動到3點,2017年距離2019年已經過去兩年了,等等。這種時間是單向線性的,時間之間等距,過去的1年和未來的1年長度一樣(黃希庭,1993)。然而,時間又是一個抽象的概念。脫離事物變化的時間,不能在世界中得到實在的體現。Gibbons(1984)認為人們對時間信息的加工需要依賴于非時間信息,對時間的知覺實際上通過對事件以及運動的知覺而產生。當人們身邊有合適的參照物,參照物的運動及變化可以幫助人們確定時間,并進行時間估計(董陽,2016)。例如古代的沙漏、滴漏、日晷,現代的手表、掛鐘等。但當不使用計時工具,董陽(2016)認為,我們自身的生物節律,以及對時間的經驗和記憶,可以幫助我們進行時間估計。黃希庭(1993)將這種不使用任何計時工具時個體對時間長短快慢的感受與判斷稱為時間感知。
感知下的時間是一種主觀時間,也是一種心理時間,其與個人的特質、環境等密切相關(曹志偉,2016)。相同的一天,有人度日如年,有人如隔三秋;一年以前發生的事情可恍如昨日,一覺醒來也可覺得恍如隔世。Treisman(1963)認為變化的韋伯常數有助于描述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之間的變化。Takahashi(2008)等在跨期決策研究過程中,發現主觀時間感知和客觀時間之間存在對數函數關系。黃希庭(1993)等指出,主觀時間與客觀時間的關系是非線性的,主觀時間的變化受到內外部多種因素的綜合影響。
有多種模型試圖解釋主觀時間感知形成的機制及背后的影響因素(孫冬葉,2016)。生物取向模型的主要觀點是,生物內部擁有或會因環境而產生一個甚至多個計時裝置,這些內部的計時裝置會幫助或影響生物獲取對時間的感知(Treisman,1963;Gibbons,1984)。在這種情況下,此模型認為影響時間感知的因素便包括個體年齡、性別、經歷、健康等自身相關因素。認知取向模型是隨著神經心理學的發展而逐漸發展起來的。與生物取向模型不同,其專注于影響時間感知的其他主要因素——個體在不同情境下的認知加工過程及其特點,包括注意、努力、認知要求等。其中,Weaver(1975)認為認知計時器分配的注意力資源越少,感知的時間越短,Massaro(1978)也認為當有刺激干擾注意力時,時間感知會縮短。也有研究者將上述模型綜合起來,如Zakay(1997)提出內部計時器只受個體生理條件的限制,與認知因素無關,而注意機制則會造成個體在時間信息與非時間信息之間分配注意資源,兩種方式都會影響時間感知。黃希庭等(2003)提出了時間認知分段綜合模型,認為事件的數量與結構、時序和時點的性質以及個體的時間洞察力特質、情緒和健康狀態、注意力資源等都會影響時間感知,在不同環境、時間下影響時間感知的因素可能會不同,同時也造成相應不同的影響機制。
綜上所述,時間感知是在脫離計時工具時個體主觀上形成的對外部時間長短快慢的感受與判斷,特別地,在本研究中,指的是對未來某段較長的時間間隔的長短快慢的感受與判斷。目前主流的研究成果認為個體內部計時器以及認知體系是影響時間感知的兩大因素,而相應的個人特質及外部刺激的發生都可能因此影響時間感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