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題:問題分析與解決十二法
- 殷祥
- 2726字
- 2020-10-30 15:06:19
三、蘇格拉底: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西方哲學的大賢
蘇格拉底(公元前469—公元前399)是很多學者都比較有研究興趣的哲學家。他比孔子晚出世80多年,這兩位東西方傳統(tǒng)思想的重要開啟者曾被人比較過無數次。我倒是覺得比高低、論先后并無太大意義,因為歷史就是這樣存在著的。今天我也來聊聊關于蘇格拉底的話題,不過不是比較而是與大家分享、研習“蘇格拉底產婆術”。
我們一直將哲學視為系統(tǒng)知識,這類知識是我們窮極一生也可能只觸及皮毛的知識。曾經有人在線上輔導時和我說:“老師,你不要跟我講什么引導,我要的是你直接給我答案,你總是反問我,我覺得你在敷衍我。”
我一直倡導的教學理念是以管理者自身的問題,觸發(fā)其進行深度思考。如果是無知限制了我們的思維,我想我們需要對求知多一份尊重和耐心。仔細看看當下企業(yè)管理中比較受歡迎的各種流派的教練技術,在其引導對話中,我們不難發(fā)現有關“蘇格拉底提問法”的影子。
在教學的方法上,蘇格拉底通過長期的教學實踐,形成了一套自己獨特的教學方法,人們稱之為“蘇格拉底提問法”。它是指在與學生談話的過程中,并不直截了當地把學生所應知道的知識告訴他,而是通過討論問答甚至辯論的方式來展露對方認識中的矛盾,逐步引導學生自己得出正確的答案的方法。
蘇格拉底說過:“我的母親是個助產婆,我要追隨她的腳步,我是個精神上的‘助產士’,幫助別人產生他們自己的思想。”蘇格拉底的母親是一個助產婆,她深諳產婆術,這對于蘇格拉底把產婆術用于教育,將教育喻為“為思想接生”有著重大的影響。后來,蘇格拉底把教師比喻為“知識的產婆”,因此“蘇格拉底提問法”也被人們稱為“蘇格拉底產婆術”。這一教育理論,是西方最早的啟發(fā)式教育,它倡導教育者只能如助產婆幫助產婦生子那樣去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發(fā)現真理與獲得知識,絕不能代替學生學習和思考,思想應當誕生在學生頭腦里,教師僅僅為其提供幫助。每個人身上都有太陽,我們要做的是如何讓它發(fā)光。教育不是灌輸,而是點燃火種。問題是助產婆,它能幫助新思想的誕生。應用“蘇格拉底產婆術”的原則是“有效提問、化繁為簡、化簡為易、化易為趣、創(chuàng)建關聯,幫助他人激活舊知與示證新知”。
了解“蘇格拉底產婆術”的四個推進步驟
蘇格拉底一生并沒有留下什么著作。關于他的教學內容,大多是通過其兩個弟子在后來的著作中用記錄的方式流傳下來的。他的兩個弟子一個是柏拉圖(代表作:《理想國》,他和老師蘇格拉底、學生亞里士多德并稱為希臘哲學三賢),另一個是色諾芬(代表作:《希臘史》《經濟論》)。
以下是蘇格拉底與歐諦德謨有關正義的對話。
蘇格拉底:讓我們列出兩行,正義歸于一行,非正義歸于另一行。首先,虛偽歸于哪一行?
歐諦德謨:歸于非正義一行。
蘇格拉底:偷盜、欺騙、奴役等應歸于哪一行?
歐諦德謨:應歸于非正義一行。
蘇格拉底:如果一個將軍必須懲罰那些極大地損害其國家利益的敵人,他戰(zhàn)勝了這個敵人,并且奴役他,這對嗎?
歐諦德謨:不能說不對。
蘇格拉底:如果他偷走了敵人的財物,或在作戰(zhàn)中欺騙了敵人,這種行為如何呢?
歐諦德謨:當然正確,但我指的是欺騙朋友。
蘇格拉底:好吧,那就來專門討論朋友間的問題。假如一個將軍所統(tǒng)帥的軍隊已經喪失了勇氣,處于分崩離析之中,如果他告訴他的士兵,生力軍即將前來增援。他欺騙了戰(zhàn)士們,使他們鼓起勇氣,取得了勝利。這種欺騙行為如何理解呢?
歐諦德謨:也算是正義的。
蘇格拉底:如果一個孩子生病,不肯吃藥,他父親欺騙他說藥好吃,哄他吃了,他的病因而好了,這能算欺騙嗎?
歐諦德謨:也應歸于正義一行。
蘇格拉底:假定有人發(fā)現其朋友發(fā)了瘋,因怕他自殺,就偷了他的槍,這種偷盜是正義的嗎?
歐諦德謨:應該算是正義的。
蘇格拉底:你不是說不能欺騙朋友嗎?
歐諦德謨:請讓我把所有的話全部收回。
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他還說過:“我像一只獵犬一樣追尋真理的足跡。”
“蘇格拉底產婆術”教學法主要為思想接生,引導人們產生正確的思想。這一方法有四個推進步驟。
①反諷,即從所討論的問題出發(fā),針對學生的回答不斷地提出反問,即使學生答錯也不立刻糾正,而是接著提出補充問題加以引導,使之發(fā)現自己認識上的矛盾,否定自己所肯定過的錯誤意見和觀點。
②助產,蘇格拉底認為自己在這一環(huán)節(jié)的任務是充當智慧的“助產士”,以暗示性的語言和相關示例的方式進一步啟發(fā)和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幫助學生主動發(fā)現新知識并走上正確認識的道路,進而得出正確的結論和獲得新知。
③歸納,即通過對討論所涉及的具體現象、具體事物進行比較分析,找出它們的共性、本質,由特殊上升到一般。
④定義,即將所討論的具體現象、具體事物歸入一般概念,得到關于它們的普遍性認識并清晰地表達出來。
一無所知的智慧
如前所述,蘇格拉底說過:“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一無所知。”
前面蘇格拉底與歐諦德謨的對話啟發(fā)我們:必須敢于懷疑自己的認識,必須不斷否定謬誤而追求真知;知識無窮盡、真理無窮盡;自己現有的知識里面可能包含錯誤,比起知識的無邊海洋,自己目前的學問實在算不了什么。求知乃是不斷自我提高、自我否定、自我認知的無窮過程。
一個人的學識越淵博,越能感受到世界的差異,越愿意走出自己的小圈子,去接觸不同的世界。認知水平越高的人,越能發(fā)現自身的不足,越能聽取別人的建議;反之,認知水平越低的人,越固執(zhí),越認為只有自己是正確的。
也許你有過這樣的經歷:在與別人溝通時,你從各種角度和他分析問題,然后提出一個比較客觀的觀點或者解決方法,結果他就是不聽,表現得十分固執(zhí),無論你如何勸說,他依然固執(zhí)己見,覺得自己是對的。
認知水平低的人,他們的認知模型非常單一,擴展性不足,所以他們在遇到問題時,沒有更多的選項,只能使用同一套模型來解決和處理問題。而認知水平高的人,他們的認知模型更加豐富,他們深知萬事萬物可能有多種不同的形態(tài),并且能接受“世界與自己想象中的并不一樣”。
如果用數學的集合來表示一個人的認知水平,那么認知水平低的人,他們的個人構念就是A,而認知水平高的人,他們的個人構念就是B。但是B包含A,除A外,他們還有C、D、E、F、G……
當一個人變得固執(zhí)時,實際上,他是在大腦中關閉了學習的開關,關停了接觸新事物的“觸角”。一個人如果固執(zhí)到一定的程度,甚至還可能會形成偏執(zhí)型人格障礙。認知水平越低的人,他們就越安于現狀。相反,認知水平越高的人,他們往往越愿意學習、提升、總結與反思。這就是為什么一個人懂得越多,他就越了解自己的缺點的原因。因為他們思考得越多,他們對世界越了解,越明白知識是學不盡的。
因此,認知水平高的人都表現得非常謙虛,他們對事物的看法比較多樣,能夠察覺到別人的處境。相反,如果你遇到一個完全無法溝通的人,那么在很大程度上,是因為你們的認知水平并不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