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題:問題分析與解決十二法
- 殷祥
- 2081字
- 2020-10-30 15:06:18
二、問題中的機會:創造始于問題
凡在人類歷史長河中有突出貢獻的人,都具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他們不僅能學習和借鑒前人的成果和已有的經驗,而且能從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進行新的探索,從而有所創新、有所發明。20世紀30年代,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就言簡意賅地說過:“創造始于問題。”
下面從一則案例說起。
對于大慶油田的發現歷程,人們已經耳熟能詳了,可是對于日本三菱重工與大慶油田的一段歷史,可能知道的人并不多。
1959年9月26日,在松遼地區具有工業價值油流的第一口探井——松基三井開始噴油,標志著大慶油田的誕生。
1960年5月16日,大慶油田第一口生產油井7-11井投產出油。當時,由于中國對于大慶油田的這些情況尚未在國內外公布,絕大多數中國人也不知道大慶油田到底在什么地方,而日本因為戰略上的需要,極為重視中國石油的發展。當聽說中國正開發大慶油田時,日本人始終不明底細,于是就把摸清大慶油田的詳細情況作為情報工作的重中之重。
首先獲得突破的是日本三菱重工的信息專家。1964年4月19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播出《大慶精神大慶人》的報道。第二天,《人民日報》又專門撰文報道。三菱重工的專家們據此判斷,中國的大慶油田確有其事,但他們還不清楚大慶油田的具體位置。
在1966年7月的一期《中國畫報》上,他們看到一張照片:大慶油田的“鐵人”王進喜頭戴大狗皮帽、身穿厚棉襖,頂著鵝毛大雪,手握鉆機剎把眺望遠方,在他身后遠處錯落地矗立著星星點點的高大井架。唯有中國東北的北部寒冷地區,采油工人才需要戴這種大狗皮帽和穿厚棉襖,三菱重工的專家們由此斷定大慶油田大致在哈爾濱與齊齊哈爾之間,但具體位置仍然沒有確定。
同年10月,《人民中國》雜志第76頁刊登了石油工人王進喜的事跡。事跡中說,以王進喜為代表的中國工人階級,為粉碎國外反動勢力對中國的經濟封鎖和石油禁運,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發揚“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搶時間、爭速度、不等馬拉車拖,硬是用肩膀將幾百噸采油設備扛到了工地。
據此分析,他們認為,最早的鉆井是在安達東北的北安附近,而且從鉆井運輸情況來看,離火車站不會太遠。在報道中還有這樣一句話——王進喜一到馬家窯,看到大片荒野時說:“好大的油海,把石油工業落后的帽子丟到太平洋去。”于是,日本人從地圖上看到:馬家窯是位于黑龍江海倫東南的一個小村,在北安鐵路線上一個小車站東邊十多公里處。
就這樣,日本人徹底搞清楚了大慶油田的確切位置:馬家窯是大慶油田的北端,大慶油田可能北起海倫的慶安,西南穿過哈爾濱市與齊齊哈爾市鐵路的安達附近,南北達400公里的范圍。
搞清了位置,日本人又對王進喜的報道進行分析。王進喜原是玉門油礦的1259鉆井隊隊長,他是1959年在北京參加完國慶之后自愿去大慶的。他們從王進喜所站的鉆臺油井與他背后隱藏的油井之間的距離和密度斷定,大慶油田在1959年以前就進行了勘探,并且大體知道了油田的儲量和產量。
1964年,王進喜參加了第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日本人認為,大慶油田如果不產油,王進喜就肯定不會當選人大代表。因此,他們認為這時候大慶油田已經開始大量產油,但煉油規模又如何呢?在1966年7月的一期《中國畫報》上,他們發現了一張煉油廠反應塔的照片。根據反應塔上的扶手欄桿的粗細與反應塔的直徑相比,他們得出反應塔的內徑長為5米。加之參考《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國務院政府工作報告,他們進一步推算出大慶的煉油能力和規模、年產油量等。至此,他們就比較全面地掌握了大慶油田的各種情況,揭開了當時尚未公布的一些秘密。
在對所獲信息進行剖析和處理之后,根據中國當時的技術水準和能力及中國對石油的需求,三菱重工斷定中國必定要大量引進采油及煉油設備。三菱重工立即集中相關專家和技術人員,全面設計出了適合中國大慶油田的設備,做好充分的奪標準備。不久,中國政府向國際市場尋求石油開采設備,三菱重工以最快的速度和最符合中國要求的設計、設備,一舉中標,獲取了巨大的商業利益。西方石油工業大國因此目瞪口呆,驚詫不已。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我們認為分析活動是從問題開始的,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是各種專業人才必須具備的素質。分析是為解決一定的問題而進行的,帶著目的去分析才有意義,才有可能成功,漫無目的亂想不會有什么結果。明確的分析動機與強烈的分析興趣和愿望,能推動人們積極地去弄清楚為什么分析問題、分析什么問題、怎樣分析問題。只有這樣,才能做到心中有數,使分析活動持久有序,能隨時隨地發現與分析活動有關的一系列事情,使分析有章可循、有始有終。
要想做到這一點,應不斷地向自己提出一系列小問題,讓思維一步步、一層層地深入展開,直到問題被解決。人們只有在思維清晰時才能順利進行分析,才能以最簡捷、最有效的方法去分析和解決問題。為了拓寬思路,必須要求自己從各個不同方面和角度提出問題,進行分析,盡可能地多想幾種解決問題的辦法和途徑,并擇優選用。要善于根據條件的變化,及時拓寬思路,勇于打破條條框框的束縛,克服分析惰性。要想順利展開思維,還必須以一定的知識儲備為前提。只有當一個人有了充足的認知和經驗后,才能從中發現問題,找出疑點。正確的思維,還應以正確的分析方法為依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