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故(第六集)
- 徐俊主編
- 1789字
- 2020-10-22 15:44:03
五、《海瑞罷官》座談會
1965年11月10日,姚文元在上海《文匯報》發表《評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攻擊吳晗的這部劇“并不是芬芳的香花,而是一株毒草”。在接下來的二十天內,包括《解放日報》、《北京日報》、《人民日報》的全國各大報紙對姚文予以轉載。上海,作為此次事件的“風眼”,一時間熱鬧而又詭譎。在張春橋的安排下,《文匯報》發動大家討論和鳴放。是年12月,文史館曾至少三次召集《海瑞罷官》座談會。值得一提的是,《文匯報》的總編輯即是文史館的老副館長陳虞孫。
12月11日的座談會,由副館長陶菊隱主持,到館員32人,主要是談對姚文、《海瑞罷官》劇本以及歷史上的海瑞這個人物的看法。發言記錄在案的有16人,占出席總人數的50%,可能其他人來不及交流或者保持了沉默。眾人的看法大致上可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挺吳派,只有兩位,分別是胡恨生和高梨痕。新劇演員胡恨生說:姚文對《海瑞罷官》故意挑剔,說得一無是處,特別是把劇中的“平冤獄”和現在的事實聯系起來,有些牽強,真所謂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知名電影導演高梨痕也認為評價歷史人物要有歷史觀點,姚文的說法套不上,不合適。第二類是挺姚派,共有7位,他們認為姚文的主要觀點是對的,歷史上的海瑞其實是壞人,《海瑞罷官》是在歪曲歷史。如擅長詩詞的邱立麒說:劇中掩蓋了階級矛盾,對歷史人物應作階級分析,戲中所謂好人,現在看來都應否定掉。擅編四明南詞的汪渡云則稱:如果使人覺得海瑞不錯,那么不要建設社會主義了。第三類是避重就輕派,也有7位,他們對姚文不置可否,但認為海瑞是好人,不過吳晗的劇已經不合時宜。持這種觀點的有京劇演員王祥云和許紫云,擅編彈詞的陳子謙等人。
接下去的座談會安排在12月15日,記錄下來的發言者共有12位。這回,挺吳派居然達8人之多,另外4人則是肯定姚文的觀點。8人之中包括前次的胡恨生和高梨痕,前清秀才、擅長昆曲彈詞的姚寒秀,長期在南洋從事教育工作的陳士南,著名京劇票友胡仲齡,九三學社重要創始人之一吳藻溪,榮毅仁家庭教師朱夢華等。姚寒秀認為海瑞是清官,吳晗寫這個劇作就是教育現在的干部學習海瑞的清廉不要貪污。陳士南說:談“海瑞罷官”首先要談歷史,如果不研究歷史就干脆把歷史燒掉,這是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做法。吳藻溪說他想不通的是說劇中的退田就是影射反對土改,反對合作化,這樣比是不倫不類的。肯定姚文的4人則是鄧澗云、吳績成、鄭秉衡、郭圣與。作為京劇演員的郭圣與說:馬連良是個資產階級分子,三年自然災害時每月拿1000元包銀還叫苦,他委托吳晗寫海瑞劇本,吳晗未對馬連良這個人嗅一嗅就編寫了。
12月22日,館員們繼續座談,記錄在案的共有16人,包括4位正副館長(其中兩位館長是在家接受訪問):金兆梓館長、李青崖副館長、陶菊隱副館長、嚴諤聲副館長。有意思的是,三位副館長異口同聲贊同姚文的觀點。陶菊隱說:還有人講這樣批判以后沒有人敢寫歷史劇了,我認為現在有毒草必除,通過爭論辨別香花毒草鏟除毒草有什么不好呢?金兆梓則持相反的看法。這位中華書局的老編輯誠懇地說:我同吳晗是老朋友,都是研究歷史的,是同行。關于“海瑞罷官”問題的討論,最近周谷城也來同我談起這件事。我認為評價歷史人物不能割斷歷史,不能拿今天社會主義眼光來看待過去。姚文元的評論不是擺事實而是惡意的攻擊。假如這樣的話,今后怎么能批判討論歷史人物呢?除開以上4位,剩下的12位館員中,只有4位支持姚文,包括第一次座談會上的邱立麒和汪渡云。其馀8位則傾向于支持吳晗,分別是沈厥成、王家棟、陳永清、吳公退、王守公、姜夢麟、平襟亞、鄂森。評彈作家、小說家平襟亞的意見是:姚文元的文章是武斷的,粗暴的,一開始就拿政治問題壓人。他這樣做對吳晗及一般人有壓力,使人不敢講話,達到先聲奪人,使人不敢越出范圍。曾任日本東京遠東國際軍事法庭顧問的鄂森則說:有人講如果不講吳晗文章是壞的,就會影響到自己的階級立場,就罵他一頓吧!這樣不對。
“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五十年后,回看當年發生在文史館的討論,應該說,面對政治局勢的波濤暗涌,文史館里歷經風浪的老先生們,大多數守住了道德良心的底線,這是最難能可貴的地方。白紙黑字隨時可授人以柄,說真話是要有很大勇氣的。至于部分館員看似很有階級覺悟的表態,想必今人也能理解。人作為政治的動物,“明哲保身”是一種本能。況且,作為“舊時代”的過來人,即使他們說了些違心話,接下去就能躲得過風暴的侵襲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