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館員的待遇問題
身為文史館館員不僅是一種社會榮譽,還能得到經濟上的照顧,這恐怕也是申請入館者人數逐年增加的一大原因。那么,當年館員的經濟待遇究竟如何呢?
設館之初,由于預算尚未確立,經參酌上海具體情況,暫定每人每月人民幣50萬元(當時仍是第一套人民幣,1萬元相當于1955年3月1日以后發行的第二套人民幣的1元)。此后,文史館開始擬訂館員薪資調整方案,調整原則主要視各人的社會聲望以及過去對革命的貢獻,同時對于生活上的困難也予以適當照顧。1954年7月19日,文史館將館務委員會審議后的調整方案上報市政府,10月27日予以核準。方案規定:5人仍不支薪;41人每月仍各支50萬元;50人每月各改支60萬元;15人每月各改支70萬元;2人每月各改支80萬元。可見,此方案將館員薪資由原先的平均值改為等級制,大部分人在50、60萬元這兩檔。自1954年6月1日,上海開始正式實行糧食統購價格和統銷價格,而當時上海市民主要食用的中白粳每50公斤的價格是151500元。那么,館員最低50萬元的薪資理論上即可購買中白粳165公斤之多。對于老年人來說,大可以用來貼補家用。
不支薪的館員一般是家庭經濟相當寬裕的。比如張國淦,兩個兒子都有工作,次子收入甚佳,本人將古籍一批售予政府后,生活無問題,當時已去北京,在科學院工作。另一位袁希洛,系市政府參事,月入約117萬元,家庭人口也簡單,故不在館支薪。支薪50萬元者,經濟壓力一般也是較輕的。比如宋小坡,未婚,只負擔本人生活。姚紹枝,夫妻身體都好,居住條件相當好,只一女,未婚,且在市人民法院工作。朱葆元,家中只老夫婦二人,住居由教會提供,教會還月給退休金,數額約等于館薪。葉叔眉,家中除本人外,有一子一媳,子在上海鐵路局工作,本人通英文、俄文,從事翻譯蘇聯作品。支薪60萬元的館員一般是家庭經濟較為緊張的。如丁元晉,夫妻二人外,有一媳一女,媳、女都無業,夫妻二人身體都不好,妻多病,女兒本可去內蒙教書,由于母親堅阻未能前往。陳病樹,體弱多病,住女兒家中,妻住漢口兒子家中,兒子負擔很重,館薪一部分須匯往漢口。另一位周南陔,妻早故,無子女,未婚胞妹長期寄住,耳聾,有氣喘病,早年參加過同盟會。支薪70萬元的有費行簡、李棲云、高振霄、吳眉孫等人。費行簡時年已84歲,與子、媳同住,子、媳月入雖有120萬元,但有子女5人,除最幼者,其馀都在學,本人常臥病,有痔疾,熟諳上海掌故。至于支薪80萬元的只有兩位,分別是胡煥和項藻馨,兩人家庭生活還好,但因為曾參加反蔣活動,均是十老人團之一,故得到特殊照顧。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身為館務委員的豐子愷也在文史館支薪。據上海市人民政府人事局和市委統戰部研究,從1954年12月起,文史館每月支給100萬元,超過任何館員的薪資,可見其地位之特殊。
“三年自然災害”期間,館員的生活水平同樣大受影響。1960年1月,文史館曾組織部分館員座談春節副食品供應問題。到會的多數館員對于這次春節供應比較滿意,認為春節供應標準比國慶、元旦增加許多,是市場供應好轉的表現。但也有館員反映了一些“錯誤觀點”,如有的認為“貧富一律”,有的認為還不能滿足需要。實際上,在國家經濟形勢日益緊張、糧油肉蛋定量供應不斷減少的狀況下,部分館員的抵觸情緒愈發明顯,牢騷滿腹。這年8月的一份文件顯示,館員頭腦中的“今不如昔論”可謂根深蒂固。曾是青幫通字輩的林道源說:“現在天天吃冬瓜、茄子,罐頭肉不好吃,而且一罐要五張肉票。”曾任大學教授的朱夢華說:“兒子的工資減少,生活費支出反而高,現在生活真不容易過。”好些館員想參加文化俱樂部,為的是可以吃幾頓好的,有的館員還對目前香煙的供應情況表示不滿。到了9月,有館員進一步反映生活困難問題。曹壽麟說:平日主要靠吃菜,肉很少,吃飯也有問題,兒子糧食定量32斤還不夠,自己的定量25斤也不夠吃,所以吃稀飯的時候較多。姜俠魂稱:政府規定每人每旬減少一兩肉,假使我說嫌少,這句話不能講的,像楊伯庚(館員)的兒子(右派)講錯了話,到青海去改造。湯城也說:買副食品甚為不便,買菜要在半夜一兩點鐘,鮮肉時常買不到,聽頭肉還容易買,買蛋要去烏魯木齊路菜場,非常不便,第一次買來的雞蛋一半以上是壞的。可見,當時上海的市場短缺程度已經非常嚴重,讓館員們叫苦不迭。想必普通上海市民的日子更不好過。
1961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書記處召開會議,專門討論高級知識分子和黨內外高級干部的副食品補助供應問題。后來,根據李先念、習仲勛的意見,由國務院財貿辦公室、中共北京市委提出了《關于在北京的高級知識分子和一部分負責干部副食品供應問題的請示》,中共中央于12月17日批轉發出。其他省、市、自治區也參照執行了這一辦法。中共上海市委所制定的具體辦法直至翌年3月23日方才下達。該文件按照高級知識分子的職業技術等級或行政干部的行政級別高低,規定了相應的所能照顧到的副食品類別和數量,共分為三大項。第一項規定:對科學研究機關9級至8級研究人員、文藝界11級至9級文藝工作人員、高等學校9級至8級教學人員等類別的高級知識分子,或行政級別17級至14級的行政干部,除按照居民定量供應外,每人每月增加供應食糖1斤,大豆3斤。第二項規定:對科學研究機關7級至3級研究人員、文藝界8級至3級文藝工作人員、高等學校7級至3級教學人員等類別的高級知識分子,或行政級別在13級以上,除按照居民定量供應外,每人每月增加供應肉2斤,雞蛋2斤,食糖1斤,大豆3斤,紙煙2條(肉和蛋的供應,可根據貨源情況互相頂替,必要時可用一部分魚頂替,不吸煙的不供應紙煙)。第三項規定:對科學研究機關1級至2級研究人員、文藝界1級至2級文藝工作人員、高等學校1級至2級教學人員等類別的高級知識分子,或行政級別在7級以上,每人每月增加供應肉4斤,雞蛋3斤,食糖2斤,大豆5斤,甲級煙2條。
緊接著,文史館依據上海市委文件精神提出館內的具體執行意見,于4月2日向宋季文副市長請示,宋批示同意。意見中關于副食品照顧問題,規定如下:1.自4月份起文史館館員副食品照顧辦法,比照第一項辦理,每人照顧食糖1斤,大豆3斤。2.原來因部分館員年高體衰和代表性等關系,照顧副食品肉2斤,或蛋2斤或肉蛋各1斤或油1斤的,仍繼續照顧不變。3.文史館館員按月原有3角錢豆制品的照顧,在供應食糖和大豆之后,不再繼續照顧。至此,館員的生活條件終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