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掌故(第六集)
- 徐俊主編
- 2359字
- 2020-10-22 15:44:01
起高樓,袁氏移居
光緒三十四年十二月十一日(1909年1月2日),正擔任軍機大臣、外務部尚書的袁世凱,被朝廷以“現患足疾,步履維艱,難勝職任”為由,“著即開缺,回籍養疴”。
突如其來被罷官,袁世凱于十四日攜眷倉皇出京,先到他早前在河南衛輝置辦的住宅暫住下來。袁世凱是項城人,既然“回籍養疴”,為何不回項城呢?一個原因是他家口眾多,項城袁宅住不下,另一個原因則因兄弟反目,不愿回鄉。他的三女兒袁靜雪(叔禎)在《我的父親袁世凱》一文中說:
我父親的兄弟姐妹,一共九人。除了我的大伯世敦是嫡出的以外,其馀兄弟五人、姐妹三人都是庶出。我父親的生母是劉氏(亦即生父之妾)……后來,我祖母劉氏死在天津。當時我父親任直隸總督。他請了假,搬運靈柩回轉項城安葬。但是我的大伯世敦,認為劉氏不過是一位庶母,所以不準入祖墳正穴,可是我父親卻和他爭執了很多次,由于大伯堅決不答應,最后只得另買了新墳地安葬。從這以后,我父親和大伯世敦就不再往來。還由于這個原因,以后就定居在彰德的洹上村,不再回項城老家。
回到河南,半年內袁世凱換了三個住所,在宣統元年五月十日前后移居彰德。二十四日,他寫信給嚴修,說明近來行蹤:
弟南歸半載,調治宿疴,迄無大效。今年春間,就蘇門山下營一別墅,小有竹林荷塘稻畦之勝。居彼兩月,引泉疊石,蒔花灌園,頗得優游之樂。四月杪,回衛輝度節,衛寓廬舍狹隘,水土又劣,加之天氣亢燥,家人多有病者。適彰德北郊有舍親何副都統仲瑾空宅一所,去城少遠,似較爽朗,遂于月中旬挈同全眷移來此間,邇日布置略已就緒。下月仍擬獨往蘇門,藉以避囂養病。(《袁世凱全集》,第18卷,第422頁。下引袁世凱書信均據此書)
按袁世凱的語氣,洹上村似乎是借居何姓親戚的房屋,不過袁克文在《洹上私乘》中道出原委:
是年,何仲瑾姻丈創紗廠于安陽北郭,且就廠之左偏辟地百畝,建為廣廈,逾年而成。知先公卜居未定,爰舉以為贈。先公以丈屬至戚,遂受之。蓋丈乃家四弟外舅也。先公既遷入,即以洹上名村焉。(卷七)
在清人口中,“贈”常是售賣的委婉說法,袁克文說的“贈房”也是這樣。沈祖憲等《容庵弟子記》所云,差得其實:
宣統元年……五月,移居彰德府北門外之洹上村。津門何氏先營別墅于此,公愛其朗敞宏靜,前臨洹水,右擁行山,土脈華滋,宜耕宜稼,遂購居焉。
這幾個人說的都語焉不詳,似乎洹上村是袁世凱罷官后才從親家何炳瑩(字仲瑾)手中買來的,但從實際情況看,袁氏購建洹上村,應在罷官之前。
宣統二年正月四日,嚴修前往彰德看望袁世凱,當日在日記中記下:“宮保寓城北河北之洹上村,土墻四周,地廣二頃有馀。”一頃為百畝,則洹上村占地二百多畝,環村筑有周近三里的高大圍墻,圍墻四角還建有碉樓;村內有房屋三百多間,加上園林,可稱規模宏大。內宅由九個相互連通的四合院組成,正符合袁世凱一妻九妾分房居住的需求,應是有針對性的設計。從袁世凱罷官到移居彰德,中間只隔六個月,一小半日子是冬天,還過了一個新年,并非建房季節。即使何氏原有空房在此,要在短時間內重新設計、改建以滿足袁氏一家需要,從時間看難以做到。不說別的,如此大的工程量,僅取土燒磚,也須時日。
養壽園外,從洹水南岸眺望
袁世凱在移居前兩次寫信給何炳瑩,均未言及彰德建房之事。移居后,五月十五日信中說“已于前日挈同全眷移居彰德,村野空闊,似較爽適”,僅通報移居,未提房舍與何炳瑩的關系,竟似毫無關系。六月二十四日信中說:
弟移居彰郡,業已帀月。村野空曠,較之城市殊形清爽。房廊構造頗合法,工料亦堅致。小園一所,花樹皆新栽,圍墻四周,雜樹槐柳,數年長成,當有可觀。諸荷經營,甚感甚感。
對何炳瑩表示了感謝,但并非謝其贈售之舉,而是謝“諸荷經營”,即幫忙出力。對洹上村的建造,袁靜雪回憶說:
我父親回到北京以后不久,就接到了讓他“回籍養疴”的命令。這時,他內心的恐懼,才慢慢地緩和下來。當時彰德的住宅正由我大哥袁克定監工修繕改建,尚未完工。我父親便帶了第五、第七兩個姨太太由北京先到河南輝縣暫住。
“彰德的住宅正由我大哥袁克定監工修繕改建”,說明袁世凱罷官之前,此宅已在修建(袁罷官后,袁克定留在農工商部參議任上,未回河南,不再監工),也可見袁世凱較早時已購得何炳瑩別墅,并按自己的需求設計改建,到宣統元年上半年基本建成。這本是一個權臣求田問舍的韜晦之計,沒想到此時派上用場,可謂“人算不如天算”之一例。
洹上村的建造耗資巨萬。在袁氏移家后半月,五月二十七日《申報》就發出消息,稱“項城將終老是鄉”:
開缺軍機大臣袁項城,近于彰德府城外京漢鐵路附近新筑府第一所,墻垣峻固,規模宏大,環院墻挖濠河一道,亦頗深闊。此項工程不日即將完竣,聞所費之款約在十八萬金上下。觀此,則項城之志,固將終老菟裘矣。
這位記者未進入村內,只從村外看到高墻深濠,探聽到袁家花費十八萬兩銀子。在村內住過的“居民”,則不止一人記下洹上村的格局,以袁家塾師楊景震的回憶為詳:
該房周圍筑一大土墻,似小城;向南開一大門,大門內有二門,二門懸匾額一方書“袁宮保第”四字;二門內修九個院,袁居中院,其馀各院為各姨太太和兒女居住。二門外有群房若干間,系聽差等住室;尚有中藥房,聘中醫數人;二門內東院是家校,西房是西藥房,亦聘西醫數人在此。房迤東為花園,園門上懸匾額一方,書“養壽園”三字。園內鑿一大池,設小船以供游蕩,建一木橋以供過池。園內建一書房,門聯云:“圣明仰答期兒輩,風月婆娑讓老夫。”再北修一大客廳,以招待賓客。園北面建小樓一座,內供慈禧太后像和御賜玩物。有時袁犯肝氣即向太后像痛哭。迤西有數處小房,類街上商店。……園墻外周均栽大楊樹。此新宅建筑既成,命名曰“洹上村”。此村實只袁一家。(《袁世凱清末下野出山在家事略》,見《文史資料存稿選編》第1卷《晚清·北洋》上,中國文史出版社2002年版)
此為洹上村之大觀。
養壽園園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