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塑造近代中國牛奶消費:對近代上海乳業市場發展及其管理的考察
- 章斯睿
- 1402字
- 2020-10-23 16:35:40
第二節 研究對象和時段
一、市乳、鮮奶和牛奶棚
本書主要以“市乳”為主,兼及部分乳制品,如煉奶和奶粉。所謂“市乳”(city milk)就是牛奶在液態時,直接售予消費者飲用的普通新鮮乳汁。其產地和產品市場,均以大都市及周邊區域為限,被學者們稱為“城市型乳業”,或者“都市型奶業”。
傳統畜牧業一直是分散飼養的方式,而城市型乳業卻以集中大規模飼養方式為主,消費對象也是城市居民。直至近年,中國乳品消費主要在城市,根據相關調查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城鎮居民與農村居民人均奶類消費量分別為16.48千克、6.9千克
,結合該年度中國城鎮常住人口8.1347億人,占總人口比重為58.52%的數據可知,城鎮居民消費的奶制品總量約為農村居民的3.3倍。
鮮奶,一般看來是指新鮮乳汁。但從民國以后,鮮奶和生奶有著很大的區別。鮮奶,指“新鮮純潔乳汁經過完全殺菌,而裝瓶分送,直接零售予飲戶之液體狀態之乳汁而言”。從這個意義上來講,它更接近于上文所說的“市乳”。在今天,它的定義更符合聯合國食品法典委員會定義的“奶制品”(milk product)。
生奶(raw milk),指“飼養管理適當之牝畜,一頭或多頭,以清潔合理之方法,全部擠出之純凈新鮮乳汁,并含有政府規定之乳脂肪量及無脂固體物”。
從事鮮奶生產,即成為乳業經營者,按照經營規模大致上可分為乳農、乳商、乳場、乳廠。其中,乳場在民國時期較為多見,又稱“牧場”,一般在文獻中翻譯為“dairy farm”,在上海還被稱為“牛奶棚”,在1906年出版的《滬江商業市景圖》中就有描述,公共租界工部局于20世紀20年代出版的《上海公共租界發給各項執照章程》和上海市政府衛生局1931年7月頒布的《牛奶棚管理規則》,都從法律上認可了這種稱呼。所以,本書中所涉及的牧場、牛奶棚、牛乳場或牛奶場等,都是指同一類,即英語的“dairy farm”。
二、為什么是近代上海
在中國歷史中,上海并不是最早飼養奶牛的城市,但卻是最早出現規模化、商品化和現代化生產瓶裝鮮奶的城市。尤其是上海,在20世紀30年代已經成為東南沿海擁有乳牛場最多、消費者人數最多的城市。
表1-1 1937年3月乳牛頭數和乳產量統計

資料來源:《統計月報》1937年第28—33期。
表1-1顯示1937年國內(不包括港澳臺)各城市中除上海外,青島的乳牛場最多,牛只數量也最多,每月乳產量也最多。然而,根據工部局1937年統計,公共租界內執照牧場28家,乳牛1946頭,日產牛乳36042磅,如果以3月有31天計算的話,則當月產量為1117302磅;即使在上海進入戰時狀態后,產量降至每天19831磅,則每月產量仍在614761磅,超過表1-1中青島及其他各城市。
上海不僅是南方和沿海口岸中牛奶產量和牛只數量最多的城市,也是市場發展較為成熟,管理較為完備的城市。在20世紀30年代,上海不少牛奶公司的技術較為成熟,有些員工辭職回鄉后就自己辦起了牛奶場,這對內地的乳品生產技術產生輻射作用。例如福建福康煉乳廠的黃龍裕曾在元元公司做煉乳技術員,回到福建后,在涵江本地與他人合作開設煉乳工業社,很快就在當地建立煉乳廠。
上海乳業的發展和管理在中國城市中具有領先的地位。
本書所指的“近代”,是指上海開埠后至20世紀50年代初。牛奶到底何時成為商品,學界未有定論。但一般來說,最遲至1865年左右,徐家匯附近的鄉民在水牛哺乳后短暫的泌乳期進行集中擠奶、稀釋、過濾蒸煮,并由他們挑擔至街市兜售。此后,隨著市場的形成,市政當局的管理也逐步介入,至上海市人民政府成立后,牛奶市場已初具規模,且人民政府沿用了此前市政機構的規章制度。所以,本研究的時段從19世紀晚期開始,并主要集中在民國時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