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2章 加強黨性修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黨性是黨員干部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努力加強黨性修養,克服一切背離黨性的思想和行為,是成為合格黨員的根本條件,也是每一名黨員的終身必修課程,在全面從嚴治黨、依法治國、深化改革中占有重要地位。

第一節 黨性修養是共產黨員的終身必修課

黨性是什么?黨性是政黨固有的本質屬性,是黨的性質的集中體現。中國共產黨是中國工人階級的先鋒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代表著中國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代表著中國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代表著中國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這些明顯區別于其他政黨的特性,就是中國共產黨的黨性,是中國共產黨執掌國家政權、領導全國人民的歷史基礎和現實基礎。黨性既體現在黨的指導思想、根本宗旨、奮斗綱領、黨風黨紀、路線政策等方面,也體現在廣大黨員干部的理想信念、思想觀念、道德品格、行為作風等方方面面,更體現在千百萬共產黨員在各個時期英勇奮斗,忘我犧牲,開拓進取的實踐中。

對廣大黨員干部來說,黨性是我們立身、立業、立言、立德的基石。然而,任何一位共產黨員的黨性都不是與生俱來的,而是在實踐中鍛煉養成的,它離不開黨員自己在實踐中的主觀努力,它的提升依靠的是黨員自我修養和不斷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2013年6月的全國組織工作會議上指出:“干部的黨性修養、思想覺悟、道德水平不會隨著黨齡的積累而自然提高,也不會隨著職務的升遷而自然提高,而需要終生努力。成為好干部,就要不斷改造主觀世界、加強黨性修養、加強品格陶冶,時刻用黨章、用共產黨員標準要求自己,時刻自重自省自警自勵,老老實實做人,踏踏實實干事,清清白白為官。”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思想理論上的堅定清醒是政治上堅定的前提。全黨必須毫不動搖堅持馬克思主義指導思想,黨的各級組織必須堅持不懈抓好理論武裝,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高級干部必須自覺抓好學習、增強黨性修養。”由此可見,黨性修養的提升是一個需要終身不懈努力的過程,每一名共產黨員從入黨那天起,就要具有不斷提高黨性的意識,努力加強自己的黨性修養,克服一切背離黨性的思想和行為,這是成為合格黨員的根本條件,是每一名黨員終身的必修課程。

一、中華民族歷來有重視個人修養的優良傳統

黨性修養是中國共產黨的獨特創舉,但黨性修養也深深地扎根于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傳統之中。數千年來,中華民族一直非常重視個人修養,在我國歷史上,注重修身立德、為官廉潔,是許多偉大的思想家極力倡導的政治主張,也是許多正直的政治家終身恪守的為官準則。早在西周時期,我們的祖先就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刑”的思想,強調統治者必須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和出眾的個人素養。春秋時期,管子提出:“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將國家的興衰與廣大國民特別是士大夫階層的道德修養聯系了起來。他認為,一個國家的國民,如果時時都能做到以“禮義廉恥”這四條標準來約束規范自己的行為舉止,那么,這個國家就會興旺發達;反之,如果多數國民的道德修養不能達到“禮義廉恥”的要求,那么,就會“四維不張,國乃滅亡”。儒家則進一步繼承發展了以上思想,提出了古代中國集大成的“德治”理論,其核心內容就是“為政以德”,強調士大夫要“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儒家的“德治”理論將“修身”放在了最基礎的位置,在儒家核心觀念中,如果一名士大夫連“修身”都不能做到,那么,他就根本沒有資格來“治家”“治國”“治天下”。也只有具備了極高個人修養的儒家士大夫,才能如孔子所說的:“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即使是焚書坑儒、尊崇法家的秦代,也非常重視為官之德。湖北云夢出土的《云夢秦簡》在《為吏之道》篇就提出了一套封建官吏應該遵循的道德品行的行為規范,并概括為“五善”、“五失”,強調凡為吏之道,必精潔正直,謹慎妥當,審悉無私,正行修身。

“慎獨”可以被視作是傳統儒家修身之道精髓的集中體現之一,它指的是人們在個人獨自居處的時候,也能自覺地嚴于律己,謹慎地對待自己的所思所行,防止有違道德的欲念和行為發生,從而使“道”時時刻刻伴隨君子之身。《禮記·中庸》有云:“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莫見乎隱,莫顯乎微,故君子慎其獨也。”傳統儒家哲學認為,人一生下來便秉承了天命之性,性中存有善根,遇事便生發出來,如惻隱,如好惡。但這種善心萌動,又往往在最隱蔽、最隱微處,只有自己才會知道。因此,君子要學會慎獨,時時刻刻克制自己的欲望,以普遍的道德標準要求自己,才能達到“修身”的要求。《大學》有云:“所謂誠其意者,毋自欺也。如惡惡臭,如好好色,此之謂自謙。故君子必慎其獨也。小人閑居為不善,無所不至。見君子而后厭然,揜其不善,而著其善。人之視己,如見其肺肝然,則何益矣。此謂誠于中,形于外。故君子必慎獨也。”在儒家看來,那些缺乏修養的人,在閑居獨處的時候,無論什么壞事都做得出來。當他們見到君子,卻又躲躲藏藏企圖掩蓋他們所做的壞事,而裝出一副似乎做過好事的模樣,設法顯示自己的美德。其實,每個人來看自己的時候,都像能看到肝肺一樣直視自己的內心,那么自欺還有什么用嗎?所以,君子一定會真誠面對自己,人前人后一個樣,時時叩問自己良心是否有愧,做到“養心莫善于寡欲,欲慎其獨,心不可有須臾之動”。

“楊震暮夜卻金”是“慎獨”的一個著名事例,《后漢書·楊震列傳》中記載,楊震升任東萊郡太守,在赴任的路上,路過昌邑縣,原先他所舉薦的荊州秀才王密此時正在擔任昌邑縣令。為了報答楊震的舉薦之恩,王密深夜拜見,以十斤黃金相送。楊震態度堅定地拒絕了,王密卻勸說道:“暮夜無知者”,堅持要楊震收下贈禮。楊震大怒,說道:“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謂無知?”聽聞此言,王密羞愧地離開了。對于此事,宋代大儒陸九淵評論道:“慎獨即不自欺”。同樣,清代乾隆年間,河南巡撫葉存仁離任時囊中羞澀,盤纏不足,他的僚屬獲悉后非常不忍,特地深夜攜禮前來送行,葉存仁卻當即拒絕:“感君情重還君贈,不畏人知畏己知。”“畏己知”折射出的是靈魂的光輝,體現了儒家士大夫思想上的堅守。對于“慎獨”,近代洋務運動的代表人物曾國藩曾談到:“慎獨則心安,自修之道莫難于養心,養心之難又在慎獨,能慎獨則內省不疚,可以對天地質鬼神。”他總結自己一生的處世經驗,寫了著名的“日課四條”,即:慎獨、主敬、求仁、習勞。他認為,在這四條中,“慎獨”是根本,是“體”;其他三條是枝葉,是“用”。

縱觀中國古代歷史,凡是盛世、治世,士大夫階層都極其重視個人修養,他們優良的道德品質往往能引導出吏治清明、政風清正的社會風尚。相反,凡是衰世、亂世,士大夫階層普遍道德淪喪,從而導致官德不彰、政風不正,最終導致民怨沸騰,乃至揭竿而起。總之,悠久的中國歷史,既蘊涵著重視個人修養的優良傳統,也飽含著道德建設的治亂教訓,而這些都是我們今天需要認真吸取和借鑒的。

二、我們黨始終注重加強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

中國共產黨一直非常重視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90多年來,中國共產黨人的堅強黨性,始終是黨贏得人民群眾擁護和支持的重要法寶與戰勝各種困難和風險的強大力量。

建黨伊始,我們黨就將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水平與共產黨的生死存亡聯系在一起。在1929年12月的古田會議上,毛澤東同志提出了從思想上建黨的著名論斷,他明確提出要將對廣大黨員干部和紅軍戰士的思想教育列為最迫切的任務之一,用堅強的黨性修養堅決糾正黨內的各種錯誤思想。在1935年12月召開的瓦窯堡會議上,中央正式確定了從思想上建黨的方針,系統闡述了黨性修養的基本原則和基本方法,明確提出要通過不斷的黨性鍛煉“使黨變為一個共產主義的熔爐”。1938年10月,毛澤東同志在黨的六屆六中全會上首次提出“我們黨的馬克思列寧主義的修養”命題。隨后,張聞天、陳云同志先后發表《論青年的修養》《怎樣做一個共產黨員》等文,從不同角度論述了共產黨員的修養問題。1939年7月,劉少奇同志在延安馬列學院作了《論共產黨員的修養》的演講,對加強共產黨員修養問題,作了全面系統的闡述,并將演講稿整理成文發表,成為至今共產黨員黨性教育的必讀書籍。在《論共產黨員的修養》一書中,劉少奇同志力倡共產黨人要自省、自重、自律、自覺地改造世界觀,不論在任何情況下,嚴格自律,毫不懈怠,做堂堂正正的君子,使自己仰頭無愧于黨,俯首無愧于民。他指出,共產黨員“即使在他個人獨立工作、無人監督、有做各種壞事的可能的時候,也要能夠‘慎獨’,不做任何壞事”。他還勉勵全黨同志:“《孟子》上有這樣一句話:‘人皆可以為堯舜’。我們普通的同志,今天誠然遠沒有馬克思列寧主義創始人那樣高的天才,那樣淵博的科學的知識,我們大多數的同志在無產階級革命理論方面不能達到他們那樣高深和淵博。但是,我們同志只要真正有決心,真正自覺地始終站在無產階級先鋒戰士的崗位,真正具有共產主義的世界觀,并且始終不脫離當前無產階級和一切勞動群眾的偉大而深刻的革命運動,努力學習、鍛煉和修養,那么,掌握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和方法,在工作和斗爭中培養馬克思和列寧那樣的作風,不斷提高自己的革命品質,成為馬克思、列寧式的政治家,這是完全可能的。”

1941年,中央作出《關于增強黨性的決定》,提出了全黨統一的黨性標準,正式將不斷加強黨性修養確立為黨對全體黨員干部的基本要求。在整個延安時期,毛澤東同志一直強調共產黨員特別是黨的干部在各方面包括道德修養方面都應該成為模范。他號召全黨同志都要學習白求恩精神,做“一個高尚的人,一個純粹的人,一個有道德的人,一個脫離了低級趣味的人,一個有益于人民的人”。正是黨的干部以身作則、身體力行,才形成了一心為公、艱苦樸素、清正廉潔、關心群眾的“蘇區干部好作風”和“只見公仆不見官”的“延安作風”,使當時的蘇區和陜甘寧邊區的社會風氣為之一新。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始終重視開展全黨普遍的教育整頓,保證了黨的戰斗力凝聚力,促使全社會形成了良好社會風氣,進而轉化為戰勝各種困難、推進事業發展的強大力量。

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鄧小平同志明確指出:“黨和政府愈是實行各項經濟改革和對外開放的政策,黨員尤其是黨的高級負責干部,就愈要高度重視、愈要身體力行共產主義思想和共產主義道德。否則,我們自己在精神上解除了武裝,還怎么能教育青年,還怎么能領導國家和人民建設社會主義。”[1]江澤民同志要求:領導干部必須堅持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還必須講修養、講道德、講廉恥。胡錦濤同志也多次指出,全黨同志特別是領導干部都要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注重培養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真正做到一身正氣、一塵不染。習近平總書記更是反復強調,我們的用人標準為什么是德才兼備、以德為先,因為德是首要、是方向,道德之于個人、之于社會,都具有基礎性意義,做人做事第一位的是崇德修身。在這些思想的指導下,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先后開展了全面整黨和“三講”教育、保持共產黨員先進性教育活動、學習實踐科學發展觀活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使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不斷加強。實踐證明,加強黨性修養,是我們黨依靠自身力量堅持真理、修正錯誤的重要法寶。

當年,毛澤東同志帶領全黨進京“趕考”,告誡全黨要牢記“兩個務必”,絕不當李自成。現在,歷史的接力棒傳到我們這一代共產黨人手中,“趕考”還在繼續,我們要更加重視加強黨的自身建設,更加突出地抓好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更加負責地跑好我們這一程,把人民對我們黨的“考試”,把我們黨正在經受和將要經受的各種“考試”考好,努力交出優異的答卷。

三、加強黨性修養是我們黨應對新形勢、新挑戰的必然途徑

回顧我們黨90多年輝煌的奮斗歷程,以毛澤東、鄧小平、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的三代中央領導集體和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都高度重視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這是我們黨的優良傳統和寶貴經驗,也是我們黨的政治優勢。正是由于我們黨一直重視黨性修養,鍛造出了廣大共產黨員的堅強黨性,才始終保持了黨的先進性、純潔性和強大的創造力、凝聚力、戰斗力,帶領中國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設和改革的偉大勝利。而在今天,共產黨員的堅強黨性依然是黨長期執政,應對各種復雜多樣的新形勢、新挑戰,真正跳出“歷史周期律”的基石。

當前,世情國情黨情發生深刻變化,我們黨所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加凸顯,所面臨的精神懈怠的危險、能力不足的危險、脫離群眾的危險、消極腐敗的危險也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在國際上,我們黨面臨的國際大環境和周邊環境日趨復雜嚴峻。盡管我國一再強調和平發展、合作共贏,推動建設和諧世界,但我國作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和新興大國,難免被某些守成大國及有關國家視為“威脅”;在意識形態領域,西方“新自由主義”“歷史虛無主義”“普世價值”等思潮,通過不同途徑不斷向我國滲透,挑戰我們的意識形態。在國內,我們黨面臨的挑戰包括:在執政環境日趨復雜、執政基礎有所變化的情況下,我們黨如何加強和改進自身建設,鞏固黨的執政地位;如何在全面深化改革開放的同時,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如何既要經受住市場經濟對黨負面影響的考驗,又要經受住市場經濟所引發的意識形態安全的考驗。同時,隨著計算機網絡的普及、新媒體的興起,全球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等諸多領域的聯系日益緊密,各種思想相互激蕩,人們在思想觀念、文化傾向、政治判斷、價值取向、評價標準等方面呈現出多元化的特點,這特別容易造成黨員干部的精神迷失和信仰迷失。

而要應對這些新形勢帶來的新挑戰,既需要黨中央高瞻遠矚的戰略部署,更依賴于每一名共產黨員的堅強黨性。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現在,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為什么盛行?為什么不斷有人淪為腐敗分子,走向犯罪的深淵?說到底,還是理想信念不堅定”。如果“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缺鈣’,就會得‘軟骨病’,就可能導致政治上變質、經濟上貪婪、道德上墮落、生活上腐化”,而“堅定的信仰始終是黨員、干部站穩政治立場、抵御各種誘惑的決定性因素”。

然而,當前許多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卻不容樂觀,在思想上突出表現為,不信馬列信鬼神,理想信念滑坡,精神上“缺鈣”,得了“軟骨病”;在政治上突出表現為,對上級決策指示打折扣、搞變通、做選擇,黨的意識淡薄了,黨性原則講得少了;在組織上突出表現為,本來很好的制度成了擺設,黨內積極的思想斗爭講得少了,批評和自我批評難以開展起來,民主生活會很多成了評功擺好會;在作風上突出表現為,形式主義、官僚主義、享樂主義和奢靡之風見怪不怪,甚至覺得理所當然,“久入鮑肆而不聞其臭”。安樂的日子過久了,放松了對自己主觀世界的改造,忽視了對自身黨性修養的不斷錘煉。更有甚者,少數黨員干部還持有“黨性無用論”、“黨性過時論”等糊涂觀點。

因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堅持全面從嚴治黨,一定要抓好思想教育這個根本。對黨員干部來說,思想上的滑坡是最嚴重的病變,“總開關”沒擰緊,不能正確處理公私關系,缺乏正確的是非觀、義利觀、權力觀、事業觀,各種出軌越界、跑冒滴漏就在所難免了。思想上松一寸,行動上就會散一尺。思想認識問題一時解決了,不等于永遠解決。就像房間需要經常打掃一樣,思想上的灰塵也要經常打掃,鏡子要經常照,衣冠要隨時正,有灰塵就要洗洗澡,出毛病就要治治病。“基礎不牢,地動山搖”,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如果不牢牢抓住黨員干部個人修養這一根基,黨的建設的其他方面就如一紙空談,無從做起。把住個人思想的閘門,不正之風就難以灌入,倘若松開了這一“總開關”,欲望的洪流就會乘隙而入,以知促行、破解深層次問題就無從談起。

因此,要保持我們黨的先進性與純潔性,全面從嚴治黨,就必須把加強黨性修養牢牢抓在手上,切實抓出成效。近年來,中央對這一問題也給予了高度重視。黨的十七大報告鄭重地向全體黨員干部提出了“講黨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十七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新形勢下黨的建設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了“建立黨性定期分析制度,把黨性分析作為民主生活會主要內容”。十八大報告中再次強調“抓好黨性教育這個核心”,要求黨員“講黨性、重品行、做表率,做社會主義道德的示范者、誠信風尚的引領者、公平正義的維護者,以實際行動彰顯共產黨人的人格力量”。黨十八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新形勢下黨內政治生活的若干準則》明確要求:“‘三會一課’要突出政治學習和教育,突出黨性鍛煉,堅決防止表面化、形式化、娛樂化、庸俗化。”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更是就廣大黨員干部要自覺加強黨性修養的問題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論述。

第二節“四個全面”戰略布局對全體黨員的黨性修養提出了極高要求

當前,中國共產黨和中華民族正站在一個嶄新的歷史起點上。2012年11月,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接過歷史的接力棒,在新中國成立以來黨和人民持續奮斗的基礎上,繼續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謀劃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續寫這無上的光榮。2012年11月2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十八屆中央領導集體參觀國家博物館《復興之路》展覽時提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這是中國共產黨人舉起的引領中國人民奮斗的21世紀的時代新旗幟。

一、堅強的黨性修養是全面從嚴治黨的基本要求

為了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以習近平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展開了周密部署,從黨的十八大強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到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十八屆四中全會要求“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以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宣示“全面從嚴治黨”。進而,2014年12月,習近平在江蘇調研時正式提出,要“協調推進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推動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邁上新臺階”,“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清晰地呈現在了全黨全國人民面前。

對“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深刻內涵和相互關系,習近平總書記在歷次講話中做了深入的論證和闡釋。他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戰略目標,實現這個目標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關鍵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則是實現這一戰略目標的三大戰略舉措。其中,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猶如鳥之兩翼、車之雙輪,共同構成了推動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實現的基本驅動力,全面從嚴治黨則是鍛造我們事業更加堅強的領導核心。

進一步而言,革命戰爭時期,武裝斗爭、統一戰線和黨的建設是我們黨的三大法寶。毛澤東同志曾對這三者之間關系作了一個形象的比喻,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是戰勝敵人的兩個基本武器。而黨的組織,則是掌握統一戰線和武裝斗爭這兩個武器以實行對敵沖鋒陷陣的英勇戰士。黨的建設就是要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作風,和批評與自我批評的方法鍛造堅強的戰士[2],加強廣大共產黨員黨性修養的意義即在于此。

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時期,我們同樣能夠借用毛澤東同志的比喻來理解黨性修養在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關鍵作用。形象地說,我們可以用船長的比喻來理解“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之間的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就是全黨全國人民共同追尋的美好目的地,而要到達這一目的地,我們就必須要有相應的交通工具,而“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就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一樣構成了將我們帶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這一遠大目標的巨輪。而要讓這艘巨輪開起來,就必須要有執掌航向的船長,中國共產黨就是駕駛著這艘巨輪的船長,黨的領導就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根本保證。但是,僅僅有巨輪,僅僅有船長,并不足以確保中華民族就能夠順利達到“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好目的地。一方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航程不可能一帆風順,中間必然碰到各種艱難險阻和利益誘惑,作為船長,中國共產黨能否堅定目標、抵制誘惑、克服困難?另一方面,“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所構成的巨輪也不可能始終保持有效運轉,無論是在改革的過程中,還是在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都必然會出現許多問題和干擾,作為船長,中國共產黨是否具備堅強的本領,能夠排除干擾,解決問題?

因而,要保證中國共產黨能夠回答好這兩個問題,為搭載著中華民族的這艘巨輪掌好舵,就必須要“全面從嚴治黨”,鍛造引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優秀船長。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全面從嚴治黨既要靠教育,也靠制度,二者一柔一剛,要同向發力、同時發力。他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總結大會上講到,現在黨的建設的一個比較明顯的問題就是輕視思想政治工作,放松了對黨員干部自身修養的要求,以為定了制度、有了規章就萬事大吉了,有的甚至已經不會或不大習慣于做認真細致的思想政治工作了,有的甚至認為組織找自己談話是多此一舉。正是這樣的簡單化和片面性,使一些本來可以落實的制度得不到落實、一些本來可以避免的問題不斷發生。從一定程度上講,黨員干部的思想狀況出現偏差,就會影響到制度的執行與落實,從而影響到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鑒于此,我們在全面從嚴治黨的過程中,不僅要注重外在的制度建設,更要加強黨員干部自身的黨性修養,做到思想建黨和制度治黨的緊密結合。

二、提升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首要前提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發布的《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中指出:“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社會主義法治最根本的保證。”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因此,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法律法規也必須是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具體表現。但是,問題在于,人民如何保證法律體現自己的意志?與古希臘的小國寡民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有著13億的龐大人口,不可能像古希臘一樣實現人民直接立法。因而,法律的制定必須依靠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也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法律才能真正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意志。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法是黨的主張和人民意愿的統一體現,黨領導人民制定憲法法律,黨領導人民實施憲法法律,黨自身必須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這就是黨的領導力量的體現。”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國家治理領域一場廣泛而深刻的革命。要把法治中國建設的藍圖和綱領落到實處,需要全黨全社會共同努力,關鍵在于各級領導干部的態度、決心和行動。應當看到,領導干部是我們黨執政的骨干力量、中堅力量,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在法治軌道上促進改革發展、維護社會穩定,要靠領導干部去組織、去推動,需要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法治素養有一個大的提升;領導干部負有保障法律實施、法律執行的基本職責,能不能推動和確保秉公執法、公正司法,直接關系到法治權威的樹立,關系到法治秩序的形成和法治建設的成效;領導干部是法治實踐的引領者、示范者,自身帶頭了、做好了,就能以上率下,帶動全體人民弘揚法治精神,積極投身法治中國建設。

然而,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雖然自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黨的十五大提出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以來,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但是,我們也必須清醒看到,同黨和國家事業發展要求相比,同人民群眾期待相比,同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目標相比,法治建設還存在許多不適應、不符合的問題,集中就體現在各級領導干部的法治意識上。在現實生活中,一些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比較淡薄,人治思想、長官意志嚴重,以言代法、以權壓法,凡事自己說了算,腦子里沒有法律這根弦。有的認為依法辦事條條框框多、束縛手腳,只要能辦成事,什么辦法都可以用;有的把法律當擺設,不履行法定職責,使一些法律法規變成一紙空文;有的目無法紀、濫用權力,知法犯法、徇私枉法,隨意插手司法案件,辦關系案、人情案、金錢案,群眾反映強烈,嚴重影響了黨和國家的形象和威信,破壞了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態文明領域的正常秩序。

歸根結底,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一些領導干部的黨性修養跟不上法治社會的時代要求。因而,解決領導干部法治意識、法治能力不強的問題,已經成為完善國家治理、推進法治建設必須抓好的緊迫任務。對此,習近平總書記明確指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抓住領導干部這個“關鍵少數”。其核心內涵是領導干部要從根本上改變自己對憲法法律的認識,帶頭做尊法學法守法用法的模范。領導干部是否稱職,很重要的一個方面就是看有沒有法治意識、具不具備法治能力、能不能堅持依法辦事。這就需要各級領導干部順應時代要求,帶頭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努力做法治型領導干部。在學法上,應當更加全面深入,做到先學一步、高出一籌;在尊法上,應當更加堅定自覺,真正內化于心、外化于行;在守法上,應當更加嚴格自律,時時處處以憲法法律為準繩;在用法上,應當更加積極主動,養成遇事找法、辦事依法、解決問題靠法的行為習慣,以自己的模范行動,帶動全社會樹立對法治的信仰,匯聚起建設法治中國的強大力量。

具體來說,每個領導干部都要牢固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由法定、權依法使等基本法治觀念,對各種危害法治、破壞法治、踐踏法治的行為要挺身而出、堅決斗爭。而要確保領導干部具備這樣的素質,就要從加強對其法治素養方面的黨性訓練,從其踏入干部隊伍的那一天起就要開始抓,加強教育、培養自覺,加強管理、強化監督;促使各級領導干部從內心深處牢記法律紅線不可逾越、法律底線不可觸碰,帶頭遵守法律、執行法律,帶頭營造辦事依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化解矛盾靠法的法治環境。謀劃工作要運用法治思維,處理問題要運用法治方式,說話做事要先考慮一下是不是合法。領導干部要通過不斷的黨性訓練,把對法治的尊崇、對法律的敬畏轉化成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做到在法治之下,而不是法治之外,更不是法治之上想問題、作決策、辦事情。

三、廣大黨員干部堅強的黨性修養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保障

中國共產黨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引領者、設計者和推動者。30多年來的改革開放實踐積累了很多重要經驗,最重要的就是堅持黨的領導,貫徹黨的基本路線,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不走改旗易幟的邪路,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始終保持改革的正確方向。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指出當前改革已經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由此決定了全黨更需要沖破某些思想觀念的束縛,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最大限度集中全黨全社會智慧,最大限度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從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把握大局,把自上而下的頂層設計與自下而上的基層創新結合起來,以黨的正確領導和人民的支持來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自我完善和發展。

而這一切,都對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全體黨員干部必須從政治修養、道德修養、紀律修養、作風修養、知識修養等方方面面提升個人的素養,努力踐行建設學習型、創新型、服務型馬克思主義執政黨的具體要求,才能真正勝任全面深化改革提出的各項具體任務,解決好自己身邊遇到的各種各樣、紛繁復雜的具體問題。如果沒有廣大黨員干部堅強的黨性作保證,中央設計出再好的深化改革計劃都只能淪為空談。

另一方面,在強調黨員干部要不斷學習新的知識、新的本領的同時,全面深化改革的順利推行也要求廣大黨員干部在堅定理想信念、堅持黨的宗旨等方面加強黨性修養。201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會議上曾專門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須有天下為公的寬闊胸襟,摒棄任何私心雜念,把為全中國人民謀利益作為自己唯一的追求,為黨的事業和人民利益鞠躬盡瘁。2015年1月,在與中央黨校縣委書記班學員的座談會上,在談到縣委書記的黨性修養的重要性時,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衡量一個縣委書記當得怎么樣,有改革發展穩定繁重工作的考驗,有保障和改善民生突出問題的考驗,有形形色色錯誤思潮的考驗,有權力、金錢、美色的考驗,各種誘惑、算計都是沖著你來的,各種討好、捧殺都是對著你去的,往往會成為圍獵的對象……在這樣的環境下,如果沒有對黨的忠誠作為政治上的定海神針,就很可能在各種考驗面前敗下陣來。”

因而,只有確保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達到以上要求,我們才能保證全面深化改革的成果能夠被廣大人民群眾所共享,真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其最關鍵的內容不在于“小康”,因為,如果僅僅按照十八大報告中提出“小康”的定義“2020年實現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我們5年來已有的增長基礎和現有的增長速度來看,“翻一番”目標的實現幾乎是水到渠成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核心的內容在于“全面”。這個“全面”,體現在覆蓋的人群是全面的。它是不分地域的全面小康,是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踏訪河北阜平“看真貧”,給獨龍族鄉親們回信希望“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延安座談“革命老區脫貧致富”,從就任總書記之初到羊年春節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一個民族都不能少”,“不能丟了農村這一頭”,“決不能讓一個蘇區老區掉隊”。這個“全面”,也體現在涉及的領域是全面的。我們要建成的全面小康,是“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找到全社會意愿和要求的最大公約數”的全面小康,是“破除城鄉二元結構,建設農民幸福生活的美好家園”的全面小康,是“國家物質力量和精神力量都增強,全國各族人民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都改善”的全面小康,是“讓人民群眾在每一個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義”的全面小康,是“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的全面小康,是“以改革創新精神開拓國防和軍隊建設新局面”、“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堅強力量支撐”的全面小康。而這些目標的“全面”實現,就不僅僅只對廣大黨員干部發展經濟方面的能力提出了要求,而是對廣大黨員干部提出了全方位的黨性修養要求。

第三節 解決當前黨內突出問題必須加強黨性修養

無論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和歷史傳統,還是當下“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的具體需要,都對廣大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提出了極高的要求。然而,當前黨員干部群體的黨性修養整體水平卻還存在著一些問題。

一、反腐敗形勢異常嚴峻

根據中紀委公布的數據,截至2017年3月,黨的十八大以來,全國已經有200多名省部級及以上級別的領導干部因為涉嫌違法違紀被立案審查。同時,解放軍權威部門先后對外公布了50多名軍級以上干部重大案件查處情況。落馬“老虎”的數目如此之大,這在我們黨的歷史上是前所未有的。同時,腐敗的類型也日益多樣,在以往查處的腐敗案件中,大多數是某個領導干部的個人腐敗,并且往往做得比較隱蔽,不敢張揚。而在十八大以來查處的腐敗案件中,許多案件都呈現出腐敗公開化、集團化的特征。因此,在2015年3月召開的兩會上,中央書記處書記、中紀委副書記趙洪祝特別指出,從腐敗特點上看,現在不僅有個人的腐敗,還有區域性的腐敗、系統性的腐敗、家族性的腐敗和塌方式的腐敗。

山西省的塌方式腐敗則更令人觸目驚心,2014年一年,山西省總計有7名省部級領導干部因為涉嫌違法違紀被中紀委立案調查。此外,還有全國政協原副主席、中央統戰部原部長令計劃,中國科協原黨組書記、常務副主席申維辰,河北省委原常委、組織部長梁濱等多位曾在山西省長期工作或是與山西官場有密切關聯的省部級乃至國家級領導干部因為涉嫌違法違紀被立案調查。對山西的問題,在2015年的兩會上,前任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特別指出,“山西發生的嚴重腐敗問題,不是個案、孤立的,是一坨一坨的”,“一查就是一幫,一動就塌方”,他舉例提到,不僅省一級有7名領導干部被查;在市一級,比如太原市,連續三任市委書記和三任公安局長都被查處;在縣一級,比如縣級高平市,兩任市委書記和四任市長都被查處。

全國政協原副主席、江西省委原書記蘇榮的腐敗案則是家族式腐敗的典型代表,在2015年兩會的記者招待會上,前任江西省委書記強衛用了長達25分鐘的時間詳細回答了記者對蘇榮案件的提問,全面介紹分析了蘇榮家族的腐敗問題。他表示,蘇榮在擔任江西主要領導期間,和家人、親屬的違紀違法發展到登峰造極的程度,不僅自身腐敗,還縱容家人親屬利用影響力尋租,甚至達到了“家里面從老到小、從男到女都有參與”的地步。蘇榮本人在懺悔時也表示,他的家就是權錢交易所,他本人就是權錢交易所所長,通過他的影響力,全家老小都參與腐敗,嚴重破壞了江西省的政治生態。

此外,不僅腐敗類型多樣,當前腐敗案件的涉案金額也越來越大,動輒就是數千萬乃至上億元,特別是小官巨腐的現象令人非常震驚。2014年5月,國家能源局煤炭司負責煤礦基建的審批和項目改造核準工作的副司長魏鵬遠被有關部門帶走調查時,其家中發現了2億多元的現金,執法人員調去16臺點鈔機清點,居然當場燒壞了4臺,而他僅僅是一名正處級干部(能源局是國家發改委管理的副部級二級局,副司長為正處級)。有人計算,魏鵬遠在國家能源局工作的近6年時間里,平均每天至少受賄10萬元。同樣令世人驚愕的是,2014年11月,據河北省紀檢機關透露,該省秦皇島市北戴河區供水總公司總經理馬超群正在接受調查,紀檢機關從其家中搜出現金約1.2億,黃金37公斤,位于北京、天津、石家莊、秦皇島等多地的68套房產手續。

如此嚴重的腐敗問題,一方面,體現出了我們當前權力運行和監督制約機制的不足;另一方面,也體現出了這些落馬的黨員干部在理想信念和黨性修養上的巨大滑坡。因此,我們黨的反腐倡廉建設,不僅要有猛藥去疴、重典治亂的決心,以刮骨療毒、壯士斷腕的勇氣,堅持“老虎”、“蒼蠅”一起打,堅持黨紀國法面前沒有例外,不管涉及誰,都要一查到底,絕不姑息;也要從各級黨員干部的黨性修養上抓起,不斷加強黨性訓練,做到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思想上要嚴起來。‘從善如登,從惡如崩’,針尖大的窟窿能透過斗大的風。要加強黨員、干部思想教育,堅定理想信念,防止思想滑坡。黨員、干部一定要自我警醒、自我約束、自我克制,把滿足個人貪欲、一味追求個人享受視為禍害,自覺做到防微杜漸,努力避免摔大跤、栽跟頭。”廣大黨員干部特別是各級領導干部要以“君子檢身,常若有過”的態度,始終不忘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確保“大道”不偏離,“小節”不喪失。

二、作風問題依舊突出

在反腐敗形勢異常嚴峻的同時,當前各級黨員干部的作風問題同樣非常突出。據統計,2013年全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案件24521起,處理各級黨員干部30420人,其中給予黨紀政紀處分7692人;2014年全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案件53085起,處理各級黨員干部71748人,其中給予黨紀政紀處分23646人。2015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36911起,處理各級黨員干部49508人,其中給予黨紀政紀處分33966人。

某種程度上來說,當前存在的作風問題比腐敗問題更加嚴重,對黨和人民的危害更加巨大。具體來說,腐敗的根源是權力的濫用,然而,權力終究是稀缺資源,只可能掌握在少數領導干部手中,而絕大多數黨員干部一般是不可能掌握能夠帶來潛在腐敗機會的權力的。換言之,絕大多數黨員干部在外在條件上就不大可能有腐敗的機會。但是,作風問題卻并不需要權力這一必要條件,只要思想行為上稍有放松,任何一名黨員干部都有可能出現這樣那樣的作風問題。事實上,大量的普通黨員干部“四風”問題已經是當前一個不容忽視的嚴重問題。

進一步來說,從數據上看,不論是在案件數上,還是處理的黨員干部人數上,2014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共查處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的數量比2013年大幅增加了。當然,這些數據的增加也與2014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加大了查處力度有關。但是,數據的增加也明確無誤地表明了另一個問題,即,在十八大以來的兩年多時間里,反“四風”、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等等作風建設的具體措施雖然收效明顯,但卻還沒有對為數不少的黨員干部形成有效震懾,同樣,這些黨員干部也都還沒有對自身的作風問題和長期以來的錯誤習慣形成清醒的認識。相反,在這些黨員干部的認識中,黨的許多紀律和作風要求被視作是過時了的、沒有用的,不少黨員干部對“公款吃喝”和“吃拿卡要”已經習以為常,自己或身邊發生了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問題,他們不但不檢視自身,反而是抱怨中央管得太寬、太嚴,期待貫徹落實中央八項規定精神的運動早點結束。2015年數據雖然相較2014年大幅下降,但仍然顯著高于2013年數據,說明作風問題依然嚴峻。

而對當前依舊突出的作風問題,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作風問題本質上是黨性問題。”因而,要從根本上解決作風問題,就不能只靠全年全國各級紀檢監察機關查處案件,否則違反中央八項規定精神問題很可能只會越查越多;要從根本上解決作風問題,關鍵要從不斷加強各級黨員干部的黨性訓練和持續提升他們的黨性修養入手,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指出的:“抓作風建設,首先要堅定理想信念,牢記黨的性質和宗旨,牢記黨對干部的要求。在作風問題上,起決定作用的是黨性,衡量黨性強弱的根本尺子是公私二字。古人說:‘一心可以喪邦,一心可以興邦,只在公私之間爾。’作為黨的干部,就是要講大公無私、公私分明、先公后私、公而忘私,只有一心為公、事事出于公心,才能坦蕩做人、謹慎用權,才能光明正大、堂堂正正。作風問題,很多是因公私關系沒有擺正產生的。作風問題有的看起來不大,幾頓飯,幾杯酒,幾張卡,但都與公私問題有聯系,都與公款、公權有關系。公款姓公,一分一厘都不能亂花;公權為民,一絲一毫都不能私用。領導干部必須時刻清楚這一點,做到公私分明、克己奉公、嚴格自律。”

主站蜘蛛池模板: 正定县| 临清市| 思南县| 开原市| 桐城市| 横峰县| 稷山县| 潞城市| 鸡泽县| 沐川县| 牡丹江市| 阳春市| 武汉市| 吉安县| 双鸭山市| 焉耆| 高安市| 五华县| 南靖县| 连云港市| 赤水市| 南华县| 石阡县| 台东市| 万宁市| 东光县| 安丘市| 花莲县| 杭锦后旗| 南雄市| 天祝| 农安县| 绥宁县| 吴堡县| 丰镇市| 弋阳县| 南江县| 漯河市| 泰安市| 沈丘县| 新蔡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