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社會文化環境

一、主要民族與民族問題

東南亞地區絕大多數居民屬于南蒙古人種,此外的土著居民有生活在馬來半島中部和菲律賓中北部的尼格里陀人,以及居住在巴布亞島及其周圍的美拉尼西亞人。熱帶潮濕氣候使遠古時代的化石難以保存,因此關于東南亞人種的起源及其遷徙過程,仍眾說不一,有待繼續研究。大多數學者認為,大約4萬年前,美拉尼西亞人曾占據東南亞大部分地區。南蒙古人種起源于中國南部和東南亞北部地區,從大約4萬年前起,特別是在近7 000年間,南蒙古人種開始大規模向南和向東擴展,這些人種經過長期的遷徙和不斷結合,并逐漸適應不同的生活環境,終于形成了今日東南亞的眾多民族。

東南亞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地區,民族構成復雜。東南亞各國都是多民族國家,其中,印度尼西亞有民族100多個,菲律賓有民族90多個,越南有50多個,緬甸有30多個。民族構成方面,越南、緬甸、老撾、柬埔寨、新加坡都有一個占人口多數的主體民族,其他民族人口比重較小,越族(京族)約占越南人口的89%,緬族約占緬甸人口的65%,老龍族約占老撾人口的60%,高棉族約占柬埔寨人口的80%,華族約占新加坡人口的75.9%;菲律賓有兩個較大的民族,占總人口比例42%的比薩楊人和24%的他加祿人共同構成主體民族,但兩個民族的人口均未超出全國總人口的半數;馬來西亞主要由三大民族構成,其中馬來族人數最多,約占62%,其次為華人,約占27%;印度尼西亞的主要民族為爪哇族,約占總人口的47%;文萊的主要居民屬于馬來族。

由于各國政治體制不同等原因,民族政策也具有不同特點。除新加坡外,其他國家現今并沒有較好地將其境內不同民族成功塑造為統一的民族國家認同。族群認同與異族之間的矛盾紛爭,極大地影響著地區的安定和發展。東南亞地區主要是受殖民化及其后遺癥的影響。經過殖民化而建立的東南亞各個現代國家,脫胎于原有殖民行政區,繼承了原有疆界范圍,而這樣的疆界在劃定之初完全未考慮當地居民,甚至殖民者并不知道當地有哪些居民。在“二戰”后東南亞國家擺脫殖民并逐個獨立后,隨即進入冷戰兩級的世界大格局背景,美、蘇爭霸掩蓋了該地區諸多矛盾,民族問題并不明顯。

冷戰結束后,東南亞地區缺乏外部力量制約,加之民族主義思潮沖擊,民族問題暴露,各類民族主義情緒高漲。其中,民族分裂主義的高漲與跨界民族問題較為突出。前者如印度尼西亞最西端蘇門答臘北部盛產石油天然氣的亞齊地區和最東端的巴布亞省分離主義滋生,菲律賓南部“摩洛民族解放陣線”,越南、緬甸、老撾的部分少數民族與中央政府對峙謀求獨立或推翻中央政府。而后者如馬來人跨馬、新、泰、印度尼西亞、文萊等國而居,政治、經濟、社會地位不同,自然受到并不相同的對待。如馬來人在馬來西亞和文萊是主體民族,在新加坡和泰國則是少數民族。泰國南部馬來人由于經濟貧困等原因,深受生活境況較好的馬來西亞馬來人的影響,加之該地馬來人有過建立北大年王國的歷史,從而很快發展成為民族脫離運動。

目前,東南亞地區居住著2 000多萬華人。他們絕大多數是來自中國閩、粵等省的移民及其后裔。其中,印度尼西亞的華人最多,約為800萬人,但只占該國人口的4%。由于華人的出生率低于當地原住民的出生率,華人的人口雖有增長,但在各國人口中所占的比例則有下降的趨勢,尤以馬來西亞的情況最為明顯。1991年,華人約占馬來西亞人口的28%,到2000年已下降到26%。20世紀60年代以后,東南亞各國原有的華僑已有95%以上陸續加入了所在國國籍,成為各國的華裔公民。其中,泰國華人融入主流社會的程度最高,與泰人通婚的現象十分普遍,以至很難判定華人的準確人數。在印度尼西亞等國,則由于歷史、文化、宗教等原因,華人與原住民之間仍存在各種矛盾和沖突,致使種族暴力事件時有發生注4(陳衍德,2009)。

二、主要語言

柬埔寨的主要語言是柬埔寨語,又稱高棉語。高棉語、英語、法語三種語言同為柬埔寨的官方語言。高棉文屬于印度文明傳播到中南半島后產生的,因此柬埔寨的文字有著深刻的印度南部特色。

泰國的官方語言是泰語,又稱暹羅語。泰語屬于狀侗語系侗臺語族,泰語在泰國共分為四個較大的語言區,包括了泰北、泰東北、泰中、泰南四大方言區,語音語調大同小異。其中,曼谷泰語被視為標準語。

老撾的主要語言為老撾語,屬于漢藏語系狀侗語族泰老語支,與泰語大同小異,同中國的西雙版納傣族語也較為接近。老撾語在國內的使用普及至80%左右,基本普及全境。老撾文是唯一的老撾民族文字。

緬甸境內有100多種不同的語言和方言,語言的種類較為豐富,緬語是緬甸國內各民族的共同語言。緬文字母源于孟文,是一種拼音文字,由印度南部帕那瓦地區流行的巴利文字演變而來。

越南使用的官方和社會交際語言是越南語,現代越南語采用的是拉丁化拼音文字,其中70%的詞匯是漢根詞,這是由于在20世紀30年代以前越南使用的都是漢字。越南語是在1945年民主共和國成立后獲得國家正式文字地位的,越南全國上下包括各少數民族幾乎都可以使用越南語。

新加坡的官方語言為馬來語、英語、漢語和泰米爾語,其中馬來語是新加坡的國語,英語為行政語言,在新加坡的使用最為廣泛。新加坡在19世紀中后期成為一個多民族、多語言的國家,為促進民族間的交流與團結,新加坡實行的是國語加英語的雙語政策。

印度尼西亞由于多島嶼、地理阻隔明顯等特點,語言較為復雜多樣。在印度尼西亞通行的語言為印度尼西亞語,是在馬來語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除此之外,印度尼西亞國內還有400多種語言,語言種類十分多樣。

馬來西亞作為一個多民族國家,其語言也很豐富多彩。馬來語是馬來西亞的國語,英語作為商務語言,在商務活動中的運用較為廣泛,作為交際語言,是馬來西亞的第二語言。同時,馬來西亞國內也有大量華人,福建話、廣東話、客家話等在馬來西亞也很常見。

文萊的國語是馬來語,在1984年文萊獨立時確認,除了馬來語外,文萊國內使用較多的語言還包括漢語、英語。文萊大量的華裔居民帶來了普通話與漢語方言,其中客家話的使用較多,同時文萊因其殖民地的歷史,英語的使用也較為廣泛。

菲律賓的全國通用語言為加祿語。以加祿語為基礎的菲律賓語、英語、西班牙語是三種流行的官方語言。菲律賓使用的文字是拉丁字母拼音文字,其他的大部分方言也是采用拉丁字母拼音。菲律賓國內共有語言70多種。

東帝汶的官方語言為德頓語和葡萄牙語,國語則是包括了德頓語在內的其他土著語言。同時,印度尼西亞語和英語也被視為行政人員工作語言所必要的。東帝汶過去復雜的殖民歷史背景也使得現在外來語言對國內語言的影響非常大,國內的語言種類也較為豐富(祁廣謀、鐘智翔,2013)。

三、主要宗教

東南亞各國居民宗教信仰與其民族情況一樣十分復雜,素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稱。在東南亞各地,佛教、伊斯蘭教、天主教、基督教和印度教都有大量信徒。東南亞地區中南半島大陸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由于地理環境復雜,族群差異大,其宗教文化也有顯著的地域特征,大陸以佛教為主,海島和馬來半島以伊斯蘭教和天主教為主。宗教因素是東南亞地區文化的核心,宗教文化以民族為主要載體,呈現出異質性突出的特征(古小松,2015;余益中,2013)。

1. 伊斯蘭教

目前在東南亞信奉伊斯蘭教的人口約占人口總數的39.8%。其中,印度尼西亞集聚了東南亞地區90%的穆斯林信徒,馬來西亞占4.6%,菲律賓占2%,泰國占1.2%,緬甸占1.2%,其他穆斯林則生活在新加坡、文萊、柬埔寨、東帝汶、老撾和越南等國。印度尼西亞居民中信奉伊斯蘭教的占88%,文萊占82%,馬來西亞的穆斯林也占居民人口的60%以上,新加坡占15%。從宗派看,東南亞的穆斯林絕大多數屬于比較溫和的遜尼派。伊斯蘭教分布和發展不均衡的特點存在于整個東南亞地區。從地理分布上來說,東南亞地區伊斯蘭穆斯林大部分分布在北緯10°以南的地區。東南亞地區90%以上的穆斯林聚集在印度尼西亞,印度尼西亞的穆斯林主要分布在蘇門答臘島、爪哇島、加里曼丹島和蘇拉威西島,馬魯古群島的穆斯林大約占45%;馬來西亞的穆斯林在西馬和東馬都有較大的分布,東馬更為集中;新加坡和文萊的穆斯林遍布全國;菲律賓的穆斯林主要是摩洛人,集中在南部的蘇祿、拉瑙、哥打巴托、三寶顏和達沃等省;泰國的穆斯林也主要集中在南部的一些省份,在那拉提瓦(陶公府)、北大年、也拉和沙敦四府,穆斯林占其人口的70%以上,中部和北部的穆斯林則很少;緬甸的穆斯林人口主要分布在緬孟邊境的若開邦和欽邦,在仰光、曼德勒等大城市也有不少穆斯林;少量的柬埔寨穆斯林則主要分布在洞里薩湖南岸、磅湛和沿海地區的占族人聚居地。總的來說,東南亞西部和沿海地區(除越南和菲律賓外)的穆斯林較為集中,而中南半島地區的穆斯林人口卻相對較少。

2. 佛教

東南亞佛教教徒僅次于伊斯蘭教。佛教信徒占東南亞人口總數的34%以上。在中南半島國家中,佛教占有絕對優勢,占東南亞佛教教徒的94%以上。泰國有著最大的佛教宗教團體,佛教信徒約占東南亞地區佛教徒總數的34%;越南占28.4%,緬甸占22%,柬埔寨占7%,老撾占2.7%,馬來西亞占2%,印度尼西亞占2.6%,新加坡占不到1%。佛教信徒占各國人口的比重,最高的是柬埔寨,占其人口總數的95%,泰國占95%,緬甸占90%,老撾占67%,越南占81%,新加坡占43%,馬來西亞占19%,文萊占7%。從宗派上來看,2013年,在東南亞佛教信仰中,信仰南傳佛教的國家主要集中在緬甸、泰國、老撾、柬埔寨等國家,這些國家約1億人口信仰南傳佛教。越南等國家信奉大乘佛教。緬甸以其主體民族緬族的文化為代表,以緬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為主流宗教文化;泰國以泰族的民族文化和上座部佛教宗教信仰為代表;老撾和柬埔寨分別以老龍族和高棉族的傳統文化為代表,以兩國的主體民族信仰的上座部佛教為宗教文化代表;越南以越族(京族)為其主體民族;地緣文化的差異也使佛教在中南半島的擴展中面臨伊斯蘭教和基督教的抵抗。例如,在泰國南部也拉、北大年、陶公及沙敦四府的人口絕大多數為穆斯林,與泰國大陸佛教文化之間的矛盾,緬北克倫族因宗教信仰的不同發生民族文化分化,因宗教分化存在長期的民族斗爭等等。

3. 基督教

東南亞人口中有近16%的人信仰基督教,但其分布很不均衡。在中南半島國家,基督教徒只占東南亞基督教徒總數的12%,其中菲律賓的基督教徒占68.7%,絕大多數是天主教徒。印度尼西亞僅次于菲律賓,其基督教徒占東南亞基督教徒總數的19%。越南的基督教徒占6.7%,緬甸約占3%。菲律賓被稱為亞洲天主教之國,天主教徒占其總人口數的81%,東帝汶的天主教徒比重也相當高,占其全國人口總數的31.7%,越南為9%,印度尼西亞為2%。東南亞國家中,絕大多數新教徒集中在印度尼西亞,占東南亞新教徒總數的71%,其次是菲律賓和緬甸,均占12%。東南亞新教比天主教占優勢的只有三個國家,即印度尼西亞、緬甸和文萊。印度尼西亞新教徒占本國人口總數的4%,緬甸占4%以上,文萊占4%。近代以來,基督教在東南亞地區廣泛傳播,但影響程度不同。基督教在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等以伊斯蘭教為傳統宗教的國家中影響相對較小;在越南、老撾、柬埔寨、泰國、緬甸等以佛教為傳統宗教的國家中,通過近代以來的傳教活動,已有一定的影響;在菲律賓、新加坡等地影響更大,菲律賓主要受天主教影響,新加坡受基督教影響較深。

4. 華人宗教

東南亞地區各國聚集著相當數量的華人,他們在不同的時期遷移到這些地方,在東南亞各地的社會經濟和宗教生活中起著重要的作用。東南亞華人的宗教有著自身的特點。其一,來自故國故土,為適應華人在當地立足及求得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發展起來。華人移居海外,頭等大事是要求平安,再就是追求發財致富。中國本土的儒教、佛教、道教在精神上可以滿足這些需求,因而得以保存、傳播和發展。其二,祀奉神祇大多是人們根據生存和發展的需要而制造出來的,有多元化的特點。各行各業都有各自供奉的護佑神。比如農民供奉五谷神,木匠供奉魯班先師,商人供奉關帝神,漁民和水手供奉媽祖。其三,年輕一代大多接受英語教育,信仰天主教、基督教的人數呈現增多的趨勢。

主站蜘蛛池模板: 蓝田县| 龙海市| 五河县| 昌江| 清新县| 资阳市| 团风县| 溧阳市| 山东| 丰台区| 拜城县| 珠海市| 新建县| 托克托县| 府谷县| 虹口区| 通海县| 凌源市| 五华县| 临高县| 汉沽区| 龙口市| 盐边县| 清河县| 庐江县| 石嘴山市| 东阳市| 凤山县| 什邡市| 云霄县| 克东县| 海宁市| 巨野县| 洛宁县| 大兴区| 林周县| 宁远县| 咸阳市| 玉林市| 大丰市| 河曲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