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世紀海上絲綢之路:東南亞發展與區域合作
- 張虹鷗 黃耿志
- 9836字
- 2020-11-06 15:17:17
第三節 政 治 環 境
一、各國政治制度
東南亞國家的政治體制類型多樣,可劃分為四類政體:一是人民代表制國家,包括越南和老撾,與中國實行的社會主義國家體制基本相同;二是君主制國家,其中柬埔寨、泰國和馬來西亞是君主立憲制國家,文萊是絕對君主制國家;三是總統共和制國家,包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緬甸和東帝汶;四是議會共和制國家,即新加坡。
1. 人民代表制國家
越南,全稱“越南社會主義共和國”,實行人民代表制。越南共產黨是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力量,國會是越南最高權力機構和立法機構,國會代表由民選產生,但不是一次投票直選產生,而是層層選舉,任期五年。國會每年召開兩次例會,負責制定、修改憲法和法律,討論決定國家經濟計劃和財政預算,選舉國家主席、副主席和政府成員,任免司法機構領導人。國會領導人稱為國會主席,由每屆國會第一次會議選舉產生,國會設常務委員會為常設機構,負責國會例會間隙的日常工作。政府是越南最高權力機關的執行機構和最高行政機構,由國家主席、政府總理、副總理、各部部長組成。國家主席是國家元首,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理是政府首腦,也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總理和政府接受國會、國會常務委員會及國家主席的監督與領導。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是越南司法機構,獨立行使司法權。越南實行一黨制,共產黨是唯一合法政黨和執政黨。越南共產黨的組織機構與其他國家的共產黨基本相同。黨的全國代表大會是最高權力機構,五年舉行一次,權力集中在由黨代會選舉產生的中央委員會和中央政治局,實行總書記領導下的集體負責制。與其他共產黨執政國家略有不同的是,越南共產黨對政府機構控制并不十分嚴密,1986年革新后,黨開始和其他政治機構分享權力,雖然黨的領導決定政策方向,國家機關內部的黨組織仍然存在,但越南共產黨總書記不兼任國家主席,而是由不同人士擔任。
老撾,全稱“老撾人民民主共和國”,老撾人民革命黨是執政黨,國會是最高權力機構和立法機構,國會議員由選民直選產生,任期五年。國會每年召開兩次例會,負責制定、修改憲法和法律,討論決定國家經濟計劃和財政預算,選舉國家主席、副主席和政府成員,任免司法機構領導人。老撾國會領導人也稱為國會主席,國會設常務委員會為常設機構,負責國會例會間隙的日常工作。國家主席為老撾國家元首,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政府是最高行政機構,總理是政府首腦,由國會選舉產生,任期五年,接受國會、國會常務委員會和國家主席的監督與領導。憲法規定,當國會常委會或國會四分之一以上議員對政府或政府成員提出不信任案時,國家主席有權建議國會重新審議,如果國會仍維持不信任案,政府或政府成員應辭職。老撾各級人民法院和人民檢察院獨立行使司法權。老撾的選舉制度有一個特點,即國會和各級人民議會代表由選民直接投票選舉產生,投票采取不記名投票的方式,但所有候選人必須首先得到人民革命黨領導下的老撾建國陣線的批準,因此絕大部分的國民議會代表都是人民革命黨的黨員,只有很小一部分是獨立人士。
2. 君主制國家
柬埔寨、泰國、馬來西亞和文萊是東南亞的君主制國家,但各國的君主權力、王位世襲與否、君主與其他國家權力機構的關系等各有不同。
柬埔寨,全稱“柬埔寨王國”,是立憲制君主制國家,君主稱為“國王”。1953年11月9日獨立后,柬埔寨政治體制經歷了從君主制向共和制再向君主制的演變。憲法規定國王是終身制國家元首、武裝力量最高統帥、國家統一和永存的象征。與泰國君主世襲不同,柬埔寨王位不世襲,國王無權指定王位繼承人,而由王位委員會選舉產生,繼承人人選從年滿30歲的柬埔寨安東王族、諾羅敦王族和西索瓦王族后裔中挑選。國民議會是柬埔寨最高立法機構,議員人數不少于120人,全部通過民選產生,任期五年。國民議會設議長1人,第一副議長、第二副議長各1人。1999年以前,柬埔寨立法機構是一院制。1999年通過的憲法修正案規定新成立一個名為“參議院”的機構,由61名參議員組成,其中2人由國王任命,2人由國民議會推舉,其余由公開投票選舉產生,任期五年,設議長1人。參議院的作用是審議國民議會通過的法案,協調國民議會與政府之間的運作。王國政府是最高行政機構,稱為內閣,內閣首長稱首相,內閣成員包括首相、副首相、大臣、國務秘書,任期五年。首相由國民議會中的多數黨產生,首相帶領內閣對國民議會集體負責。2013年,人民黨是柬埔寨的執政黨,洪森任首相,柬埔寨正處于一個平穩發展的時期。
泰國,全稱“泰王國”,是以佛教為國教的立憲制君主制國家,君主稱為“國王”,類似英國的典型議會制立憲君主制。在這種體制下,國家權力的中心在議會,國王雖是法定的國家最高元首,但權力受到嚴格限制,政府基于議會產生且對議會負責,而不對君主負責。泰國憲法規定,國王通過國會、內閣和法院行使立法權、行政權及司法權。泰國王位世襲,無太子繼位的情況下,經國會同意可由公主繼承王位。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實現兩院制,由上議院(或稱參議院)和下議院(或稱眾議院)組成,國會主席由下議院議長擔任,國會副主席由上議院議長擔任。國會討論通過的法案須報國王簽署后才能頒行,但如果國王對報批的法案未予簽署,國會履行重新審議并再度呈批的程序,若國王仍未簽署則視為已獲同意,由總理頒布實行。內閣是泰國最高行政機構,由各部部長組成,閣員人數不超過36人,內閣首長稱總理,通常由國會下院中的多數黨領袖出任。內閣在總理的帶領下集體向國會負責,總理遭彈劾或國會通過對內閣的不信任案,內閣都應總辭。司法權由各級法院獨立行使,以國王的名義審理各類案件,最高法院是司法審判程序中的最高機構。對最高法院的判決不服者可向國王申訴,國王視情建議最高法院重新考慮判決。國王還有權決定大赦。
泰國政治的一個顯著特點是軍人執政。泰國政壇表現出軍事政變—軍人政權—民主選舉—文官政權—軍事政變的循環格局。自1932年確立君主立憲制以來,泰國一共發生了25次政變,其中軍事政變18次,有9次是軍人直接領導,16屆為軍人代理政府,軍人總理有7位。但是,泰國的政治動蕩對社會影響相對較小,出現政局不穩、社會較穩的“泰國現象”。泰國軍方在歷次政變后大多不單獨掌握政府權力,通常是進行對文人政府統治的監視,在重新舉行選舉以及制憲或修憲后即退出。軍隊在泰國的政治生活中占有舉足輕重的地位,一旦政局不穩,泰國民眾仍會習慣性地將目光轉向軍隊。
馬來西亞,全稱為“馬來西亞聯邦”,是一個聯邦制國家,君主稱為“最高元首蘇丹”。憲法規定最高元首蘇丹是國家元首、伊斯蘭教領袖兼武裝部統帥。君主產生和繼承制度與其他君主制國家不同,采取“集體君主制”,這是由該國聯邦制的國家形式所決定的。馬來西亞聯邦由13個州組成,其中9個是原本相對獨立的蘇丹國,其地方首長稱蘇丹,另外4個州的地方首長稱州長。最高元首蘇丹的產生程序是由9個蘇丹國的世襲蘇丹和4個州的州長組成統治者會議,會議以秘密投票方式從9名世襲蘇丹中選出1人擔任最高元首蘇丹,任期五年,不得連任,9名世襲蘇丹輪流擔任。聯邦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實行兩院制,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參議院議員由推舉產生,主要是各行業杰出代表和少數民族代表,任期三年;眾議院議員由民選產生,任期五年。眾議院的權力大于參議院,憲法規定眾議院審議通過的法案交參議院審議,再呈最高元首蘇丹批準,參議院如認為法案需要修正,則將法案退回眾議院,但眾議院不接受參議院意見時,可直接將法案呈最高元首蘇丹批準,參議院對此無否決權。內閣是馬來西亞最高行政機構。內閣首長稱總理,內閣由總理、副總理以及各部部長、副部長、政務次長組成,總理由眾議院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集體對議會負責。政府還設立“國家行政理事會”“國家經濟理事會”和“國家安全理事會”,由總理直接領導,負責協調監督政府各部的工作。馬來西亞聯邦所轄各州的權力較大而且有一套類似于聯邦政府的完整的州行政機構,君主立憲的原則也適用于各州。馬來西亞的政制特色表現在獨特的政黨聯合制度與政治生活中強烈的族群色彩。20世紀60~70年代,馬來人與非馬來人族群圍繞政治、經濟地位與權力的爭奪異常激烈,一度引發1969年的“5·13”大規模種族騷亂。進入20世紀80年代,在馬哈蒂爾總理的帶領下,馬來西亞進行了一系列政治經濟改革,采取措施彌合族群矛盾,逐漸邁入穩定發展時期。
文萊是絕對君主制國家,君主稱為“蘇丹”,其一般特征是:第一,國家最高權力集中于君主一人手中;第二,王位是終身和世襲的;第三,君主通過對其本人負責的政治軍事官僚機構管理國家。雖然文萊在1984年獨立時頒布憲法修正案,稱“國家實行立憲君主制”,但實質上蘇丹擁有絕對權力。文萊設置樞密院、內閣和立法議會等權力機構,這些機構全部對蘇丹本人負責。其中,樞密院是蘇丹的咨詢機構,由其本人任主席;內閣是協助蘇丹履行職權的行政機構,蘇丹兼任內閣首相和國防大臣,內閣其他成員均為蘇丹家族成員或親信;立法議會成員非民選產生,全部由蘇丹任命。
3. 總統共和制國家
菲律賓,全稱“菲律賓共和國”,特點是既有掌握實權的國家元首,又有擁有立法權的議會及其他政權機關。總統是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武裝部隊總司令,有權任免政府成員、最高法院首席法官和陪審法官,總統和副總統由全民投票選舉產生,任期六年,不得連任。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由參議院和眾議院組成。國會兩院均有立法權,眾議院的權力更大一些,有關撥款、稅收等重要法案均由眾議院提出,參議院可以提出修正案。國會有權對總統、副總統、最高法院法官等進行彈劾,這個規定在整個第三世界都是少有的。菲律賓實行多黨制,與泰國的政黨相比,菲律賓政黨組織化程度更高,意識形態更加鮮明,各黨都有較明確的政治綱領。菲律賓政治的一大特色是“家族政治”,即少數社會影響力大、經濟基礎雄厚的家族掌握政壇,左右著每一次地方和全國選舉。這種現象根源于美國殖民統治時期,當時只有少數受過教育、擁有財產的社會精英階層才具備選舉權,地方政治被地方家族把持,政治地位逐漸成為這些家族的世襲資產。2013年,菲律賓大約有250個政治家族,在國會議員中有140多人出身政治家族。另外,菲律賓社會中尚存的封建色彩濃厚的依附關系為這種現象在當代的存續提供了土壤。
印度尼西亞,全稱“印度尼西亞共和國”,除了一般的總統制共和制特征外,政體中最具特色的是代議體制。憲法規定,印度尼西亞人民協商會議是最高權力機構,由678人組成,其中包括128名委任代表、550名民選代表,民選代表同時組成隸屬于人民協商會議的立法機構——人民代表會議,簡稱國會。人民協商會議設主席1名、副主席3名;人民代表會議設議長1名、副議長3名。人民協商會議和人民代表會議的分工是:前者負責憲法的起草、修訂,制定國家重大方針政策,監督評價總統執政情況并在總統違憲時對其進行彈劾或罷免,其余普通法立法權由人民代表會議行使。簡言之,印度尼西亞的立法機構中,由民選產生的議員擁有一般的立法權,而有關重大國事的事項,須由民選代表和執政勢力的委任代表共同決定,從而保證總統和政府執政地位的鞏固以及對立法機構的控制。印度尼西亞的政治體制也在不斷地發展和完善,近年來,人民協商會議多次通過憲法修正案,限制總統權力,強化國會職能,強調民主。
緬甸,全稱“緬甸聯邦”,自1945年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獨立后,政體歷經議會制共和制、人民代表制、軍人政權等數次變革。2008年頒發新憲法后,規定緬甸政體是總統制共和制,實行立法、行政和司法三權分立,最高立法機構稱聯邦議會,實行兩院制,由民族院(上議院)和人民院(下議院)組成,聯邦議會中75%的議席由直選產生,另外25%的議席留給由軍隊總司令選任的軍人代表,地方各級立法機構也按總席位數25%的比例為軍人代表預留席位。國家元首稱總統,同時也是政府首腦,任期五年,最多連任兩屆。最高法院是最高的司法機構。緬甸新憲法向外界展示了一個三權分立的民主政體,但實際上緬甸軍隊在國家政治生活中地位依然獨特。緬甸新憲法在關于國家宗旨的條款中明確寫到堅持貫徹軍隊參與領導國家政治生活,要求總統必須熟悉軍事事務等。除前面提到的各級議會25%的議席留給非選舉產生的軍人代表外,緬甸總統也不是由全民選舉產生,而是由聯邦議會的兩院代表和軍隊代表分別組成一個總統選舉團,各推薦一名總統候選人,三個總統選舉團共同投票,票數最多者任總統,其余兩名候選人任副總統。此外,聯邦政府的國防部長、內政部長、邊境事務部長由軍隊總司令提名。這些條款和規定確保只有軍方中意的人選才可能順利出任總統,同時總統權力受到軍隊的制約。
東帝汶,全稱“東帝汶民主共和國”,總統、國民議會、政府和法院是國家權力機構。總統是國家元首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由民選產生,任期五年,可連任一屆。國民議會是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全部民選產生,任期五年。國民議會行使立法、監督政府和政治決策權。政府是最高行政機構,政府首腦稱總理,由國民議會中多數黨或政黨聯盟推選,總統任命。政府成員包括總理、副總理、各部部長和國務秘書,集體向議會負責。由于建國時間不長,政府缺乏執政經驗,經濟基礎薄弱,社會問題較為突出。2006年曾爆發大規模騷亂。在聯合國的幫助下,局勢恢復平靜并于2007年順利舉行了第二次總統選舉。
4. 議會共和制國家
新加坡,全稱“新加坡共和國”,典型特征為國會是國家權力中心,是國家最高權力機關,享有立法權、組織與監督政府和內閣的權力。總統由全民選舉產生,任期六年,職權是任命政府總理并根據政府總理的提名任命政府成員,任命司法機構首長,召集國會,批準國會通過的法案等。國會是最高立法機構,實行一院制,任期五年,國會議員由民選議員、非選區議員和管委議員組成。民選議員由選民在各選區投票直選產生;非選區議員從反對黨中未當選的候選人中產生,最多不超過三人。管委議員由總統根據國家特別遴選委員會的推薦任命,最多不超過九人,任期只有兩年。內閣是新加坡最高行政機構,內閣首腦稱總理,由國會中多數黨領袖擔任,內閣由總理、副總理、各部部長組成,集體對議會負責。
新加坡政體最顯著的特征是“有控制的民主”,是多黨民主體制外殼下一黨獨大的體制。從形式上看,新加坡由多黨組成政府施政,但從實踐看,人民行動黨處于絕對的優勢地位,一直是執政黨,長期壟斷政權。而新加坡憲法和相關法律均未明文規定人民行動黨為唯一執政黨。除共產黨外,其他一切政黨均享有合法地位。人民行動黨一黨獨大格局的形成,既有人民行動黨長期堅持從嚴吸納各界人士入黨的因素,更得益于執政黨通過一系列特殊的選舉程序設計,并利用程序合法的方式,把反對黨的活動有效地限制在對執政黨不可能造成任何實質性的政治挑戰的范圍。例如,人民行動黨牢牢控制著制定選舉程序的選舉委員會,每次選舉選區的劃分都是根據有利于執政黨的原則重新安排的,通過對選區的合并或拆分來分散反對黨的票源。由于新加坡是小國,實行了嚴格的法治,且領導層由一批潔身自好的社會精英組成,保證了事實上一黨專政下持續的政治穩定與經濟繁榮,擁有舉世公認的廉潔高效的政府,形成了成功的新加坡精英政治模式注3。
二、政治體制的主要特征
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的特征概括為兩方面:一是政治體制形態復雜多樣;二是政治體制發展不成熟。
首先,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存在很大差異,即使是實行同一類型政治體制的國家內部,也往往會在權力主體的產生方式、國家機構的組織形式、權限及任期等方面各有差異。政體多樣化格局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歷史根源,也有現實因素。從歷史上看,自15、16世紀開始,東南亞地區遭受西方殖民者的入侵,葡萄牙、西班牙、荷蘭、英國、法國、美國依次將本地區瓜分殆盡,各宗主國在實施殖民統治過程中,按照各自意愿向殖民地灌輸了各種不同的政治思想與文化,深刻地影響了戰后東南亞民族獨立運動的領袖和精英們對獨立后本國政治發展道路的選擇。從現實上看,東南亞國家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有躋身發達國家之列的新加坡,也有位列世界最不發達國家的緬甸和老撾,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不同決定了政治發展與政治體制的多樣。同時,東南亞地區也有著全世界最復雜多樣的民族、宗教和文化體系,素有“人種博物館”和“宗教博物館”之稱。最引人注目的現象無疑是人種的大雜燴,每個種族都有自己信仰的宗教,有自己的文化、語言、思想和行為方式。文化差異性也是造成東南亞政治體制多樣的重要因素。
其次,東南亞各國政治體制的不成熟性體現在制度建構不完善、體制架構不穩定和多數政體的威權主義特質三個方面。從政治穩定的角度看,獨立之初,東南亞各國普遍面臨經濟基礎落后,社會矛盾激化,導致政局不穩的問題,從而引發政權更迭和軍事政變。頻繁的政權變動使得這些國家不能集中精力開展經濟建設,極易引發政治危機。從戰后獨立到20世紀80年代的40多年間,東南亞地區政治發展基本陷入這種惡性循環的怪圈。從政治體制建構的角度看,政治發展的不穩定帶來的是政治體制建構的多樣與多變。一些國家政權更迭或發生軍事政變后,原有的政體模式和程序多被廢除或革新,新的當權者希望通過新的模式提升治理能力。政體的不斷變動,無法為國家政治發展提供一個相對固定的平臺,反過來又影響政治穩定,并導致東南亞國家政治體制發展至今仍不完善。
三、地理政治特征
地理政治學,又名地緣政治(Geopolitics),是關于國際政治現象制約于各種地理要素和人文要素共同作用結果的理論。通俗地講,地緣政治是指國家間、地區間或民族間,基于地理區位、地理空間和歷史地理等因素而形成的政治軍事聯合、結盟(政治和軍事集團化)或政治對立乃至遏制或者戰爭的相互關系態勢及演變過程(陸大道、杜德斌,2013)。地緣經濟是在地緣政治的影響和支配下,國家與區域之間圍繞商品市場、資源供應、資金技術流向等形成的競爭、合作與結盟關系。它是在冷戰結束后的新形勢下,以經濟利益和經濟關系取代政治軍事對抗而出現的新型國際關系,目的在于使各自國家在復雜多變的國際關系中,在政治經濟權利控制、支配與反控制、反支配的世界現實中,處于有利地位。按照地緣政治的觀點,密切的地緣經濟可以起到政治關系“穩定器”的作用(毛漢英,2014)。
東南亞位于通往太平洋與印度洋、亞洲大陸與澳洲大陸的十字路口上,其中馬六甲海峽、巽他海峽、望加錫海峽三條水道連接著太平洋和印度洋兩大洋,通過這個十字路口向北是東北亞工業、技術和軍事大國的匯集地,向西是印度次大陸和中東石油產地,向南是澳大利亞。在地緣戰略方面,東南亞猶如一把鑰匙,扼守著太平洋和印度洋相互通往的要道,是亞太地區中、美、日等大國運輸戰略物資和武器的必經通道,是北美航線的匯合點。在經濟實力和發展潛力方面,東南亞雖然并非核心經濟體,但超過5億的人口總量是世界勞動密集型產品的主要生產基地,加之其豐富的資源儲藏,成為新世紀經濟增長最快的地區之一。在政治力量方面,東南亞國家實現了“大東盟”的內部聯合,成為各大國爭取和爭奪的主要對象。
“二戰”后至冷戰期間,東南亞地區的地緣政治呈現破碎的特征。在經歷一系列殖民化統治,特別是經歷了民族獨立運動高潮后,東南亞各國先后建立統一主權。但隨即而來的冷戰,東南亞首當其沖地成為東西方沖突的前沿地帶之一。冷戰期間,東南亞國家中海洋國家與陸地國家在美、蘇等大國勢力的博弈與角逐過程中,分裂嚴重,形成了典型的地緣政治“破碎地帶”。而東、西方兩大集團對于在這個地緣政治博弈上的“破碎地帶” 勢力范圍的爭奪都十分關注。美、蘇冷戰爭霸在東南亞的標志是越南抗美救國和越南侵柬兩次戰爭,美、蘇參與制造的兩次印度支那戰爭,使得東南亞地區長期處于戰亂和動蕩之中,嚴重侵犯了一些國家的領土和主權。加之在外交陣營的“站隊”問題,特別是美國西方意識形態的威權政治,使東南亞的一些國家推行親美反共政策,對一些曾經試圖中立的國家產生了一定影響。
1961年,東盟的成立標志著東南亞地緣政治進入全新發展時期。東盟是區域化建設和發展的結果,是東南亞各國在經濟上互惠,實行貿易、資本、技術和投資的區域共享,并沒有實質性的中心國家,其目的是為了改變長期以來的“邊緣地帶”或“破碎地帶”的貧弱狀況,向全球體系的核心區邁進,力求占有多極世界中的一席之地。冷戰結束后,東南亞的地緣戰略地位徹底改變。1990年1月,金蘭灣撤軍標志著蘇聯援助和控制勢力開始退出東南亞地區,隨后由于其自身的解體,影響著越南從柬埔寨撤軍,使得整個東南亞地區的安全形勢得到很大改善。與此同時,美國也相應地改變了亞太戰略,將“合作性戒備”戰略作為基礎,以經濟合作協調亞太地區各國之間的政治利益,其目的在于用促進經濟發展、貿易和投資來協調地緣政治的多樣性(孔愛莉,1992)。
由于東南亞地緣戰略安全同時具有海洋性和大陸性雙重鮮明特征,能夠確保控制印度洋和太平洋之間的聯絡路線,冷戰后大多數東南亞“破碎地帶”的國家與亞太沿岸地區合在了一起,俄羅斯對其影響力幾乎消失,而中國主要的戰略關注放在與前印度支那國家的關系上。澳大利亞和日本開始分別作為新亞太沿岸地區的南、北兩塊戰略基石。具體情形是,馬來西亞與泰國的工業取得了很大的發展,它們與日本及美國有經濟交往。新加坡作為海洋地緣戰略地域中的一個部分,在經濟上也取得了顯著增長。印度尼西亞也對其與西方及近海亞洲鄰國之間的關系重新進行了組合調整。加之,東南亞地區各國力圖通過政治上的和解與合作來自己主導命運,隨著20世紀 90 年代越南、柬埔寨、老撾三國先后加入東盟,它們也回歸到了東亞地緣帶。即使孤立、貧困的緬甸,也于 2010 年實行民主大選,開始了民主化進程,在地緣政治上被美國地緣政治學家索爾·科恩歸入了南亞地緣帶,最終完成了東南亞地緣政治由原來“破碎地帶”地位轉變為分區明確的南亞地緣帶國家與東亞地緣帶國家兩部分組成(賀圣達,2010)。
近幾年,美國實行重返亞太的地緣戰略給東南亞地緣政治格局帶來新的變化。在美國奧巴馬政府積極準備重返亞太地區的時候,東南亞地緣政治新的變化,即南海問題和緬甸民主化的迅速推進,讓美國重返亞太地區的戰略有了施展舞臺。在緬甸民主化過程中,美國積極關注緬甸的動態,逐步放寬對緬甸的制裁,時任國務卿希拉里、總統奧巴馬先后訪問了緬甸,并最終和緬甸建立了外交關系。奧巴馬甚至加強和緬甸的軍事合作并建立戰略伙伴關系。在南海主權爭端問題上,美國借著南海航線的安全問題強調南海問題國際化,甚至認為南海也是美國國家戰略與國家利益的一部分。
除此之外,對于菲律賓,不斷加強對菲律賓的軍事援助、軍事演習;對于越南,和越南簽署了越戰以來的首份軍事協定,海軍艦隊訪問越南金蘭灣,貸款給越南購買軍事裝備以及同越南海軍進行軍演;對于其他東南亞國家,和泰國簽署了首份聯合防務宣言,和印度尼西亞展開聯合軍演,國務卿希拉里成為57年來首訪老撾的美國最高領導人。在奧巴馬剛剛連任總統時,便已加緊落實在亞太地區維持強大軍力的政策,包括鞏固區域聯盟和擴大軍事演習,從而實現在 2020 年以前,改變美國海軍在太平洋與大西洋部署戰艦的格局,即太平洋 60%對大西洋 40%。美國重返亞太地區戰略除了加強和亞太地區國家進行軍事合作以外,還在經濟領域主推了一個“跨太平洋戰略經濟伙伴關系協定”(TPP)。2011年,參加 TPP 的國家已經達到 10個,這其中東南亞國家占了4個,美國還要力推泰國也加入該協定。由此不難看出東南亞地緣政治在美國戰略中的重要性以及美國對東南亞地緣戰略的重視。
對此,中國正致力于在東南亞構建新的地緣政治關系。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2013年10月3日在印度尼西亞國會演講時提出,中國將致力加強同東盟國家發展好海洋合作伙伴關系,致力于同東盟共同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這一國際合作構想得到了國際社會的積極響應(于光軍,2014)。基于“一帶一路”新的發展構想,中國與東南亞各國的發展在未來有著更為明確的理論指引。首先是進一步發展與大湄公河次區域的合作關系,包括湄公河流域的幾個國家地區,即柬埔寨、越南、老撾、緬甸和泰國。這是推進“一帶一路”實現中路突破的重要環節。2015年,中國與東南亞基礎設施合作成效顯著,基礎建設發展戰略上重點推進的從云南昆明經老撾、泰國、馬來西亞至新加坡的中線高鐵建設也將加速實現泛東南亞高速鐵路網絡化;公路方面,廣西、云南兩省積極推進連接大湄公河次區域各國的公路網絡建設,國際公路在中國境內段已經全部實現高等級化,對實現中路突破具有重要意義。其次,中路突破下的東、西兩翼發展也至關重要,進一步連通中國珠三角、香港同馬來西亞和新加坡的港口,加大雙方貿易合作。推進國際航運走廊與航運網絡建設,這對強化與東盟國家的合作有重要意義(劉宗義,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