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民經濟管理學
- 厲以寧
- 17字
- 2020-11-06 15:10:07
第三章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二元機制
第一節 二元機制:市場調節與政府調節的并存
一、二元機制的含義
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是兩種不同的經濟體制。在市場經濟體制下,主要按照市場供求規律配置資源。在計劃經濟體制下,主要由政府部門直接分配資源。一種經濟體制,如果主要按照市場供求規律(即按市場調節方式)配置資源,那就不可能主要由政府部門直接分配資源(即按計劃調節方式進行資源配置)。反過來說也一樣,一種經濟體制,如果主要由政府部門直接分配資源,那就不可能主要按市場供求規律來配置資源。這表明,市場經濟體制與計劃經濟體制是不能并存的。
在一定的經濟體制下,市場調節與計劃調節(更確切地說,應是政府調節)是兩種不同的資源配置方式,可以并存。也就是說,無論是在計劃經濟體制下還是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既可以運用市場調節手段,也可以運用政府調節手段。
但即使是兩種調節手段并存,計劃經濟體制與市場經濟體制的區別也是十分顯著的。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政府認為自己有力量支配一切,能夠合理地配置資源,但由于政府自身的力量還不足,所以需要讓出一塊地盤,讓市場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這就是把經濟分為兩塊:一大塊由政府的計劃起作用,另一小塊由市場起拾遺補缺的作用。由于主要是由政府直接分配資源,直接規定產量,直接制定價格,市場僅僅起到拾遺補缺的作用,于是必然形成“大政府,小市場”的格局。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情況顯然不同。市場被認為具有使得供求自行趨于平衡的力量,具有有效地配置資源的功能,但由于市場有種種缺陷,所以政府調節是必要的。凡是市場能夠解決的問題,政府不必代勞;市場做對了的,政府就不要再管了。政府做市場做不到的事情,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這樣,在市場經濟體制下,將形成“小政府,大市場”的格局。“小政府”是指有一個高效率的、精干的政府,“大市場”是指有一個完整的市場體系。
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存在著二元機制。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的二元機制的含義是:市場調節是基礎性調節,又稱第一次調節,政府調節是高層次調節,又稱第二次調節。市場調節覆蓋全社會,市場時時刻刻起作用,這是“第一次覆蓋”。政府調節也是覆蓋全社會的,這是“第二次覆蓋”:凡是市場調節能夠解決的,就由市場調節去解決,政府只做市場做不到的事情,解決市場解決不了的問題。
二、市場調節的作用
市場具有按照市場供求規律配置資源的功能。市場調節之所以能夠有效地配置資源,并使供給與需求在自行調整之后趨向平衡,是同參與市場的每一個微觀經濟單位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分不開的。
經濟活動由無數個分散的微觀經濟單位(企業和個人)自發地進行,廣泛的市場關系把這些微觀經濟單位聯系在一起。微觀經濟單位的活力反映于它們爭取實現自身利益的商品和勞務的交換行為中,反映于它們為此而進行的進取的(擴張的)或保守的(收斂的)活動中。當市場上的供求和價格朝著有利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方向變動時,企業會利用這種形勢來增加自己的利益。當市場上的供求和價格朝著不利于企業生產經營的方向變動時,企業也會利用這種形勢來維護自己的利益,不使自己受到損失。正由于市場供求的變動和價格的變動影響到每一個微觀經濟單位的利益,于是就促使它們調整生產和經營,或采取進取的(擴張的)活動,或采取保守的(收斂的)活動,社會的供求也將在這一過程中進行調整,逐漸趨于平衡。
就資源配置而言,每一個微觀經濟單位在競爭的環境中,為了增加自己的現實利益和未來利益,不僅需要擴大生產規模,而且需要充分利用投入的資源,降低成本,增加每一單位資源投入的產出。它們這樣做的結果將導致本身產值的增加,從而導致社會總產值的增加和資源利用率的提高。與此同時,只要資源具有一定的流動性,即有可能從這一經濟活動領域轉移到另一經濟活動領域,那么當企業與個人在有資源可供利用時,就必須考慮單位資源投入后的邊際收益的大小,這里既包括各種可供選擇的資源投入條件下邊際收益的相對水平,也包括單位資源投入后的邊際收益的絕對水平。企業與個人選擇的必定是邊際收益較大的資源投入方向。于是市場上自然形成的價格差別將成為自行調節企業與個人的資源投入方向和投入量的機制。
在這種調節機制之下,如果某一種商品和勞務生產的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過低,投入其中的資源就會不足,因此該種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就會上漲,而價格上漲后,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將增大,這樣將吸引資源的投入。反之,如果某一種商品和勞務生產的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偏大,投入其中的資源就會偏多,從而該種商品和勞務的價格就會下降,而價格下降后,資源投入的邊際收益將減少,這樣將迫使已經投入的資源轉移出去。正是由于市場調節的這種作用,資源的配置將是有效的。
三、市場調節作用的局限性
盡管市場本身有著調節供求并使之趨于平衡的功能,但市場調節的局限性或缺陷仍是不可忽視的。這種局限性或缺陷主要在于:
1.通過市場調節,從總需求和總供給不適應,到商品價格的升降,到企業和個人按照變動后的價格來調整供求,再到總需求和總供給相適應,將是一個較長的過程。如果總需求和總供給的差距較大,那么在市場自行調節過程中可能給國民經濟帶來較大的損失。
2.社會的資源供給有限,而社會的資源投入去向卻是多種多樣的。社會上有些行業的經濟效益較多,但也有一些行業的經濟效益較少,而社會效益較多。如果讓市場自行調節,那些經濟效益較少而社會效益較多的行業將會缺少資源投入,從而這些行業將萎縮,這對整個社會而言是不利的。
3.在實際生活中,經濟信息系統并不健全,同社會商品生產經營有關的各方在市場中并不能及時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有用信息。也就是說,在市場調節過程中,從價格的升降到供給與需求的調整,實際上都只可能在信息不完整的情況下進行。因此,市場調節作用的發揮不能不受到信息不完整的限制。
4.市場調節的結果即使可以使供求趨于平衡,也不一定符合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在這方面,最突出的表現就是市場調節不可能自行使得個人收入分配協調和地區收入分配協調。市場按照生產要素的數量與質量進行收入分配,個人收入之間的差距、地區收入之間的差距都可能擴大,而這種情況同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的目標是不相符的。
正因為市場調節有上述各種局限性或缺陷,因此政府調節是必要的。政府調節是在符合社會與經濟協調發展目標的前提下,為彌補市場調節之不足的一種調節。
四、對政府調節的理解
首先應當指出,政府調節概念要比計劃調節概念更為準確。這是因為,政府調節的范圍比計劃調節廣泛,計劃調節只是政府調節的一種形式。政府在進行調節時,可以用經濟的手段,也可以用非經濟的手段;這些調節可以是有計劃的,也可以是臨時的、應急的、相機處置的。
政府調節是第二次調節,這是相對于作為基礎性調節、第一次調節的市場調節而言的。正如前面已經指出的,如果第一次調節的結果已經符合政府預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了,政府就不需要再調節。如果第一次調節未能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與要求,就需要政府進行再調節,即第二次調節。當然,第二次調節也可以是預防性的,這是指:政府預計到第一次調節不可能符合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與要求,因此不必等到第一次調節之后出現不協調時再著手第二次調節,而可以先采取預防性的措施。
政府調節在處理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之間不平衡的問題上,可以根據具體情況采取“抽緊”或“放松”的措施?!熬o”與“松”是相對的,“抽緊”是政府調節,“放松”也是政府調節。政府究竟采取哪一種措施來實現“松”或“緊”,以及究竟“松”到何種程度或“緊”到何種程度,都沒有固定不變的模式,一切依具體情況而定,以如何有效地實現預定的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為轉移。
無論政府采取措施來調節社會總需求與社會總供給,還是針對經濟結構、地區收入不協調、個人收入差距偏大采取調節措施,都應當依據客觀經濟規律。第二次調節是指科學的政府調節。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與其搞不科學的、主觀主義的、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的政府調節,還不如不要這種政府調節。盡管完全由市場來調節而不要政府調節可能會使經濟出現較大的波動,使國民經濟遭到一定的損失,但不科學的、主觀主義的、違反客觀經濟規律的政府調節卻會使經濟的震蕩更劇烈,使國民經濟遭到的損失更嚴重,甚至還有可能使經濟背離正確的發展軌道,使市場運行機制受到破壞,使資源配置被扭曲,進而造成經濟的倒退。
- 高管薪酬差距對企業績效的影響機制研究
- 中原經濟區發展指數研究報告(2014)(中原發展研究院智庫叢書)
- 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生發性探索
- 產業競爭優勢轉型:國際趨勢與中國面臨的挑戰
- 中國IT產業發展報告(2020—2021)
- 著力化解鋼鐵煤炭等過剩產能
- 雙贏的未來:全球化時代的中國經濟(英文版)
- 江蘇國家級開發區
- “一帶一路”倡議下中國對外基礎設施投資的經濟風險研究=The Belt and Road Initiative, Economic Risk and China’s OFDI in Infrastructure(英文)
- 看懂中國經濟的第一本書
- 改革新啟蒙:思想市場驅動中國變革
- 數字經濟與5G新商機
- 時刻:新全球化時代的中國韌性與創新
- 中國經濟還好嗎?:新常態下的財富困局與突圍契機
- 國際化市場化背景下糧食目標價格補貼制度試點及演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