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揮舞的馬刀——“哥薩克來了”
——古老的哥薩克民歌
“哥薩克人來了!”沒想到這樣的喊聲到了“一戰”的戰場上還能出現,可見奧匈帝國軍隊的處境是多么狼狽了,如果它的軍隊能在陣地上架起機槍狠狠地打,那么哥薩克人也沒什么可怕的,但如果你在慌亂的敗退中,那“哥薩克人來了”將是可怕的災難,因為他們將如同旋風一樣地沖進來,飛舞的戰刀令敵人身首異處。在加利西亞戰場上,敗退中的奧匈軍隊就陷入了這種可怕的處境。早在數百年前,哥薩克騎兵就已經成名了,俄羅斯征服中亞、遠東的時候,無時不閃現著他們的身影,剽悍,野蠻,甚至是死神,都可以用在他們身上。哥薩克人騎著他們特有的頓河馬,舉著閃亮的馬刀,如同一股旋風般地沖進敵軍陣營,長刀揮舞處,敵人一個個身首異處,不多時這些騎兵便又呼嘯而去,這恐怖的場景曾出現在拿破侖遠征俄羅斯的戰場上,現在又出現在加利西亞戰場上了。世界上各式各樣的戰刀很多,但是稱得上“鷹之利爪”的只有哥薩克騎兵刀,它是屬于勇士的戰刀!在俄羅斯歷史上,穿著黑色披風、揮舞哥薩克騎兵刀沖鋒的哥薩克騎士被稱為“頓河流域的雄鷹”。曾經在空中俯瞰過哥薩克騎兵的美國飛行員有這樣的描述:“騎兵每行八人八騎,有的頭戴圓筒卷毛高帽,有的身披黑色大氅,他們背上斜挎步槍,腰間懸掛馬刀,在塵土中浩浩蕩蕩前進,數萬匹馬縱橫馳騁,數萬把刀交錯揮舞,這場景極其令人震撼,是騎兵戰史上最壯烈的一幕。”
哥薩克人是俄羅斯和烏克蘭民族內部具有獨特歷史和文化的一個地方性集團,現多分布在頓河、捷列克河和庫班河流域等地,哥薩克并不是一個民族,只不過是一群生活在東歐大草原上的游牧社群,在突厥語中,“哥薩克”就是“自由人”的意思。它們的組織形式是軍民合一的部落形式的自治體,他們建筑一種特殊的營地叫“塞契”,由土圍子、塹壕、原木圍墻和帶有射擊孔的塔樓組成,營地定期舉行全體成員大會,其中以烏克蘭的札波羅什哥薩克最為有名。在歷史上,哥薩克人以驍勇善戰著稱。在18世紀初以前,俄國統治者為了利用哥薩克的力量保衛邊疆,向他們提供戰斗裝備、給養以至軍餉,哥薩克兵不僅拿著御賜俸祿,免交土地稅,而且擁有相當大的行政、司法和外交自治權,成為俄國歷史上享有最多特權的群體。但是這種特權是以哥薩克為沙皇效力為前提,以生命及和平生活為代價的。哥薩克軍團曾一度成為沙皇俄國向中亞、西伯利亞和中國東北進行侵略擴張的急先鋒。
哥薩克人是世界上最具傳奇色彩的群體之一,如果說吉卜賽人是大篷車上的民族,那么哥薩克就是戰馬上的族群。哥薩克人正是憑著一匹戰馬、一柄軍刀在橫跨歐亞大陸的廣闊疆場上,馳騁數百年,縱橫千萬里,以英勇善戰著稱。在俄國歷史上,哥薩克人組成的騎兵,是沙俄的重要武裝量力。說哥薩克是一個群體,是因為哥薩克人并不是一個真正意義上的民族,只是一個源流成分復雜的“族群”,其成員主要是斯拉夫人,此外還有少數韃靼人、高加索人、格魯吉亞人、卡爾梅茨克人和土耳其人等。從14世紀開始形成的哥薩克人主要由不堪忍受農奴生活的逃亡者組成,“哥薩克人”意為“因逃亡而獲自由的農奴”,最初生活在連成一片的東歐草原和南俄草原上的各大河流域。他們在肥沃的頓河草原安家后,開始形成了哥薩克。哥薩克從來沒有過自己的國家,雖然沙皇為了表彰他們的戰功也曾賜給了他們許多的封地和自治權。哥薩克人一般充當沙皇的禁衛軍和騎兵野戰部隊,由于一般家庭比較富裕,因此裝備比別的部隊好,戰斗力也比較強。
哥薩克人是最具有草莽風格的經典騎兵,他們的騎兵馬蹄是與沙俄向外擴張的步伐同步飛揚的,多次為俄國開拓疆土立下赫赫戰功。第一次世界大戰中,俄國大約組建了30萬人的11支哥薩克軍團,但是由于現代化武器機槍、排炮、坦克等的投入,騎兵注定將成為被淘汰的兵種,所以他們在加利西亞把奧匈軍隊教訓了幾次以后,也就沒有什么驚人的戰績了。
經過第一次世界大戰和蘇聯國內戰爭以后,哥薩克軍事力量遭受重創,內戰結束以后,蘇聯采取“非哥薩克化”,對不服從者就從肉體上消滅,特別是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斯大林更是對他們采取高壓政策,加上隨著現代武器的發展,作為一支軍事力量,哥薩克騎兵早已結束了自己的歷史使命,最終使這個存在了幾百年的特殊群體融化到普通百姓當中,結束了哥薩克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