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戰爭倒計時——奧匈帝國的最后通牒
“我認為不會有大戰,法國和俄國還沒有準備好。”德皇威廉二世的這句話只說對了一半,法國和俄國的確是沒準備好,但被逼無奈,被形勢拖入了戰爭。當德皇對國際環境憂心忡忡之時,奧匈帝國也陷入了絕望之中。哈布斯堡王朝是歐洲唯一不是建立在民族主義基礎之上的政權,在國家內部,捷克人、波蘭人和斯洛伐克人都在鬧獨立,甚至匈牙利人也不完全可靠,而在邊疆的意大利人、塞爾維亞人和羅馬尼亞人都在為生活在哈布斯堡王朝異族統治下的弟兄們要求自由。正如那句令人發冷的德國警句所言,“一個悲慘的結局勝于沒有終止的恐懼”,如此四面樹敵,戰爭豈非唯一的選擇嗎?
斐迪南大公遇刺身亡后的第一天,有大量非塞爾維亞人群舉著奧匈帝國的國旗和遇刺斐迪南大公夫婦的遺像在薩拉熱窩的大街上游行。當地一些主要東正教教士家里的窗戶也被砸壞。實際上,薩拉熱窩的游行僅持續了幾小時,維也納政府也立刻承諾補償受害者,維也納很快便恢復了平靜。在薩拉熱窩暗殺事件后一個多星期,奧地利外交部保持沉默,但許多報刊和其他機構卻鼓動反塞爾維亞情緒,維也納的廣告牌宣稱:“所有塞爾維亞人必定滅亡。”但這些似乎都是一時的爆發,在被殺害的皇位繼承人和他的妻子埋葬兩天之后,弗朗茨·約瑟夫皇帝沒有參加葬禮就回到他的夏季別墅去了。7月份的絕大部分時間,奧地利人都在那兒沉默,因此失掉了歐洲的許多支持者,當他們終于采取行動時,這一刺殺事件已經被排在歐洲報紙的最后幾版了。當斐迪南大公遇刺的消息傳來時,德皇威廉二世正在挪威海邊他的游艇上,威廉二世立刻結束在挪威的航海度假,返回國內。他這樣做,更多的是因為斐迪南大公是他的好朋友,而不是因為他預見到了什么緊急情況,幾周前,他和夫人還在斐迪南夫婦的鄉村別墅里做客。
在斐迪南大公遇刺后的一段日子中,維也納很平靜,世界其他地方也很平靜,斐迪南大公遇刺產生的震動似乎已經消散了。事情的真相變得越來越清楚,刺客是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人,他們是在貝爾格萊德進行刺殺準備活動的。雖然奧匈帝國的領導層下決心對塞爾維亞采取行動,但是此時準備工作還沒做好。領導層對于開戰還是不開戰意見很不統一。但是他們有一點共識,那就是必須先滿足一些基本條件,然后才能采取行動。為此,奧匈帝國皇帝約瑟夫取消了例行的訪問計劃,他寫了一封私人信件,于7月5日由帝國外交部特使轉交給它的同盟國德意志帝國的皇帝威廉二世,他得先探尋一下德國的意向。對奧匈帝國而言,估計這次戰爭的限度是很重要的,俄國可能會介入支持塞爾維亞,這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只有德國的支持可以讓俄國保持中立,因此,約瑟夫給威廉二世發去了私人信函,力勸德國支持奧匈帝國“摧毀塞爾維亞,使其不復為一個勢力”的計劃。
德皇威廉二世認為,只有堅決的行動,才能嚇阻俄國的介入,7月初,威廉二世收到一份德國駐維也納大使的電報,大使在電報中說,他本人已經要求奧地利不要過快地對塞爾維亞采取行動。德皇威廉暴跳如雷,他在評注中寫道:“撒謊!胡說!誰給他權力那樣做?塞爾維亞必須受到懲罰,立刻執行!”德皇威廉的這番話很快傳開來,維也納的官員也聽到了。威廉二世在與奧地利特使的會面時說:“機不可失,我們必須永遠把塞爾維亞消滅掉,如果奧匈帝國與俄國之間的戰爭果真爆發,德國會以其慣常的忠誠站在你們一邊,奧地利盡可以放心。”后來,溫斯頓·丘吉爾談到此事時說,威廉的保證是“以整個德意志帝國資源為擔保而隨便填寫的一張空白支票”。德皇威廉剛剛結束與奧地利特使的會面,法金漢便問威廉是否應該進行軍事準備,威廉說不,隨后,他馬上動身返回挪威去玩游艇度假去了。他走前對他的海軍上將們說:“我認為不會有大戰。沙皇的注意力不在斐迪南大公遇刺上,此外,法國和俄國也沒有做好戰爭準備。”但當弗朗茨·約瑟夫收到德皇的空白支票時,他的和平感突然化為烏有,他喃喃自語地說:“現在我們不能再回頭了,將要有一場可怕的戰爭。”
奧匈帝國政府并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塞爾維亞政府事先知悉普林西普及其同伙的計劃。最多也只能說,有些塞爾維亞的內閣成員與軍官知道一些恐怖分子的秘密計劃,而塞爾維亞政府既沒有意愿也沒有能力阻止他們的行動。不論如何,維也納政府視這次的暗殺行動為“展現力量并一勞永逸地處理塞爾維亞問題”的時機。刺殺事件發生時,沙皇尼古拉二世在他的游艇“史丹達”號上宣布為期三周的哀悼,此舉是為了向被殺的大公表示敬意。除此之外,他沒有興趣做更多的安排,直到奧匈帝國向塞爾維亞發出了那封類似于戰書的最后通牒后,沙皇才開始有些擔心起來。7月29日,沙皇尼古拉給德皇威廉發去一份電報,電文表達了“對一個弱國發動一場不光彩的戰爭”的憤慨。他質問德皇威廉:“能不能阻止他的盟友不要走得太遠?”德皇威廉給沙皇尼古拉發去的回電中,表白了自己對和平的期待,并說:“我正在利用我的影響力促使奧地利人直接與你達成令人滿意的諒解。”當然他所做的和他所說的并不是一回事。威廉對此說:“尼古拉承認自己懦弱,卻又想把戰爭的責任放在我的肩膀上。”
德皇認為,俄國政府可能無力參戰,他要讓奧匈帝國在巴爾干半島上取得壓倒性優勢,以削弱俄國在那里的勢力。而且他的參謀總長小毛奇也曾向他保證,即使出現最壞的情況,德國在1914年與俄國和法國交戰,仍然要比日后交戰更為有利,所以他認為這場戰爭的風險似乎是可以接受的。必須展開有力的行動,以維護他們日益擴展的世界勢力,否則終將面臨自行衰退的命運。對于在巴爾干半島使用武力的問題,奧匈帝國一直在猶豫不決,但是這次暗殺王儲事件以及德國人的支持結束了這種舉棋不定的狀況,有了德皇全面支持的許諾,終于挺直腰桿的奧匈帝國隨即向塞爾維亞政府發出強硬的最后通牒,提出十條苛刻條件,限令塞爾維亞在48小時內答復。英國外長愛德華·格雷指出,此項最后通牒是“有史以來一個國家對他國發出之最可怕的文件”,一般認為,文件的條款難以實現,實際上是奧匈帝國用以懲罰塞爾維亞的開戰理由。
正當歐洲已經恢復仲夏時的寧靜,而德國皇帝也在挪威附近的游艇上度假的時候,維也納卻正在慢慢地制造了這枚將要震驚整個世界的定時炸彈,奧匈帝國決心擊敗和摧毀塞爾維亞,致使他的最后通牒排除了進行談判的絲毫可能性。最苛刻的要求之一,是可以在塞爾維亞自由進出并由奧地利的官僚干預薩拉熱窩的陰謀的調查。鑒于奧地利對阿皮斯及其黑手黨全然無知,這種干涉塞爾維亞內政的行為,是奧地利人的蓄意挑釁。自詡為塞爾維亞“保護國”的俄國在拿到這份最后通牒的消息時,其外交大臣薩索諾夫驚呼:“這是歐洲大戰!”塞爾維亞即使要求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也不得不屈服于俄國的意志,畢竟奧匈帝國作為中歐大國對塞爾維亞擁有壓倒性優勢,塞爾維亞政府要求俄國給予“同盟性質”的援助,而欲奮力同奧匈帝國一戰。隨著維也納最后通牒的細節漸漸為人們所知,持續了三周半的觀望期戛然終止了。此后,事件接連發生,形勢變化速度明顯加快。戰爭的威脅越來越真實。不僅維也納、柏林、彼得堡意識到戰爭可能性,就連倫敦、羅馬、巴黎也朦朧地感覺到這是一次真正的危機。
奧匈帝國和俄國之間在巴爾干半島的競爭愈演愈烈,兩國都想在這一地區擴大它們的勢力,奧匈帝國向俄國保證,他們無意永久吞并塞爾維亞,只是想要展示奧匈帝國征討塞爾維亞的決心有多堅決。但俄國擔心奧匈將通過進攻塞爾維亞加強它在巴爾干半島的勢力,而且俄國人面臨著這樣一種處境:若再次屈服于德奧的壓力,將對它在巴爾干半島的利益造成無法補救的損失。在這種情況下,沙皇尼古拉二世宣布俄國支持塞爾維亞,俄國通知維也納,攻擊塞爾維亞會引起俄國的立即動員。當年奧匈帝國并吞俄國的“斯拉夫小兄弟”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時,圣彼得堡感到無可奈何的憤怒,那時沙皇政權由于在日俄戰爭中敗于日本,仍處于筋疲力盡中。但是到了1914年,俄國感到已經充分恢復過來,可以動員了。而早欲通過戰爭重新瓜分世界的德皇在巴爾干諸國火上澆油:“德皇完全理解由于奧皇陛下以熱愛和平而聞名,進軍塞爾維亞對于帝國和他會是困難的決定,但若我們真正認識到對塞爾維亞開戰的必要性,那么假如我們沒有利用這一完全對我們有利的時刻,以后是會后悔的。”
柏林的外交大臣認為,奧匈帝國的大膽加上德國的支持,“最有可能使俄國安靜下來”。而沙皇的外交大臣薩索諾夫對這一威脅的反應是不祥的:“俄國不能容許奧匈帝國打垮塞爾維亞,變成巴爾干半島諸國中最占優勢的國家。”而俄國的戰爭大臣則認為俄國的戰爭動員能給予奧匈帝國最嚴厲的警告,這樣一來,開戰就如同箭在弦上,一觸即發。奧匈向塞爾維亞發出“最后通牒”后,塞爾維亞于7月26日表示接受所有條款,除了第六條,塞爾維亞認為以第六條條款違反了它的憲法規定,而且會損害其主權獨立,所以拒絕接受此條款。奧匈帝國駐塞爾維亞大使吉塞男爵,按照事先定下的程序宣布對塞爾維亞的答復不能接受,立刻斷絕與塞爾維亞外交關系。他的行囊早已準備好,半小時后便上了火車。又過了10分鐘,他跨越邊境線進入匈牙利境內。蓄意挑起戰爭的奧匈帝國終于拒絕了一切調停,借口沒有得到滿意的答復,于7月28日向塞爾維亞宣戰。7月30日,奧匈帝國開始炮擊塞爾維亞首都貝爾格萊德,并把它的軍隊開進了塞爾維亞。與此同時,柏林警告圣彼得堡,如果俄國動用軍隊支持塞爾維亞,德國將會不惜一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