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戰(zhàn)全史
- 張卉妍
- 4047字
- 2020-09-27 14:24:32
六、“一戰(zhàn)”導火索——薩拉熱窩的槍聲
1903年,一群激進的民族主義軍官掌握了塞爾維亞的權(quán)力,他們追求一種激烈的反奧匈帝國政策。這使奧匈帝國越來越將法俄支持下的塞爾維亞視為其生存的直接威脅。1908年,在一種離間塞爾維亞和俄國愿望的驅(qū)使下,奧匈帝國與俄國達成了一個協(xié)議,通過這個協(xié)約,奧匈帝國吞并了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而俄國由于其他帝國的反對卻一無所獲。塞爾維亞在當時是個最具雄心的國家,它在俄國的支持下一心要建成包括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在內(nèi)的“大塞爾維亞”,此時生活在波斯尼亞的塞族也一直企圖擺脫奧匈帝國的控制,同塞爾維亞合并。奧匈帝國對波斯尼亞的吞并讓由俄國支持的塞爾維亞非常憤怒,因此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軍隊在邊境上互相對峙,戰(zhàn)爭一觸即發(fā)。
巴爾干半島地處歐、亞、非三大陸之間,南臨地中海重要航線,東有博斯普魯斯海峽和達達尼爾海峽扼黑海的咽喉,是歐、亞聯(lián)系的陸橋,地理位置極為重要。從19世紀起,沙皇俄國就渴望打通南下地中海的通道,奧匈帝國企圖向南擴張通至亞得里亞海,英、法則要保護通往印度洋和遠東的交通命脈,因而巴爾干半島成為俄、奧、英、法激烈爭奪的地區(qū),多次發(fā)生戰(zhàn)爭,素有“歐洲火藥庫”之稱。
19世紀末,奧匈帝國的國內(nèi)政治處于一種微妙的平衡,匈牙利的馬扎爾人殘暴地統(tǒng)治他們的少數(shù)民族,而奧地利的日耳曼人則尋求與某個民族結(jié)盟,以對抗其他民族。對于奧匈帝國來說,阻止俄羅斯人滲入巴爾干半島上與他們同源的斯拉夫人居住地區(qū)是不夠的。奧匈帝國是通過撲滅所有的民族獨立運動才得以幸存的,所以阻止塞爾維亞人向奧匈帝國的南方擴展,變成維也納的第一要務。20世紀初,一系列民族國家在巴爾干地區(qū)興起,塞爾維亞在巴爾干地區(qū)強大起來,成為南部斯拉夫人反對外國統(tǒng)治、爭取民族統(tǒng)一的核心。居住在被奧匈帝國吞并的波斯尼亞和黑塞哥維那兩地的斯拉夫人,強烈要求擺脫奧匈帝國的統(tǒng)治,與塞爾維亞合并,建立統(tǒng)一的南斯拉夫國家。而一貫自命為“斯拉夫兄弟”保護人的俄國,對奧匈帝國入侵巴爾干半島各國也表示不滿,做了塞爾維亞的后臺支柱。
以塞爾維亞為中心的南斯拉夫民族統(tǒng)一運動的發(fā)展,使哈布斯堡王朝的統(tǒng)治者極為不安。塞爾維亞是巴爾干半島上唯一對奧匈帝國具有威脅的國家。繼1903年改朝換代之后,塞爾維亞領(lǐng)袖尼古拉·帕西奇采取公然反抗奧匈帝國的政策,塞爾維亞政府不阻止反奧匈帝國的秘密組織黑手黨的任何活動,1903年以后的塞爾維亞,已經(jīng)變成“猛咬奧匈帝國致命弱點的豺狼”。巴爾干戰(zhàn)爭的勝利,讓塞爾維亞加強了自信心,同時也點燃了波斯尼亞的斯拉夫人的民族主義熱情,塞爾維亞和奧匈帝國的敵對情緒日益上升,波斯尼亞自然成了斗爭的焦點,同時奧匈背后的德國和塞爾維亞背后的俄國也摩拳擦掌,此時的巴爾干半島已經(jīng)成了一座隨時可以爆炸的火藥庫,而1914年刺殺奧匈皇諸斐迪南的事件,就成了點燃這個火藥庫的導火索。
對于哈布斯堡皇位的繼承人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來說,1914年6月28日本來是個吉祥日子,這一天是他們結(jié)婚14周年紀念日,為了表示慶祝,他們要到在6年前并吞的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去做一次特別訪問。奧匈帝國從來是靠貴族聯(lián)姻而發(fā)展的,是一個極為講究身份等級的國家,而索菲亞原本只是斐迪南大公堂姐妹伊薩貝拉公主的宮廷侍女,只是她博得了斐迪南的歡心而成為了大公夫人。于是,在弗朗茨·約瑟夫看來,出身低微的她同侍女差不多,在哈普斯堡皇室的古老宮廷中,索菲亞一直受到冷遇,這次斐迪南大公帶著他的妻子索菲亞一同到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訪問,也是想讓索菲亞改善一下心情。斐迪南在到波斯尼亞視察之前,先到科諾皮施特的城堡中同德皇威廉二世舉行會談,討論塞爾維亞的局勢,他們都認為,此時俄國國內(nèi)困難較大,無法插手巴爾干戰(zhàn)爭,德皇建議奧匈帝國利用這一有利形勢進攻塞爾維亞,威廉二世還明確向斐迪南保證,假如俄國插手奧塞沖突,德國將援助奧匈帝國。會談結(jié)束后,斐迪南趕赴波斯尼亞,他要視察在那里進行的一場軍事演習,然后這位皇位繼承人還要在夫人的陪同下正式訪問波斯尼亞首府薩拉熱窩。
由于在維也納索菲亞一直受到冷遇,宮廷的禮儀禁止她和她的丈夫同坐大公的馬車,她也不能和他同坐在劇院的皇族包廂里,每逢宮廷大典,當索菲亞進入時,折門只開一半。訪問波斯尼亞-黑塞哥維那省的動機之一,就是斐迪南大公想使他的妻子得到她在維也納得不到的皇室榮譽。他定于6月28日這天入城,但6月28日是塞爾維亞和波斯尼亞聯(lián)軍在1389年被土耳其軍隊打敗的日子,是塞爾維亞人民的國恥日,奧匈帝國選定在這一天演習顯然是具有挑釁意義的。皇諸斐迪南要親自檢閱這次演習的消息,早已于當年4月傳出,薩拉熱窩的市長已經(jīng)發(fā)出了通告,表示對奧匈帝國皇帝派皇儲訪問波斯尼亞感到歡欣鼓舞,并代表市民表示忠心,市民們在住宅和商店門前張旗飾花,櫥窗里處處可見斐迪南的肖像。20世紀以來,奧匈帝國用武力吞并了波斯尼亞,又想把鄰近波斯尼亞的塞爾維亞納入帝國的版圖,塞爾維亞民族主義者對此早已義憤填膺,塞爾維亞的一個激進民族主義組織黑手黨認為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機會,決定派人去暗殺前來視察這次演習的奧匈皇儲。風聞此事的塞爾維亞當局為避免事端的發(fā)生,曾通過本國駐奧匈公使提醒奧匈政府注意,如果斐迪南前往波斯尼亞,將會有生命危險,但是奧匈政府對這一警告置若罔聞。

1914年6月28日,弗朗茨·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在薩拉熱窩向歡迎的人群致意。
當薩拉熱窩的簡短訪問開始時,6輛車篷折疊起來的游覽車都停在火車站,第一輛車里坐的是薩拉熱窩市長楚爾皮茨和他的警察專員蓋爾戴博士,第二輛車載著皇儲費迪南,索菲亞坐在他的右邊,波斯尼亞軍政府長官波蒂奧雷克將軍坐在左邊可以折疊的座位上,司機的旁邊是大公的侍從官哈拉希伯爵。九點剛過,斐迪南大公夫婦乘坐敞篷車穿過薩拉熱窩的街道向市政廳駛?cè)ィ泶┌咨娧b,筆直地坐在車里,和儲妃索菲亞一起欣賞著這美麗的城市。斐迪南大公是個身材魁梧的職業(yè)軍人,有著極高的智慧和意志,但都被掩藏在呆板冷漠的外表之下,無論誰看他的照片,不僅能感受到他的冰冷,還能感受到一種奇怪的空虛。波斯尼亞是在六年前被奧匈帝國吞并的,薩拉熱窩市政當局為了討好主子,把歡迎儀式搞得十分隆重,由奧匈帝國的近百名士兵組成的儀仗隊,邁著正步走來,在緩緩行駛的敞篷汽車上,興致勃勃的斐迪南大公和他的妻子索菲亞不時頻頻地向路邊的人群揮手致意,他沒有想到,一群刺客此刻在他所行走的路線上懷揣炸彈和手槍,正靜靜地守候著他。
皇室汽車的長列緩緩地駛過人群擁擠但疏于保衛(wèi)的街道,數(shù)千名本地區(qū)的部隊都在野外演習。按照大公的請求,薩拉熱窩宣布禁止軍人進入,費迪南不想使他的訪問與炫耀軍事力量聯(lián)系起來,按常理來看,在這種情況下,原本是應該采取最緊迫的軍警預防措施的,然而保衛(wèi)措施的疏忽和漫不經(jīng)心竟嚴重到了如此程度,以至于只有稀疏的憲兵警戒線布在路旁,所以有人猜疑皇儲的性命在奧匈帝國政府最高層并不受到重視。波蒂奧雷克將軍作為波斯尼亞的軍事長官,對皇儲訪問波斯尼亞首府期間的安全負有比任何人更大的責任,不知是心懷惡意還是純粹無能,他竟然完全忽略了他的職責。有7名塞爾維亞的暗殺者埋伏在預告要經(jīng)過的道路旁,他們發(fā)誓要干掉大公,他們當中最年長的23歲,5個都是19歲,還有一個17歲。雖然大公本人并不對波斯尼亞的被奴役負責,許多人卻把他看作是奧地利壓迫的象征。共謀者利用馬虎的安全防衛(wèi)措施,隱身在與米利亞茨卡河并行的阿佩爾碼頭這條大路旁的人群中。暗殺者中第一個付諸行動的是印刷工查卜林諾維奇,當斐迪南大公的敞篷車行駛過來時,他鼓足勇氣向車里投擲了一枚炸彈,但可惜的是他沒有投準,炸彈在敞篷車的后面爆炸了,斐迪南大公毫發(fā)未損,只是炸傷了路邊的幾個老百姓。行刺后的查卜林諾維奇迅速吞下一個氰化物膠囊,然后縱身躍下運河,由于運河的水很淺,很快,奄奄一息的他就被幾個警察打撈上來,而斐迪南大公的車隊連忙開足馬力,向市政廳駛?cè)ァ?/p>
斐迪南在市政府參加完歡迎典禮之后,按照原定的安排,歡迎儀式之后去約瑟夫街參觀博物院,波蒂奧雷克和警察局長為保險起見,改變了原定的路線,迅速通過亞帕爾碼頭,直接前往博物院。斐迪南大公的高級隨員哈拉基伯爵親自站在大公汽車的左踏板上,預防來自河邊的可能襲擊。當車隊走到一個叫拉丁橋的路口,司機放慢速度向右轉(zhuǎn)彎時,一個塞爾維亞青年向斐迪南夫婦連開兩槍,一槍打在斐迪南的脖子上,另一槍打在斐迪南妻子的腹部,斐迪南的汽車立即轉(zhuǎn)過頭來,迅速越過拉丁橋,向總督官邸駛?cè)ィ?5分鐘后,斐迪南夫婦相繼死去,遺體被運回維也納舉行了國葬。那天較晚些時候,德皇在他的游艇“霍亨索倫”號上獲悉這個消息,那時德皇威廉正在慶祝連接北海和波羅的海的運河建成19周年,在停靠在旁邊的一艘汽艇上,一位海軍將軍把電文折疊在一個金制煙盒里,把它擲給等候在那里的人。威廉二世是真心喜愛他的朋友兼獵伴斐迪南的,得到這個報告后,他臉色發(fā)白,一聲不響地回到他的特等艙房里去。

圖為審判薩拉熱窩事件刺客的場景。所有刺客都被判有罪,很多人被判死刑,而包括普林西普在內(nèi)較為年輕的同謀者則被判監(jiān)禁。
開槍打死斐迪南夫婦的是一位名叫普林西普的波斯尼亞青年,當時他只有17歲,還是個中學生。普林西普其實并不機警,完全是一系列偶然因素使他成為刺殺斐迪南的塞爾維亞的民族英雄。刺殺王儲斐迪南時,普林西普的身份是貝爾格萊德的一名學生,事后他被判20年有期徒刑,于1918年4月死于監(jiān)獄中。塞爾維亞人為紀念普林西普的愛國行為,在他行刺的十字路口鋪上一塊石板,上面刻著他的兩只腳印,在路旁的墻上用塞爾維亞文寫著:“1914年6月28日,加·普林西普在這里用他的子彈表達了我們?nèi)嗣駥Ρ┡暗姆纯古c對自由的向往。”斐迪南大公的遇刺深深地鼓舞了塞爾維亞人,就在大公遇刺的第二天,塞爾維亞人開始大規(guī)模游行慶祝,在奧地利境內(nèi)的塞族人有的急切盼望“回歸”。當時歐洲列強正準備重新瓜分世界,相互利用和勾結(jié),已經(jīng)形成了同盟國和協(xié)約國兩大軍事集團,戰(zhàn)爭爆發(fā)已經(jīng)不可避免,暗殺斐迪南夫婦事件破壞了歐洲本來就難以保持的平靜,成了引爆歐洲火藥庫的火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