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曾國藩的官場座右銘(1)
- 做官要學曾國藩,經商要學胡雪巖大全集(超值金版)
- 趙凡禹
- 5675字
- 2014-03-25 23:05:55
盡忠誠乃為官之本。
在封建社會,君可以不仁,但臣不可以不忠,臣下要無條件地服從君主的意志,維護君主的利益。愚忠是君主最需要、也最喜歡的。要想得到君主的信任,忠心是不二法門。同樣,如果想做好官,忠君更是第一要義。曾國藩從小深受儒家的忠義教育,忠于君主是他的為官原則和心理底線。他正是靠忠君行動獲得了朝廷的信任,這樣他才能夠放開手腳,逐步擴大自己的勢力,辦成大事。
曾國藩是封建統治階層的成員,他深受儒家忠君思想的影響,把對國家和君主的忠誠作為一個人的根本。他本來是一個普通的農家子弟,家境也算不上富裕,而且幾百年間,湘鄉之地從來沒有出過杰出的人物,而他則高中進士,登上仕途,在歷史大動蕩中崛起,成為中興名臣,獲得皇帝的倚重與信賴,這就更增加了他的忠君情結。他把這一條當作為官的根本原則,指導自己一生的活動。從一開始,他就打算把余生奉獻給大清王朝。在治軍從政過程中,他大力提倡“誠”,并在“誠”字前加一“血”字,謂之“血誠”,他特別強調“誠’必須出自內心,達到極點。
曾國藩的一生正是憑著這股“血誠”來對抗太平軍和捻軍的。他于咸豐十年(1860年)感慨萬分地說:“天下滔滔,禍亂未已;吏治人心,毫無更改;軍政戰事,日崇虛偽。非得二三君子,倡之以樸誠,導之以廉恥,則江河日下,不知所屆?!痹鴩选把\”當作醫治清王朝的頑疾的一副“良藥”。
曾國藩處處以“血誠”要求自己的下屬。例如,他說:“帶勇之人,第一要才堪治人,第二要不怕死,第三要不汲汲名利,第四要耐受辛苦?!苯又f:“大抵有忠義血性,則四者相從以俱至;無忠義血性,則貌似四者,終不可恃?!痹谒磥?,才能的高低是次要的,選人才最關鍵的是忠心。
在政治實踐中,曾國藩特別強調對官吏的忠誠教育。曾國藩剛剛開始在京擔任官員的時候,就對當時的吏治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但當時的曾國藩初出茅廬,社會影響太小,并沒有受到多大的重視。后來曾國藩奉朝廷的命令,興辦團練,組織湘軍,自己逐漸擁有了軍事大權,自己的理論開始有了實踐的渠道。在曾國藩周圍,有為數眾多的受過傳統封建道德教育的知識分子,他們和曾國藩都致力于為國家培養忠義之才,他們對于清廷來說,就像是一粒粒種子,在不斷地傳播著封建倫理,不斷地培育出為國盡忠的將帥之材。
如果說曾國藩重視的是道德修養,那么李鴻章就更重視才干和實際效果。這是后來一些人比較兩個人得出的結論。實際上,從李鴻章在晚清的活動看,無論對國家還是對于最高統治者,他都稱得上忠心不二。有的研究者發現,對李鴻章一生產生重大影響的有三個人:父親、母親、恩師曾國藩。詩酒狂傲、質樸土氣的風貌,得自父親的遺傳;勤儉孝悌、樂于助人并能團結人的氣質,受的是母親的影響;而堅韌不拔、勇于任事、忠君報國,則是出于曾國藩的熏陶。
李鴻章出山以后,曾國藩隨時給予指導。李鴻章創辦淮軍,完全按照湘軍的規模和思想,用忠義思想進行武裝,使這支軍隊成為清廷最重要的正規軍。此外,無論是辦理外交還是辦洋務,曾國藩都要求他以忠心為第一原則,他對李鴻章說:“與洋人交際,孔子忠敬以行蠻貂,勾踐卑遜以驕吳人二義,均不可少?!薄耙灾覄倯靥┪髦牵跃几`制器之術,國恥足興,于公是望?!薄凹葰J閣下之忠草閡遠,而又私幸下走創立淮勇新軍,正所以濟湘勇之窮,而為鄙人彌縫無限之缺憾也?!彼€曾經對李氏兄弟說:“除卻耐勞盡忠四字,別無報國之道,也別無保家之法?!北M管不如曾國藩那樣愚忠,李鴻章對于清廷還是盡心盡力的。在當時,他的官位不是最高,他自始至終都沒有成為朝臣,一直是個封疆大吏,因此朝廷的很多決策他都無法參與,這也造成了李鴻章處處受到牽制的局面。左宗棠還曾經擔任過軍機大臣,參與過中樞決策,而李鴻章則一直沒有這樣的機會,但是辦海軍、辦洋務、辦外交,這些當時最重要的工作卻由他來承擔,位不高,權不重,事務卻極其繁重。而他任勞任怨,過則歸己,功則推讓。有功勞的時候輪不到他領賞,一旦有失,如甲午海戰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八國聯軍侵略簽訂《辛丑條約》,開戰不是他的決定,但是失敗卻要由他來當替罪羊。如果不是忠于朝廷,這樣費力不討好的差使,他完全可以不做,他完全可以當個位高名重、到處指手畫腳卻不承擔任何責任的朝廷清流。曾國藩沒有這樣做,李鴻章也沒有。因為他從曾國藩身上學到了:真正報效國家,使國家得到盡快地發展,避免不必要的戰爭,維護國家的安定和統治秩序,就要敢于擔當,不以個人的得失為得失,不以個人的榮辱為榮辱,堅韌不拔,勇于任事,這才是真正的忠臣。
曾國藩的言傳身教給了李鴻章一生的指導。對老師的忠君愛國,他感觸最深,所以當曾國藩去世后,他在給三弟李鶴章的信中說:“曾滌生師自九江勞師,旋回南昌,邃以病入膏肓,扁盧束手,而于十二月十六日壽終,予謚文正。嗚呼,吾師講義理學,宗尚考據,治古文辭。謀國之忠,知人之明,昭如日月。生平公牘私函,無一欺飾語。治軍行政,務求蹈實?;蚧I議稍遷,成功轉奇,發端至難,取效甚遠。凡規劃天下事,鮮不效者。竟以天不愁遺,黯然長逝。中流失柱,滔滔如何。兄等后學,隱鵲是依,提之攜之,端在元老?!崩铠櫿乱恢笔且栽鴩睦^任者自居,在忠君方面,也不例外。
據說,當李鴻章權勢達到頂峰的時候,有人曾經勸說他取代清廷,自立為帝,但是李鴻章拒絕了。美國學者福爾索姆在他的名著《朋友·客人·同事》一書中說:“他是個地地道道的現實主義者,而且對皇帝無限忠誠,所以他并不曾打算過把這種想法付諸實施。光緒七年(1881年)曾有謠傳,說俄國打算立李鴻章為傀儡皇帝,正在慫恿李鴻章起來造反。同年,戈登拜訪他時,也建議他說,既然他擁有中國唯一一支有實力的軍隊,他就應該率軍進京,奪取最高權力。據報道,李鴻章回答說:‘那當然很好,但是,你知道,我從未背叛過朝廷?!又终f:‘另外,那是不會成功的,我會掉腦袋的?!]有采取行動自立為帝,相反,他選擇了這樣的道路,即在現存制度下做事,同時逐漸建立自己的小王國,這一小王國則服務于中國和朝廷。”可見,李鴻章在忠君這一點上,還是無可挑剔的。
特別是對于慈禧太后,一旦她下定決心要做某件事,李鴻章從不違抗她的旨意,忠心耿耿。雖然他對慈禧太后的種種限制感到惱怒,但他從未透露出過有造反的意圖。對于李鴻章的忠心,慈禧是非常清楚的。所以每當千夫所指的緊急關頭,她總是站在他這一邊的。在《中法條約》的條款引起的怒浪中,慈禧在后面給他撐腰,使他得以在譴責的浪潮中渡過了難關;甲午戰敗后是慈禧救了他的命??梢姰敵吧舷录娂娨髿⒗铠櫿乱灾x天下之時,李鴻章的忠誠也算得到了回報。
勤奮是護官之符。
曾國藩總結說:“千古之圣賢豪杰,即奸雄有立于世者,不外一‘勤’字。”
也許是自己本來就不是絕頂聰明的人的緣故,曾國藩不喜歡那些投機取巧的所謂“聰明人”。他最喜歡的,是那些雖然不是天生聰明,但肯腳踏實地、埋頭苦干、勤奮用功的人,他認為,這才是成功的鐵則。
曾國藩從小就養成了勤奮的習慣,這個習慣,成為他成功的重要心法,也是他持之以恒、終生不變的美德。他的勤奮表現在方方面面。在學習上,曾國藩從來沒有間斷過學習,即使是統領湘淮兩軍,全權處理攻打太平軍、捻軍事務,并主管江南數省軍政的時候,雖然肩負著極其繁重的任務,但是他每天仍利用閑暇時間讀書寫字。奏牘、書信、家書、批文、日記,幾乎都是他親手所寫或刪定,僅現在留傳下來的就達數千萬字。他寫家書,恐怕也是古往今來最多的。據現在出版最權威的《曾國藩全集》統計,從1840年至1871年32年間,他共寫了1459封家書,約110萬字。平均每年73封,最多的一年是1861年,共235封。據說,他真正寫過的家書,比這數倍不止。僅僅是這些成就,也足以讓一個人名垂史冊了。
創辦湘軍之后,曾國藩把這種勤勞的作風也引入軍中,他還把是否踏實苦干作為選將的標準。在他招募的兵勇中,那些懶散、怠惰和疲沓的人,成為首先被淘汰的對象。他考察一位將官,也須看他是否勤勞。他說:“練兵之道,必須官弁晝夜從事,乃可漸幾于熟。如雞孵卵,如爐煉丹,未可須臾稍離。”他自己更是以身作則,每天早起,親自訓練,辦理各項事務,這種習慣他一直保持終生。
曾國藩辦事勤奮,在他任直隸總督時表現得最為突出。1869年初,他進京陛見,這是他自從離京后第一次回京,前后已十幾年。當時直隸雖是京畿重地,吏治腐敗卻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官員疲玩,訟案堆積如山,民怨沸騰。所以,曾國藩一上任,就拿整頓吏治開刀。吳橋知縣王恩照、曲陽知縣萬方泰、武強知縣王庶曾、遷官知縣周培錦、冀州知州宋炳文、保安州知州李作棠、懷安知縣谷洪德,這些人性情疏懶,不理訟獄,曾國藩一律奏請將其革職,大刀闊斧地進行整飭,吏治民風,為之一振。
所謂刻苦踏實,埋頭苦干,有沒有一定的標準呢?有,這就是曾國藩創立的“五到”之說。所謂“五到”者,就是“身到、心到、眼到、手到、口到。”這“五到”的解釋是:
1.身到。
就是說要親身歷事,要做“調查研究”,要勇于實踐,不能只是紙上功夫。曾國藩舉例說:“比如做官,就要親自查驗案件,親自巡查鄉里;而帶兵,就要親自巡查營寨,和士兵一起攻城陷陣,同甘共苦。當官的不去下面調查,滿足于下面的報告;做研究的不去親身考核,滿足于引用別人的資料,這都是不踏實的?!痹谠鴩?,毛澤東又將“身到”的原則更加發揚光大,旗幟鮮明地提出:“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
2.心到。
就是說對事情要用心揣摩、苦心剖析,力求獲得透徹的理解。我們都知道,從辯證法上來說,對事物的認識是不斷深入的。如果僅僅停留在事物的表面現象,而不進行深入的分析,那是無法真正認識事物的。
3.眼到。
就是說要認真看,看人,看公文。這條看起來很簡單,其實,“眼到”的關鍵是練眼。曾國藩看人,一眼就能把人的長處缺點、今后的前途發展看個八九不離十,這是什么樣的“眼功”!看公文、看書,也有各種各樣的看法,有人僅僅看見字面的意思,有人則看到了字里行間的深意。眼力不同,看到的也絕不一樣。
4.手到。
就是要勤寫。比如人的優缺點,事情的關鍵點,想到就隨手記錄,以免遺忘。曾國藩在這方面極為用心。他的日記就有若干種,有的用來反省自己一天的過錯,有的用來記錄讀書的心得,有的用來品評人物……曾國藩從自我修身養性的功夫到識人辦事的水準再到詩文方面的成就,無不得益于這些筆記。
5.口到。
就是對下屬,除了用公文提醒他們該做的事外,還要時時用口告誡他們。我們都有體會,用筆和用口談,方式不同,作用也不同。尤其是在軍隊中,如果只用公文告訴戰士們該做什么,而不用嘴巴鼓舞士氣,那絕對是一大失誤。
曾國藩這“五到”之說,引起很多人的注意,并且試圖仿效之,細看他之所謂“五到”,無非是腳踏實地、不厭繁瑣、不怕艱難地埋頭苦干??瓷先ルm覺得不是一件難事,但非有自己認定“拙誠”二字而抱著這個決心的人,是不容易做到的。
謹言慎行是官場操守。
做事,謹慎是良藥,常言所說的“防患于未然”,對于任何事情,尤其是做領導的,魯莽行事是大忌,萬事小心為好。俗話說:三人成虎。一言不慎就會招來禍端。與其以后招來麻煩,授人以柄,倒不如今天謹慎從事,謹言慎行。英國有一家惠勤公司在一次商業談判中,由于談判人員一時大意將一重要的商業秘密泄露出去,幾乎導致該公司破產,這無疑是一個沉痛的教訓。
一般而言,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走向仕途的人要有一二賢者且居高位之人引之向上,仕途就會通達起來,但群眾基礎也很重要。雖然在只對上負責的中國古代社會,群眾基礎不起決定作用,但僚屬的評價也事關一個人的前程。尤其是人言可畏,不可不省。
曾國藩涉世很深,觀人極廣,謹慎異常。他曾經這樣說:
“做官的人,比一般人辦事方便得多,做大官的人,往往他想都沒有想到,就已有人幫他把事辦好了。不僅他自己是這樣,就是他的家人往往也是一言九鼎,頤指氣使,翻手為云,覆手為雨,無限風光盡被占。這就叫一人得道,雞犬升天。所以位高權重的人,就不能不對自己的行為特別小心,包括對自己家人的言語也當格外謹慎?!?
由于他的處境,他的身份,他的地位,他的為人,自然很多同鄉會去找他商量,一旦找他,也都是一些危急的事情,事情一危急,自然會有幾分棘手。曾國藩遵守的是祖父的做法:“銀錢則量力相助,辦事則竭力經營?!边@是一種很智慧、很圓融、也不失體面的做法。他希望家人都這么做,但有一條是不得違背的,那就是家人莫干預公事。
早在道光年間,他就囑咐家人,千萬不能到衙門里說公事。如果闖入衙門,一方面有失鄉紳的氣度,一方面也使曾國藩蒙受羞辱;一方面會使地方長官難堪,一方面也會被地方長官所鄙薄。所以即使自家有事,情愿吃虧,也千萬不可與他人尋釁爭訟,以免被地方長官懷疑為仗勢欺人。
曾國藩深知歷史上許多高官敗在身邊人手上,所以當他的叔父打著他父親和他的旗號去干預地方公事后,他立即寫信予以制止,并講了一番此乃敗家誤國的道理。最初,他的叔父不以為然,甚至有些氣憤,這時還是曾國藩的父親搬出“祖訓”來,曾國藩的叔父才收斂起來。
到曾國藩任兩江總督時,權勢更大了,曾國藩也更加謹慎。他在給曾國荃的一封信中寫道:“捐務公事,我的意思是老弟絕不多說一句話為妙。大凡人官運極盛的時候,他們的子弟經手去辦公務也是格外順手,一唱百和,一和百應。然而閑言碎語也由此而起,怨恨誹謗也由此而生。所以我們兄弟應在極盛之時預先設想到衰落之時,在盛時百事平順之際預先考慮到衰時百事拂逆之際。弟弟你以后到長沙、去衡州、回湘鄉應把不干預公務作為第一重要的原則。這是為兄我閱歷極深之言,望弟千萬銘記在心?!?
曾國藩是一個畏天但不怕天,畏死但不怕死的人。他怕的就是他人的嫌疑、閑言和怨謗。他和曾國荃同領一個軍隊,這是一種很特殊的關系,一榮俱榮,一損俱損。曾國藩尤其謹慎,他對弟弟說,我出任地方官,如果僅帶一個親弟弟在身邊,那么好事未必是九弟之功,壞事必專指九弟之過,不可不慎。如何處理這種關系呢?曾國藩寫了一副對聯與弟弟共勉:“為平世之官,則兄弟同省,必須回避;為勤王之兵,則兄弟同行,愈覺體面。”
居官以謹慎為懷,不能不說是曾國藩免于失敗的一個重要原因。
為官不可有傲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