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 泡菜效應:時勢造就英雄,環境造就卓越
- 彼得定律
- 包楚婷
- 1691字
- 2020-09-18 11:13:13
泡菜大都是由大白菜腌制的,但是,由于加入了不一樣的調料浸泡,當人吃到嘴里的時候,味道就完全不一樣了——這就是“泡菜效應”。其實,這一效應與“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是同一個道理,都強調環境會改變人——在不同環境的長期耳濡目染之下,人的性格、品行、思維方式都會發生明顯的改變。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溫伯格說:“我之所以獲獎,是因為我們學校有一種人才共生效應。”經調查發現,溫伯格的同級生中,有十多人成了美國著名的物理學家,回顧學校的教育環境時,他感慨道:“那時,學校的物理老師都特別棒,鼓勵我們自由思考,作業很少,讓我們學有余力。當時學校還有科幻俱樂部,我們都是俱樂部的積極分子。”這是泡菜效應的典型例子。
環境的力量到底有多大呢?我們可以從雙生子研究中找到答案。雙生子,其實就是我們常說的雙胞胎。雙生子可以分為兩種——同卵雙生和異卵雙生,同卵雙生是由同一個受精卵發育而來,所以在基因上是完全一致的。如果同卵雙生子在不同的環境中長大,就可以排除先天因素,研究不同環境對個人成長的影響。當然,我們不可能去強行拆散一對雙胞胎,但可以去尋找一些偶然因素下分開成長的雙胞胎來進行研究。
心理學家確實找到了很多對這樣的雙胞胎,經過對他們成長過程的長期跟蹤觀察,發現盡管他們在智商、氣質這類由遺傳決定的因素上有很高的相似度,但是在性格上卻可以迥然不同——“性格即命運”,他們的命運也可能截然不同。
遺傳對智力的影響我們不用多說,心理學家詹森已經為我們證明了,不管兒童是由原生家庭撫養長大的,還是被其他家庭收養或寄養的,他們的智商都和親生父母顯著相關。所以,詹森將智力歸結為遺傳的因素。
同樣,氣質也是一樣,都是由高級神經活動的特性和類型決定的。固然遺傳對性格也有影響,但是和后天的環境相比,后者更具有決定性。我們把性格定義為一個人對現實的態度和他習慣的行為方式,隨著環境的變化,性格也會隨之而變。當然,成年人的性格一旦形成,也會趨于穩定,除非環境有重大變化。
環境有出身的家庭、生活的學校和社會環境。我們都知道,童年對人的性格形成有重大影響,缺少母愛的孩子有可能會變得膽怯、自卑;遭受過校園暴力的孩子有可能會留下一生的心理陰影……這些都是環境影響人的常見例子。
著名心理學家華生就是堅定的“環境決定論”者,他在《行為主義》中寫道:“給我一打健全的嬰兒,一個由我支配的特殊環境,我可以擔保,我隨便找一個嬰兒,無論他父母的才干、傾向、愛好、職業及種族如何,我都可以把他訓練成為任何一個醫生、律師、藝術家、商界領袖,甚至乞丐或強盜。”
華生做過一個非常有爭議的實驗,即著名的阿爾伯特實驗。華生和其同事雷納從醫院中挑選了一個9個月大的嬰兒——小阿爾伯特來進行這項研究。在實驗開始之前,華生讓小阿爾伯特接受了一系列基礎情感測試:讓他首次短暫地接觸了一些事物,白鼠、兔子、狗、有頭發和無頭發的面具、棉絮等,結果顯示,小阿爾伯特對它們完全不恐懼。
過了兩個月,小阿爾伯特11個月大了,華生和他的同事們再次進行實驗。開始時,他們把阿爾伯特放在桌子上,然后把一只小白鼠放在他身邊,并允許他逗它。當然,此時的阿爾伯特并不害怕白鼠。后來,每當阿爾伯特開始逗弄小白鼠,華生和雷納就在他身后用鐵錘敲擊懸掛的鐵棒,制造出巨大的聲響,小阿爾伯特立刻嚇得丟掉了小白鼠,并且哇哇大哭。經過多次這樣的操作之后,當小白鼠再次出現在阿爾伯特面前,他就會變得非常害怕,開始哭泣并想要離開房間。
當然,這一環境是人為制造的,但這也說明了環境是可以改變一個人的。
不過這個實驗具有爭議的地方在于,經過這次實驗之后,小阿爾伯特把對小白鼠的害怕泛化了——他開始對毛茸茸的東西感到害怕,包括兔子、毛絨玩具、海豹皮的大衣、有毛發的面具,這給長大后的阿爾伯特造成了很大的影響。但是,實驗結束之后,實驗者還未來得及將他身上的恐懼去除。當然,這樣人為地改變人類心理的實驗必然是違反倫理道德的,在現代,這種實驗是絕對禁止的。
這對我們的教育者又是重要的啟示,我們要給成長中的孩子們最適宜的環境,讓他們在潛移默化中提升自己。“潤物無聲”的環境熏陶往往比直接的人為教育要容易讓孩子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