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首因效應:第一印象有多重要
- 彼得定律
- 包楚婷
- 1715字
- 2020-09-18 11:13:13
“首因效應”和我們的記憶息息相關,某些案例中提過:人證的話可以用來參考,但不能僅憑此就對案件做出判斷。因為,人的記憶是不可靠的。“首因效應”就是影響記憶準確性的重要因素,所謂首因效應,又叫第一印象效應,指的是交往雙方形成的第一印象對今后關系的整體影響。
第一印象是印象最深的,同時也是最難以改變的,這是為什么呢?實驗心理學研究表明,外界信息輸入大腦時的順序能夠決定認知效能,最先輸入的信息作用最大,后序輸入的信息也起一定作用,但作用不會那么大,這也叫系列位置效應。
我們先來解釋“首因效應”的成因,主要是因為大腦處理信息的特點,大腦會優先認為先輸入的信息更為重要,即使后面的信息也很重要,但大腦已經形成了“先入為主”的習慣。而且,如果后序的信息與之前的不一致,就會被前序信息修正,所以第一印象是很難改變的。
“首因效應”首先是由社會心理學家阿希在有關印象形成的實驗中發現的,但在當時并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后來,洛欽斯專門對它進行了實驗研究,他編了兩段故事用作實驗材料,故事描寫的是一個叫詹姆的學生的生活。其中一段把他描寫成一個熱情、外向的人,而在另一個故事中,他冷淡且內向。故事的內容我們不妨看一下:
“詹姆走出家門去買文具,他和他的兩個朋友一起走在充滿陽光的馬路上,他們一邊走一邊曬太陽。詹姆走進一家文具店,店里擠滿了人,他一邊等待著店員對他的注意,一邊和一個熟人聊天。他在買好文具向外走的途中遇到了熟人,就停下來和朋友打招呼。后來,告別朋友后,他就走向學校。在路上,他又遇到了一個前天晚上剛認識的女孩子,他們說了幾句話后就分手告別了。”
從這段描述中可以看出,詹姆交友廣泛、愛好聊天,只要出個門就能碰到一堆熟人,而且和他們的關系還都不錯,這是典型的外向型性格。
“放學后,詹姆獨自離開教室走出了校門,他走在回家的路上,路上陽光非常耀眼,詹姆走在馬路陰涼的一邊,他看見路上迎面而來的是前天晚上遇到的那個漂亮的女孩。詹姆穿過馬路進了一家飲食店,店里擠滿了學生,他注意到有幾張熟悉的面孔,詹姆安靜地等待著,直到引起柜臺服務員的注意之后才買了飲料,他坐在一張靠墻的椅子上喝著飲料,喝完之后他就回家了。”
這段和上面的描述正好相反,詹姆總是一個人待著,很少和別人有交集,就算遇到了熟人也不會主動攀談,甚至去買吃的也要等服務員先開口問他,這是典型的內向型性格。
然后,洛欽斯對兩段故事做了幾種處理:第一種是將詹姆外向的性格描寫放在前面,內向的放在后面;第二種與第一種相反,內向的放在前面,外向的放在后面;第三種只有描寫外向的性格;第四種則只有描寫內向的性格。然后,洛欽斯拿這四種材料讓中學生們做閱讀理解,任務是對詹姆的性格進行評價。
結果發現,第一組被試者有78%的人認為詹姆是熱情外向的人,第二組是18%,第三組為95%,第四組就只有3%了。這一研究結果證實了第一印象對認知的直接影響,并且這種現象是普遍存在的。
根據研究,當我們和別人初次見面時,只需45秒就能產生第一印象,里面包括了對方的性別、年齡、長相、表情、姿態、身材、衣著打扮等各方面。所以我們要想辦法給別人留下好的第一印象。社會心理學家已經給我們做了全方位指導,社會心理學家艾根提出了“SOLER模式”,我們按照這一模式來表現自己,就可以明顯地增加他人對我們的接納性。
SOLER分別指的是:S表示要面對別人的坐姿或者站姿;O表示姿勢要自然開放;L表示身體微微前傾;E表示目光接觸;R表示放松。
卡耐基也在他的名作《如何贏得朋友并影響他人》一書中總結了六點給人留下良好印象的辦法:真誠地對別人感興趣,微笑,多提別人的名字,做一個耐心的傾聽者,鼓勵別人談他們自己、談符合別人興趣的話題,以真誠的方式讓別人感到自己很重要。
當我們了解了“首因效應”之后,我們不僅要自己學會利用,也要努力避免這一效應的缺點。明知第一印象的片面性、誤導性,所以我們就不應該盲目地相信第一印象,比如犯以貌取人的錯誤。其次,“首因效應”也可以通過一些因素進行弱化,靠個體的豐富社會經驗和閱歷,還有在深入交往過程中的不斷修正和完善。
人類是最有智慧的動物,但是我們自己的大腦有時候也會給我們找麻煩。為了能更好地了解自己,我們不僅要了解自己的優點,還要了解自己的弱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