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革命:1820—1870
資本主義真正起飛是在1820年左右。明顯的經濟增長加速席卷整個西歐,然后再到北美洲和大洋洲。1820年之后五十年的發展突飛猛進,這個時期通常被稱為工業革命時期。6
在這五十年間,西歐人均收入每年增加1%,跟今天相比,增速真的算非常慢了(日本在20世紀90年代那所謂“失去的十年”就是這個增速)。但比起1500—1820年那0.14%的增速,這個已經算飛速了!
人均壽命17歲,一周工作80小時:一部分人的悲慘世界
雖然人均收入增加了,許多人的生活標準卻大大降低了。掌握舊技能的工匠,如紡織工匠被機器取代,丟掉了飯碗。而操作這些機器的工人,不需要什么技術,工資也更低,很多還是童工。許多機器本身就是為孩童量身定做的。工廠工人和為其提供物料的小作坊工人,一周工作七八十個小時再正常不過,有的一周工作超過100個小時,且通常只在周日休息半天。
工作條件極其惡劣。在英國,許多棉紡工人因生產過程吸入粉塵而死于肺病。城市工人階級住在擁擠的環境里,有時候十五到二十個人擠一個房間。數百人共用一個廁所更是常見。他們像蒼蠅般死去。在曼徹斯特的貧民區,人均壽命只有17歲7——比諾曼征服前(1000年)的英國人均壽命還要短30%(當時是24歲)。
反資本主義運動的興起
既然資本主義制造了這么多的苦難,出現各種形式的反資本主義運動就不足為奇了。有些人就只想回到過去。19世紀10年代出現了一批盧德分子(the Luddites)。他們原本是英格蘭的紡織工匠,后來由于機械化生產丟了工作,因此轉而去搗毀機器——他們失業的罪魁禍首(直接原因)和資本主義進步的最明顯象征。一些人則通過自由結社,試圖建立一個更美好、更平等的社會。威爾士商人羅伯特·歐文(Robert Owen),試圖糾集一群志趣相投的人,建立一個集體工作和生活的社會,很像今天以色列的基布茲(kibbutz,集體農場)。
不過,最重要且最有遠見的反資本主義者是德國經濟學家和革命家卡爾·馬克思(1818—1883)。他大半生流亡英國,連死后都葬在倫敦的海格特公墓。馬克思將歐文等人稱為“空想社會主義者”,因為這些人相信后資本主義社會能夠建基于田園牧歌式的集體生活之上。他把自己的理論稱為“科學社會主義”,他認為,新社會是建立在資本主義所取得的成就之上的,而不是拒絕使用它們。社會主義社會必須在生產資料上消滅私有制,但必須保留資本主義的大型生產單位,這樣才能利用他們的高生產力。此外,馬克思建議,社會主義社會還應該向資本主義企業學習一點,那就是經濟事務由中央計劃,就像資本主義企業所有運營由其中央規劃一樣。這被稱為“中央計劃”(central planning)。
馬克思以及他的許多追隨者(包括俄國革命領袖列寧)都相信,社會主義只能通過工人領導的革命才能實現,因為資本家不可能自愿放棄他們所擁有的一切。然而,他的另一些追隨者則認為,資本主義的問題可以通過議會民主制進行改革得到緩解,而不需要廢除這個制度。這一派被稱為“修正主義”或社會民主主義,代表人物有愛德華·伯恩斯坦(Eduard Bernstein)和卡爾·考茨基(Karl Kautsky)。他們主張對工作時間和工作條件進行規定,同時發展福利國家。
現在回過頭來看,伯恩斯坦和考茨基等改革家所提倡的主張,就是今日所有發達資本主義經濟體所采用的。但是在當時,確實看不出工人的處境在資本主義制度下會變好,很重要的原因是大多數資本家強烈抵制改革。
1870年左右,工人階級的條件有了明顯改善。工資漲了。至少在英國,成人的平均工資高到能允許工人購買生活必需品之外的東西了,有些工人一周的工作時間也少于60個小時了。1800年期望壽命是36歲,1860年就增加到41歲。8到這個時期結束時,福利國家開始出現,1871年德意志帝國首相俾斯麥提出的《工傷事故保險法》是其標志。
自由市場和自由貿易的神話:資本主義發展的真相是什么?
19世紀西歐及其旁支國家的資本主義突飛猛進,通常被歸因于自由貿易(free trade)和自由市場(free market)的傳播。這種觀點認為,這些國家的資本主義之所以能夠發展,僅僅是因為他們的政府沒有收關稅或者限制國際貿易(自由貿易)——更一般地說,沒有干預市場(自由市場)的運作。英國和美國之所以能夠走在其他國家的前面,就是因為他們是第一個采用自由市場以及(尤其是)自由貿易的。
而沒有比這更偏離事實的了。不管是在英美還是在其他西歐國家,在資本主義早期發展階段,政府都發揮了主導作用。9
英國,保護主義的先驅
從亨利七世在位期間(1485—1509)開始,都鐸王朝的君主都有意通過政府干預促進羊毛紡織業的發展。這個行業在當時的歐洲是高科技行業,由低地國家(今日的荷蘭、比利時),特別是佛蘭德斯(Flanders)主導。關稅(進口稅)使得英國的生產者不用遭受來自低地國家生產者的競爭。為了獲得先進技術,英國政府甚至出資贊助,引進熟練的紡織工匠——主要來自佛蘭德斯。現在那些姓弗蘭德斯(Flanders)、弗萊明(Fleming)或者弗萊明(Flemyng)的英國人或美國人,都是這些工匠的后人。如果沒有這些政策,就不會有《007》系列小說和電影(作者伊恩·弗萊明),和盤尼西林(由亞歷山大·弗萊明發現)了。而且在我看來,如果《辛普森一家》(The Simpsons)中霍默(Homer)的圣人鄰居不叫內德·弗蘭德斯(Ned Flanders),而是叫內德·蘭開夏(Ned Lancashire,蘭開夏為英國工業革命的發源地),笑點就會減少很多。英國在都鐸王朝之后還在延續這些政策,到18世紀,羊毛紡織品已經占英國出口總額的一半左右。如果沒有這筆出口收入,英國根本沒能力進口工業革命所需的食物和原材料。
1721年,英國政府加快了干預步伐。英國第一任首相羅伯特·沃波爾(Robert Walpole)10推出了野心勃勃、范圍廣泛的工業發展計劃。這個計劃為“戰略”產業提供了關稅保護和補貼(特別是為了鼓勵出口)。英國能夠在18世紀下半葉開始領先其他國家,有一部分要歸功于沃波爾的計劃。到18世紀70年代,英國已經把其他國家遠遠拋在后頭,以至于亞當·斯密看不出保護主義的必要,也不覺得需要其他形式的政府干預來保護國內的生產者。一直要到《國富論》出版近一百年后的1860年,英國才完全轉向自由貿易。這時英國的工業霸主地位已經無法撼動:制造業產出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出的20%(1860年),工業制品的國際貿易量占到世界國際貿易量的46%(1870年),而人口卻只占世界人口總量的2.5%。拿這些數據跟當下的中國做個對比會更直觀。今天中國的前兩個數據分別是15%、14%,但中國的人口卻占到世界的19%。
美國,保護主義的擁護者
美國的例子更有意思。在英國的殖民政策下,美國制造業的發展受到故意壓制。據報道,在第一次聽說北美殖民者想要從事制造業時,時任英國首相的老威廉·皮特(William Pitt the Elder)(1766—1768)說:“一個馬掌釘都不讓他們生產!”
美國獨立之后,許多美國人認為,如果他們國家想要和英國或法國這樣的國家打交道的話,就必須實現工業化。這個陣營的領導者就是主管美國經濟的第一任財政部長亞歷山大·漢密爾頓(Alexander Hamilton),也就是10美元紙幣上的那個人。1791年他向國會提交的《關于制造業的報告》(Report on the Subject of Manufactures)中提到,一個經濟落后的國家,比如美國,必須保護和扶持“幼稚產業”以對抗強大的國外競爭者,直到這些產業長大。這被稱為“幼稚產業理論”(infant industry argument)。漢密爾頓提出使用關稅和其他方法幫助幼稚產業,對基礎設施(特別是運河)進行補貼或公共投資,制定專利法鼓勵新發明,并提出改進銀行體系的方法措施。
一開始,美國南方擁有奴隸的農場主(后來主導了美國政治)對漢密爾頓的計劃進行阻撓。他們看不出有什么理由要去買“美國北方佬”(Yankee)的劣質產品,而不是直接從歐洲進口更好更便宜的東西。1812—1816年的英美戰爭(又稱美國第二次獨立戰爭,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美國本土被入侵的戰爭)之后,許多美國人轉而支持漢密爾頓的主張:一個強大的國家需要強大的制造部門,而這個強大的部門如果不通過關稅和其他政府干預,根本不可能出現。唯一的遺憾是,漢密爾頓沒法看到他的設想被實現了。1804年,他在一次手槍決斗中被射死了,射殺他的人是時任美國副總統的阿倫·伯爾(Aaron Burr)(那是個野蠻的時代,當時在任美國副總統射殺了前財政部長,卻沒人進監獄)。
從1816年開始,美國貿易政策的保護主義色彩越來越濃。到了1830年,美國的平均工業品關稅已經是世界最高,這個狀態一直持續了一百年(幾乎每一年都是),直到“二戰”爆發才結束。那這一百年里,很多國家的關稅就低得多,比如德國、法國和日本。而這些國家,在現在的人眼里,是跟貿易保護主義聯系在一起的。
在貿易保護主義盛行的這一百年的前五十年,貿易保護主義和奴隸制、聯邦主義一起,一直是美國工業的北方和農業的南方爭論的焦點。這些議題最后靠美國內戰(1861—1865)解決了,最終北方獲勝。北方的勝利毫無懸念。北方的勝利,完全是因為它在那五十年里借著保護主義這堵墻發展了制造業。在瑪格麗特·米切爾(Margaret Mitchell)那部經典小說《飄》中,男主角白瑞德(Rhett Butler)跟他的南方同胞說北方會贏得這場戰爭,因為他們有“工廠、鑄造廠、造船廠、鐵礦和煤礦——這些東西都是我們(南方)所沒有的”。
自由貿易的擴張——大多通過不自由的方式
自由貿易確實不必為資本主義的興起負責,但整個19世紀它確實都在擴張。有一些擴張發生在19世紀60年代資本主義的心臟地帶。英國選擇自由貿易,以及西歐國家之間簽訂了一系列雙邊自由貿易協定(free-trade agreements,FTA)——雙邊自由貿易協定指兩國各自向對方取消進口限制和關稅。但大部分的擴張是發生在資本主義的外圍,比如拉丁美洲和亞洲。
導致擴張的,是你一般不會跟“自由”這個詞聯系在一起的東西——那就是武力(force),至少是武力威脅。殖民是“不自由之自由貿易”最明顯的途徑,但也有許多沒被殖民的國家也都被武力脅迫接受自由貿易。通過炮艦外交(gunboat diplomacy),他們被迫簽訂不平等條約,交出關稅自主權(tariff autonomy,制定關稅的權力),11他們只允許以很低的統一稅率(3%—5%)收取關稅,雖然可以增加一點政府收入,但不足以保護幼稚產業。
最臭名昭著的不平等條約,是1842年中國在鴉片戰爭戰敗后被迫簽訂的《南京條約》。但更早的發生在19世紀一二十年代的拉丁美洲國家,當時這些國家一獨立就簽下了不平等條約。19世紀20年代到50年代,奧斯曼帝國(土耳其前身)、波斯(現在的伊朗)、暹羅(今日的泰國)甚至日本等一系列國家都被迫簽訂了不平等條約。拉丁美洲的不平等條約在19世紀七八十年代陸續失效,亞洲的則要持續到20世紀。
殖民政策或不平等條約導致這些國家沒能力保護和扶持本國的幼稚產業。這種無能是這段時期亞洲和拉美經濟衰退的重大影響因素。這些地區在這段時期的人均收入呈負增長(分別是每年-0.1%和每年-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