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每個人的經濟學
- (英)張夏準
- 2171字
- 2020-09-18 11:26:33
資本主義的黎明:1500—1820
資本主義緩慢誕生
資本主義誕生于16世紀。但它的誕生非常緩慢,慢到我們很難從數據上看出來。在1500—1820年的西歐,人均收入的年增長率為0.14%,實際上和1000—1500年的增長率(0.12%)差不多。
到18世紀末,英國和荷蘭的增長才明顯加速,特別是在棉紡織和冶鐵這樣的部門。2結果英國和荷蘭在1500—1820年的人均經濟產出增長率分別達到0.27%和0.28%。以現代標準來看,這個增長率非常低,但在當時已經是西歐平均水平的兩倍了。這個現象的背后,其實包含了許許多多的變化。
新科學、新技術和新制度的出現
首先是文化的轉向。在理解世界上比以前更“理性”了,這促進了現代數學和現代科學的興起。其中有許多觀念是從阿拉伯世界和亞洲傳入的3,但到了16和17世紀,西歐開始加入自己的創新。現代科學和現代數學的創立者,如哥白尼、伽利略、費馬、牛頓和萊布尼茨,都屬于那個時代。科學的發展并沒有立即帶動經濟,但它促成了后來的知識系統化,后者使得技術創新較少依靠個人,因此也就更容易轉移。這些都推動了新科技的傳播以及隨之而來的經濟增長。
18世紀出現了幾種機械化生產系統的前導科技,尤其是在紡織業、煉鋼業和化工業。[2]就像亞當·斯密的別針工廠一樣,借助于19世紀初被廣泛使用的連續流水線(即連續裝配線),勞動分工愈來愈精細。這些新的生產技術能夠出現,一個關鍵的驅動力是增加產出的渴望,產出增加就能賣得更多,最后賺得更多。換句話說,這個驅動力就是資本主義生產模式的擴散。正如亞當·斯密的勞動分工理論所說,產出增加,分工就可以更精細,而更精細的分工反過來又能提高生產力,從而增加產出。一個產出增長與生產力增長的“良性循環”就此開啟。
為了適應資本主義生產的新情況,新的經濟制度出現了。隨著市場交易的擴散,銀行就必須做出變革,以促進交易的方便順暢。有些投資項目需要巨額資金——有時甚至超過世界首富的財富,這促使公司法人制度(或者說有限責任公司)以及股票市場的發明。
殖民擴張開始了
西歐國家從15世紀初開始迅速向外擴張。這個擴張被美化為“發現的時代”(Age of Discovery),實際上就是通過殖民政策,侵占土地與資源,抓土著做勞力。
15世紀末,先是葡萄牙人到亞洲,西班牙到美洲,隨后西歐各國也開始行動,對殖民地進行殘忍掠奪。到18世紀中葉,北美被英國、法國和西班牙三國瓜分。大部分拉丁美洲國家則被西班牙和葡萄牙兩國統治著,一直被統治到19世紀(分別是10年代和20年代)。在這個時期,印度部分地區被英國、法國和葡萄牙統治。英國主要統治孟加拉和比哈爾,法國占領東南沿海,葡萄牙則占據沿海多處,最大的是果阿。英國也在這段時期開始定居澳大利亞,并在1788年建立了第一個流放地。非洲并沒有怎么受影響,淪為殖民地的只有沿海一些地方而已,比如被葡萄牙人占領的佛得角、圣多美和普林西比等先前無人居住的島嶼和被荷蘭人在17世紀占領的開普敦。
殖民政策走的都是資本主義路線。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東印度公司。一直到1858年,英國都是靠這家公司統治印度,而不是政府。這些殖民地的資源被源源不斷地輸送到歐洲。一開始的殖民擴張,主要是為了尋找可作為貨幣的貴重金屬(金、銀)和香料(特別是黑胡椒)。后來,殖民者在一些新殖民地(尤其是美國、巴西和加勒比海)建立了種植園,這些種植園使用了大量的奴隸,絕大多數是從非洲俘虜過來的。這時候的殖民擴張,主要是為了在這些種植園中生產蔗糖、橡膠、棉花和煙草等,然后運回歐洲。新大陸的一些農作物后來也被引進到歐洲和更遠的地方,成為這些地方的基本食材。今天的人很難想象,以前英國沒有薯片,意大利沒有番茄和波倫塔(由玉米或甜玉米制成),印度、泰國和韓國沒有辣椒。
殖民留下巨大的創傷
一個長久的爭論是,如果沒有16世紀到18世紀的殖民地資源——作為貨幣的貴金屬,土豆、糖等食物,棉花等工業原料4,資本主義是否還能發展起來。雖然殖民者從這些資源上獲益巨大毋庸置疑,但如果沒有這些資源,資本主義還是有可能發展起來。但可以確定的是,那些被殖民的社會因為殖民主義而滿目瘡痍。
原住民往往被滅絕,或者被趕到邊界去,他們的土地,以及地上和地下的資源,統統被奪走。原住民被嚴重邊緣化,以至于1492年歐洲人抵達美洲大陸之后,至今才出現過兩位原住民國家元首。第一位是胡亞雷斯(Benito Juarez),1858—1872年任墨西哥總統;第二位是埃沃·莫拉萊斯(Evo Morales),2006—2019年任玻利維亞總統。
上千萬非洲人(一般的估計是1200萬)被歐洲人和阿拉伯人捕獲,并作為奴隸被運往各地。這不僅對那些變成奴隸的人來說是一個悲劇,對非洲社會來說也是。這幾乎耗盡了這些社會的勞動力,還摧毀了他們的社會結構。殖民時代結束后,許多國家都是憑空建起來的,國界線隨意亂劃。這至今仍影響著這些國家的國內和國際政策。很多國家的邊界直線就是一個例證。自然國界往往是沿著河流、山脈和其他地理特征來分割,不可能是直線。
殖民主義往往意味著,殖民地中經濟較為發達的地區的已有生產活動被蓄意破壞。我們在第2章提到,在1700年,英國為了振興本國的棉紡織業,禁止從印度進口棉紡織品(印花棉布),這對印度的棉紡織業是一次重大打擊。但印度棉紡織業的徹底毀滅,則是由于19世紀中期英國機械化生產的棉紡織品的大量涌入。作為殖民地,印度沒法使用關稅或其他政策保護本國產業對抗英國產品的進口。1835年,東印度公司的總督本廷克勛爵(Lord Bentinck)說了一句非常有名的話:“紡織工人的白骨漂白了整個印度平原。”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