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國文學經典生成與傳播研究(第八卷)當代卷(下)
- 吳笛等
- 848字
- 2020-10-23 11:14:25
第一章
奧登的詩學精神及其詩歌經典性
威斯坦·休·奧登(Wystan Hugh Auden,1907—1973)是一位本卷繞不過去的人物。雖然他成名于“現代”,但是他在“當代”(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后)文壇仍然非?;钴S,而且涉及他詩作的經典性要素的討論在20世紀下半葉更具有深度。
在20世紀英語詩壇,奧登絕對是個中翹楚,被譽為繼T.S.艾略特之后最重要的英語詩人。20世紀30年代初,剛走出牛津大學校園的奧登以左翼詩人的姿態登上詩壇,給英語詩歌帶來了新內容、新技巧和新方向,迅速奠定了他在英語詩壇的突出地位。此后整整十年,奧登詩名煊赫,成為“奧登一代”的領袖人物。隨后,他漂洋過海去了美國,加入了美國籍,并且信奉了基督教[1],這一舉動在大西洋兩岸掀起了軒然大波。然而,即便是在奧登的詩名飽受爭議的20世紀四五十年代,他仍然受到眾多學院派批評家的強烈推崇,甚至一直是20世紀后期詩人們最常提及的詩人。[2]1965年,奧登與諾貝爾文學獎失之交臂,而有關他的成就,卻已經由布羅茨基(Joseph Brodsky)、謝默斯·希尼(Seamus Heaney)、沃爾科特(Derek Walcott)等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做出長篇論述,且皆已成為詩歌評論史上的經典。奧登去世以后,《時代》(Time)雜志發表了紀念他的訃文:“奧登,這個英語詩壇的頑童,66歲時與世長辭,最終毫無爭議地成為大師?!?a href="#new-notef3" id="new-note3">[3]
奧登從初出茅廬到功成名就,前后僅僅經歷了幾年時間。雖然早在20世紀30年代他就已經成為“奧登一代”的核心人物以及英語詩壇的杰出人物,但彼時有關奧登的討論與研究主要集中于他的政治取向和人生選擇,真正關涉他詩歌創作的內在品質和藝術追求的深度探討則始于20世紀下半葉。同樣,我國雖然在20世紀30年代末就已經譯介了奧登作品,但奧登對中國詩人的切實影響和對中國新詩現代化的推進作用,則主要體現在20世紀40年代中后期,并在以后的歲月里持續地給予穆旦、杜運燮、卞之琳等詩人創作的靈感??梢哉f,奧登開闊的詩路、豐厚的詩作和純熟的詩藝,經時間的漫長滌蕩而折射出經久不衰的耀眼光彩。
[1] 奧登于1939年初移居美國,翌年起信奉基督教。1946年,奧登正式加入美國國籍。
[2] Stan Smith,The Cambridge Companion to W.H.Auden,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4,p.24.
[3] Ibid.,p.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