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吳組緗先生說老舍
20世紀60年代初期,我在北大中文系文學史教研室當秘書,我們喜歡在吳組緗先生家中開會。他當時住在朗潤園的一個小院中,正屋朝陽,相當大,不但陽光燦爛,而且還有好茶招待,所以大家都很高興。但更吸引人的是,在開會前后或中間休息時,可以隨便閑聊,聽吳先生講些趣聞逸事。吳先生作為著名的小說家,口才很好,知道的事情又多,聊起來頭頭是道,很有意味。
有一次,吳先生說,抗戰前他和老舍先生一起在馮玉祥將軍那里教他學文化。馮玉祥先生尊他們為老師,住在泰山腳下,伙食費是相當高的。但由于下屬副官和大師傅的克扣,他們的伙食卻愈來愈差了。于是想給馮玉祥說說,又怕面子不太好看。但老舍先生很有辦法。有一天吃飯時,他們兩人的菜碗里只有一片肉。老舍先生看著看著,忽然端起菜碗跑到馮玉祥那里,對他說:“大帥,這個碗里只有一塊肉,請問是給我吃的,還是給組緗吃的呀?”這一問,問得馮玉祥非常難堪,也感到意外,馬上把大師傅找來查問,當然很快就改善了伙食。
吳先生說老舍先生非常會說笑話,發言時常常舉笑話為例,很說明問題。有一次在作家協會開會,談現實主義和世界觀的矛盾這一理論問題時,老舍講了一個笑話:
過去城里人看不起鄉下人,往往拿鄉下人開心,愚弄他們。
有一次,一個鄉下人進城,渴了,想弄水解渴,卻怎么也找不著地方,就向城里人打聽。一城里人指著一澡堂浴室告訴他:“你到那里邊看看,可能有水賣。”
鄉下人進入澡堂,要買水。掌柜的見他土頭土腦,就叫小伙計到洗澡的大池子里舀了一碗水,給他喝。
鄉下人一看水還是熱的,就喝了。喝了以后,交了錢,很認真地對掌柜的說:“你家的水要趕緊賣呀,不然,很快就壞了,現在已經有點兒變味了!”
老舍先生說,這個笑話是城里人嘲笑鄉下人無知的,但給人們的印象卻是:城里人心懷不善,狡猾無賴,而鄉下人卻忠厚老實心地善良。其效果卻適得其反了。這不是世界觀(主觀思想)和現實主義創作方法的矛盾嗎?
(原載《人民日報》(海外版)2001.3.14.“名流萬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