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王力先生談學習與寫作

北京大學中文系漢語教研室主任王力教授,是我國享有盛名的語言學家。他在漢語研究的幾個主要領域,都有重要著作。就“大學生如何學習”等問題,在1978年8月我連著幾天,訪問了王力先生,聽他暢談幾十年來的治學心得,感到很有啟發。現將要點簡略地整理如下,以饗讀者。

要善于向教師學習

王力教授說:“在大學學習時期,要注意向老師學習治學方法,畢業后才可以獨立研究作出成績。”他談到自己從小家貧,小學畢業后就教書了,靠自學讀了許多古書,打下了學問的根底。后來在上海讀了一年大學。(向教師學到一些做學問的方法,還寫了《老子研究》一本書。)但真正找到治學的門徑,還是在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學習時期。“當時研究院的四位教授,對我影響最大:第一位梁啟超教授。他是我畢業論文的導師,他講的‘今日之我要向昨日之我挑戰’,對我在治學上不斷提高、積極進取很有好處。第二位趙元任教授。他原讀理科后搞語言學,很有科學頭腦。講課寫文章都講科學性、邏輯性,對我影響最大。我在他影響下,畢業以后即專攻語言學。我記得他曾在我文章后寫過一批語:‘說有易,說無難。’很有道理。我因廣西一些地方無撮口呼而說兩粵皆無撮口呼,就以偏概全了。可見嚴密的科學頭腦很重要。因此我主張文科學生都要有自然科學基礎訓練。我自己沒上中學,但也自學過數學等課程,努力培養科學的思考方法。趙先生重視外語學習,對我影響也很大。從外國語言學著作中可學到不少科學理論與方法,提高我們漢語的研究水平。如漢語史,中國從來沒有這門學問,而外國有英語史、法語史、俄語史,這就對我們有啟發。有人說:‘王力常常闖新路。’其實我不過是用了人家的方法來研究漢語而已。第三位陳寅恪教授。他的中國古代學問功底很深,還會十多種外文,博聞強記,知識特別淵博,高深莫測,十分驚人,他的研究方法與科學頭腦又與趙元任接近,使我很佩服。第四位王國維教授。他治學態度很嚴謹。當時他名氣很大,但每次講課總要有一兩次說‘這個地方我不懂’‘那個地方我不懂’,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老老實實,從不不懂裝懂,這樣有名的大學者如此忠誠于科學,給我很深的印象。他還向我說過:‘我研究的東西,一定要無可爭論的,不可推翻的才研究。’老師們的這些話,我至今牢記在心,處處注意實行。我從這些老師雖然只學習了一年,卻奠定了畢生治學的基礎。因此,我想到在學校里不能只灌輸知識。要緊的是方法,掌握了好的治學方法,一輩子受用不盡。在前人基礎上,可以超過前人。”

寫文章怎樣才能寫得快

年過八旬的王力教授在修改過去的一些著作,每天工作八小時,最多每天可寫文章三五千字。人們都說王力先生效率高,寫文章快,那怎樣才能快呢?他說:“平時注意的問題,考慮周到,又想得透,寫起來就快。不是提起筆才想,而是把問題想透了再動筆。想的時間要和寫的時間成反比。想得越多,寫得越快。如果沒有想透,照我的經驗,越改越糟,改來改去也改不好。凡是人家稱贊的文章,都是沒怎么改的。我寫文章時,不打草稿打腹稿,先搭架子,理思路,想好了提綱和主要內容就動筆寫,字寫得不是很快而是很慢,寫時還在思考,因為想透了,寫下來就很少改。文章要講嚴謹。字都不工整,還有什么嚴謹。字很端正,說明你是鄭重其事寫文章的。”

一般文章寫得較快,考證文章比較難寫。《中國現代語法》(上、下)、《中國語法理論》(上、下)這兩部書,寫了不到一年,但做準備工作用了一年多。只是拿《紅樓夢》作語法分析,就花了半年工夫。把書中各種語法結構分門別類寫在一起,我看到他是抄在筆記本上的一類占一頁,分類抄寫。他不做卡片而做筆記,再作綜合分析,寫成講義。原為兩部分,后來接受聞一多先生的意見分為語法和理論兩部書。“《漢語詩律學》寫得就快,七十萬字,前后不到一年時間。那時在廣州嶺南大學當文學院長,邊教課邊寫書,結合起來。當時注意到外國有‘格律學’,我開了一門課叫‘詩法’,發現《聲調四譜圖說》很有用,就主要參考此書。但在前人基礎上要有自己的發明。詩的句法這一部分,前人沒搞過,我花的功夫較大。此外關于‘孤平’‘拗救’和‘律詩出韻’等問題也都有自己的新東西,有的比古人說得更清楚更科學一些。”王力先生說:“搞出科研成果決不是高不可攀的事,頂多八年,一般三五年即可出科學成果,看你努力不努力。”

王力先生談到過去寫書常和教學結合在一起。《中國音韻學》《中國語文概論》《古代漢語》《漢語史》和《中國語言學史》等書原來都是講義。課講完了,書也寫好了。當然,還要不斷加工,精益求精。目前他正在重寫《漢語史》,工程較大。在研究中他又不斷發現新的課題,如為了充實詞匯史,編了一部《同源字典》,在編字典過程中又發現《康熙字典》在注音上的許多謬誤,可以進一步研究辨正。因為年紀大了,原定每天工作不超過五小時,但是不行。感到要研究的東西層出不窮,簡直寫不完。現在他每天到工作室工作八小時,晚上還要替人看稿、寫回信,工作很多,但并不感到是負擔,而是把研究看成一種精神上的迫切需要,感到不拿書本不寫文章是很苦的事,簡直沒法過日子。為此,他放棄了去黃山休養的機會,因為二十天不干事是非常苦惱的事呀。王力教授說:“當你發明一個字的意義,其快樂也等于科學家發現了一顆恒星。在前人基礎上解決了新的問題,確是很大的樂趣。這是心靈上的樂趣,比耳目之娛更有吸引力。”有一次,他的兒女們從廣西來探親,全家一起游香山,歸來時已是下午五點了,但王力先生還抓緊時間獨自到書房去工作了一個小時。兒女們驚訝地說:“沒想到你是這樣抓緊時間的。”

白發蒼蒼的王力教授如此熱愛學習,熱愛科學工作,幾十年如一日,求知欲如此強烈,如此勤奮刻苦地追求真知真理。我想,這正是他取得巨大成就的最重要的原因吧!

附錄:漢語教學的關鍵瑣議

漢語熱正在泰國興起。

怎樣才能多快好省地學好漢語呢?這是大家關心的問題。我想結合教學實踐,談一點粗淺的體會。

學習漢語,必須做到“四會”,即會聽、會說、會讀、會寫。這“四會”的關鍵是什么呢?我以為是“會說”。

會說了,必然會聽,因為會說是建立在會聽的基礎上的。只要會說,又識字,必然會讀。會說了,又識字,把說的記錄下來就成了文章。“我手寫我口”,只要說得好,必然寫得好。所以,實踐證明,學好漢語,會說是關鍵。

會說的關鍵又是什么呢?

在北京大學,有許多外國留學生,其中有少數學得很好的,如加拿大的大山,說得一口地道的北京話,成了有名的相聲演員。好在哪兒呢?我以為是“聲調”。

北大的很多外國留學生,進修教師,說起中文來“外國味”很濃,其主要原因就是由于他們不注意聲調,說起話來就不像地道的漢語了。漢語是“孤立語”,有聲調,聲調起“音位”作用(音位是一個可區別詞義的語音),聲調可區別詞義。而歐美及日本則不同,他們的語言是黏著語,沒有聲調,聲調不起區別詞義的作用,所以,他們沒有聲調的概念,說漢語時往往忽視了聲調。這樣,他們口中的漢語,自然不地道了。

泰國的情況有些不同。泰語是有聲調的。但是,泰語的五個聲調和漢語普通話的四個聲調的調值不同。泰語入聲字多,有P、T、K的詞尾,漢語普通話則沒有入聲,只有陰、陽、上、去四聲。所以,泰國人學漢語要學好相當不容易說準確,往往有很濃的“泰國味”,不像地道的中國普通話。

下面我就講講在教學中發現的容易發生的語音錯誤,這些錯誤主要是聲調方面的。

漢語的第一聲“陰平”,是高平調,其調值是“55”,可是不少人達不到那個高度,念成了“44”,成了“次高平調”。可能泰語中無高平調而有“次高平調”,于是不知不覺地調值讀低了。這樣就只有泰國味而沒有北京味了。全班的人都如此讀,可能一開始就讀錯了。

漢語第三聲是先降后升的“降升調”,其調值為“214”,但是許多人把它念成“21”,只有降而沒有升,味道大不一樣了。

“輕聲”和“兒化”讀不準也不像漢語,這也是聲調的問題。

語調和重音也很重要。漢語的語調一般在句尾稍降。“我來了”的“了”字應該讀低音。可是全班80多個學生都念成了高音,這就把句子變成了問句,當然也就不像漢語了。

這些“先入為主”的誤讀很難糾正,但不糾正就不能擺脫“泰國味”,所以讀準聲調是學習地道的漢語的關鍵,一開始就要特別注意才好。

(泰國《星暹日報》2004.2.16)

主站蜘蛛池模板: 诸城市| 大庆市| 社旗县| 厦门市| 永平县| 吉木萨尔县| 神农架林区| 体育| 北辰区| 诸城市| 峨边| 灵川县| 台前县| 永清县| 巴里| 开平市| 游戏| 青铜峡市| 开江县| 漳平市| 淮安市| 盐津县| 南通市| 武山县| 望谟县| 电白县| 长白| 黔江区| 华蓥市| 灵寿县| 松滋市| 历史| 新郑市| 永宁县| 庄河市| 临朐县| 栾川县| 兴文县| 九寨沟县| 漾濞| 乌审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