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羅素與中華文化:東西方思想的一場直接對話
- 丁子江
- 905字
- 2020-09-22 14:13:40
第三章
羅素與中華文人精英
中國人,即使是最先進的知識分子,也在向白人民族(尤其是美國)尋求道德格言以代替孔子的語錄。他們還沒有想透徹一般人民的道德都是差不多的。——羅素[1]
當然,作為思想家和哲學家的羅素,不可能像好萊塢的影星,或后現代時期的那些歌星球星那樣,對中國的普通民眾有什么直接影響,而是只局限于知識精英圈子,但無疑是這個階層人們的一個良師;不管你是否贊同他的某一觀點,你都會感到一種知識與批判的力量。作為中華精英的良師,羅素究竟產生了什么影響的效應?中華精英們與羅素之間是一個良性互動的雙向交流過程。本章與下面幾章試圖從中國精英的羅素觀與羅素對中國精英的某些評價及其中國觀兩個方面找出答案。而中國精英的羅素觀又從文人精英、政治精英與哲學精英等三個群體各自的角度來探討上述問題。
這所謂三種精英的分類,并不一定完全合理,也許僅是為了行文“操作”和讀者閱讀的方便。其實不少精英具“兩棲”甚至三重身份。其中梁啟超就是最典型人物,其頂上的桂冠就有:光緒時代的舉人,戊戌變法的領袖,維新派的領頭人,北洋政府的高官,近代中國的思想啟蒙者,近代文學革命運動的理論倡導者,“詩界革命”和“小說界革命”的發起人,“新民體”的創立人,杰出的社會活動家,頗有造詣的著名國學家,民初清華大學國學院四大教授之一,著名新聞報刊活動家,等等;他在哲學、文學、史學、經學、法學、倫理學、宗教學等領域均有非凡的成就,其中以史學尤為顯著,故可被譽為中國歷史上百科全書式的人物,并且是在退出政治舞臺后仍能在學術研究上取得巨大成就的少有人物。再如張申府也是兼具多種身份的“戲劇性”歷史人物,北京大學、清華大學著名教授,哲學家,數學家以及羅素研究專家,中國共產黨主要創始人之一;曾介紹張國燾進入北京共產主義小組,介紹周恩來加入中國共產黨,并與周恩來聯名介紹朱德加入中國共產黨;北伐時期當過黃埔軍校政治部副主任,“一二·九運動”的重要組織者和領導者;1957年“右派”分子以及改革開放后全國政協常委等。鑒于中國文化中文史哲不分家的傳統以及“官本位”的理念,對上述三大精英的劃分的確有著較模糊的界限。
[1] 羅素:《中國問題》,秦悅譯,學林出版社1996年版,第62—63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