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戴季陶與日本
  • 張玉萍
  • 4105字
  • 2020-09-25 15:48:39

二 研究動向

如上所述,本書是通過考察戴季陶的日本留學經歷及后來的政治活動,與其政治思想結合起來,探討其日本觀的內容及變化。本研究作為戴季陶研究的一環,為了分析其日本觀的特征,對其政治活動、政治思想、日本觀需要進行基本性考察。在考察各時期戴季陶的政治活動、思想及日本觀時,參考了很多的有關論著。因相關著作大多在本書的各章中得到引用,故在此僅做一概述,并指出其特征及問題。如下所述,分三類按年代順序進行整理,借此明確本書的課題和方法。

(一)政治活動

關于戴季陶的政治活動,中國(大陸、臺灣)和日本學者的現有研究,其最大特征多是將戴視為中國國民黨右派代表,從政治角度上進行分析,涉及戴與日本之關系只有一些簡單介紹,而其日本觀對其思想有何種影響則未做闡述。再者,學術性、嚴謹性也有欠缺。

在中國大陸,戴季陶研究長年來因政治原因,除批判性或簡介性文章之外,幾乎處于空白狀態。1980年代以后,始有研究作品出現,1990年代以后數量漸增,其中大部分文章評價早期的戴季陶具有革新思想,是孫中山忠實的助手,但在后期成為國民黨元老中的反共人物,對其政治理論進行了批判。而對于戴季陶的日本留學經歷及歸國后與日本之聯系、對日本之認識,只是簡單觸及而已。[2]

與此相反,臺灣地區在戴季陶逝世兩年后的1951年即出版了戴季陶年譜,其后,又出版了編年體傳記和大量的回憶文章。這些論著大多突出戴季陶的國民黨元老地位,對其進行高度的評價和贊揚。但是,1990年代以后,臺灣史研究開始盛行,與之相反,中國史的研究則走向低潮,有關戴季陶的文章也隨之減少,涉及戴季陶與日本之關系及其《我的日本觀》(1919年)、《日本論》(1927年)等著作,僅停留于簡單介紹的程度。[3]

在日本和西方國家,據筆者管見,未曾發現有以戴季陶的政治活動為中心的論述。

(二)政治思想

關于戴季陶政治思想的研究,在大陸,1980年代以前除有一篇文章之外,幾乎處于空白狀態。1980年代以后漸增,其中大多為探討國民革命期戴季陶的政治思想,并從意識形態角度對其進行批判的文章。[4]但自1990年代開始,研究趨勢發生變化,出現了考察戴季陶在五四運動期積極介紹馬克思主義及在辛亥革命期所具有的民權思想的文章,評價其具有進步性。[5]這與對蔣介石的評價由“人民公敵”逐漸客觀地稱之為“民族主義者”有關,將其納入對臺統一工作的視野之中,仍然具有一定的政治意圖。2000年以后,有關戴季陶政治思想的介紹及研究的范圍擴展到多方面,例如戴季陶的君主立憲思想、民主共和思想、社會主義思想、女子解放思想、教育思想、勞動運動思想、民族主義思想、邊政思想等。雖亦有對其后期思想進行論述的文章,但大多數依然集中于早期或五四運動期。另外對以戴季陶主義為中心的政治思想,仍與以前一樣給予批判。[6]2010年,出現了有關戴季陶早年思想專題研究的學術專著,論述了辛亥期至五四期戴季陶在中國政治、經濟、人與社會、社會思想等方面有關近代化的思想,對其發展演變的原因作了深入的剖析,全方位地揭示了早年戴季陶的思想全貌。[7]

而在臺灣,對戴季陶一貫評價甚高,但筆者管見,未曾發現有關探討五四運動期戴季陶積極接觸共產主義思想的文章。[8]另外,1990年代以后,與大陸出現的戴季陶研究范圍擴大、數量增多的趨勢形成對照,臺灣的研究反而減少。這是由于政治狀況的變化,以及對國民黨研究本身未如以前盛行有關。

在日本,1970年代的研究重視意識形態,認為戴季陶是反共、反帝、反軍閥的人物[9],從1980年代開始出現了將戴季陶作為民族主義者、社會主義者進行分析的文章。[10]1990年代,有學者認為戴季陶是超國家主義者[11],而在2000年以后,有文章指出其政治思想并非“超國家主義”,而是“民主主義”。[12]

在西方,1970年代有數篇論文關注到戴季陶的“文化民族主義”思想,認為他是要將“傳統”和“革命”兩者相結合。但其后的研究,筆者管見,未曾發現。[13]

上述這些論著均對戴季陶的政治活動論述不足,且關于其思想形成的原因及與經歷有何種關系亦未得到充分論證。

(三)日本觀

有關研究戴季陶日本觀的論文,在大陸,至1980年代一直未見,1990年代開始逐漸出現。而在臺灣,則一貫少見。在日本,與其相反,此類研究最為多見。考察其內容,探討戴季陶《日本論》(1927年)的文章多達十幾篇,而探討其他各時期日本觀的文章卻只有一二篇,故可謂關于戴季陶日本觀的研究多集中于《日本論》一書,分析范圍狹窄。而且無論哪篇,均未按照戴季陶《日本論》的文章結構來介紹其日本觀的內容,并進行客觀的分析,而是以自己的論點為前提進行闡述,即有“斷章取義”之傾向。與戴其他有關日本的文章結合起來,分析其日本觀形成、發展、變化過程的論文則是鳳毛麟角。結合戴季陶的日本留學、亡命、訪問及與日本人進行的大量且直接的接觸,進行內在探討的文章,更是闕如,因此未能捕捉到戴季陶日本觀的全貌。

在大陸,徐冰從系統性、科學性的角度,高度評價戴季陶的《日本論》,稱其為中國的日本研究鼻祖。桑兵等指出,戴季陶1913年隨孫中山訪日后,對日觀由敵視轉為提攜,緣于遵從孫中山的中日提攜論。趙英蘭認為,戴之日本觀是解決當時中國當務之急的良策,但對日本政府和軍部抱有幻想的這種消極認識,后來影響到蔣介石政府對日外交的基本思想。賀淵提示出戴季陶日本觀的全貌,抓住了其日本觀構造的重點,但因未將其經歷與同日本之關系及思想結合起來分析,因此在考察其日本觀內容時,對其日本觀的時期劃分呈現不足。另外亦未分析日本觀發生變化的內在原因。李洪河指出五四時期戴季陶對日持嚴厲批判態度,對近代中國人認識日本起到了啟發性作用。[14]

在臺灣,黃福慶在探討了中國人對日本民族性的認識后,分析了戴季陶的《日本論》,同時還論述了日本人對《日本論》的評價。李朝津認為戴季陶的日本觀,在護法運動期站在民主的角度上批判日本;在五四運動期站在馬克思主義的角度上,在階級意識形態的影響下,對日本進行了批判;在北伐戰爭期從新民族主義的角度出發,拋棄抽象的理念,客觀地指出了日本的優缺點。此論文將研究對象由戴季陶的日本觀擴展至其世界觀,進行了邏輯性分析,而對作為政治實踐者戴季陶的經歷、與日本之聯系等未曾觸及,因而對其思想的分析略顯抽象。[15]

在日本,1970年代竹內好對《日本論》做出高度評價,認為其不局限于客觀地觀察論述日本,而全書自始至終貫穿著作者的一種姿態,即以日本為鑒,批評中國人之惰弱,抨擊本應作為國民模范的革命黨員之腐敗,并將國家和民族嚴格區分開來,再將兩者聯系起來進行論述。森永優子指出戴季陶撰寫《日本論》的最大目的,即為了抨擊田中義一對中國政策之誤,且不止于此,他還將日本軍國主義產生之原因,與明治維新及神權思想聯系起來進行探討。同時其目的還在于促使中國國民,更重要的是促使國民黨黨員對革命產生自覺,并為之奮斗。

1990年代,深町英夫援用亞里士多德形而上學的概念指出,戴季陶認為,日本人的“野蠻性”并非是單純的“無”或應克服的消極因素,而是將外國“文明”具體化的帶有積極性質的前提條件,換言之,即將“形式(eidos)”具體化為“現實性(entelecheia)”的“質料(hyle)”或“潛在性(dynamis)”。另外,正因為《日本論》是戴季陶對日本失望的絕緣書,因而很難看出他的中日關系藍圖,不過理想上他希望日本能夠援助當時中國正在進行的國民革命及抵抗西方列強入侵的運動。近代日本的“成功”,不僅是中國模仿的對象,同時還是導致中國“失敗”的元兇。因此對于近代中國人來說,在探尋日本“成功”因素和尋找自己“失敗”原因的雙重意義上,日本均為必須認識研究的對象,戴之日本觀非常明確地表現出了近代中國人的日本觀和民族意識之間的關聯構造。

望月敏弘認為戴季陶在辛亥期的對日批判具有獨特性,在日本亡命時提出的中日提攜論則是受政治環境、立場及孫中山的影響,是帶有“政治性的日本論”。望月只關注到孫中山的影響和政治環境、立場等外在因素,未深入剖析戴因自身處境的巨變而起的心態變化,因而否定了戴季陶提倡中日提攜論的真意,而重視戴季陶的對日批判。另外他還通過分析《日本論》,認為戴季陶對日觀的特點是一貫具有對日嚴厲批判的姿態,少有樂觀性或期待感。[16]

俞慰剛總結出戴季陶的日本觀是具有多重性的日本論,且在日本論中包含著中國論。因其對戴季陶日本觀的分析范圍局限于從《我的日本觀》(1919年)到《日本論》(1927年),未能刻畫出全貌,對戴季陶一生中日本觀的變化軌跡亦未能充分展示出來。[17]

2000年代,董世奎考察了《日本論》在日本的反響,并著眼于文章的內部結構,指出戴季陶撰寫《日本論》的目的是為了抑制日本發動侵略戰爭,是寄托于“論”的檄文。

嵯峨隆的著作是唯一一部將戴季陶一生的對日觀與時代思想對應起來進行探討的專書,在一定程度上描畫出了戴季陶日本觀變化的軌跡。但因對戴季陶與日本的聯系等經歷關注不夠,對與政治活動和政治思想的關聯未能深刻探討,因此其日本觀的時期劃分與對日本觀產生變化的內在要因的分析,略顯不足。[18]

在西方,陸延以戴季陶、蔣百里、周作人、郭沫若作為政治、軍事、文學界的著名人物,將其個人經驗,特別是與日本之關系聯系起來,對其日本觀進行比較分析。指出他們超越了中華思想中一貫對日本蔑視的觀點,形成了近代中國人的日本觀,從而對日本做出了新的評價。[19]

通過對以上相關論著的分析可知,幾乎沒有將戴季陶的留日經歷與其同日本之聯系及其政治活動和政治思想聯系起來,內在地分析其日本觀的論著。戴季陶的日本觀,正是在其人格形成期的青少年時代,在實際體驗日本社會的基礎上對日本產生了鮮明的印象,通過與日本社會各階層人士的接觸獲得了多方面的認識,成為其人生思想中重要的一部分。如果沒有留日經歷,也就不會有其日本觀的形成。歸國后的訪日等與日本的聯系及政治活動、政治思想,不僅對其日本觀的發展、變化產生影響,且其留日、訪日經歷和日本觀在其歸國后決定人生道路時亦發揮了一定的作用,甚至對中國的政治和文化等亦產生了影響。因此,在研究戴季陶的日本觀和對日態度時,有必要關注其日本觀的形成過程。如果只從戴季陶歸國后的政治立場上進行解釋的話,就會無視戴季陶是因何種經歷及原因,具有何種思想,采取何種行動等個人的內在必然性。但是,上述眾多相關論著,幾乎均沿襲其歸國后的政治立場進行探討,而未見有從日本留學的角度進行追蹤調查的研究。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兴县| 兴海县| 岳阳市| 景洪市| 东海县| 龙泉市| 青海省| 治县。| 辽阳市| 武定县| 嫩江县| 天峻县| 盐城市| 西安市| 霍州市| 烟台市| 灵台县| 漳浦县| 蓬溪县| 财经| 庆元县| 万源市| 永修县| 大邑县| 利辛县| 九龙坡区| 乳源| 信丰县| 大足县| 康马县| 巧家县| 西和县| 曲靖市| 白银市| 建德市| 开阳县| 宁明县| 达日县| 黔江区| 融水| 日土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