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培育我國產業動態比較優勢研究
- 王岳平
- 7467字
- 2020-09-17 18:29:29
二、固化比較優勢與提升比較優勢的差異:一個三部門模型
(一)三部門模型的建立與分析
從現有的理論研究來看,比較普遍的結論是按照比較優勢參與分工會導致發展中國家的分工鎖定和貿易條件惡化,而要在發揮比較優勢前提下實現真正起飛則需要非常苛刻的條件。如克魯格曼、盧卡斯等人的研究表明,技術擴散、邊干邊學雖然會提高生產率,但仍然會使得比較優勢得到強化和分工鎖定。克魯格曼、雷丁、斯蒂格利茨等人的研究表明,扶持幼稚產業能夠提升國民福利水平,關鍵是幼稚產業能否最終擺脫扶持依賴、最終形成國際競爭能力。但更多的結論是對產業扶持的否定。但現實中,既有分工鎖定、經濟增長緩慢的國家,也有起飛成功的國家。究其原因,主要是絕大部分學者采用的是兩部門模型,兩部門模型自身的局限決定了發展中國家要么分工鎖定、要么與發達國家分工反轉,這與現實情況有很大的差距。為此,我們建立了三部門模型,使得中間道路成為可能。即:將一國產業分成具有靜態比較優勢的出口部門、進口部門(幼稚產業門)和處于兩者之間的邊際部門[4],該模型能夠將出口導向戰略(扶持比較優勢部門)、進口替代戰略(扶持幼稚產業)和支持邊際部門三種觀點納入到一個模型中加以討論。按照比較優勢論的觀點是重點發展具有靜態比較優勢的出口部門,扶持幼稚部門論的觀點是重點發展第二類部門即進口部門,而邊際部門論則是重點發展具有成為未來比較優勢部門潛力的“邊際部門”。三個觀點或產業結構戰略所強調的重點不同,在市場需求彈性、引起國際貿易沖突、面臨的風險和促進產業結構升級的速度等方面表現也存在較大的差異(見表2-1)。
表2-1 發展中國家三種產業結構戰略特點比較

續表2-1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
不同的發展模式和政策主張,有著不同的理論依據。
一是基于比較優勢、以貿易自由化為特征的出口導向戰略。該戰略的主要依據是:①發揮比較優勢能夠增進世界福利,也能促進本國的經濟增長;②面向出口能促進競爭,國際競爭能力能夠經得起市場的檢驗;③以出口為導向,對商品的需求不受該國收入的限制;④通過干中學和技術外溢實現技術進步。
二是進口替代理論與扶持幼稚產業論。該戰略的主要依據是:①不同的行業其市場前景是不同的,進口替代產業(幼稚產業)需求彈性比較大。并且,任何行業不可能一蹴而就,都有一個成長的過程。處于發展初期的部門是無法與國外處于成熟階段的部門進行同等競爭的,如果對它進行一定程度、一定時期的扶持之后能夠與國外產品形成競爭能力,那么對該部門的扶持就是合理的(弗里德里希·李斯特,1961)。②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幼稚產業)可以幫助一國發展實現現代化所必須的廣泛的技能,提高技術實力。③發展進口替代產業(幼稚產業)可以發展需求彈性高、物耗低而效益高的部門,實現延長產業鏈條、提高生產迂回化程度,改善國際貿易條件。
三是邊際部門論。認為發展的重點既不是現有的密集比較優勢的部門,也不是需求彈性較高、技術水平很高的進口部門,而是處于兩者中間的邊際部門。其主要依據是:①一國的貿易條件取決于邊際部門;②進口替代部門或幼稚產業雖然具有更高需求彈性、更高技術水平,但與本國落差比較大,對政策的依賴程度大,最終形成具有國際競爭能力的難度很大;而邊際部門密集的是中間技術,既代表了該國技術升級和比較優勢升級的趨勢,又反映了該國的實際技術能力。
出口導向和扶持幼稚產業兩種觀點,都有一定的合理內涵,在一定的條件下存在合理性,但又都存在一定的不足。
從出口導向戰略來看,它以自由貿易理論為基礎,通過發揮比較優勢能夠提高資源配置效率和增加世界福利,也有利于本國經濟的增長。這在一定范圍內是合理的,但也有三個方面的不足。一是它假定任何國家對世界市場沒有決定性的影響,不致影響該產品的國際價格。二是它假定技術為既定和外生,世界分工格局取決于資源稟賦或生產要素稟賦等比較優勢。三是沒有考慮行業的長期盈利能力和相對競爭地位。由于發展中國家現有分工產品的生產供給彈性大、易于進入,而需求彈性小,因此在國內外市場上都面臨著貿易條件惡化的挑戰。
進口替代與扶持幼稚產業戰略強調動態規模經濟和動態學習效應,其前提是經過一段時間的保護以后,新興部門能夠成長起來,其邊際成本的下降速度要快于優勢國家、最終超過優勢國家。[5]這樣盡管存在開始時期靜態資源配置損失,從動態的觀點來看,保護幼稚部門仍然是值得的。但這一戰略存在幾個方面的風險。一是技術落后的制約。由于發展中國家技術開發跟不上國際技術進步的速度,新開發、新引進的進口替代產品很快又被淘汰。二是為保護國內廠商而設立的貿易壁壘可能最終保護了那些缺乏效率的生產者,而損害了消費者的利益;貿易壁壘可能對創新和提高效率起副作用,同時,還容易滋生“尋租”現象,造成腐敗。三是貿易壁壘造成不平等競爭,并且一經設置就難以消除,而且也違背WTO規則,容易導致他國的報復和貿易制裁。上述缺點所造成的影響主要是在被保護國,其他國家尤其是發達國家反對此種政策,主要是由于第三條,即保護導致不平等競爭。因而,目前以實行促進進口替代戰略的政策難度很大。
格林沃爾德和斯蒂格利茨(2006)研究發現,通過貿易限制發展幼稚產業的動態收益也許要大于靜態收益。[6]克魯格曼(1987)也認為,通過一步一步的幼稚產業保護,一個國家能夠不斷擴大、提升比較優勢的產業基礎。考慮到上述對出口導向戰略與扶持幼稚產業戰略各自的利弊,能否有一種戰略,既能發揮比較優勢,又能夠盡快地實現產業結構升級?日本經濟學家小島清在分析外商直接投資與產業轉移時,提出了一種“邊際部門論”的觀點。他認為,對外直接投資往往是投資國處于衰退而東道國又具有一定接受能力的部門。這種觀點結合了處于兩端的比較優勢論和扶持幼小部門論這兩種觀點的合理內核,也順應了產業發展過程要求,可以拓展到整個國家產業結構的升級戰略中來。
邊際部門實際上是具有出口或進口替代的潛力部門,代表了綜合要素提升的方向,比現在的比較優勢部門具有略高一些層級(既可能是在現有比較優勢部門基礎上的功能提升,也可能是新的行業,但能夠利用不斷提升的人力資本、產業技術基礎、配套條件、金融支持、社會組織網絡等要素積累)。邊際部門具有了形成比較優勢的潛力,通過適當的支持,通過加快學習,便可以與進口部門進行競爭。當然,在全球化和分工深化條件下,邊際部門并不表示就一定是與原來有顯著差異的部門,也包括原有比較優勢部門中具有潛在比較優勢的邊際環節。
雖然一個國家生產的產品很多,但我們可以把它分成三類:具有比較優勢的出口部門、處于比較劣勢的進口部門和處于中間的邊際部門。不同部門的供求關系和競爭格局不同,因而不同的產業發展戰略具有不同的前景。三部門模型思想來自于阿瑟·劉易斯和伊藤元重。劉易斯在分析開放條件下貿易條件與產業結構模式時,建立了兩類國家(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三種產品模型[7],伊藤元重等人根據劉易斯的思想,建立了進口產品—出口產品—邊際產品三部門模型(后面簡稱伊藤模型),得出結論:決定一個國家能夠從國際貿易中獲得利益的,是該國能夠具有出口或進口替代潛力的邊際部門。如果發展中國家對邊際產品的生產和出口予以扶持,該國的這一部門會擴大,使得國內資源從傳統的出口產品轉移至邊際部門,從而減少國際市場上傳統產品的供給,提高發展中國家出口產品的價格;同時,在給定發達國家需求函數的前提下,發展中國家邊際產品的出口,增大了國際市場上這一產品的供給,從而壓低了該產品的價格。一般均衡的結果是發達國家的生產資源從該部門流出,進入發達國家的出口部門,從而增大發達國家出口產品在國際市場上的供給量,使得發展中國家的進口產品價格會下降。最后的結果是貿易條件朝著有利于發展中國家的方向變動,從而提高了發展中國家的國民收入。
首先,從供給角度來看,假定存在多種產品,以n表示,n∈(0,N);為分析簡單起見,只考慮勞動一種生產要素;貿易主體只有本國和某外國兩個國家,由每個國家所擁有的生產各種產品的技術所決定,生產n種產品所需生產要素投入系數(這里為單位產品所需勞動投入量)分別為an和a*n。以本國貨幣表示的本國和外國工資水平,分別用w和w*來表示。這時,完全競爭和自由貿易條件下,成本費用條件占優勢的國家成為出口國,即:
anw≤w*→本國出口
anw≥w*→外國出口
上述表達式還可轉化為:
w/w*≤/an→本國出口
w/w*≥/an→外國出口
上述條件表示,本國工資與外國工資比率w/w*小于比較勞動生產率(1/an)/(1/)=
/an,則本國產品或部門具有競爭力成為出口部門,相反,則成為本國的進口部門。下表簡要地表明了產業之間在生產率方面的梯度。
表2-2 三部門模型:比較優勢條件

注:假定現有比較優勢從高到低排列(a1<a2<a3)。
其次,從需求角度考察。假設本國及外國的總勞動量分別是L和L*,并且是一定的,本國和外國的收入分別是Y和Y*,則有Y=wL,Y*=w*L*,并以δn和δn*分別表示本國和外國對第n種產品的支出比重。
假定收入全部用于支出,即:成立。
假定各部門支出比率是一定的、不隨價格的變動而變動。從貿易收支平衡來看,本國的出口額和外國的出口額應該相等。即下式成立:

上式可改寫成:
上式表明,相對工資比率w/w*決定于兩國的支出比率和總勞動量。由于兩國的總勞動量為既定,所以相對工資比率w/w*實際上取決于由兩國對商品的需求中派生出的對勞動的需求程度。如果本國出口產品種類多樣化引起更大的需求,那么,對本國勞動的需求也會增大,相對工資隨著上升,即提高本國收入。也就是說,相對工資比率w/w*的上升,是由邊際產品供給n′的增加而使本國出口產品種類多樣化和進口產品種類減少造成的,即需求工資曲線上向右上方傾斜的。
并可以進一步推出:它表示:本國和外國的相對國民收入與本國的支出比率成反比,與外國的支出比率成正比。
兩國間的貿易平衡由表示供給方面的供給曲線和表示需求方面的工資需求曲線的交點(均衡點)決定。在該模型中,表示貿易類型的邊際產品指數n′和相對工資比率w/w*,是由表示技術和產業結構的參數(即勞動投入系數a和a*)、表示需求類型的參數(即各部門支出比重δ和δ*)決定的。均衡點的移動包含了技術進步以及與之相關的部門結構的變化和需求特點的變化。
圖2-1中,曲線A1A2表示本國某產業發展處于初級階段的供給曲線,它向右下方傾斜,是因為兩國的供給水平即勞動生產率比率[(1/an)/(1/)=
/an]隨著n值的增大而遞減。在接近原點的商品生產上本國具有相對較高的勞動生產率;而在接近N點的商品上外國具有相對高的勞動生產率。在初始階段,由于本國尚不具備生產價值比A2更大的產品的行業和技術,因而它在A2點與橫軸相交。在這種部門發展的初級階段,本國的相對工資之比w/w*處于非常低的水平(圖中的OB1)。這是因為,在本國不發達的產業結構條件下,所能吸收的需求最多只能是到[O,
]之間的產品支出比率。對這些產品的支出比率越低,[O,
]之間的需求工資曲線的高度就越低,相對工資之比w/w*也越低。[8]

圖2-1 工業發展與貿易結構變化的示意圖
(二)三部門模型結果:強化邊際產業與強化現有比較優勢產業的比較
1.強化比較優勢而不改變產業結構:供給曲線由A1A2向A4A2移動
如果發展中國家按照自由貿易理論進行產業結構調整,即對原來具有比較優勢的部門(基于A1A2線上的[O,]產業)進行技術開發和設備投資,供給曲線就會由A1A2向A4A2移動。當本國取得這種形式的發展時,比較優勢結構和相對收入比率,基本上不發生變化。在圖1-1中表現為平衡點C1完全不動。由于本國投入在[O,
]之間的部門的生產要素系數下降,得到的好處只是這種產品相對于其他產品的相對價格的下降。[9]
這種產業結構戰略的實施對該國相對國民收入的影響,主要取決于該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如果該國出口商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大于1,那么因該國出口商品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價格的下降,外國對該商品的需求的增加將超過其價格下降的幅度,外國對該商品的支出比率即平均進口傾向將提高,從而本國的相對國民收入將會得到提高。由于發展中國家發展初期具有的比較優勢產品都是農產品和勞動密集型產品,有相當一部分這些產品的需求價格彈性小于1。這時,該國出口商品生產成本的降低和價格下降,不但不能提高外國對該商品的平均進口傾向,反而會降低外國對該商品的進口傾向,其結果將是該國相對國民收入的下降,從而陷入出口的“貧困增長”。
2.發展邊際部門、提升比較優勢的情況:供給曲線由A1A2向A1A3移動
從圖2-1可以看出,發展中國家如果選擇發展邊際部門,可以比以前有較多的部門進行生產,并實現向有利于貿易條件改善的方向發展。由于這些部門的發展,該國技術效率曲線(/an)即供給曲線便由A1A2向A1A3移動。該國除了出口原來的勞動密集型商品外,可以增加技術效率較高層次的商品的出口,即生產指數中A2A3表示的產品的是新納入本國技術和產業結構之中的部門。由于本國部門的這種擴大,貿易平衡點從C1移向C2。其結果,以[
,
]之間的指數表示的支出部分相適應,本國的相對收入便沿著工資需求曲線增大。或者說,本國的相對收入隨著本國出口產品范圍的擴大而增加。而且,一般來說,這些邊際部門的資本、技術密集程度較高,需求價格彈性都大于1,增加這些部門的生產能力和出口能力將改善本國的貿易條件。
在發展新興行業、提升比較優勢時,本國擴大出口產業的范圍并縮小技術差距的部門發展,使平衡點沿著工資需求曲線移動(圖2-1中由C1移向C2)。這種調整有兩方面含義:一是從供給方面提高技術水平、縮小技術差距,二是在需求方面向收入需求彈性高的方向,這兩方面的含義正是產業結構升級的核心。通過這種調整帶來本國相對工資的上升,不僅可以享受到廉價消費發展了的部門的利益,而且還可以享受到比以前出口更多產品的利益。反之,當外國發展縮小技術差距的部門時,對本國來說會受到兩種相反的效應。一種是正的效應,即由于外國工業的發展,本國進口產品下降;另一個是負的效應,即本國的消費價格會隨著外國相對收入的上升而上升。在圖2-1中,假定本國該部門取得了發展,供給曲線由A1A2移動到A1A3,平衡點由C1移向C2,這期間,相對工資比率w/w*從B1移向B2。結果,對外國來說,[O,]之間的產品價格上升,[
,
]之間的產品價格與外國的收入相比則相對下降。至于哪方面的影響大,取決于技術系數(勞動投入系數)an的變化集中發生在邊際部門的程度和該邊際部門在整個需求中所占的比重的大小。如果對邊際部門的支出比重大,那里的工資需求曲線的傾斜度就更大。如果支出比重大的邊際部門的發展是集中發生的,其結果,本國的相對收入將急劇上升。該模型中,從出口部門→邊際部門→進口部門,本質上反映的是技術升級,即產業結構的高度化。
3.進口替代部門戰略的利益與風險
進口替代部門往往是具有高技術特征的部門,體現出幼稚產業的特點。相對于現有比較優勢部門和邊際部門,進口替代部門具有較高的需求收入彈性,技術進步也較快,并有比較強的產業關聯度和技術擴散外溢能力。同時,許多高技術領域的競爭往往是壟斷或壟斷競爭,而非完全競爭。戰略性貿易理論論證了在壟斷性的行業通過產業政策扶持國內企業的進入,可以給本國經濟帶來福利。但是,在此方面仍然存在較大的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三個方面:一是制定這些產業政策需要足夠的信息,而政府難以準確獲得和把握這些信息;二是本國通過政策扶持以后,該產業由于受到保護而有機會成長壯大,并能夠擺脫長期政策支持依賴,最終可以與國外企業競爭。三是容易招致對手國的報復。其中,第二點最為重要。很多國家對幼稚產業或戰略性產業的支持,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但始終不能形成國際競爭能力,而最終未能擺脫對政策支持的依賴。因此,即使是戰略性貿易理論的提出者克魯格曼在具體提出政策方面是十分謹慎的(保羅·克魯格曼,2000)。另外一種觀點認為,戰略性貿易政策并不需要政府擁有關于市場特征的任何信息,它取決于競爭類型(Giovanni,1996)。[10]一國對戰略性行業的支持,也不能用靜態的福利觀點和方法來說明,而必須用動態的福利效果來解釋。這種動態的福利效果集中體現在一國政府對未來國際地位的預期、對該行業市場控制力的預期和對未來談判能力的預期等。但是,從三部門模型分析結果來看,由于進口替代部門比較勞動生產率低而難以獲得國際競爭能力。
從上述模型中可以看出,當某個國家通過產業結構升級以擴大工業范圍的形式發展時,一方面會向世界提供廉價產品,同時,另一方面將通過貿易,將各國之間的收入分配向對該國有利的方向引導。但是,一般說來,存在從部門1→部門2→部門3的階梯推進,具有較強的現實可能性,而如果由部門1直接到部門3,雖然具有較強的福利效應,但成功的可能性很低。這如同人生學習的進步,通常從小學生向中學生、再由中學生向大學生進步,而如果直接要求小學生一下子邁向大學生就顯得極為困難。但這種動態升級是一個發展中國家所必須追求的,就像現實生活中沒有哪個窮人會承認“老子英雄兒好漢,老子狗熊兒笨蛋”。
通過對上述三部門模型的分析,我們還可以得出兩個結論:
一是邊際部門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有利于本國貿易條件的改善。
假定用P表示初級產品或出口產品,M表示制成品或進口產品,F表示邊際產品,Y表示部門產出,1、2分別表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xi表示生產要素i的投入,那么,發達國家部門間資源優化配置的一階條件為:

發展中國家部門間資源優化配置的一階條件為:

從上述兩個一階條件可以看出,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它們專門化部門(出口部門)的邊際效益取決于邊際部門。
二是強化出口部門,增加出口部門的生產會使本國貿易條件趨于惡化。
產品的價格取決于需求(與收入水平Y相關)和供給Q。在需求一定的情況下,增加產品的供給(Q1→Q2),將會導致產品價格的下降(P1→P2),見圖2-2。即發展中國家大力發展具有比較優勢的初級產品,增加初級產品的出口,導致世界市場上初級產品供給增加,在需求既定的情況下,必然是初級產品價格的下降。即使世界市場需求是變化的,只要世界市場對初級產品需求跟不上初級產品供給的增加,初級產品價格仍然下降,發展中國家的貿易條件惡化。因此,發展中國家國民福利提高的重要條件是該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使出口部門從比較優勢部門向邊際部門轉移。

圖2-2 生產能力變化與價格
考慮到全球化條件下,國別之間的分工由過去的產業之間和行業之間的分工,向行業內、產品內分工演變,全球化條件下產業升級的次序將會遵循“工藝升級→產品升級→功能升級→鏈條升級”的線索,呈現貼牌生產→自主設計制造→自主品牌制造的轉換。上述三部門模型可以拓展為發展中國家國民福利提高的重要條件是該國的出口產品結構的升級,使出口部門或出口環節從比較優勢部門或環節向邊際部門或環節轉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