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形勢下我國就業問題研究
- 譚永生 李爽等
- 1452字
- 2020-09-17 18:19:47
一、當前我國就業的總體狀況
伴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我國就業規模不斷擴大,就業局勢總體保持穩定。2003-2012年全國城鎮就業年均增加1106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始終保持在4.3%以下的較低水平。但作為人口最多的發展中國家,我國就業形勢一直較為嚴峻,突出表現在:
(一)就業總量壓力較大
就業總量壓力仍在上升,2012年我國城鄉就業總量達7.67億。農村富余勞動力向城鎮轉移尚未完成,目前仍有近9000萬農村富余勞動力需要向城鎮轉移就業,每年還需轉移就業900多萬人。
就業增長仍集中在城鎮,解決我國就業問題的關鍵仍是城鎮就業問題。近年來,一方面,以外向型制造業產業工人、進城務工農民工為主體的“存量勞動力”就業問題突出;另一方面,以新增農村剩余勞動力、應屆大學畢業生和退伍軍人為主體的“增量勞動力”供給壓力不減。城鎮需要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逐年有所上升,年均約為2500萬個,但每年能夠實際提供的新增就業崗位和退休自然減員帶來的崗位空缺之和僅有1200萬個,供需之間每年仍然存在著約1300萬的缺口,勞動力供大于求的總量壓力繼續存在。
(二)就業結構性矛盾凸顯
勞動力市場不僅總量供大于求,而且存在供需不對稱的結構性矛盾。在產業結構調整力度加大、勞動力素質與企業需求不適應、薪酬待遇和工作環境難以滿足勞動者需求等多重因素的影響下,部分地區出現招工難和就業難并存。目前,這種就業難和招工難并存的現象更加趨于常態化,而且正呈從沿海向內地蔓延的趨勢。
就業的結構性矛盾在不同時期表現不盡相同,當前主要表現為勞動者素質的不適應和第三產業就業結構偏低。一方面,我國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對勞動者素質的要求越來越高,而當前由于勞動者素質不適應,導致了新興產業、高技術行業和技能型職業所需人員供不應求,現代制造業、服務業所需的專業技術人才和各類技能人才嚴重短缺。與此同時,大量勞動者由于職業技能水平偏低,實現就業困難。另一方面,從國際比較看,我國第三產業發展不足導致從業人員比重偏低,2012年第三產業就業人員所占比重僅為36.1%,低于發展中國家40%的平均水平,更低于發達國家70%的平均水平。第三產業是吸納就業的主要產業,其發展滯后必然帶來就業的不充分。
(三)就業質量總體較低
就業質量反映勞動者與生產資料結合的狀況,包括就業環境、就業狀況、勞動報酬、社會保障以及勞動關系等主要內容。就業質量不僅關系到勞動者的權益保護,還會直接影響到就業數量。好的就業質量能增強就業穩定性,減少招聘成本,提高企業的經濟效益,進而帶來企業生產規模的擴大和用工數量的增加;反之,較低的就業質量則會降低就業的穩定性,使摩擦性失業大大增加。
總體看,我國就業人口薪酬相對偏低,低工資、長工時、高強度崗位所占比例還較高。我國勞動法規定每日工作不超過8小時,但超時工作、持續加班仍普遍存在,2010年我國就業人員的周平均工作時間45.16小時。中小企業勞動者權益無法得到很好的保障,人員流動頻繁。勞動力市場正規化比例仍較低,目前在城市中找不到穩定崗位的勞動力占就業人數的比重仍在10%以上。社會保障覆蓋面偏低,勞動者職業健康與安全問題突出。就業公平性得不到有效保障,就業歧視現象時有發生。就業質量存在的問題是多年來累積的,既有社會又有企業原因,也有勞動者的原因,但社會原因是主要的。一方面,勞動力市場普通勞動力的供給遠大于需求,加劇了勞資雙方力量的不平衡;另一方面,隨著我國城鎮化、工業化和經濟結構調整進程的加快,經濟成分呈現多元化和就業形式多樣化,勞動力市場靈活性與穩定性之間的矛盾更加突出,勞資關系更趨復雜化。就業質量不高、勞動關系不和諧,構建和諧社會將無從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