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孩子的能力在9歲前決定
- (日)大久保博之
- 749字
- 2020-09-10 18:16:55
幼兒期的超前學習是毀掉孩子潛能的愚昧之舉
大腦非常直白,除了它想要的學習內容,除此之外的內容大腦并不感興趣。已有研究成果證明了這一點。
專攻發展心理學的內田伸子教授(日本御茶水女子大學)調查發現,3~4歲就開始學習文字、書寫的兒童與沒有進行相關學習的兒童之間的差距會在進入小學后快速縮小。一般在升入小學一年級的9個月里,其差距就會完全消失。
另外,幼兒心理學家黑田實郎先生的研究也表明,接受漢字超前教育的兒童和未接受這類教育的兒童,其差異會在小學二年級時完全消失。不僅如此,他還指出,接受超前教育的兒童在日后的學習中討厭語文課的概率更高。(引自《AERA》2014年4月26日《早期教育的效果會在小學消失》)
削減孩子的玩耍時間,讓他們辛辛苦苦認字、寫字,可效果卻只能維持數月到兩年左右,甚至還可能會讓孩子討厭語文。這樣想來,讓孩子花那些時間學習到底是為了什么呢?還不如讓孩子在大自然中玩耍,他們也許能收獲更加豐富多彩的才能。
而且,這不僅事關孩子的時間。家長也為此花費了金錢與時間,明明想休息一下或花點時間在自己的興趣愛好上,卻不得不占用這些時間指導孩子學習。對于家長來說,這也是沉重的負擔。
像認字、寫字這類沒有臨界期的學習內容,并不是大腦渴望的學習,所以在接受這類學習時,孩子們會感到相當大的壓力。雖說因為幼兒期的孩子有很強的可塑性,只要教基本就都能學會。可如果家長為此沾沾自喜,一直讓孩子接受大腦并不歡迎的體驗,就必須認識到,在這個過程中只有家長的自我感覺得到了滿足。“先發制人”“拔苗助長”在早期教育中是行不通的。
除此之外,上文中提到的內田教授還指出:“在幼兒時期使用五感分享親子體驗是非常重要的。兒童在這一過程中不僅能學會獨立思考與判斷,隨著親子關系的不斷深入,他們的詞匯量也將越來越豐富。”對此,我也深有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