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帝王龍脈探索
- 黃振偉
- 3936字
- 2022-09-09 16:13:36
“龍鄉”咸陽
縱觀中國歷史可以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歷代王朝開基建業時,能夠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一般都是從邊緣地區開始的,而邊緣地區中,西北地區又是首選。中國各代王朝中,除明代朱元璋是從東南開始完成統一大業外,其余秦漢、唐宋諸朝,無一例外不是從西北興兵然后統一中國的。對于這種現象,歷史學家更偏愛從當時諸多的歷史因素中尋求答案,很顯然,這樣尋出的答案難免以偏概全。而堪輿家們認為中國廣大地域中之所以會出現“成事在西北”這條規律是中國的山川地理形勝所致。堪輿家們認為,按照陰陽五行的觀念,東方屬木,象征春天,春天是陽光普照、萬物復蘇的季節,所以凡事之因都可以追溯到東方。而西方屬金,象征秋天,秋天是勞作一年豐收之季,所以凡事必收成于西方。
中國的山川地理形勝是東南低西北高,而諸江大河一般都發源于西北高原,成奔騰之勢東歸大海。這種地理形勝決定了西北地區在軍事上有一種居高臨下、統觀全局之勢。而咸陽所在的關中地區依仗特殊的地理形勝致使關東諸侯攻秦十分艱難,而秦攻打關東諸侯卻極其容易。當秦國占領巴蜀地區后,使長江上游和黃河上游連為一勢并以此為后援之地時,秦攻打其他各國一如奔騰的長江黃河一瀉千里,勢不可擋,這是秦國能夠完成中國統一大業的重要原因。
秦得關中地理形勝如虎添翼,而關中之咸陽猶如猛虎之利爪,其勢不可擋。秦王嬴政據此寶地自然會成就千古帝業。龍鳳之姿、日月之表,典雅尊貴的咸陽與秦王嬴政有著密不可分的淵源,對秦王嬴政而言,咸陽是他的“福地”,如果沒有咸陽一地對他的庇護,秦王能否成為秦始皇也許就是個未知數。
據說咸陽渭河中曾飛出一蒼龍,蒼龍是應上天之召來彰顯嬴政的“真龍之命”,嬴政即是此蒼龍的凡間化身。蒼龍出水的那天正當立春,天尚未亮,咸陽城的秦人就三五成群趕往渭水河畔。因為秦王嬴政今天要在河畔進行春祭。當秦王率領眾大臣浩浩蕩蕩地到達祭祀地點時,只聽得渭河之水滾滾流動的聲音喧囂異常,但河水卻與往日無異,煞是奇怪。
正當春祭大典進行時,渭河河面上卻陡然地生出濃厚的霧氣來,并且凝聚在一起久久不散。眾人正驚駭間,突然發現平靜的渭河水突然間波濤如怒,翻騰不止。眾人正欲保護秦王離去,突然間,一條黝黑的龍尾在迷霧深處甩出水面,濺起滿天水花,濃霧一剎那間消散殆盡。秦王身邊所有的人都被從天而降的水花擊倒,只有秦王巋然不動。蒼龍躍出水面,在空中飛旋三圈,然后飛到秦王面前,巨大的龍頭向嬴政連點三次后,蒼龍就重新躍入河中,渭河復歸寧靜。此后,渭河就被秦王稱為“圣水”。
秦王渭水河畔遇蒼龍僅僅是個傳說,并不能成為“咸陽是秦王福地”之說的有力佐證,但咸陽一地的山川形勝與秦王開創霸業的緊密關系卻是公認的事實。如果從堪輿的角度考察咸陽一地的“地脈”,堪輿家們會得出非常肯定的答案,那就是咸陽是一塊不可多得的風水寶地,秦王正是得此寶地的孕養才成就大業的。
擁有“圣水”的咸陽安臥在秦川腹地,莽莽八百里秦川以其浩瀚之胸懷包容著咸陽城。白浪翻飛的渭河從其南穿游而過,其北則聳立著肅穆的九仲山,由于其山南水北俱于陽,故稱咸陽。咸陽與其東的長安(今陜西西安)比肩而臨,在北方又與甘肅遙遙相望,咸陽自古是中原地區通往西北的咽喉要沖。
特殊的山川形勝鑄造了咸陽深蘊綿長的歷史。遙遠的周人曾在咸陽的山林間留下他們勤謹的身影,在咸陽一帶長期活動的周人為了更好地生存,曾于此修筑城邑。公元前350年,秦孝公因喜此地山水風貌,便將國都遷至于此。“秦地最勝,無如咸陽”,所以到了秦王贏政的時候,贏政經過數十年征戰,結束了群雄割據的局面后,也定都于此。在后來的王朝史上,漢、唐等十一個朝代也曾將咸陽做為都城或京畿之地,咸陽一度成為中國古代都城中的奇葩。
“秦中自古帝王州”,秦中(關中)是指以長安為中心的渭河平原地區。它東臨函谷關,西連大散關,南望武關。由于其域內山水繁稠,沃野千里,所以自然富庶一方。如果當時的秦國人由咸陽一路西行,逾過千隴,則可達到河西一帶。如果由咸陽向北進入黃土高原,徒涉數日,則可到達陰山南北,領略陰山風情。如果秦人欲由咸陽抵巴蜀、江漢一帶,可向南翻越秦嶺。
由于關中四方關隘林立,再加上陜北高原和秦嶺兩道蒼龍橫亙為屏,關中在地理形勝上進可攻,退可守,因此一向為兵家之要地。兩千多年前,夏王朝之主夏啟就曾與有扈氏在此作戰。此后一直到明朝滅亡,發生在渭河流域的大戰爭竟多達近四百次。
關中北部的丘陵地帶,高低起伏,相映成勢,渭河滔滔不絕地貫穿其間,兩岸之地由于有了渭河之水的滋潤而膏腴豐滿。渭河是黃河最大的支流,它西起甘肅渭源縣烏鼠山,東至潼關,北達白于山,南抵秦嶺,流域寬廣,水清波急,其兩岸支流繁盛。渭河的南岸水系源于秦嶺,流經石山區,其支流流程都很短,卻很充盈,水中沙石也少。渭河北岸的水系發于黃土高原,有三大支流,即葫蘆河、涇河、北洛河。其中,葫蘆河發源于現在的寧夏西吉縣月亮山,流經甘肅靜寧縣、莊浪縣、秦安縣、至天水三陽川注入渭河。涇河也發源于寧夏,但卻出自寧夏的涇源縣六盤山東麓,它直接從陜西高陵縣注入渭河。涇河的峽谷河段較寬,水勢雄奇。其水系分布呈手掌狀,十分奇特。馬蓮河是涇河的最大支流,第二大支流是蒲河,這兩大支流流經黃土丘陵溝壑區和黃土高原溝壑區,使涇河中淤積了大量的泥沙。北洛河發源于陜西定邊縣白于山南麓,于大荔縣境匯入黃河。
雄壯的渭河從源頭奔出之后,以不可阻擋之勢橫穿關中平原,納入數條來自其他源頭的河流,使其更加寬廣。發源于秦嶺的浐河就是使渭河不斷壯大的流脈之一,此河在流經長安時,轉東而行,最后與灞河合二為一,匯入渭河。灃河同樣是匯入渭河的一大支流,它匯入渭河的交會地帶多是歷朝建都之所,在其流脈的兩岸,也一向為歷代王朝所看重,西周就曾在其岸邊建都。這些河流猶如條條血脈,使渭河平原愈加濕潤肥沃,渭河平原上的秦國人飽受其潤澤,從這條血脈中汲取了足夠多的山精水氣,綿延給子孫后代。

“長天一色渡中流,如雪蘆花載滿舟。”渭河不僅滋養了秦人,而且還使秦人領略了水之壯美。大水泱泱的渭河奔涌不息,水流平緩處,波光粼粼,漣漪如花。水流湍急處,水花飛濺,似漫天揚花。其岸邊樹木蓊郁,碧色瑩潤,鳥語花香,漫山遍野明光秀色。渭河之美令古往今來的詩人吟唱不已。
渭河之水使秦人富足豐饒,也使咸陽成為關中最大的渡口。即使在諸侯并立、烽煙四起的戰亂年代,咸陽古渡依然有許多往來的舟楫在此停靠或出行。黃昏之時,漁舟行進在灰蒙蒙的煙黃天光中,岸邊高高的水草劍一樣刺向天空,秦人或立于舟首,或坐于舟中,望著水天一色,會深感生為秦人之幸。
得天獨厚的秦川,由于龍氣氤氳的渭河之水的日日滲透,日顯豐潤。秦川包括長安在內的西起寶雞,東至潼關的這一帶渭河流域。此流域土肥地美,人煙稠密,素有“陸海”、“天府”之美名。秦川以北有半壁黃土高原,即陜北高原。此高原構成了黃土高原的主部,此處風沙大,河水不斷侵蝕山地,使得地貌溝壑縱橫。陜南山地位于秦嶺之南,秦嶺山區和大巴山地區即屬于此。漢中平原安居在秦嶺和大巴山間,是漢水支流的沖積平原。
咸陽因水而豐裕富足,更因山而雄甲天下。咸陽之南的秦嶺仿佛一條長龍、茫茫地騰越在秦中南部。美麗的秦嶺以其獨特的景致凌躍于眾山只上。在秦嶺以南,青山綠野、繁花錦簇,而在秦中境內,由于秦嶺可留住川內暖風,因此此處風和日麗,土地青蔥。當地的秦人由于這里山水奇絕,養育了豐盛的米麥,以至于時人的女兒們也不愿離鄉外嫁,此純樸的民風在后世傳為美談。由于咸陽是一塊公認的風水寶地,所以在咸陽北塬,先后有許多歷朝帝王將相在此修建陵寢,形成了百里陵墓綿延成龍的壯觀之象,“渭水橋邊不見人,摩挲高冢臥麒麟”,說的就是這種奇觀。
地處關中的咸陽不僅山豐水富,而且還是名揚中外的絲綢之路的源頭。華夏為絲綢之故鄉,歷代王朝在與異邦交好、聯姻時,往往以絲綢作為貴重的禮物,以示禮敬。華美、精雅的絲綢長久不敗地成為華夏文化的象征之一。當年,秦國稍有家資的女子尤喜穿絲綢服飾。云鬢斜挽,銀釵點玉,耳上環佩之聲叮淙,這樣的女子身著淡雅絲綢,緩緩走過如水的明月窗前,只覺生為紅顏之幸,即使無旁人贊賞,自己恐怕也要生出千萬種的詩情畫意來。
據史書記載,最早將絲綢作為國禮而出訪各國的人是公元前十世紀西周的周穆王。周穆王從長安出發,櫛風沐雨,一路西行,經過迢迢遠途,終于到達了現在中亞的吉爾吉斯斯坦。周穆王此次西行,將很多珍寶饋贈給了沿途國家的君王,在那些珍貴的寶物中,其中就有名貴的絲綢。
據說,周穆王帶去的絲綢多不勝數,有帛、貝帶、朱、錦、組、珠丹、朱丹等。其中的帛為白色絲綢,象征著吉祥。貝帶及朱帶為飾有貝紋的紅色絲帶,作裝飾用。朱、朱丹、珠丹為絳色綢,十分華貴富麗。組,即是絲絳,為彩織寬絲帶。錦則為有多重經線的彩絲織品。這些絲綢在周穆王時代應該是特別貴重之物,只有具備一定身份的人方可使用。由此不難看出,周穆王所攜帶的絲綢數量龐大、種類繁多,足見當時周之富庶。又有說法說當年周穆王所經之地,就是八百年后張騫出使西域時所遵循的古道。不管此說是真是假,在周穆王之后,從咸陽起步或行經咸陽的商人接踵不斷卻是一種歷史事實,由此可見當年咸陽蔚為可觀的盛世之象。
咸陽因渭水而豐,受此寶地孕養的秦王成就大業后便也以“水德”而居。根據五行的理念,周朝屬“火德”,代周而興的秦自然屬“水德”。水德旺于十月,所以秦歷法中便以十月為歲首;水對應五行中的黑色,秦便尚黑,衣服旌旗都用黑色;水的成數為六,秦的符信、法冠等長、高六寸,車寬六尺,駕車用六馬,以六尺為一步。大秦一朝,處處可見“水德”之印痕。秦始皇如此鐘情于“水德”除感天命蒙恩之外,更多的是因為擁有眾水之豐的咸陽對他一生霸業的孕養,歲月塵煙中,咸陽的山川地理形勝于默默中締造出一個大秦帝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