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北龍”地脈

地處西陲的秦國在烽煙四起的戰國初期僅僅是一個弱小國家,秦國 能以最初的弱國之勢逐漸成為戰國七雄之一,最后掃平六雄一統中國,實在是千古驕人之績。作為“鳳鳥氏”的后裔,秦王嬴政能夠開國立基、步步登高,這除了他個人的膽識謀略外,還與他血脈中暗含的“真龍之命”有著冥冥的契合。所謂的“真龍之命”無不是得益于風水寶地的孕養,所以在歷代堪輿家看來,斷知一個家族是否有“真龍”或一個人是否有“龍命”,必須細細地考察其家族的生存遷徙之地是不是風水寶地,也就是能否在這塊寶地上發現“龍脈”。

秦王嬴政之父呂不韋雖然是韓國的陽翟(今河南禹州)人,但卻常年在趙國的都城邯鄲經商,邯鄲對呂不韋而言是他一生的轉折之地。呂不韋正是在邯鄲這塊寶地遇見秦莊襄王的,一個商人由此開始了他的仕途生涯。邯鄲就像一片豐盈之水,載呂不韋渡到他欲到達的對岸,從而使其登堂入庭,位極人臣,成為一代名相。邯鄲的山川水勢在默默中孕養了呂不韋,而呂不韋的后代嬴政也在傳承中受用了這種孕養。從堪輿角度而言,可以說邯鄲的山川地脈是秦始皇“真龍之命”的源頭。既然邯鄲孕育了秦始皇這條“真龍”,那邯鄲必是風水寶地,為什么說邯鄲是風水寶地呢?邯鄲一地究竟有怎樣的靈妙之氣呢?即使是不了解堪輿術的人,在未進入邯鄲之前,也會感受到邯鄲所處地域的山水靈妙。為什么這樣說呢?因為邯鄲西依太行山,巍峨的太行山云霧繚繞、山巒起伏,使得遠路而來的過客還未一見邯鄲真面目,就先被太行山雄偉的氣勢所震撼。古代的堪輿大師將中國的山川走勢共分為北、中、南三條“巨龍”,太行山就屬泱泱“北龍”大支中的一支。邯鄲得太行山巍巍之勢的烘托,自然龍氣騰騰。

太行山西有呂梁山,北有五臺山,南臨黃河,其逶迤連綿的走勢大致呈南北方向,雖然它自東北方向有些略略向西南方向傾斜,但基本走勢還是在南北范圍內伸展。太行山延至鄰近黃河的沁陽之后,驟然西轉,中途經過小有名望的王屋山后,直抵崤華。太行山群山成勢,峽谷幽深,濃蔭蔽日、綠浪滔天,懸崖峭壁處處橫生,山石千奇百怪,瀑布如銀河落天。沿著五指峽、龍泉峽、王莽峽此三大峽谷行進,可飽覽黑龍潭、十八盤、青龍潭等絕世風光。太行山真氣聚攏,盡自崢嶸。說其青山疊翠,不足以顯其色;說其峰巒高聳,不足以顯其峻,它云霧籠罩,蒼山似海,林瀾壯闊。峽谷曲折委婉,奇峰撲面皆是,其獨特的山姿好像一條巨龍奔騰在天地之間,氣勢磅礴,在漠漠風塵中極盡繾綣。

巍巍太行,不僅群山成勢,而且得眾水之豐,眾水之一的沁河就美麗卓絕地奔騰于太行地域。沁河發源于現在的山西平遙縣黑城村,它從森碧的村落中清澈地由北至南而流,蜿蜒而秀巧地一脈前行。沁河自此村而行,流過河源至安澤飛嶺的一段河道后,沁河的水流便陡然深險起來,在護澤河口至五龍口一段河道處,水流湍急闊大,直切巍巍太行山,在數百米寬的峽谷間急急穿行。水流兩岸,懸崖峭壁如刀削一般林立。在此可以看見最大的山泉馬山泉,馬山泉水甘且冽,水珠飛濺,如閃閃珍珠。從五龍口至沁河口,水流就到達了陽翟的沖積平原,此為沁河的下游河段,此段在北金村附近迎收了最大的支流丹河。沁河最后于現在的河南武陟縣向南入黃河。在沁河的全部流程中,沁河兩岸都由起伏的山嶺護持,山色清奇,繁茂的林間野花點點,幽香漫山遍坡,使得沁河平添了幾許神韻。太行山廣大的地域內,除沁河以外,還有不計其數大大小小河流經此長流不息,這些河流在汲取了足夠的太行山精氣之后,愜然而過,使連綿的太行山山豐水奇。

雄壯豐美的太行山是充滿慷慨悲歌的燕趙之地的最西界,燕趙地域在當年時南臨黃河,東拒大海,西枕太行,北望燕山。燕趙之地自晉國時期開始,時人即剽悍勇猛。后來,趙武靈王在此基礎上又進行了一番“胡化”變革,使得此風氣日盛。燕趙之地不同于中原、關隴,也有別于齊魯、江南,它獨特的地域風情使得它由始至終升騰著悲壯的古韻。長河落日圓,大漠孤煙直,后世之人常以慷慨悲歌之語來回望那片滄桑之地。

燕趙之地自古之所以“慷慨悲歌”,是因為在春秋戰國之后,原趙國的地域劃為郡,趙地和燕地由于都近邊,且都有尚武之特點,所以趙地和燕地更趨一致,無論是在地域上,還是在文化上,都更趨向于一個整體。司馬遷在《史記·貨殖列傳》中描述沙丘、中山、邯鄲時曾使用“悲歌憂慨”一語。《史記》、《戰國策》等書也曾對此進行了以慷慨悲歌為特征的燕趙文化之述。

詩一樣慷慨悲壯的燕趙之地造就了性情耿烈的燕趙之人。燕趙的男子頂天立地,燕趙的女子也“巾幗不讓須眉”。戰國初期,趙襄子欲殺代王,假請代王赴宴,乘其不備令人用銅斗致其于死地,并一舉起兵吞并了代國。代王的夫人是趙襄子的姐姐,得知噩信,痛哭流涕道:“為了弟弟而輕慢丈夫,不仁;為了丈夫而怨恨弟弟,不義。”于是她磨笄自刺而死。如此仁厚剛烈的女子,感動了后世多少有情有義者的心。后來之人以淶源東北拒馬河上游的馬頭山為磨笄山來悼念這位忠烈俠義的女子。

燕趙人不僅忠厚俠義,而且燕趙人多雄杰。趙國平原君趙勝是戰國時期的名士,為名聞四方的戰國四公子之一,其門下文武兼備的門客約二十余人,其他各有奇才的門客約數千人。趙國當時很有名望的將領廉頗、趙奢、李牧均名載史冊,千古風流,而燕國的名將秦開在歷史上也是赫赫有名。戰國末期,燕昭王招賢納士,在燕昭王及太子丹周圍有許多智勇雙全之士,如田光、樂毅、鄒衍、劇辛、郭隗、蘇秦、高漸離、秦舞陽、荊軻等。“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返”這句流傳千古的詩句寫的就是后來奇士荊軻刺殺秦王之事。燕趙之地多俠客,其出產的兵器素有名聲,在戰國至漢以前這一段歷史中,邯鄲一直是著名的冶鐵中心。荊軻刺秦王時,燕太子丹為一舉成功,特為荊軻預求天下之利刃,后來以百金獲趙人徐夫人匕首。燕太子丹獲匕首后,讓工匠在匕首上淬以毒藥,以至于此匕首再刺于人,只見微痕,人即已亡。燕趙的人俠烈、兵器猛利,馬也剽悍,燕趙的良馬因此常以地名命名,稱為“驥”、“驠”。

冶鐵絕技使戰國時期作為趙國都城的邯鄲聲名遠揚。趙國是戰國七雄中的霸主,除了冶鐵之技以外,它還擁有其他更多的優勢。并且在文化底蘊上,趙姓之人還擁有十分顯赫悠久的歷史。

秦國嬴姓,趙國也與秦國為同一祖先,原也姓嬴。直到造父時期才被改為趙姓。造父為周穆王御者,因御馬有功,被封地趙城(今山西霍縣南),由此造父一族改姓趙氏。西周末年,趙氏前往晉國事晉文侯。此后,趙氏中趙夙被晉獻公封為耿邑(今山西河津)大夫。趙衰是趙夙之弟,趙衰跟隨公子重耳在外流亡長達十九年之久,終于守得云開見月明,十九年后,重耳得以回國即位成為春秋五霸中的第二個霸主,即晉文公。趙衰因功被封為原邑(今山西濟源)大夫。趙盾、趙朔、趙武、趙鞅(即趙簡子)等都是趙衰的子孫,他們世代都在晉國任卿大夫,與晉國國君建立了錯綜復雜的姻親關系,而在當時,晉國的君臣又與北面的狄人有密切的姻親關系。晉國是中國古代法家智慧的發源地,也是武勇任俠風尚的最初發源處,趙國的文化源出三晉,使得趙文化在戰國時期就形成了武勇任俠的傳統。

趙國最初的都城原不是邯鄲,而是晉陽,趙衰的后代趙鞅曾被封于晉陽(今山西太原),三家分晉以后,晉陽成為趙國都城。趙獻侯時期,將都城遷至中牟(今河南鶴壁西),趙敬侯元年(公元前386),又將都城遷至邯鄲。

邯鄲原為趙夙的后代趙午之封邑“邯鄲午”。其歷史悠遠綿長,可追溯到七千余年前,那時候,邯鄲的先民們活動在武安、磁山一帶。到了殷商后期,邯鄲成為商王朝的“離宮別館”和京畿重地,一時間繁華興盛鋪天蓋地而來。西周時代,邯鄲屬趙、魏之地。春秋時期,邯鄲為衛、晉的主要城邑。趙敬侯將趙國都城遷至邯鄲后,日月遷延,邯鄲自此經過了八代國君,歷經百年興盛。作為戰國七雄之一的趙國都城,邯鄲以其繁榮之姿雄霸于黃河以北。以至于秦統一后,邯鄲這塊寶地被作為全國三十六郡之一的邯鄲郡首府。

邯鄲的繁榮與趙姓歷史上的趙武靈王是直接相關的。趙國歷史上最有作為的君主就是趙武靈王。趙武靈王是趙惠文王的父親,有關趙武靈王“胡服騎射”的典故千年不衰。當年,趙國北有燕人,東有東胡,西有林胡、樓煩,鄰國又是比較強大的秦、韓二國,中山國也虎視眈眈地踞腹心而視。烽煙迭起的戰亂年代,沒有強兵是無法立國的,而身穿長衣寬袍的將士們在沙場上因騎馬不便,總是受制于敵。面對這種局面,趙武靈王果斷地決定改穿胡人的短衣,變更服制,以胡服騎射教授將士。趙武靈王首先穿胡服上朝,并正式下達了改穿胡服的王令。改穿胡服后,趙武靈王雄心勃勃地說:“胡地、中山吾必有之!”不出數年,身著輕便胡服的趙國人果然在戰場上大顯身手,其疆土倍增,當時的趙國北至燕代,西至云中、九原、雁門,并筑以長城,自陰山至高闕為深塞。后來趙惠文王受禪于趙武靈王,趙武靈王自號主父,專門統帥將士開邊與胡人征戰,并積極醞釀著從云中、九原襲擊秦國之謀。

由于趙武靈王治國有方,國力大盛,所以邯鄲城得以擴建。后世所發現的趙國邯鄲城由王城和大北城兩部分構成,其城址在現在的邯鄲市區西部。此城中的王城呈品字形,由西城、東城、北城三城構成。趙王城指的是西城和東城,西城南部有一座土臺為“龍臺”,趙武靈王當年在此議事、閱兵。沿著“龍臺”北行,可見又一座土臺,趙武靈王曾居住于此。趙王城中無祖廟、社廟和大型的宮殿建筑,一切都很樸實素雅。其東城和北城是駐軍和操練之所,其作用與燕國的下都武陽城正很相似。大北城是趙國真正的都城,中設宮城、祖廟、社廟等建筑。其西北面與靈山、鑄箭爐、皇姑廟、插箭嶺、王郎城相鄰。在此城中,有一條牛首水流經城心,此水南是宮城,北是市場,水上架有一橋。通過此橋可在城內的中部和東部之間往來,許多煉鐵、鑄銅、燒陶、制骨、玉器等作坊遍布其間。當年的大北城隱居著后來歷史上諸多忠肝俠膽之士。戰國四公子之一的平原君趙勝就居于此間,趙勝家有高樓,他的一位侍妾于樓上見一跛腳人蹣跚汲水,忍不住大笑,趙勝道:“不能愛色而賤士。”為此,趙勝殺了他的侍妾。唐代詩人高適曾在《邯鄲少年行》中寫道:“邯鄲城南游俠子,自矜生長邯鄲里。千場縱博家仍富,幾度報仇身不死。宅中歌笑日紛紛,門外車馬常如云。未知肝膽向誰是?令人卻憶平原君。”魏國公子無忌在竊符救趙后,也曾在此大北城內居留。在邯鄲城東北處有一座叢臺,為趙武靈王所修建,據說當年趙國兵馬極其強盛,趙武靈王登臨叢臺閱兵,趙國的武士盛服集于叢臺之下,其雄壯之勢在千年之后還遙及可聞。當時,此臺可謂風采不凡,占盡風流。漢代劉劭在《趙都賦》中曾盛贊此臺:“結云閣于南宇,立叢臺于少陽。”

人生在世,草木一生,趙武靈王帶著他一生的輝煌長眠于趙國的雄山厚土之下。在趙武靈王之后,趙惠文王秉承了先王之志繼續開拓疆土,其國力日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全盛時期。當年的蘇秦曾感慨地說:“當今之時山東之建國莫如趙強。趙西有常山,南有河漳,東有清河,北有燕國,地方二千里,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粟支十年。”趙國如此全盛的局面與趙惠文王的知才善用是分不開,他先后任用了趙奢、廉頗等大將。“廉頗老矣,尚能飯否”在后世傳為美談。廉頗一生征戰不斷,先后南向魏戰,東向齊戰,攻無不克,戰無不勝,以忠肝義膽而名垂青史。

雖然日月更替、滄海桑田,但邯鄲作為趙國之都,其豪俠尚武和靡費奢游之風仍久盛不衰。據史料記載,趙鞅在吞并邯鄲時于晉陽幽禁了趙午。趙午有一家臣名叫涉賓,趙鞅命涉賓脫劍而入,涉賓不從,頗見其豪俠風骨,而趙鞅的家臣董安于也是豪俠忠烈之人。趙鞅吞并邯鄲之舉造成了與范氏、中行氏的之間的矛盾,董安于為保全趙鞅,一己承擔罪責,道:“我死而晉國寧,趙氏定,還活著干什么?人誰不死,我死得已經太晚了。”言迄自縊而亡。到了趙鞅之子趙毋恤(即趙襄子)時代,大俠豫讓又盡顯豪情壯義。豫讓是智伯荀瑤的家臣,趙毋恤與韓、魏三家合謀滅了荀瑤,并三分其地。豫讓為了給荀瑤復仇,漆身吞炭,先后兩次刺殺趙毋恤,使得被刺者趙毋恤都被感動,不禁喟嘆而泣下。豫讓俠骨柔腸,未殺趙毋恤,只示意性地劍擊趙毋恤之衣服,而后伏劍自殺,趙地之俠義之風由此可見一斑。據《莊子》載,由于燕趙當時的俠風盛行,劍士均“蓬頭突鬢垂冠,曼胡之纓,短后之衣,瞋目而語難。相擊于前,上斬頸領,下決肝”。肺后世大詩人李白也在《俠客行》中詠嘆了這種盛況:“趙客漫胡纓,吳鉤霜雪明,十步殺一人,千里不留行。”富庶游冶之風也和豪俠尚武之氣一樣融入了邯鄲的傳統之中。從戰國一直到秦漢,邯鄲始終是全國最繁華的都城之一。“其民無不吹竽鼓瑟,擊筑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蹋鞠”,邯鄲當年的奢靡繁華之情形與富庶的臨淄、洛陽比肩而行。

司馬遷曾說,邯鄲的男子相聚則游戲,掘冢剽掠,作巧奸冶。邯鄲男子的游冶舉動一般有彈琴、斗雞、走犬、六博、蹴鞠、飲酒、狎妓等名目,其中以六博和狎妓最盛,這些名目雖與遺風有些傳承關聯,但主要還是由于當時邯鄲的繁華所致。班固就曾在《兩都賦》中說:“于是既富且庶,娛樂無疆,都人士女,殊異乎五方。游士擬于公侯,列肆侈于姬妾,鄉曲豪俊游俠之雄連交合眾,騁騖乎其中。” 當然,邯鄲男子在六博和狎妓方面十分盛行的原因,除了歷史遺風和社會繁榮之外,大概也受了燕趙之地勇武任俠傳統的影響。

當時的邯鄲女子多美貌,善鼓琴瑟,為倡優者不計其數。她們走起路來細香暗生,坐下來時嬌柔百媚。由于趙國的女子很講究裝飾,所以不論蒼頭白發,還是青春妙齡,都挾帶著鳴琴,曳掩著絲花長袖,踏穿著輕巧繡鞋,目光迷離,百媚自生。最為說明當時邯鄲女子倡優之風繁盛的可從我國一代名醫扁鵲行醫中找到蛛絲馬跡。據說扁鵲是位“全科”醫生,每到一地視當地風俗而“掛牌”。洛陽為東周的國都,當地人尊老愛幼,所以扁鵲作“老人醫”;邯鄲多“貴婦”,扁鵲便為“帶下醫”,而邯鄲所謂的“貴婦”實為倡優。她們濃妝艷抹,鼓瑟吹笙,應召游于過往諸侯的“后宮”,故不妨稱為“貴婦”。“貴婦”多金,卻多有不潔之疾,扁鵲為行醫,所以在邯鄲就為“帶下醫”了。司馬遷認為邯鄲這種風俗是自商紂王以來遺傳下來的淫風。而后世也有人認為,燕太子丹為圖報仇,不惜以宮女結士,無形中也助長了這種淫蕩風氣。不論是男子狎妓也好,還是女子倡優也罷,后世從中看到的只是當年邯鄲一片無與倫比的繁盛之景而已。

當年呂不韋就是在這樣一個大環境中開始他一生轉折的,他在邯鄲納能歌善舞、容貌姣美的趙姬為妾,并在邯鄲將趙姬獻給異人,深博異人信任,而當異人登基成為秦莊襄王以后,呂不韋能夠一步登天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可以說,邯鄲是呂不韋的“再生之地”,邯鄲的山川厚土積天地之精氣,經年成勢,在恰當的玄機遭遇了呂不韋,并把他推向一生的巔峰,而后來的秦王嬴政正是得此勢的血脈傳承,經過若干年的沉積蓄養,最終在咸陽一飛沖天,開創千古帝業的。

主站蜘蛛池模板: 霍林郭勒市| 安康市| 上林县| 新巴尔虎右旗| 罗城| 广汉市| 普宁市| 武威市| 丽江市| 庄浪县| 怀来县| 温宿县| 枣强县| 石门县| 曲松县| 响水县| 丰原市| 金沙县| 衢州市| 大同县| 吉安市| 凤山县| 蓝田县| 张家口市| 宁海县| 印江| 斗六市| 大方县| 永定县| 湘阴县| 安泽县| 中牟县| 图片| 龙南县| 土默特左旗| 阳信县| 东宁县| 虞城县| 鲁山县| 长阳| 曲麻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