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章節
書友吧第1章 三家分晉
春秋末年,周王權勢衰微,天下諸侯紛爭不斷。齊桓公、宋襄公、晉文公、秦穆公、楚莊王先后稱霸,史稱“春秋五霸”。在這漫長的爭霸歲月里,眾多小諸侯國被大國吞并,一些國家內部也悄然發生變革,權力逐漸落入大夫們手中。這些大夫原本也是奴隸主貴族,卻在時代的浪潮中轉變觀念,采用封建剝削方式,搖身一變成了地主階級。為擴充自身勢力,他們不惜以減輕賦稅的手段籠絡民心,勢力愈發壯大,而三家分晉的故事,就悄然在這樣的背景下拉開帷幕。
此時,曾長期稱霸中原的晉國,已然陷入危機四伏的境地。晉國國君權力旁落,國內實權被六家大夫牢牢把持。這六家大夫各據一方,擁兵自重,彼此攻伐不休。一番激烈爭斗后,范氏和中行氏兩家慘遭淘汰,智家、趙家、韓家、魏家則脫穎而出,在晉國政壇站穩腳跟。其中,智家的勢力最為強盛。
智家的族長智宣子,正為家族繼承人一事犯愁。一日,他將族人們召集至廳堂,神色凝重,緩緩開口:“諸位,我有意立智瑤為家族繼承人,大家可有異議?”此言一出,眾人交頭接耳,小聲議論起來。
族人智果眉頭緊皺,滿臉憂慮,起身拱手說道:“族長,恕我直言,依我看,智瑤并非最佳人選,倒不如立智宵為好。”智宣子微微一怔,面露疑惑之色,問道:“哦?這是為何?智瑤生得儀表堂堂,身材高大魁梧,騎馬射箭技藝精湛,才華更是出眾,能言善辯,言辭優美,且為人堅強果斷,剛毅勇敢,如此優秀,怎會不合適?”
智果長嘆一聲,神色懇切地說道:“族長,您所言不假,智瑤確有這五大優點。然而,他有個致命的缺陷,那便是不講仁義,剛愎自用,為人傲慢無禮。若他仗著自身優點,恃強凌弱,行不仁不義之事,日后誰還愿與他共事?長此以往,智氏家族恐將毀于他手啊!”
智宣子聽后,眉頭緊鎖,陷入沉思。片刻后,他緩緩搖頭,不以為然地說道:“我意已決,智瑤之才,定能帶領智家走向輝煌,你所言之事,不過是杞人憂天罷了。”智果見族長心意已決,心中暗自嘆息,深知無力回天。
為了躲避即將到來的災禍,富有遠見的智果決定采取行動。他找到太史,神情嚴肅,言辭懇切地說道:“太史大人,煩請您為我作證,我愿將自家從智氏家族中分離出來,另立輔氏家族,以免遭受滅族之禍。”太史見智果態度堅決,且事出有因,便依言為他做了見證。智果就此帶著家人離開智家,開啟新的生活,只盼能遠離即將到來的風暴。
與此同時,趙家的族長趙簡子,也在為繼承人的問題煩惱不已。趙簡子的大兒子叫伯魯,小兒子叫無恤。這一日,趙簡子獨自在書房踱步,眉頭緊鎖,心中反復思量:伯魯與無恤,究竟該立誰為繼承人呢?思索良久,他心中有了主意。
趙簡子喚來侍從,吩咐道:“去,將伯魯和無恤叫到書房來。”不一會兒,伯魯和無恤來到書房,恭敬地向父親行禮。趙簡子看著兩個兒子,神情莊重,說道:“我將一些訓誡之語,分別寫在了兩塊竹簡上,你們二人各自拿一塊,務必認真記住上面的話。”說罷,他將竹簡遞給伯魯和無恤。兩人接過竹簡,小心翼翼地收好。
時光匆匆,一晃三年過去。一日,趙簡子將伯魯和無恤再次喚至跟前,神色平靜地問道:“三年前給你們的竹簡,上面寫了些什么,可還記得?”伯魯一聽,頓時神色慌張,眼神閃爍,支支吾吾了半天,也說不出個所以然來。趙簡子見狀,臉色一沉,又問道:“那竹簡呢?拿出來我看看。”伯魯低下頭,滿臉羞愧,小聲說道:“孩兒……孩兒不慎將竹簡弄丟了。”
趙簡子無奈地搖了搖頭,將目光轉向無恤。只見無恤不慌不忙,向前一步,將竹簡上的文字背得滾瓜爛熟,一字不差。趙簡子微微點頭,面露贊許之色,又問:“那竹簡呢?”無恤微微一笑,從袖子里掏出竹簡,雙手遞給父親。趙簡子接過竹簡,仔細查看后,心中已有定論,他認定無恤更為能干,便決定立無恤為趙家的繼承人。
此后,趙簡子派尹鐸前往晉陽治理一方。臨行前,尹鐸來到趙簡子面前,恭敬地請示道:“主公,此番前去晉陽,我是該大肆搜刮民脂民膏,還是讓百姓過上幸福安康的日子呢?”趙簡子目光堅定,毫不猶豫地說道:“自然是要讓百姓幸福安康,切不可做那等魚肉百姓之事。”尹鐸領命而去。
到了晉陽,尹鐸積極推行利民政策,減免百姓賦稅。百姓們的生活漸漸富足起來,對尹鐸感恩戴德。趙簡子聽聞尹鐸在晉陽的作為,十分滿意,他將無恤叫到跟前,語重心長地說道:“兒啊,日后若晉國發生禍亂,你切莫嫌棄尹鐸地位不高,也別怕晉陽路途遙遠,定要前去投靠他,那里可保你平安。”無恤認真地點了點頭,將父親的話牢記于心。
不久之后,智宣子去世,智瑤順利繼承父親的位置,把持晉國大政,史稱智襄子。智襄子掌權后,自恃家族勢力強大,行事愈發驕橫。
一日,智襄子心血來潮,邀請大夫韓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往藍臺飲酒作樂。三人圍坐于宴席之上,美酒佳肴擺滿一桌。智襄子幾杯酒下肚,臉色泛紅,興致頗高,竟開始在席間戲弄韓康子,言辭極為無禮。不僅如此,他還對韓康子的家臣段規肆意侮辱,全然不顧他人顏面。韓康子滿臉怒容,卻敢怒不敢言;段規則氣得渾身發抖,緊握雙拳,心中暗暗記下這恥辱的一筆。
智襄子的家臣智國聽聞此事,心急如焚,趕忙前來勸諫。他來到智襄子面前,單膝跪地,焦急地說道:“主公,您此舉實在不妥!怎可如此恃強凌弱?如此行事,恐招來災禍啊!”智襄子滿不在乎地擺了擺手,哈哈大笑道:“智國,你太多慮了!這晉國上下,生死禍福皆由我掌控,我若不動手,誰敢興風作浪?”
智國見主公如此狂妄,心中愈發擔憂,他向前一步,懇切地說道:“主公,此言差矣!《夏書》有云:‘一個人老是犯錯,結下的仇怨都在暗處,應該在這些隱患還沒顯露的時候就防備著點兒。’賢德之人正因平日謹慎處理每一件小事,才不會招來大禍。您看那蚊子、螞蟻、蜜蜂、蝎子,雖只是些小蟲子,卻也能傷人,更何況是國君、國相呢?還望主公三思啊!”然而,智襄子根本聽不進去,他不耐煩地揮了揮手,說道:“好了好了,我知道了,你退下吧。”智國無奈,只得長嘆一聲,退了出去。
此時,趙簡子也已去世,無恤繼承家業,成為趙襄子。智襄子野心勃勃,妄圖侵占其他三家的土地,擴充自身勢力。這一日,他將趙襄子、魏桓子、韓康子召集至一處,臉上掛著虛偽的笑容,說道:“諸位,想我晉國,曾為中原霸主,何等風光!如今卻被吳、越奪去霸主之位,實在令人痛心。為使晉國再度強大,我有一計,咱們每家都拿出一百里土地,充實晉國國力,諸位意下如何?”
三家大夫心中都明白,智襄子這是存心不良,打著公家的旗號,實則想讓他們交出土地,壯大智家勢力。韓康子心中雖有不甘,但懼怕智襄子的權勢,猶豫再三后,最終還是咬咬牙,說道:“智公所言極是,我愿將土地和一萬家人口割讓給智家。”說罷,他無奈地嘆了口氣。
魏桓子見韓康子已然答應,自己也不愿得罪智襄子,只得勉強點頭,說道:“我也愿意讓出土地和人口。”智襄子聽后,滿意地哈哈大笑起來。
接著,智襄子將目光轉向趙襄子,臉上的笑容瞬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臉的傲慢,說道:“趙襄子,你意下如何?”趙襄子毫不畏懼地直視智襄子的眼睛,斬釘截鐵地說道:“土地乃上代先輩們辛苦打拼留下來的產業,我絕不可能輕易交出!”智襄子聞言,勃然大怒,臉色瞬間變得鐵青,他猛地一拍桌子,吼道:“好你個趙襄子,竟敢違抗我的命令!”說罷,他拂袖而去。
智襄子回到府中,越想越氣,當即決定聯合韓、魏兩家,出兵攻打趙家。趙襄子深知自己寡不敵眾,形勢極為不利,決定暫時避其鋒芒。他召集身邊的謀士和隨從,商議對策。趙襄子焦急地問道:“如今敵軍來勢洶洶,我等該逃往何處?”
一名隨從趕忙上前,建議道:“主公,您大兒子的城堡離此處最近,且城墻堅固完好,可前往那里暫避。”趙襄子聽后,微微搖頭,說道:“百姓們剛剛耗費大量人力物力修好城墻,如今又要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守城,他們怎會與我同心協力?此計不妥。”
另一名隨從接著說道:“邯鄲城的倉庫里,儲存著大量糧食,極為充足,可前往邯鄲。”趙襄子皺了皺眉頭,說道:“所謂糧食充足,還不是從百姓那里搜刮而來。如今讓他們打仗送死,誰會為我賣命?也不可行。”
思索片刻后,趙襄子眼前一亮,說道:“不如前往晉陽。那里是先祖的領地,尹鐸又寬厚愛民,百姓定會與我同心協力。”眾人皆覺此計可行,于是趙襄子帶領眾人前往晉陽。
沒過多久,智襄子率領韓、魏兩家的軍隊,浩浩蕩蕩地來到晉陽城,將晉陽城團團圍住。趙襄子站在城墻上,看著城外密密麻麻的敵軍,神色鎮定,他吩咐將士們:“務必堅守城池,不許出城交戰。若敵軍攻城,全力抵抗!”將士們齊聲應道:“謹遵主公命令!”
每逢三家兵士攻城,城頭上的趙軍將士便萬箭齊發,箭如雨下。三家兵馬被射得抬不起頭來,根本無法前進一步。晉陽城憑借著堅固的城墻和充足的箭矢,硬是死守了兩年多,三家兵馬始終未能將其攻克。
一日,智襄子親自來到城外察看地形。他繞著晉陽城轉了一圈,來到晉水旁。看著滔滔流淌的晉水,智襄子眼睛突然一亮,心生一計。他興奮地對身邊的將士說道:“你們看,晉水繞過晉陽城往下游流去。若我們在晉水旁邊挖一條河,引晉水到西南邊,晉陽城不就被淹了嗎?哈哈,此計一出,趙襄子必敗無疑!”
說干就干,智襄子立刻吩咐兵士們在晉水旁邊開挖河道,一直通到晉陽。同時,在上游筑起堤壩,攔住上游的水。此時正值雨季,雨水不斷,堤壩上的水很快就滿了。智襄子見時機已到,下令兵士在堤壩上開了個豁口。剎那間,大水如猛獸般奔騰而下,直沖晉陽,灌入城中。
晉陽城瞬間陷入一片汪洋,百姓們的房子被淹沒,他們不得不跑到房頂上去避難。灶頭也被水淹沒,人們只能將鍋灶掛起來做飯。盡管生活艱難,但晉陽城的老百姓對智襄子恨之入骨,他們寧可被淹死,也絕不投降。
智襄子見晉陽城被淹,心中得意萬分。他約韓康子、魏桓子一同前往察看水勢。三人站在高處,看著被大水淹沒的晉陽城,智襄子得意洋洋地指著晉陽,對韓康子和魏桓子說道:“你們看,晉陽不是就快完了嗎?早先我還以為晉水像城墻一樣能攔住進攻,現在才知道,大水也能滅掉一個國家呢!”說罷,他哈哈大笑起來。
韓康子和魏桓子表面上陪著智襄子笑,連連點頭稱是,心中卻暗暗吃驚。原來,魏家的封邑安邑、韓家的封邑平陽旁邊各有一條河道。智襄子的話讓他們意識到,晉水既能淹晉陽,說不定哪一天,安邑和平陽也會遭遇同樣的命運。兩人對視一眼,眼中都閃過一絲憂慮。
晉陽被大水淹了之后,城里的情況愈發艱難。趙襄子心急如焚,他找來門客張孟談,滿臉憂慮地說道:“如今民心雖未改變,可若水勢再漲,全城恐怕都難以保全了,這可如何是好?”張孟談沉思片刻,說道:“主公,我看韓家和魏家把土地割讓給智襄子,并非心甘情愿。我愿冒險出城,找他們兩家談談,或許能說服他們與我們聯手。”趙襄子聽后,眼中燃起一絲希望,緊緊握住張孟談的手,說道:“此事就拜托你了,千萬小心!”
當天晚上,月色黯淡,張孟談趁著夜色,偷偷地出城。他先是找到了韓康子,向他表明來意。韓康子聽后,面露猶豫之色,說道:“此事事關重大,我需與魏桓子商議一番。”張孟談見韓康子沒有立刻拒絕,心中稍安,說道:“韓公,事不宜遲,還望您能盡快與魏公商議。唇亡齒寒,若趙家滅亡,下一個就輪到韓、魏兩家了。”
韓康子找到魏桓子,將張孟談的話一五一十地告知。魏桓子聽后,也陷入沉思。兩人一番商議后,覺得張孟談所言有理,若不聯合趙家對抗智襄子,他們兩家也將危在旦夕。最終,韓康子和魏桓子決定與趙襄子聯手。
第二天夜里,萬籟俱寂,過了三更,智襄子正在營中熟睡。突然,一陣喊殺聲如驚雷般響起,將他從睡夢中驚醒。智襄子驚慌失措地從臥榻上爬起來,發現衣裳和被子全被水浸濕了。他定睛一看,只見兵營里全是水,大水正不斷涌入。智襄子起初還以為是堤壩決口,大水灌進了營里,連忙大喊:“快,快去搶修堤壩!”
然而,不一會兒,水勢越來越大,兵營很快就被淹沒了。智襄子正驚慌失措之際,四面八方突然響起戰鼓之聲。趙、韓、魏三家的士兵駕著小船、木筏,如潮水般沖殺過來。智家的兵士們被這突如其來的變故嚇得驚慌失措,四處逃竄。在三家士兵的猛烈攻擊下,智家的兵士被砍死的、淹死的不計其數。智襄子見大勢已去,想要逃跑,卻被三家的人馬團團圍住,最終被逮住。趙襄子看著被五花大綁的智襄子,眼中充滿仇恨,下令將其斬殺。
趙、韓、魏三家成功滅掉智家,不僅收回了智襄子侵占他們兩家的土地,還將智家的土地平分。此后,他們又進一步瓜分了晉國剩余的土地。
公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派使者前往洛邑,拜見周威烈王,請求周天子將他們三家封為諸侯。周威烈王見木已成舟,不承認也無濟于事,只好順水推舟,正式將三家封為諸侯。從此,韓、趙、魏成為中原大國,與秦、齊、楚、燕四個大國并稱為“戰國七雄”。
在山東省嘉祥縣武梁祠的畫像石中,畫有豫讓刺殺趙襄子的故事。智家被滅后,智襄子的門客豫讓為了替主公報仇,幾次暗殺趙襄子,卻均未成功。最終,豫讓伏劍自盡,他的忠義之舉,成為一段千古佳話,在世間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