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突發公共衛生事件的心理應對:自我關愛與心理成長手冊
- 浙江大學心理與行為科學系
- 1689字
- 2020-09-03 11:22:32
如何應對疫情下的恐慌心理?
自“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爆發以來,普通民眾談“漢”色變,例如聽到“疫情爆發區”來的人就覺得害怕,看到“疫情爆發區”的相關標識物立刻就會想到肺炎,甚至超市中其他方便面被一掃而空,卻僅留“武漢熱干面”無人問津等,這些都說明民眾已經出現了過分恐慌反應,即急性應激的警覺性增高反應。
面對應激事件,人們容易出現急性應激反應,具體表現為侵入性反應(如看/聽到與此次肺炎有關的信息,感到自己身處其中)、回避性反應(如不愿意接觸“疫情爆發區”的人或物)、分離性反應(如記不住關于此次肺炎的相關信息)和警覺性增高反應(如對“疫情爆發區”相關的人或物過分警覺)。
由于其傳染力和嚴重性,此次“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無疑是一種公共應激事件。普通民眾通過網絡媒體、電視電臺、報紙報刊,甚至是直接接觸等各種方式置身于此次事件的影響之中。面對疫情,普通民眾談“漢”色變的恐慌心理,正是急性應激期中警覺性增高反應的典型表現。
為什么民眾會出現這種反應呢?
一個原因在于缺乏安全感。此次肺炎的傳染力較強,恰逢春運,從疫情爆發區流出的人員較多,大家非常擔心自己被感染,擔心自己的安全。在這種情況下,警覺性增高反應、過度恐慌的出現,實際上是自我防御的體現,是人們為了保障自身安全而出現的一種心理反應,在現實中表現就如“懷疑生鮮禽類是否可以吃”、“認為農村的道路也該全部堵上”等。
另一個原因是存在認知偏差。面對應激事件,肺炎的相關信息經常涌現頭腦中(侵入性反應)會使人們產生“以偏概全”的認識,主要關注網上關于此次疫情的負面信息,甚至過度關注和輕信謠言,例如不少人相信“用香油滴在鼻尖可以防傳染”、“新型冠狀病毒是SARS病毒的進化”等。這種認識會進一步加劇警覺性增高反應,增加恐慌。
面對“過度恐慌”,我們該怎么辦呢?
01 了解自己
一般說來,易受他人暗示、依賴性強、過敏和膽怯的人容易產生恐慌心理。反之,獨立性強、有主見、勇敢、有韌性的人不容易產生恐慌。這些性格特質是從小到大慢慢形成的,要立即改變不太現實。所以對于容易恐慌的人來說,要設立一個長遠的培養積極性格的目標,而現在正在經歷的事件可以作為一個鍛煉機會。
02 把好信息認知關
對于不易恐慌的人,無論真假信息都可以接觸,且可以幫助識別和阻止流言傳播。對于容易恐慌的人,真假信息都會引起恐慌,所以需要有自我控制措施,如不看疫情,只看應對方法。必要時可以讓家庭成員之間互相保管手機,有來電短信時才給對方,定時看微信,但不看微信群。特別要注意的是,對于兒童和老人,只要告訴他們怎么做就可以,不用詳細告知疫情蔓延及死亡情況,更不要讓他們看一些搶救病人的照片和視頻,以避免造成心理創傷。在這一問題上,“無知者無畏”是有正面意義的,因為恐慌不是疫情本身誘發的,而是對疫情的了解誘發的。
在關注負面消息外,我們也要看到,醫護人員和社會各界人士眾志成城,積極防治和援助,黨和政府全力抗災救災,發揮豐富的危機應對經驗等充滿正能量的信息,全面了解此次疫情的相關情況。
03 提升自身的安全感
強化家庭的聯結。現有研究發現,來自家人提供的親密感、陪伴、情感支持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重新建立安全感。因此,我們可以在這特殊時期,利用在家的時間多陪陪父母、愛人和子女,多與他們交流交流,體會來自家人的關懷和愛,增加我們的安全體驗。
做好防御措施。盡管當前還沒有針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的特效藥,但我們仍可以主動防控以免感染,例如盡量不外出參加集體活動、在外佩戴口罩、在家保持良好的清潔衛生、勤洗手等。通過落實這些舉措,我們可以在客觀上起到預防作用,做到“心中有打算,做事不慌亂”,這也有助于我們提升自身的安全感。
04 使用一些簡單的心理訓練方法
比如積極開展“分心”活動。并非所有人都必須時刻關注疫情,尤其對于容易恐慌的人,要多從事一些無關疫情的“分心”事情,如體育鍛煉、做家務、做家庭作業、輔導孩子功課等等。與家人和朋友聊天時,可以不談疫情,多談論其他開心的事,或一起看看輕松的影視作品。
又比如運用榜樣學習法,與心理素質好的家人或朋友交流,學習他們的積極心理品質,減少恐慌心理。
文/周宵 楊宏飛 譚茹月 楊西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