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劉曉紅 張彩娟 羅霞 劉成高主編
- 3563字
- 2021-02-08 17:57:59
第二節 勞動合同與集體合同概述
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合同法》等相關法律的規定,簽訂書面勞動合同是建立勞動關系的基本表現形式。
一、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也稱勞動契約、勞動協議,一般是指勞動者個體與用人單位之間簽訂的個體勞動合同。它是指勞動者同企業、事業、機關單位等用人單位為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責任、權利和義務的協議。根據協議,勞動者加入某一用人單位,承擔某一工作和任務,應遵守單位內部的勞動規則和其他規章制度。企業、事業、機關、團體等用人單位有義務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并根據勞動法律、法規和雙方的協議,提供各種勞動條件,保證勞動者享受本單位成員的各種權利和福利待遇。有關勞動合同的一些法律條款如下:
《勞動法》第十六條規定:“勞動合同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確立勞動關系,明確雙方權利和義務的協議。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勞動合同。”
《勞動合同法》第十條規定:“建立勞動關系,應當訂立書面勞動合同。已建立勞動關系,未同時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的,應當自用工之日起一個月內訂立書面勞動合同。用人單位與勞動者在用工前訂立勞動合同的,勞動關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八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時計酬為主,勞動者在同一用人單位一般平均每日工作時間不超過四小時,每周工作時間累計不超過二十四小時的用工形式。”
《勞動合同法》第六十九條規定:“非全日制用工雙方當事人可以訂立口頭協議。從事非全日制用工的勞動者可以與一個或者一個以上用人單位訂立勞動合同;但是,后訂立的勞動合同不得影響先訂立的勞動合同的履行。”
勞動合同作為合同的一種,具有合同的一般特征:
(1)合同是法律行為,是設立、變更或消滅某種具體的法律關系的行為,其目的在于表達設定、消滅或變更法律關系的愿望和意圖。這種愿望和意圖是當事人的意思表示。通過這種意思表示,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產生一定的權利義務關系,但這種意思表示必須是合法的,否則,合同沒有約束力,也不受法律的保護。
(2)合同以在當事人之間產生權利義務為目的。合同當事人的協商,總是為了建立某種具體的權利義務關系,而一旦合同依法成立,這種對當事人有約束力的權利義務關系就建立起來了。任何一方當事人都必須履行自己所應履行的義務,如果不履行合同規定的義務,就是違反合同,就要承擔相應的法律責任。
(3)合同是當事人雙方或多方相互的意思表示一致,是當事人之間的協議。其主要表現為:①合同的成立,必須有兩方或兩方以上的當事人;②當事人雙方或多方必須互相意思表示;③當事人的意思表示必須一致。
勞動合同除具有合同的一般特征外,還具有自身的法律特征:
(1)勞動合同是建立勞動關系的一種法律形式,以合同形式確立了勞動者與用人單位的權利和義務。
(2)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中,一方必須是具有勞動權利能力和勞動行為能力的自然人本人,另一方必須是企業、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中采用勞動合同管理的情形、民辦非企業單位或個體經濟組織等用人單位的主體,不能是企業的黨團組織或工會組織。
(3)勞動合同的當事人之間存在著職業上的從屬關系,即作為勞動合同一方當事人的勞動者,在訂立勞動合同后,成為另一方當事人企業等用人單位的一員,用人單位有權指派勞動者完成勞動合同規定的屬于勞動者勞動職能范圍內的任何任務。這種職業上的從屬關系,是勞動合同區別于其他合同的重要特點之一。
(4)勞動合同雙方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是統一的,即雙方當事人既是勞動權利主體,又是勞動義務主體。根據簽訂的勞動合同,勞動者有義務完成工作任務,遵守本單位內部的勞動規則;用人單位有義務按照勞動者所提供的勞動數量和質量支付勞動報酬。勞動者有權享受法律、法規及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保險和生活福利待遇,用人單位有義務提供勞動法律、法規及勞動合同規定的勞動保護條件。
(5)勞動合同的訂立、變更、終止和解除,按照國家勞動法律、法規的規定。
勞動合同的法定內容應包括:①勞動合同期限;②工作內容;③勞動報酬;④工作時段;⑤勞動安全衛生情況;⑥職業培訓;⑦福利;⑧勞動者對用人單位應承擔的義務。試用期和競業限制不屬于勞動合同的法定內容。它是勞動者與用人單位之間有條件的約定內容。
二、集體合同
(一)基本概念
集體合同是企業、事業單位和工會組織(或職工代表)代表職工訂立的,就企業、事業單位有關內部勞動關系問題達成的協議,是具體貫徹《勞動法》調整勞動關系的一種法律制度。
集體合同的內容主要包括勞動報酬、工作時間、休息休假、勞動安全衛生、職業培訓、保險福利等事項。
(二)主要特征
集體合同除具有一般協議的主體平等性、意思表示一致性、合法性和法律約束性等共性,還具有一些自身特征:
(1)集體合同是一種勞動協議,不是工會組織(或職工代表)與企業之間達成的民事協議,它以勞動關系為存在的基礎,本質是提升勞動條件,是規定全體職工與企業之間整體性的勞動權利和勞動義務的一種協議。
(2)集體合同是特定當事人之間訂立的協議。特定的當事人,一方是勞動力使用者,即企業和事業單位;另一方是勞動力所有者,即全體勞動者。
(3)集體合同必須是書面合同,其生效要經過特定程序。法律規定,集體合同雙方當事人必須就有關內容形成集體合同文本,并將文本提交勞動行政主管部門審核通過。審核通過的集體合同才具有法律效力。
(三)簽訂當事人
《勞動法》第三十三條規定:“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職工與企業簽訂;沒有建立工會的企業,由職工推舉的代表與企業簽訂。”簽訂集體合同的當事人,在已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中,一方是代表全體職工的工會,另一方則是企業;在尚未建立工會組織的企業,一方是全體職工代表,另一方是企業。
《勞動合同法》第五十一條規定:“集體合同由工會代表企業職工一方與用人單位訂立;尚未建立工會的用人單位,由上級工會指導勞動者推舉的代表與用人單位訂立。”集體協商雙方的代表人數應當對等,每方至少三人,并各確定一名首席代表。職工一方的首席代表由本單位工會主席擔任。職工民主推舉的代表,須得到半數以上職工的同意。工會主席可以書面委托其他協商代表代理首席代表。工會主席空缺的,首席代表由工會主要負責人擔任。未建立工會的,職工一方的首席代表從協商代表中民主推舉產生。首席代表不得由非本單位人員代理。用人單位一方的協商代表,由用人單位法定代表人指派,首席代表由單位法定代表人擔任或由其書面委托的其他管理人員擔任。
(四)簽訂程序
集體合同的簽訂程序包括:①集體協商、制訂草案;②職工討論、通過草案;③簽字上報、審查備案;④即行生效、公布履行。
職工代表大會或者全體職工討論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應當有三分之二以上職工代表或者職工出席,且須經全體職工代表半數以上或者全體職工半數以上同意,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方獲通過。
集體合同草案或專項集體合同草案經職工代表大會或者職工大會通過后,由集體協商雙方首席代表簽字。
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簽訂或變更后,應當自雙方首席代表簽字之日起10日內,由用人單位一方將文本一式三份報送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審查。
勞動保障行政部門對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有異議的,應當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內將審查意見書送達雙方協商代表。勞動保障行政部門自收到文本之日起15日內未提出異議的,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即行生效。
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限一般為1至3年,期滿或雙方約定的終止條件出現,即行終止。集體合同或專項集體合同期滿前3個月內,任何一方均可向對方提出重新簽訂或續訂的要求。
(五)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
集體合同與勞動合同的區別包括以下幾點:
1.當事人不同
勞動合同是單個的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合同;集體合同是勞動者集體與用人單位之間的合同,故又稱為團體協約或團體合同。
2.內容不同
單個的勞動合同規定的是單個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的權利義務關系,一般包括勞動關系的各個方面;集體合同規定的是勞動者全體和用人單位的權利義務關系,主要內容是全體職工普遍關心的勞動條件、勞動標準和勞動待遇等。
3.效力不同
《勞動法》第三十五條規定:“依法簽訂的集體合同對企業和企業全體職工具有約束力。職工個人與企業訂立的勞動合同中勞動條件和勞動報酬等標準不得低于集體合同的規定。”
4.簽訂合同的目的不同
簽訂勞動合同的目的建立勞動關系;簽訂集體合同的目的是在勞動關系已經建立的基礎上改善勞動條件,提高勞動標準和勞動待遇。
5.合同的形式不同
按照要求,勞動合同應當采用書面形式,同時,對沒有形成書面勞動合同的事實勞動關系也加以保護;而集體合同必須是書面形式,否則不具有任何法律效力。
6.合同的生效方式不同
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就勞動合同的主要條款協商一致,簽字蓋章后,勞動合同即成立;而依照我國有關法規的規定,集體合同須報勞動行政部門審查后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