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劉曉紅 張彩娟 羅霞 劉成高主編
- 5922字
- 2021-02-08 17:57:59
第一節 勞動關系概述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不僅是管理類專業的主要專業知識,而且事關提升勞動者基本素質和保障其合法權益的需要。對此,在學習勞動關系與勞動法時,我們首先應了解勞動關系的現實意義,掌握勞動關系的基本概念和主要要求。本書的特點在于,不僅較系統地反映了市場經濟國家形成的勞動關系理論、制度、模式、價值判斷以及實踐模式,又結合我國勞動關系的需要、立法和實踐,為學習者提供了理論參考和務實的操作方案。
一、勞動關系的意義
在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關系是所有勞動者都不能回避的一種重要的社會關系。隨著我國建立和不斷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我國勞動力市場將日漸成熟,勞動關系問題也隨之越來越重要。勞動者個體主動地適應我國勞動法律法規體系的要求,樹立符合勞動關系基本規律要求的觀念,自覺遵守法律,理解用人單位符合法律法規要求的規章制度,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我國是當今全世界人口和就業人數最多的國家。根據《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8》數據,2017年全國人口總數量為139008萬人,其中就業人口數量為77640萬人,占總人口數量的比例為55.85%。我國從2010年至2017年的人口及就業人口數量如圖1-1所示。從圖1-1我們可以看出:一方面,我國整體的就業形勢壓力較大;另一方面,國家高度重視就業,且這一重要民生政策的實際執行成效顯著。

圖1-1 我國人口及就業情況
注:數據來自《中國人口和就業統計年鑒—2018》。
勞動關系問題成為我國經濟社會發展過程中不可回避的重大課題和社會敏感問題。在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轉型時期,隨著經濟體制、產業結構、生產方式、企業管理模式和社會就業及價值觀的變化,以此為基礎所形成的勞動關系也發生了巨大變化,面臨著巨大的挑戰。用人單位和勞動者在處理市場經濟中的勞動關系問題時,需不斷探索和積累經驗,建立和完善我國勞動關系制度也是一個曲折和漫長的過程。
如何從制度安排上建立勞動關系的協調機制,進一步提升勞動者的綜合素質,以適應現代社會結構和工作環境的變革,是當今世界范圍內勞動關系調整面臨的共同難題。
為提供系統地學習和掌握勞動關系與勞動法課程理論和應用的需要,本書比較和梳理市場經濟條件下不同國家的勞動關系理論,重點概括西方工業化國家所形成的勞動關系的基本理論、歷史背景、制度模式、理論觀點以及實踐特點,并結合我國勞動法律體系重點分析相關法律知識及其應用。
二、勞動關系的概念
對于勞動關系的概念,既有不同國家的不同稱謂,也有法學和人力資源管理不同學科專業領域的理解。
(一)詞源解釋
勞動關系是由英文“indtutrial relations”翻譯而來。現在,一般將勞動關系直接翻譯為“labour relations”,它是指雇員與雇主之間在勞動過程中形成的社會經濟關系的統稱。
勞動關系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有不同稱謂:勞資關系(資本主義初期)、雇傭關系、勞工關系、勞使關系(日本)和產業關系(美國)等。
(1)勞資關系:是指勞動與資本之間的關系,勞方資方界限分明,關系中包含一致性與沖突性。
(2)勞工關系:強調勞動者、工會與雇主之間的互動過程。
(3)雇傭關系:又稱勞雇關系,強調受雇者與雇主之間的關系,重點在于權利義務的結構。
(4)勞使關系:是指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之間的關系,強調其技術性意義,源自日本。
(5)產業關系:又稱工業關系,狹義指勞資關系,廣義指管理者與受雇者之間的所有關系,包括雇傭關系以及相關的機構和社會經濟環境,該概念源自美國。
勞動關系是法學領域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重要概念,法學領域的勞動關系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的勞動關系既有聯系又有區別:
從法學領域講,勞動關系是指存在于企業、個體經濟組織與勞動者之間,勞動者事實上已成為企業、個體經濟組織的成員,并為其提供有償勞動的關系,強調了勞動關系中的事實上的要求。其包括以下基本特點:
(1)嚴肅性:是指法律法規本身所具有的基本特點,即勞動法律法規的各項規定本身具有嚴肅性,不能隨意變更或被人為曲解。
(2)違法必究:是法律法規約束力的直接表現,即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就應當受到相應的追責或處罰。
(3)剛性:是指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一致要求,即誰違反勞動法律法規,誰就應當受到相應的追責或處罰。
(4)證據:是指法律保護或處罰的原則要求,即在違反勞動法律法規時,既要講究證據本身的合法性,還要求證據來源的合法性。一般情況下,誰當原告應當由誰提供相應證據。當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雙方都無法直接提供證據時,按照傾向于保護勞動者權益的要求,參照有利于勞動者的意思進行選擇。
在人力資源管理領域,勞動關系是指企業法人及其所有者與員工及其組織之間基于有償勞動所形成的權利義務關系。這里主要強調了責、權和利的對等性原則要求。其包括以下基本特點:
(1)不違法:是指不能違反勞動法律法規和國家其他法律法規的要求。這是人力資源管理領域中勞動關系的前提。
(2)有效性:是指在不違法的前提下,如何提高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之間生產(工作)效率,提高勞動的價值。這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勞動關系的重點。
(3)靈活性:是指由于履行勞動合同過程中的情形會發生較大的變化,如何提高勞動合同的適應性。這是人力資源管理中勞動關系的彈性要求,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藝術表現。
(二)基本內涵
勞動關系是指勞動力所有者(勞動者)與勞動力使用者(用人單位)之間,為實現勞動過程而發生的一方有償提供勞動力,由另一方將勞動力用于同其生產資料相結合的社會關系。具體來講,勞動關系是指勞動者與用人單位(包括各類企業、個體工商戶、事業單位等)在實現勞動過程中建立的社會經濟關系。
簡單講,勞動關系就是指用人單位錄用勞動者為其單位的成員,勞動者在用人單位的管理下提供有報酬的勞動而產生的權利義務關系。
從廣義上講,生活在城市和農村的任何勞動者與任何性質的用人單位之間因從事勞動而結成的社會關系都屬于勞動關系的范疇。
從狹義上講,現實經濟生活中的勞動關系是指國家勞動法律法規所規范的勞動法律關系,即雙方當事人是被一定的勞動法律法規所規定和確認的權利和義務聯系在一起的,其權利和義務的實現,是由國家強制力來保障的。勞動法律關系的一方(勞動者)必須加入某一個用人單位,成為該單位的一員,并參加單位的生產勞動,遵守單位內部的勞動規則;而另一方(用人單位)則必須按照勞動者的勞動數量或質量給付其報酬,提供工作條件,并不斷改進勞動者的物質文化生活。
勞動關系的本質是管理方與勞動者個人及團體之間產生的、由雙方利益引起的表現為合作、沖突、力量和權力關系的總和,它會受到一定社會的經濟、技術、政策、法律制度和社會文化背景的影響。勞動關系的雙方以集體協議或勞動合同的形式,甚至是以一種心理契約的形式,規定彼此的權利義務、是非曲直。勞動關系的雙方選擇合作還是沖突,取決于雙方的力量對比。力量分為勞動力市場的力量和雙方對比關系的力量。勞動力市場的力量,反映了工作的相對稀缺程度,是由勞動者在勞動力市場供求中的稀缺性決定的。雙方對比關系的力量,是指勞動者進入就業組織后所具有的能夠影響資方的程度,其中尤以退出、罷工、崗位三種力量最為重要。勞動關系的本質是勞資雙方合作、沖突、力量和權力的相互交織。
(三)主要特征
勞動關系的主要特征如下:
(1)勞動關系是在社會勞動過程中發生的關系。人類的社會關系,主要包括在日常生活中因婚姻、血緣或其他情感需要而形成的家庭(朋友)關系,以及在工作單位中因付出勞動與獲得經濟回報而形成的勞動關系。因此,勞動關系有別于其他社會關系的關鍵是付出勞動和獲得經濟回報。
(2)勞動關系主體雙方,一方是勞動者,另一方是勞動使用者(或稱用人單位)。按照我國勞動法律要求,勞動者和用人單位構成勞動關系的直接當事方。在世界范圍內,勞動關系中的三方是指勞動者、用人單位和政府,而勞動關系的五方是指勞動者、工會、用人單位、雇主協會和政府。
(3)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在維護各自經濟利益的過程中,雙方的地位是平等的。按照我國勞動法律要求,勞動者和用人單位具有平等的法律地位。勞動者和用人單位經過雙向互選原則確立勞動關系,任何一方都不能采取威脅或欺詐的手段簽訂或建立勞動關系。
(4)勞動關系主體雙方存在管理和被管理關系,即勞動關系建立后,勞動者要依法服從經營者的管理,遵守規章、制度。這種雙方之間的從屬關系是勞動關系的特點。
(四)主要類型
根據不同的劃分標準,勞動關系有不同的分類。具體如表1-1所示。
表1-1 勞動關系的劃分標準及類型


三、勞動關系的主體
勞動關系的主體有廣義和狹義之分。其中,狹義的勞動關系就是指用人單位和勞動者之間的關系,而廣義的勞動關系則包括了政府、用人單位、勞動者、雇主組織和工會五方之間的關系。雇主組織和工會分別為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集體利益的代表。勞動關系的主體關系如圖1-2所示。在圖1-2中,實線指強作用關系,虛線指弱作用關系。

圖1-2 勞動關系的主體關系
按照丁勝如在《論勞動關系主體的角色與作為》中的觀點,政府、用人單位和勞動者的主要作用如下:
1.政府
政府在勞動關系中扮演五種角色:①勞動者基本權利的保護者;②集體談判與雇員參與的促進者;③勞動爭議的調停者;④就業保障與人力資源的規劃者;⑤公共部門的雇主。各國政府在勞動關系中的五種角色表現具有相似性,但是合國政府所強調的重點和對勞動關系的干預程度存在很大差別。即使是在同一個國家,政府的表現在不同階段亦有所區別。一般來說,政府在勞動關系中的作用取決于三個主要因素:意識形態導向、政治導向和社會經濟導向。此外,不同國家的歷史背景和傳統文化對政府在勞動關系中所扮演的角色也有相當大的影響。我國政府在勞動關系中的角色選擇必須做到理論和實際的結合。這是因為,在現代社會中,勞動關系的和諧依賴于政府、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三方相互關系的和諧統一。
2.用人單位
企業組織、事業單位或政府部門,以及民辦非企業單位和個體經濟組織等組成勞動關系中的用人單位。其中,企業是社會經濟的細胞,企業和諧穩定是社會和諧穩定的基礎。企業在創造利潤、對股東利益負責的同時,還要承擔對員工、對消費者、對社區和環境的社會責任,包括遵守商業道德、安全生產、保證職業健康、保護勞動者的合法權益、保護環境、支持慈善事業、捐助社會公益、保護弱勢群體等。因此,企業對于發展和諧勞動關系擔負著首要的、直接的責任。用人單位在勞動關系中至少應當扮演三種角色:①勞動力的使用與管理者;②勞動者法定權益的承擔者;③企業社會責任的擔當者。用人單位必須依法建立勞動關系,遵守相關法律法規,切實保障勞動者享有法律規定的各項權利實現。
3.勞動者
勞動者既是企業生產發展的主體,又是勞動關系雙方中的弱者,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其合法權益容易受到侵犯。建立和諧穩定的勞動關系,勞動者應做到以下三點:
(1)用表現來獲得權益。勞動者對用人單位負有忠誠的義務,要遵守勞動紀律和職業道德,努力完成勞動生產任務,用自己的出色表現實現人生價值和獲得合法權益。
(2)依法維權。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犯時,勞動者要通過正當途徑據理力爭,必要時應拿起法律武器通過合法方式解決。
(3)積極加入工會。勞動者要增強工會意識,通過工會組織表達和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變個人維權為組織、集體維權,以降低維權成本,增加勝訴概率。
四、勞動關系的屬性
本書參照王君南和陳微微在《勞動關系與社會保險》中提出的觀點,認為勞動關系的基本屬性如下:
(一)法律權利的平等性
勞動關系的平等性主要表現在法律對勞資雙方權利義務的規定中。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勞動者作為自身勞動力的所有者,可以自由選擇自己滿意的雇主,而雇主在選擇應聘者時,也可以不受干預地做出選擇。當雙方的選擇達成一致,就可以在平等自愿的前提下簽訂勞動合同,締結勞動關系。同樣,雙方在形成勞動關系后,在遵循一定法律規定的情況下,基于各自的意愿也可以解除勞動關系。從締結與解除勞動關系的角度看,雙方是平等的。此外,在勞資雙方履行勞動合同的過程中,勞動者按雇主的要求提供勞動,雇主支付給勞動者相應的勞動報酬,這也體現了雙方權利義務上的平等性。
勞動關系的平等性是相對的。從總體上看,勞動者和雇主的決策權是不平等的。雇主追求的是利潤最大化,如果所有雇主為實現這一目標,在市場經濟中達成某種默契,提供給勞動者苛刻的薪酬條件,則無論勞動者做出何種選擇,其結果顯然是不公平的。因此,為保護勞動者的權利,國家以法律形式干預,確保勞動者選擇就業的相對公平性。
(二)資源條件的不平等性
勞動關系的不平等性源于勞資雙方經濟力量上的懸殊差異。對于一般勞動者而言,勞動是謀生的主要手段;對于掌握生產資料的雇主而言,其主要問題不是謀生問題,而是獲利與否的問題。因此,兩者存在著地位上的天然不平等性。雖然勞資雙方具有法律上的平等權利,但是在實踐中,雙方的實際權利不對等。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在有的領域或行業中,存在勞動力市場供大于求的現象,這對就業勞動力形成一定壓力,使雇主在勞動力市場上占有更大的優勢和主動地位。此外,雇主會利用就業壓力迫使勞動者接受不公平的合同條款。
(三)勞動者從屬于用人單位的性質
雇主對生產資料的占有,導致勞資雙方地位上的不平等,這決定了勞動者依附于生產資料的所有者(雇主)。一旦勞動者與雇主建立了勞動關系,勞動者就要根據勞動合同要求,提供職業性勞動,將自身勞動力納入雇主的生產要素中,并以勞動換取報酬,獲得生活資料。這具體表現為:①勞動者在經濟上從屬于雇主。雇主占有生產資料,提供勞動條件,既是勞動力的支配者,也是勞動力的管理者。按生產操作規程進行勞動,在勞動過程中接受雇主的指揮和管理是勞動者的義務,而勞動者所獲得的工資取決于他所提供勞動的數量和質量。②勞動者在人身自由上從屬于雇主。勞動者與雇主締結勞動關系后,要按雇主的要求付出勞動時間,這實際上是一種人身自由權利的讓渡,通過一定限度內的讓渡形成從屬關系。
(四)經濟利益或財產關系的性質
勞動者通過勞動關系,將勞動力作為商品出賣給雇主,同時從雇主那里獲得用以生存的生活資料,這種伴隨著勞動關系的產生而產生的交換關系,是勞動力財產與物質財產的交換關系。工資和福利是雇主與勞動者之間基本經濟關系形成的紐帶,如果缺乏這種經濟利益上的關系,勞動關系就無法形成。因此,經濟利益成為勞動關系中勞資雙方合作與沖突的主要原因。
(五)社會關系的性質
勞動關系并不是一種純粹的經濟關系,它是比其他任何一種經濟關系都更多地滲透有非經濟的社會、文化、政治關系的經濟關系。其中,社會關系性質表現得尤為明顯。勞動者不僅有經濟方面的需求,而且還是社會關系網絡中的一員,在獲取經濟利益的同時,還要從工作中獲得作為人所擁有的體面和尊嚴。由于工作場所是勞動者投入時間、精力最多的活動場所,因而勞動者自然希望從工作場所和雇主那里得到更多的滿足。
- 郭慶光《傳播學教程》(第2版)【教材精講+考研真題解析】講義與視頻課程【20小時高清視頻】
- 華東師范大學外語學院811翻譯和寫作(B)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實變函數論專題梳理與解讀
- Project工程項目管理軟件應用
- 河北大學外國語學院211翻譯碩士英語[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鄒為誠《綜合英語教程(2)》(第3版)學習指南【詞匯短語+課文精解+全文翻譯+練習答案】
- 英美文學史及精要選讀
- 燃燒與阻燃實驗
- 馬文蔚《物理學》(第6版)(上冊)配套題庫【名校考研真題+課后習題+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天然藥物化學
- 創新創業典型案例分析
- 基于AMO理論的人力資源管理對個人學習影響的實證研究
- 2020年云南省選調生考試《行政職業能力測驗》考點精講及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蘇州大學外國語學院357英語翻譯基礎[專業碩士]歷年考研真題及詳解
- 創意設計色彩專業知識考研輔導教材【核心講義+案例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