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勞動關系與勞動法
- 劉曉紅 張彩娟 羅霞 劉成高主編
- 1473字
- 2021-02-08 17:58:01
第一節 勞動關系的合作
勞動關系是一種在勞動過程中的社會關系,因此既具有一般社會關系的合作與沖突的實質特征,又具有在勞動過程中創造社會財富時所表現出來的特殊性。
一、合作的概念及產生根源
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遵守“平等、自愿和協商一致”的原則,基于互相認同和信任而建立勞動合同關系,這實際上就體現了勞動關系的合作的概念。
(一)合作的概念
按照勞動經濟學的觀點,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求是一種引致需求或派生需求,即主要源于其所生產的產品或服務能夠被市場接受,通過向市場提供產品或服務而獲得經濟效益或社會效益,由此導致了用人單位對勞動力的需要。
基于上述理論觀點,在勞動關系中,管理方與員工要生產產品和服務,因此需要共同遵守一套既定的制度和規則,我們把這種行為稱為“合作”。
(二)合作產生的根源
勞動關系的合作根源主要包括兩個方面,即“被迫”和“獲得滿足”。
(1)“被迫”:是指勞動者(在用人單位內部又稱之為員工)迫于生活壓力或工作壓力,而不得不與雇主或管理方開展合作關系。員工為了生存需要,就得與雇主建立勞動關系,以此獲得勞動報酬;員工為了安全需要,就得服從管理方,以此獲得工作安全等。
(2)“獲得滿足”:指員工通過工作獲得心理上的滿足體驗。通常,員工從以下三個方面獲得滿足:
①工作本身。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大多數工作對增加人的社會關系具有積極的一面,這是勞動者從工作中獲得滿足的最重要的原因。從我國勞動關系的現實情況來講,增加工作本身的“獲得滿足”感,是改善勞動關系的重點和難點,是提升生產效率和員工滿意度的著力點,也是體現用人單位人力資源管理水平的重要標志。
②對雇主的信任。雇主提供工作機會和勞動報酬,這會增加勞動者對雇主的信任。尤其是在外部經濟發展不景氣或勞動者面臨個體經濟困難的情況下,勞動者將容易建立對雇主的信任基礎。而從長期來講,勞動者對雇主的信任,主要來自對立法公正的理解和對當前管理權力的限制措施。
③對管理方的認可。管理方是雇主的代表,其組織工作的目標主要是實現雇主要求。為了實現組織工作目標,管理方既要自身努力工作,以此獲得勞動者的認可,又要通過提高勞動者的工作滿意度,以此獲得勞動者的配合。
二、合作的主要表現
在勞動關系存續期間,勞動者和用人單位作為直接當事人,愿意就合同本身的履行和變更及工作內容等進行溝通、協調和談判等活動,活動就是合作的主要表現。
1.溝通
溝通是指主體間的信息交換過程。溝通雙方的目標是期待達到理解和消除錯誤觀念。在勞動關系中,溝通是履行和變更勞動合同的前提,也是提高工作效率和促進員工發展的重要管理活動。由于簽訂勞動合同和履行勞動合同的環境條件會發生變化,勞動者的工作成熟度也會受到多方面的影響,因此,勞動者和用人單位都需要采取積極有效的溝通方式。
2.共同協商
共同協商是指用人單位(或雇主)為協調與勞動者的關系,而在制定有關決策之前,先征求勞動者或工會代表的意見的過程。其中有的事項按照要求需要征得工會同意,但是不需要征得員工個人同意。按照我國相關法律規定,用人單位在做出涉及勞動者切身利益的決策時,如各類用人單位的經濟性裁員和國有單位的調整工資等,這些都需要征求獲得工會的肯定性意見。
3.集體談判
集體談判是指雇主和工會之間針對工作報酬、工作時間及其他事項,在適當時間以坦誠的態度所進行的協商和交涉,但不得強迫對方同意或終止協議。按照我國《勞動法》《勞動合同法》的相關規定,簽訂和變更集體勞動合同必須經過用人單位(或雇主)與工會或職工代表的集體談判,達到一致后方能正式簽訂或變更,并且要報勞動行政部門備案,備案無異議后才能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