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改革開放前的政府統計機構發展(1954—1977年)

一、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的發展

1954—1957年,新中國的統計組織機構有了一些調整變化,其中最顯著的變化是大區統計機構的撤銷。大區是我國特殊時期的行政規劃制度,新時期的到來意味著這一行政規劃制度應該退出歷史的舞臺。1954年6月中央人民政府發布了《關于撤銷大區一級行政機構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相應地,國家統計局也發布了《關于大區統計局撤銷后有關工作交接問題的指示》(以下簡稱《指示》),《指示》內容包括對大區統計局工作任務以及其制定與審批報表等職權的處理,其中明確了大區統計局的檔案資料不應該輕易銷毀,而應該交予其他相關統計機構予以慎重處理。

各個大區的統計局根據《決定》的相關要求,并在國家統計局《指示》的精神指導下較好地完成了相關工作的交接。雖然各個大區統計局存在的時間很短,但是在這極短的時間內開展了大量的統計工作,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使命,其中尤以東北統計局對新中國統計事業的貢獻最為顯著,東北統計局為我國統計事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范本,是引領新中國統計事業發展的優秀先鋒。

隨著統計機構的逐步發展與完善,國務院明確了國家統計局的9項主要任務:①組織領導各級人民委員會和指導各級業務部門的統計機構,進行國民經濟、文化教育、社會人口等調查統計工作;②組織統一的國民經濟核算制度,領導全國核算工作;③制訂全國統一的統計工作計劃,制定調查統計方法和制度,審批各省(市)、自治區統計局和國務院各部門所制定的統計報表和調查方案,檢查和清除一切未經批準、過時的和不必要的統計報表;④檢查國家計劃執行情況,研究國民經濟的發展趨勢和比例關系;⑤統一掌管各項統計數字,按期向國務院、國家計劃委員會和有關機關提供經過周密檢查和科學整理的各項統計資料;⑥定期發表國民經濟計劃執行情況的公報;⑦搜集、整理世界各國經濟統計資料;⑧總結交流統計工作經驗,編輯出版統計刊物和統計教材,翻譯外國特別是蘇聯各人民民主國家的統計書籍和有關統計工作的專題論文;⑨領導所屬統計學校,指導全國統計干部的培養訓練工作摘自:中華人民共和國統計大事記(1949—1991)[M].北京:中國統計出版社,1992: 28.。這是國務院首次批準國家統計局的機構設置、人員編制和職責任務。

在這個時期我國“統一領導”的統計管理體制繼續穩步發展與完善。

二、“大躍進”時期的挫折

隨著“三大改造”以及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結束,我國步入了“大躍進”時期。在這期間,我國的統計事業經歷了“整風運動”的大潮,同時也受到了極大的沖擊,“統一管理”的統計管理體制也開始動搖,并出現了統計數字浮夸的普遍現象。

1958年3月28日,國家統計局黨組向中央書記處報送了《關于統計工作中反教條主義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報告》在組織領導方面提出:不能機械地學習蘇聯,過分強調集中統一不符合我國的具體國情。這也初步動搖了我國原來的“統一領導”的統計管理體制。而后在同年的8月7日,國家統計局發出《關于廢止部分規定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通知》也指出:有些規定過分地強調集中統一,忽視了因地制宜的靈活性。這兩個文件表明了在“大躍進”的時代背景下,原先的“統一領導”的統計管理體制被動搖,同時“因地因時制宜”以及“權力下放”的統計管理思想開始蔓延。這也造成了當權力下放后,一些地方政府為了自身的業績虛報統計數字或者對統計資料弄虛作假,導致了在統計數字上浮夸的問題,使得我國的統計事業受到了極大的損害。

三、調整時期的調整

隨著“大躍進”的結束,我國進入國民經濟調整時期。1962年年初,周恩來做出指示“中國這么大,情況復雜,要真正搞好統計工作是不容易的,要盡量總結經驗,盡快制定自己的章法”。同年4月4日,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統計工作的決定》(在歷史上稱為“四四決定”)。該決定的具體內容中關于統計機構管理體制的部分內容如下:

(1)加強統計工作的集中統一領導。在業務工作方面,各級統計部門受國家統計局垂直領導。在黨的工作和行政工作方面,統計部門接受當地黨和政府領導。在編制、經費等方面,各級統計部門原則上應當由國家統計系統統一管理,分級負責。既實行“一垂三統”的統計機構管理體制。

(2)完善各級統計組織和基層統計工作。為便于業務上的垂直領導,各級統計部門應當單獨設置。人民公社應設立負責統計工作的崗位。各級業務部門及基層企業也應當設統計機構,若無法設立統計機構的,也應該設立專職的統計人員,擔負統計工作。

“四四決定”明確指出,統計的各個部門應當單獨設置統計機構,同時各級業務部門以及基層企業也應該設立和自身相關的統計機構,從而保證統計資料的完整獨立,更全面真實地反映我國國情,消除“大躍進”的影響。

1963年3月,為了響應“四四決定”,周恩來親自主持國務院全體會議并協商通過了《統計工作試行條例》(以下簡稱《條例》)。《條例》關于統計組織機構方面,指出:

(1)全國應當建立一套強有力的統計管理體制。

(2)各地統計機關在業務工作方面,受國家統計局垂直領導;在黨的工作和行政方面,受當地黨委和人民委員會領導;在編制、干部、經費方面,由國家統計系統統一管理,分級負責。

(3)各級企事業單位在統計制度和統計任務方面,受同級和當地統計機關領導。

區別于“大躍進”時逐漸“下放權力”的統計管理體制,我國應該建立更加強有力的統計管理體制。

在國務院陸續發布“四四決定”和《條例》后,國家統計局為貫徹這兩大文件的精神,同時總結汲取在“大躍進”中的經驗教訓,同年6月24日定稿并印發了《十三年來我國統計工作經驗總結》。該總結的基本思想是提出要建立一個強有力的、集中統一的統計系統。

至此,在調整時期我國政府開始著手建立“一垂三統”的統計管理體制,但是這個更加強有力的統計管理體制還沒有完全建立,就因為“文化大革命”的爆發而夭折了。

四、“文化大革命”時期的撤銷與重建

1966年4月3日,國家統計局在“文化大革命”爆發的背景下,在香山飯店召開了全國統計工作會議即“香山會議”。在會上,時任國家統計局局長的王思華受到了嚴重錯誤的批判。

以“香山會議”作為開端,1966—1969年,國家統計局干部陸續遭到下放,從中央到地方的大多數統計機構被撤銷,地方統計局中僅有北京統計局得到了保留,全國性的綜合統計基本處于中斷狀態。直到1970年,周恩來總理作出了“統計工作不能取消”的指示,才促使部分的統計制度得以恢復,統計工作的開展才有了一點好轉。同年,為了精簡國務院機構,國家統計局被撤銷,并入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為國家計委統計組。

為響應周恩來總理的“統計工作還要繼續搞”的指示,1971年3月16日,國家計委發出了《關于加強統計工作的指示》。而后在同年8月20日國家計委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統計工作會議,會中肯定了新中國成立后十余年的統計工作,該會議的召開也促使了統計制度的進一步恢復。

1972年,以內蒙古自治區統計局恢復為標志,少數地方政府開始重建屬于自身的統計機構。隨著全國各地的統計工作重建工作的陸續展開,1974年9月29日國家計委統計組經國務院批準改名為國家計委統計局,陳先兼任國家計委統計局局長。而后,地方計委也相繼設立地方計委統計局,地方統計局開始大面積重建。

1977年3月,“文化大革命”結束6個月后,國家計委在北京召開了全國統計工作座談會,會中批判了“四人幫”對統計工作的干擾破壞,要求建立健全各級統計機構,培養一支專業的統計隊伍。1977年11月,全國統計部門的負責人在北京召開了統計部門負責人會議。會上,國務院副總理余秋里的講話中提及國務院同意將計委統計局改為國家統計局,并且提出國家統計局對各省統計局是業務指導關系,不能搞“一垂三統”,也不能搞雙重領導,但國家統計局發下的文件,省里要貫徹執行。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城市| 同心县| 来宾市| 资中县| 巴彦淖尔市| 虎林市| 镇安县| 崇仁县| 旬邑县| 林西县| 招远市| 贺兰县| 新巴尔虎右旗| 巧家县| 徐州市| 来凤县| 雅安市| 安龙县| 蒙自县| 吐鲁番市| 竹溪县| 唐河县| 渑池县| 顺昌县| 绥滨县| 太保市| 科技| 历史| 卢龙县| 玉龙| 师宗县| 麻栗坡县| 天全县| 长泰县| 石柱| 柳州市| 嘉荫县| 九龙城区| 富平县| 钟祥市| 城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