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統計制度變遷
- 郭建軍 馬丹 黎春 董春 張紅歷編著
- 4788字
- 2021-02-08 17:58:55
第二節 農業統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一、農業統計制度的建立
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在我國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國民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農業統計,是以農業生產部門的社會經濟活動為研究對象的專門統計,包括對農、林、牧、副、漁各業等生產資料的統計,是對農業生產經營狀況的具體反映,是國家針對農業、農村發展的政策指導依據。新中國的農業統計是伴隨著新中國成立初期對農村經濟制度的改造與發展的需要逐步建立起來的。新中國成立以后,黨和政府十分關注農業、農村這一重大民生,在廢除了舊中國學習英美所建立的統計制度和方法的基礎上,著重借鑒和參考蘇聯關于農業統計的經驗,逐步探索建立符合我國農業自身發展需要的農業統計制度。特別是在新中國成立以后,由于中國人口眾多,糧食問題等民生問題始終是政府關注的重點,對糧食產量的準確及時統計,對新中國的建設有著重要意義。
1951年1月,中央財政經濟委員會統計總處頒發《1950年農業生產情況年度總結報表》,要求由各行政區財委填報,這標志著中國農業統計調查工作由此開始。
1952年8月,國家統計局正式成立,同年9月,中央人民政府決定在國家統計局下單設農業統計處,專門負責農業統計制度的建立和收集農業部門資料。各級省、地、縣也相繼成立農業統計部門,至此,農業統計工作從此有了更專業的部門機構和統計人員,我國的農業統計逐漸走向制度化、科學化、專業化的建設發展軌道。各級統計部門在行政上由同級政府統一管理,在業務上受上一級統計部門直接領導,并最終由國家統計局垂直領導,形成了專業的分級領導體系。這種體系在實行高度計劃和集中的經濟體制時期,在一定程度上適應了各級政府宏觀決策對于農業統計的需要,為我國農業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二、農業統計內容的發展
農業統計的內容的發展和指標體系的形成,是與特定時期的農村社會經濟活動的開展相適應的,與中共中央對農村工作的要求是密切相關的。我國的農業統計內容幾經變革,由20世紀50年代初期統計內容單一的農業生產統計逐漸發展到農業合作化以后的農業經濟統計。
1950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打破了幾千年來的由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在土地改革時期,我國的農業統計是以糧食產量和耕地面積等為主。1951年1月,中財委頒發《1950年農業生產情況年度總結報表》。同年10月,中財委頒發《1951年度全國統一的農業生產年度總結基本報表》,由省、市和農業部門填報。報表共8張,內容有人口、互助組織、耕地面積、糧食作物生產、經濟作物生產、秋播冬耕面積及牲畜數量增減等。1952年,中財委布置了主要農作物簡速年報,對個體農戶、農場的主要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產量進行全面總結填報,并采用快郵、航郵或電報的方法報送,并布置組織了農業總產值的調查。
土地改革完成后,從1953年開始,各地開始加緊了對農業的社會主義改造,即農業合作化運動。在此背景下,農業統計從農業互助合作組、初級農業生產合作社到高級農業生產合作社三個階段逐步發展。在1955年,為全面了解農業生產合作社生產成果及收益分配的現實狀況,國家統計局頒發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收益分配簡易調查方案》。農業合作化的進程在1956年基本實現,農村經濟由分散的個體經營變成了有一定規模的集體經濟,這種規模經濟適應了當時的生產需要。為順應農村經濟組織形態的轉變,國家統計局擴充了農業生產統計的內容,擴展了部分農業經濟統計指標,農業經濟統計體系由此開始形成。
與新中國成立初期的農業生產統計相比,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的農業統計主要有以下變化:
(1)頒布和編印了農業生產合作社收益分配統計方案,調查農業生產合作社實際生產成果及收益分配情況。首先是將原來的收賬分為統賬和零散收賬兩個指標,統賬對象分為國營農場、農業生產合作社、互助組及個體居民三種經濟類型,零散收賬為統賬以外的一切收入。
(2)建立健全了農民家計調查。國家統計局1954年頒發農民家計調查方案,方案確定采用分階段按比例機械抽樣方法抽選農戶進行調查,調查內容包括農民的財產狀況,農民的實物收入和貨幣收入的一切來源和數量,農民所需的農產品,消費品的構成,再生產所需的生活資料、生產資料等。1956年國家統計局頒發新的農民家計調查方案,仍以機械抽樣原則,建立農民家計經常性調查工作,并按月整理匯總調查的家計資料。農民家計調查項目的豐富大大地推動了農業統計發展。
(3)開展了農業生產合作社經濟情況的典型調查工作。為了了解全國農業生產合作社開展情況以及農業生產基本情況,并以此來作為國家對農業實行社會主義改造決定宏觀政策和編訂計劃的依據,農業部、國家統計局聯合頒發“1955年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定期統計報表”,主要內容有生產水平、發展速度以及集體福利事業情況等。
(4)改進了農作物收獲量調查方案。農作物收獲率采用典型實割實測方法、推算定產方法,以及對農作物的收獲季節、次數[分預計一次和實際(入庫)收獲量統計一次]和時間(主要農作物季節夏收、秋收時間分別進行)等進行統計。
(5)增設了年報制度。從1955年開始執行了年報制度,為適應農業社會主義改造出現的新情況,增加了2個表:一是“農業生產互助合作組織基本情況報告表”,為及時了解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統計參與分配的戶數、各類型人數、勞動人數以及耕地面積等指標;二是“農業生產合作社農作物收獲量報告表”,填報農業生產合作社(包括高級社和初級社)經營的各種農作物的播種面積和收獲量。
(6)設立了農業生產三套報表制度和農業生產合作社快報。農業生產三套報表是“農業生產綜合統計報告表”“農村基本統計報告表”和“農業生產合作社統計報告表”。農村生產合作社快報對參與分配的戶數、各類型人數、勞動人數以及耕地面積等內容進行統計,以及時了解農業生產合作社的規模。
由于農村統計報表過多過繁,以及統計產品產量上報不及時,同時汲取1958年浮夸虛報統計數字特別是糧食產量數字的教訓,國家統計局1959年提出,農業統計工作應當以農業生產統計為中心,農業生產統計應該以農作物產量調查為主線。為了及時糾正“大躍進”的浮夸風,1960年2月7日中共中央批轉國家計委黨組、農業部黨組和國家統計局黨組《關于農業總產值計算范圍和計算方法問題的報告》。該報告規定了農作物的計算范圍和方法;規定了林業和漁業生產的工農業劃分界限,副業計算的范圍、林業中的人造林木生長量產值的計算方法等;同時,除了統計計算農業總產值外,還規定要具體計算人民公社的總收入,不單要包括人民公社所經營農、林、牧、副、漁業生產中取得的收入,還應包括公社所運營的運輸業、商業、工業、飲食業、服務業等各種生產性和非生產活動的收入。
1962年中共八屆十中全會通過了《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修正草案)》,正式規定農村人民公社實行“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新體制。新的體制需要新的制度,為了適應農業統計的發展,國家統計局進一步更新了農業經濟統計的內容:
(1)恢復農民家計調查。調查社員戶收入的來源、水平及其發展變化情況,以及主要實物消費量的增長變化情況,摸清社員的具體經濟情況。
(2)增加“農作物受災成災面積統計表”。由于1960年的自然災害,為了調查農作物實際產量,增加按水災、旱災、風雹災、霜凍災、蟲災和其他自然災害分別統計其受災面積和成災面積。
(3)布置農產品成本調查。1961年統計局和糧食部共同發布農產品成本調查,調查表分為甲乙兩種表式:甲種表調查農作物的生產用工和生產費用、人工工價和畜工工價,乙種表調查農村生產成本和勞動生產率。
(4)摸清糧食和主要農產品的生產情況,著力解決農業生產的恢復速度問題以及糧食和棉花等主要經濟作物之間的比例關系,調整和充實農業機械擁有量、機械化程度,統計農用化肥等主要物資分配使用情況和效果。
(5)修訂農業總產值計算方案。規定農業總產值的計算范圍包括農、林、收、副、漁五業。副業中包括采集野生植物、捕獵野生動物和隊辦工業產值。當時隊辦工業主要是以自給性的農副產品的簡單加工為主,自動化程度低,生產規模較小,還沒有從農業中分離出來,生產集群效應不足。
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開始,統計工作遭受到空前的破壞,原有的統計體系遭到前所未有的重創,我國的農業統計工作也基本停滯不前,1968年農調分隊也交由各地方革委會安排工作。1969年國家統計局干部大批干部被下放,農業統計工作幾乎中斷,統計制度遭到嚴重的破壞。1970年,農業統計工作才逐漸得到恢復。1975年,農業統計報表制度已基本恢復到“文化大革命”前的報表種類和指標體系。一直到1978年,農業統計制度才得以完全恢復。
三、農業統計調查方法的發展
新中國成立初期,由于統計機構不完善,沒有專業的統計隊伍,農村統計調查方法主要是劃類選點。到了個體經濟階段,隨著統計機構的建立和統計工作的逐步開展,主要是采取重點調查和典型調查為主的農業統計方法。但是進入人民公社階段后,以統計報表制度為主,以重點調查、典型調查、抽樣調查為輔的統計方法在實踐中逐步得到應用,我國農業統計的調查方法逐步多樣化。
劃類選點調查方法就是在調查中劃分好類別再選好地點然后在選點中抽樣調查。在新中國成立初期,百廢待興,統計事業處于初步建立時期,劃類選點的方法在基層運用較多。當時,廣大農村基本上還是分散的個體農業,一個家庭一個戶口就是一個生產經營單位。根據這種情況,規定以區、鄉為單位,采取劃類選點調查、全面推算的方法取得資料,并由省、市和農業部門填報。
1955年以前的個體經濟階段,農業統計大都采用重點調查、典型調查的方法。而抽樣調查的運用則始于1955年的農民家計調查。農民家計調查方法采用分階段按比例機械抽樣方法抽選農戶進行調查,也就是在全國1000多個鄉(村)中,每鄉(村)抽取20戶作為代表進行農民家計調查。此后,統計局根據當時的發展要求更新了重新抽樣的辦法。自此抽樣調查的統計調查方法開始應用于農業統計的實踐中。
對于農作物收獲量的調查,1956年農作物收獲量調查方案包括4張表:農作物收獲率典型實割實測調查登記表、棉花收獲率典型實測棉桃調查登記表、農作物收獲率計算表、農作物收獲量計算表。農作物調查方法采用劃分類型方法、抽選典型方法、進行典型地塊實割實測方法、推算定產方法相結合。在人民公社化后,農村的經濟環境發生了比較大的變化。1959年,國家統計局提出,農作物的調查方法應該因勢利導、根據當地實際情況選用合適的調查方法,因作物制宜。因此,需要大力開展典型調查。
由于“大躍進”的浮夸風,由各級農村人民公社和生產隊上報的統計報表雜亂無章,統計工作無法正常進行。此外,由于20世紀60年代初我國遭遇三年自然災害,給國民經濟活動的開展和人民生活帶來了重大損失。中央領導針對統計工作中存在的瞞報和浮夸現象,為加強統計工作的可靠性、嚴謹性,以及保持統計工作的獨立性,更好地服務中央決策作了若干批示,特別是對農業統計工作有了更明確的要求。在此背景下,國家統計局提出了“多做一些典型調查,少進行一些全面統計,落實典型調查與全面統計相結合的方針,可以做典型調查的一律不要普查,不應該要的一律作廢”的工作思路。
由于1959年、1960年農民家計調查時斷時續,1962年3月7日,國家統計局在全國范圍內恢復農民家計調查,選戶樣本采用用劃類選點和排隊選點或者兩者結合的方法進行。為了得到更為準確的農產量數據,運用全面統計和抽樣調查相結合的方法,并成立全國農產量調查隊,開展農產量實割實測抽樣調查。1963年的收益分配調查加強了對農村統計報表的統一管理,大力推廣抽樣調查方法,加強農村基層統計建設,迅速建立農產量調查隊,抓好400多個農村經濟調查點。至此,抽樣調查方法在我國農業統計實踐中被更加廣泛地應用。
“文化大革命”期間,農業統計調查工作停滯。直到1977年,國家統計局下發《關于切實做好農產量調查統計工作的通知》,要求直接掌握農產量資料,恢復典型調查或重點調查、抽樣調查等調查方法,才標志著農業統計調查制度的重新恢復與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