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中國統計制度變遷
- 郭建軍 馬丹 黎春 董春 張紅歷編著
- 4069字
- 2021-02-08 17:58:55
第四章 主要專業統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工業統計制度的建立與發展
一、工業統計制度的建立
工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主導產業,因此工業統計是我國社會經濟統計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國工業統計是建立在工業經濟發展的基礎上,為適應工業經濟發展的需要而產生與發展起來的。中國以農業發展為主,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工業基礎非常薄弱,工業發展較為落后。1949年,全國鄉村人口占總人口的比重為89.4%,國民經濟中90%左右是個體農業和手工業,現代工業經濟占比僅10%左右,其中國營工業產值占全部工業總產值的26.6%。工業中主要以輕工業為主,重工業稀少且門類不全,設備落后。
新中國成立初期,政務院財政經濟委員會內的統計總處,處內下設了工業統計組,在1950年,報告了新中國的第一張工業生產統計報表“工礦企業定期統計報表”,自此新中國工業生產統計工作正式開始。1952年,國家統計局正式成立,為統一領導,集中組織全國性的工業統計工作,下設工業統計司。隨后,各級政府、工業管理部門,以及工礦企業,也相繼建立了相關機構。自此,全國性的工業統計體系開始正式形成并投入運行。工業統計部門的建立與完善,能夠加強工業統計制度及管理工作,為國民經濟的技術改造和科學技術的現代化提供后備力量,為社會良好發展奠定了基礎。
二、工業統計內容的發展
在新中國成立至改革開放前,隨著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體制的引進和逐步深入,工業統計工作在不斷探索中取得成效。這一時期,工業統計以生產統計為主,統計指標不斷豐富,統計工作不斷細化,統計制度更加全面。
(一)工業統計的主要指標
在計劃經濟體制下,工業統計主要圍繞工業產品產量、工業生產能力、工業主要技術經濟指標、工業企業資金來源及其占用等內容展開,以此反映企業生產情況和資源的分配、使用情況。
新中國成立后不久,為了及時了解國營和公私合營企業的生產經營情況,1950年8月,新中國的第一張工業生產統計報表“工礦企業定期統計報表”編制,創建了工業經濟主要指標統計制度,拉開了新中國工業生產統計工作的序幕。但當時只有“固定資產”“職工人數”及“利潤和稅金”等幾項指標。
在工業統計初創及逐步發展中,國家統計局不斷進行探索,在調查、改進、實施中不斷完善制度,并取得進步。1953年12月,中央工商行政管理局、國家統計局聯合發出《建立私營工商業產銷情況報告制度的通知》,在該制度中提到了工業統計的主要指標有私營工業總產值,主要產品產量,國家及合作社的加工訂貨、統購包銷、收購及企業自銷數量,私營商業銷售額、主要商品銷售數量、重要原材料消耗數量,私營工業的生產設備及其利用狀況,私營工商業的一般情況(如戶數、資本額、利潤等)。
1954年12月,國家統計局制定《國營、地方國營、公私合營及合作社營工業企業變動情況及統計資料處理辦法》,包括《定期統計報表數字的更正和查詢辦法》《定期綜合統計報表的數字對比辦法》《變動情況報告及統計資料處理辦法》等。由于“大躍進”引發的各種問題,導致國民經濟受到了嚴重影響。1960年,國家統計局在《關于全面考核工業企業經濟工作,改進工業統計報表招標體系的通知》里指出工業企業經濟工作的成績,要按主要產品的品種、產量、規格完成情況、商品產值及完成訂貨合同的情況、產品質量完成情況、主要技術經濟定額(包括主要設備利用率、原材料的消耗定額、工時定額等)完成情況、勞動生產率完成情況、成本降低率,以及不同行業確定不同的考核指標進行全面評定。
“文化大革命”期間,工業統計工作受到嚴重影響。為盡快解決統計工作中出現的問題,1970年,國家計委分別于5月、12月發出《關于建立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關于認真做好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年報工作的通知》,隨后正式下達《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年報制度》。針對不顧產品質量、不講經濟效益的情況,國家計委于1974年決定在工業企業和工業管理部門中,設定八項工業經濟指標,根據各指標的完成情況,對工業企業以及工業管理部門進行考核與評定。這八項指標分別是產值、產量、質量、單耗、勞動生產率、可比成本降低率、利潤和流動資金。通過一系列規定的頒布與實施,工業統計報表制度得到逐漸恢復。
為了使全國性的統計工作開展得更加順利,地方性的工業統計也逐步深入開展。1977年,國家計委制發了《工業企業八項經濟技術指標統計考核辦法》,將產品產量、品種、質量、原材料燃料動力消耗、流動資金、成本、利潤和勞動生產率八項指標作為依據,對地區、行業和企業進行考核。采用多項指標評價法,針對不同地區、不同行業和不同企業進行統計,因此無法進行總體上的對比。
(二)工業產品不變價格的編制
為使工業總產值能夠更真實地反映各時期工業生產總量的變動情況,同時針對不同時期、不同地區之間,工業價值指標具有可比性,國家統計局分別于1952年、1957年、1970年組織制定了3次工業總產值不變價格目錄,以滿足各級政府和企業計算工業發展速度的需要。
我國在制定工業產品不變價格時,通常采取分層、分級管理辦法,分中央、省(市)和縣三級制定。凡在全國范圍內大量生產的產品,其不變價格由國家統計局統一組織制定,在全國范圍內統一使用。對全國統一的不變價格目錄中未包括的地方性工業產品,由各省、直轄市、自治區統計局補充規定,報國家統計局后,在本地使用。工業企業生產的新產品,可根據實際情況分別采用臨時不變價格和正式不變價格,新產品的不變價格用同類產品系數計算,經上報主管機關批準備案后,在本企業使用。
1952年,國家統計局發布第一次工業產品不變價格,規定由省、市統計局頒發的《不變價格》及《換算系數》,只限于地方國營及地方公私合營大型工業企業使用。隨后頒發《關于確定工業企業的若干具體規定》,進一步明確工業企業的內涵,統一企業的劃分標準,并確定工業企業的基層填報單位。各級統計部門與計劃部門對全國國營、地方國營和公私合營企業單位進行清查。為利于各級綜合機關了解工業企業的新建、改建、拆遷和企業名稱、經濟類型、主管系統、規模大小情況,避免統計部門和業務部門由于劃分企業單位不一致所造成的數字混亂現象,國家統計局頒發了《國營、地方國營、公私合營及合作社營工業企業變動情況報告及統計資料處理辦法》,以及數字訂正及查詢辦法、數字對比辦法和統計數字審核辦法等。同時,頒發了《關于會計與統計不一致的若干問題的統一規定》,以及工業生產成本計劃考核的幾項規定,更有利于加強財務成本統計及財務成本計劃執行情況的檢查工作。
1953年,國家統計局對工業統計的要求有所增加,以堅持貫徹國營、地方國營、公私合營和合作社營的大型工業企業月報,推行國營、地方國營、公私合營和合作社營的小型工業企業生產及主要指標季報為主要任務。同時,在主要工業部門中,逐步建立與健全產品質量、設備利用和各種技術經濟統計報表制度以及新產品試制、發明、技術改進及合理化建議的統計,并逐步擴大到非工業部門。
第二個五年計劃中,工業不變價格得到逐步改善。1957年,統計部門基本上全面掌握了工業生產和勞動工資各類統計資料。在全國所有工業企業范圍內,由中央各部和各省、市、區統計局分別負責補充編制其所屬企業產品的不變價格,在本部門、本地區范圍內使用。自全國建立起工業生產電訊快報月報制度起,國家統計局對從企業到縣、地(市)、省逐級匯總的電訊快報月報的數字進行綜合整理,每月10日向國務院提交上月工業總產值及工業生產發展速度,并上報該時期主要產品產量的計劃完成情況及相應資料。1959年,增加了新產品不變價格《補充本》,共2000多種產品。1970年,不變價格仍以本年的現行出廠價格為基礎進行工業發展速度和水平的計算。
三、工業統計調查方法的發展
為適應我國經濟發展環境,需要結合實際情況建立制度與標準。自1950年起,我國就開始了一系列工業統計的調查工作,并隨著工業經濟發展情況與當時的時代特征,先后主要進行了工業普查、重點調查等。
1950年3月,以公營、公私合營及工業生產合作社的工礦企業為主要對象,統計總處在全國范圍內進行了第一次普查工作。此次普查按照企業規模采用甲、乙表式分別統計。甲類表包括企業概況,動力、生產、生產及運輸設備,主要原材料及燃料耗用量,地基、廠房建筑物及工場間,礦山開采情況,職工的工作時間及工資,主要產品的生產量、出廠價格和單位產成品以及修建工程8個部分,共15張表。同時,在全國公營和公私合營工業企業中,建立了年度統計報表制度。1951年1月,開始實行全國公營及公私合營工業企業月報、季報統計報表制度,包括生產、勞動、成本、物資四部分。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于我國有大中型國營企業約2000個,占國營企業總數的20%,但其產值占產值總額的80%。因此統計總處以列入國家計劃的工業生產企業和基本建設企業為調查對象,進行了重點調查。并且,依據占產值80%的大中型企業的統計資料,對小企業按歷年比例估算,實行重點調查與估計推算相結合。1954年4月為編制過渡時期國家對資本主義工業進行社會主義改造的具體方案,對職工人數10人及以上的私營工業企業進行調查,建立了私營工業定期統計報表制度,對接受國家加工訂貨與包銷的私營工業企業,推行加工訂貨與包銷的統計報表。8月進行個體手工業及私營10人以下工業企業調查,采取整理現存稅務資料、實地調查、典型摸底及推算等調查方法。
在“大躍進”期間,工業統計工作受到了“左”的思想影響,在“四四決定”與各項條例實施后,問題才得以解決。1959—1961年,國家統計局分別制定了工業企業技術革新統計報表制度、工業產值和工業企業機械化程度的統計報表制度、大中型工業企業基本情況統計報表制度。1961—1965年,“大躍進”時期造成的經濟沖擊逐漸得到調整,國家政治、經濟形勢開始好轉,促進了統計工作的恢復和發展。1964年統計工作中引入計算機技術,不但極大地便利了統計工作,而且為后續的統計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前進動力。
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后,中國統計調查制度體系再次遭到嚴重破壞。工業統計調查工作停滯,直到1970年5月4日,國家計委發出《關于建立統計報表制度的通知》,要求恢復包括工業統計報表在內的12種定期統計報表。同年11月,國家計委生產組發出《關于國民經濟基本統計報表制度的補充通知》,對工業統計等作出補充,此后統計報表制度作為基本統計調查制度才逐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