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章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的建立與發展

第一節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的初步開展

一、國民經濟恢復時期

在國民經濟恢復時期,隨著統計組織機構的成立,以及一系列的統計調查的實施與制度完善,我國的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工作逐步展開。

1951年12月,中財委發布了《1951年國民經濟總產值(工農業總產值)估算辦法》。該辦法要求由省、市財委主持工作,于4月底報送大區行政委員會。報送內容包括:工農業總產值,工業、農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五種經濟成分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大工業在工農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工業總產值的經濟構成,農業總產值的經濟構成。

1952年8月,國家統計局成立后,參考工、農業等專業統計的資料,在各種主要工農產品統計數字的基礎上,估計推算出了抗日戰爭前和20世紀50年代初期的工業、農業總產值數字。此后,又根據各行政區、各地區統計機構記載的資料,對工業、農業總產值數字進行了整理和修訂,報告給中共中央和政務院。至此,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的歷史數據在逐漸恢復、逐步復原。

根據毛主席的指示,中財委于1952年10月28日頒發《工農業生產總值及勞動就業調查方案》,國家統計局組織實施此次調查,于1954年1月完成。此次調查計算了1952年全年的工農業總產值和主要產品產量,前三季度為實際數字,第四季度為預計數字。調查范圍包括各種經濟成分的全部工業和農業生產,調查資料主要用來研究全國工農業生產總規模和國民經濟中的重大比例關系,如現代工業在工農業生產中的比重、工業中各種經濟成分的比重、農業中商品生產與非商品生產的比重等。這可以說是新中國成立后的第一次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工作,這次統計調查數據比較全面地反映了當時以工農業為主的社會生產的水平和規模,反映了工、農業在社會總產值中的比重和比例關系,反映了工、農業總產值的經濟構成,為此后的工業、農業、建筑業、交通運輸業和商業五大物質部門總產值核算,即社會總產值核算,打下了良好基礎。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

在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1953—1957年),制訂經濟計劃、執行計劃和檢查計劃都需要掌握統計數據,在這個背景下,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逐步發展。

(一)國民收入的試算

進入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被長期戰爭嚴重損壞的國民經濟已經基本恢復,國家統計機構基本建立,統計報表制度也初具成效。為了解當時國民經濟的重要比例關系,了解當時生產力的發展情況,1953年年底,國家統計局開始試算1952年和1953年的國民收入。

然而,當時我國的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才剛剛起步,還處于初級階段,統計制度不完善,統計方法仍在艱難摸索,進行國民收入的試算工作面臨了極大的困難——專業統計資料不夠完善,且缺乏收入核算的實際經驗。為此,國家統計局一方面在財政、稅務、工商等部門的配合下,廣泛收集各個相關統計部門的調查資料,試驗了各種可行方法對其業務核算資料進行加工整理和估計推算;另一方面,國家統計局學習借鑒了蘇聯國民收入統計的理論與方法。

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初,我國就一直向蘇聯學習統計理論、統計工作經驗和統計方法。1950年年初,蘇聯中央統計局副局長葉諾夫來華,擔任中財委統計顧問,幫助規劃和開展統計工作。1952年2月,克拉特維奇來華訪問。在二位專家的具體指導下,我國按照蘇聯的物質生產體系(Material Product System, MPS實際上,新中國成立后,蘇聯專家來華指導時,我國就已經按照MPS體系進行國民經濟核算,但MPS體系直到1956年才被廣泛使用。此外,MPS體系存在國民收入概念,它與SNA體系的區別為:SNA中的國民收入概念要比MPS體系中的國民收入概念廣,因為它不僅包括了物質生產部門,也包括了所有非物質生產部門,如金融保險、住宅、自由職業和公共行政等所謂非物質生產部門。)建立了中國的統計核算體系。通過這種方式,國家統計局于1954年完成了對1952年和1953年的國民收入試算工作。在此基礎上,國家統計局繼續計算1954—1955年的國民收入。

到1955年時,國家統計局掌握了1952—1954年有關中國國民收入各部門生產額、部門結構比例以及各部門發展速度等綜合指標,于1956年3月向黨中央和國務院提供了MPS框架下的國民收入報告。該報告顯示,1952—1954年,在產業發展和所有制結構方面變動顯著:產業發展中,工業和建筑業增長最快,運輸業和商業次之,農業增長最慢,但農業占比仍是最高,超過50%;在所有制結構中,國有經濟比例顯著增加,合作社和公私合營企業比例有所增加,資本主義經濟所占比重減小,個體經濟所占比重也略有減少。

1954年4月,國家統計局首次發出《國民收入計算方法(草案)》,要求從1954年開始試算國民收入以及社會總產值。

地區國民收入的統計工作,以內蒙古和黑龍江兩省(區)最先開展。1954年,內蒙古統計局為了反映全區國民經濟總量變化的規模、結構、比例和速度,根據1954年國家統計局印發的《國民收入計算方法(草案)》,在各專業調查全面展開的基礎上開始試算工農業總產值和國民收入,并相應計算社會總產值。當時試算表共3張,所涉及的指標僅有10多項,計算方法也較單一。為了順應“總路線”“總任務”的需求,內蒙古統計局制發全區工業企業歷年資料調查表,內容包括1949—1951年的工業總產值及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工業企業職工人數及工資總數、工業企業固定資產、工業企業動力設備情況。

1956年9月,國務院副總理薄一波出席黨的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根據1952—1954年的國民收入數據,提出了著名的“二三四”比例關系。“二三四”比例的內容是:在經濟建設中,國民收入總積累占國民收入的比例為20%,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例為30%,基本建設投資占財政支出的比例為40%較為適當。

薄一波的這次發言,首次公布了我國的國民收入數據,提出了一些重要的數量界限,引起黨內外同志特別是經濟界同志的很大興趣。這就為人們認識我國社會主義再生產過程,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規律性,以及加強國民經濟計劃管理提供了重要依據。

在1957年第六屆全國統計工作會議上,孫冶方在《考察蘇聯統計工作的報告》中指出,隨著企業管理和計劃管理權的下放,地區的國民經濟平衡工作也將日益重要。1956年9月中共八大以后,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為了觀察和研究該地區的國民收入及其主要比例關系,也都要求統計機構計算國民收入,據此來分析地區經濟的主要比例關系。1957年和1958年上半年間許多省市開展了綜合平衡統計工作。從國民收入生產、分配、再分配,到國民收入積累和消費都進行了統計。

此次國民收入試算,適時地反映了1952—1954年我國國民經濟發展的綜合水平,便于國家掌握國民收入的總規模,以及部門發展的結構、速度和比例關系,是對此前國民經濟恢復時期經濟發展狀況的總結與思考,又為探索社會主義經濟建設規律、加強國民經濟計劃與管理奠定了基礎。

(二)國民經濟平衡表

為了進一步開展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的工作,1956年7月10日,國家統計局副局長孫冶方同志率統計工作考察團一行七人訪問蘇聯,重點考察蘇聯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蘇聯中央統計局局長斯達洛夫斯基、副局長葉諾夫等會見了考察團。考察團成員同蘇聯中央統計局各司分組談話,并到各業務部的統計機構、各級地方統計機構,以及區輔導處、工廠、商店和集體農莊等基層統計機構考察訪問。

訪問期間,代表團成員與蘇聯中央統計局有關人員就綜合平衡統計的若干方法問題進行了詳細討論。全面系統地了解蘇聯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和各種平衡表的編制方法和準備經驗。

在學習蘇聯經驗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經濟實際,國家統計局于1956年年底成立了研究室,負責國民經濟的綜合平衡統計工作,建立“國民經濟平衡表”,加工整理各項相關統計資料。1957年依次編制了“社會產品生產、積累和消費平衡表”“國民收入分配、再分配平衡表”“國民經濟部門聯系表”,并試編了“固定資產平衡表”。

主站蜘蛛池模板: 措勤县| 威宁| 介休市| 兴宁市| 涿州市| 五大连池市| 临猗县| 英山县| 罗定市| 苍山县| 黄冈市| 泸溪县| 鹤峰县| 衡阳县| 彭州市| 资溪县| 鄂托克前旗| 南昌县| 武隆县| 枣庄市| 上杭县| 磴口县| 津南区| 桐梓县| 凤凰县| 寿宁县| 大化| 萍乡市| 衡水市| 遵义市| 平江县| 磐石市| 兴安盟| 桂阳县| 麦盖提县| 云龙县| 赤城县| 永康市| 新兴县| 会泽县| 鸡泽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