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的曲折發展

在這特殊的時期,我國的綜合平衡統計工作也在曲折中前行。通過召開綜合平衡統計工作會議、不斷加強綜合平衡統計研究工作,在措施方面進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分析與思考,在制度上建立了綜合財政統計,在民生上多次修復社會集團購買力的范圍。

一、“大躍進”時期的挫折與進步

國民經濟在“大躍進”時期,主要比例關系嚴重失調,農業和輕工業大幅度減產,國民收入下降,人民生活遭受了很大的影響。正當全國各類平衡表的編制工作如火如荼地進行時,1958年國家統計局開始的“反教條主義運動”認為編制國民經濟平衡表的工作過于繁復,是“繁瑣哲學”與“形式主義”。因此,國民經濟平衡表的編制工作剛剛開展就遇到了挫折,國家統計局既精簡了報表,又縮小了計算范圍,有的報表編制工作也被叫停,由此國民經濟核算工作遭遇第一次大的挫折。盡管如此,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工作仍然在挫折中取得了持續性進步。

(一)全國綜合平衡統計會議的召開

1957年12月,國家統計局召開全國綜合統計和國民經濟綜合平衡統計工作會議,首次提出開展全國和地區綜合平衡統計、建立綜合財政統計。會議專門邀請蘇聯統計專家系統介紹講解蘇聯編制國民經濟綜合平衡表的理論與實踐經驗。會議正式提出,省和市應首先建立最基本的平衡統計,即社會產品和國民收入生產、消費、積累的平衡計算。會后,國民收入統計正式列入地區統計工作任務。

1959年,國家統計局先后召開東北各省綜合平衡統計座談會和第三次全國綜合平衡統計工作會議,討論了國家統計局擬定的《國民收入生產、分配、消費和積累的計算方法(初稿)》,組織各省市進行綜合平衡統計工作情況和經驗交流,并集中討論了地區國民收入計算中幾個特殊性問題,主要是地區國民收入和貨幣資金的流出、流入問題,以及實現積累率和可供積累率的計算問題等。

兩次全國綜合平衡統計會議在傳播綜合平衡統計理論、促進各地區結合實際編制國民經濟平衡表等方面發揮了積極作用。幾年時間內,從工農業總產值到國民收入統計,當時國民經濟平衡表大部分內容都建立起來了,不僅在全國范圍推廣,而且在各省市范圍推廣,初步建立了我國國民經濟平衡表體系的雛形。

(二)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總結

回顧第一個五年計劃的經驗教訓,為第二個五年計劃的政策制定與項目實施提供了指導。從1957年的上半年開始,國家統計局與國家計委、經委一起,針對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形成的報表進行了全面的計算和反復的驗證。

1958年12月17日,國家統計局黨組向國務院副總理李富春及中央報告了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國民收入的生產和分配情況。該報告認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國民收入生產中工業在國民收入所占比重雖有顯著提高,但占第一位的還是農業;由于國民收入水平低,人口增加快,因此對積累和消費基金的增加都有很大的制約,國民收入使用中消費和積累的分配比例基本上是適當的;國家財政收入占國民收入的比重也大體適當,第一個五年的財政收入主要用于積累,即基本建設投資和增加物資儲備等方面。

1959年4月13日,國家統計局公布《關于發展國民經濟的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結果的公報》。該公報闡釋了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建設、工業生產、農業生產、運輸郵電、國內外商業和人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等七個方面的內容。

全國各省市也對自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完成情況進行了總結與分析。如1958年,內蒙古統計局以內部文件形式編發了《內蒙古自治區第一個五年計劃執行情況》的綜合統計分析報告。

(三)綜合財政統計的建立

1960年,國務院發出《關于加強綜合財政計劃工作的決定》,指出綜合財政計劃是指確定某一時期內社會財力分配使用的規模、方向、內容、進度和效果的計劃,是國民經濟計劃的重要組成部分。綜合財政計劃的制訂離不開綜合財政統計,因此,建立綜合財政統計也就迫在眉睫了。

1960年3月7日,國家統計局頒發《1960年綜合財政統計制度試行方案》,要求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統計局試填第一季度數字并對試行方案提出修改意見。1960年4月,在長沙市召開會議,對試行方案進行了討論。經過修改和補充之后,于5月正式下達,按季報告。1960年5月12日,國家統計局正式頒發《綜合財政統計制度》,同時要求各地于7月底前上報對1959年的預算外資金收支情況的一次性調查。

1960年7月6日,國務院轉發國家統計局《關于綜合財政統計工作中的問題的報告》。該報告明確指出,綜合財政統計是反映國家整個財政資金活動情況的資料,是編制國家綜合財政計劃的重要依據,應當在短期內做出成績來。

二、調整時期的發展

在三年“大躍進”運動后,國民經濟重要比例關系嚴重失調,工業農業較大幅度減產,國民收入下降。因此,調整時期的主要任務是恢復被“大躍進”破壞的經濟,恢復國家經濟建設,這個時期盡管統計表式有所簡化,但綜合平衡研究工作卻有較大的進展。

(一)綜合平衡研究工作的加強

1961年10月14日,國家統計局發出《關于加強綜合平衡研究工作的意見》。該意見指出,為適應各部門貫徹執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和國家計劃管理強調做好全面安排、綜合平衡工作的要求,統計部門不僅要做好各項專業的調查統計工作,及時反映國民經濟各部門的發展情況,而且必須加強綜合平衡研究工作,對國民經濟各部門之間和一個部門內部的各個環節,進行聯系觀察,綜合分析。

同時,該意見也指出綜合平衡工作的要點在于:①要編制“國民經濟平衡表”;②要深入實際、深入群眾進行調查與研究;③要根據研究問題的需要,收集有關調查統計資料,同時加工整理進行綜合平衡研究;④要把全國的綜合平衡研究工作和地區的綜合平衡研究工作結合起來。該意見還附有《當前綜合平衡研究的主要題目指南》。

為貫徹落實加強綜合平衡統計研究工作的方針,在收集相關調查統計資料的基礎上,1963年國家統計局發表《財政收入和農業生產的關系》,研究農業生產下降而財政收入增加的狀況。

(二)社會集團購買力統計范圍的修訂

1962年6月13日,國務院批轉國家計委、財政部、商業部、國家統計局《關于修改社會集團購買力包括范圍的報告》和《關于社會集團購買力包括范圍的暫行規定》。其批示中指出:①社會集團購買力的范圍如何劃分,是一個復雜的問題,不可能一次就劃得清楚,需要在實際執行中不斷地研究改進;②要求各地區、各部門繼續加強管理,嚴格控制,努力完成今年壓縮集團購買力的任務,絕對不能松勁;③批評個別地區,對壓縮集團購買力工作抓得不緊,壓縮指標直到現在還沒有落實到基層單位,個別地區擅自改變社會集團購買力的范圍,或者不嚴格執行憑購物證供應商品的辦法。

國家計委、財政部、商業部、國家統計局四部門在隨后的報告中提出,社會集團購買力,是社會集團用于在市場上購買非生產性商品的資金。至于社會集團購買生產經營所必需的商品的資金,購買國家直接調撥的商品的資金,以及支付勞務和服務的費用(如電話費、旅差費等),都不算作社會集團購買力。按照這個劃分原則,原來算作社會集團購買力的修理、服務行業購買生產經營用品和商業、服務等部門印刷各種票證用紙的開支,改為不算集團購買力。至于醫院購買藥品、企業單位購買勞動保護用品,仍然算作集團購買力,但在管理上不作硬性的壓縮規定。

該批示發布后,各省市立刻行動,迅速轉發批文,將控制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的要求布置下去。至此,全國各省、各地區陷入壓縮社會集團購買力、研究和縮減社會集團購買力范圍的大潮中。

三、“文化大革命”時期的停頓與恢復

在1966—1976年“文化大革命”時期,我國統計事業又遭受了第二次大挫折——統計機構被撤銷、統計工作人員被下放,許多統計資料被銷毀,國民經濟統計工作完全陷入停頓狀態。從1970年起統計工作開始逐步恢復,先后編印了《國民經濟統計提要》《1970年國民經濟統計資料》等重要文件,更新了社會集團購買力統計的統計范圍。

(一)《國民經濟統計提要》的編印

從1970年開始,國家計劃革命委員會(簡稱國家計委)部署了1967—1969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的統計數據的采集、整理、補齊工作,標志著1966—1969年中斷了四年的統計工作開始恢復。

1970年7月中旬,國家計委統計組開始進行《國民經濟統計提要》的編制。各省根據編制的要求補報了1967—1969年的統計資料,所缺的資料采用部門數字,少數資料由統計組進行估算。

1970年8月中旬,國家計委生產組印發了《國民經濟統計提要1949—1969(未定稿)》,供黨政領導使用。到1971年年底,1967—1969年缺失了4年的主要統計數據基本補齊。但因工作難度大,有些分年、分組數據仍空缺。國家計委根據采集整理并補齊的3年基本統計數據,正式編印了《國民經濟統計提要(1949—1969)》,國務院總理周恩來高度認可該提要,并指示立即發中央委員。

《國民經濟統計提要(1949—1969)》的編印首先促使1967—1969年三年因“文化大革命”而中斷的統計數據得到采集、整理和補齊,并且將1949年新中國成立以來的國民經濟統計工作進行了梳理與整合、回顧與總結。從這個角度來說,該提要的編印具有繼往開來、承上啟下的重要意義。

1972年11月,國家計委編印《1970年國民經濟統計資料》,并呈報中央、國務院領導,發送國務院各部門、各地區政府。

(二)社會集團購買力統計范圍的再次修訂

1977年5月13日,國家計委發出“要求做好社會集團購買力統計”的通知。該通知印發了國家計委擬訂的售給社會集團公用的各類消費品總額統計表,由商業、外貿、郵電、合作總社和各省計委、統計局布置填報。

1977年12月8日,國家計委、財政部、商業部、供銷合作總社聯合印發《關于社會集團購買力包括范圍的規定》。該規定主要內容如下:①社會集團購買力,是指機關、團體、部隊、學校、企業、事業單位和人民公社(包括大隊、生產隊)用公款在市場上購買供集體消費的非生產性商品的資金;②劃分社會集團購買力的原則是用公款、通過市場、公共使用、非生產用;③社會集團購買力的具體范圍,共有11類商品;④不屬于社會集團購買力范圍的項目,有國家分配的物資、直接用于生產的商品等14類產品(商品)。此次國家社會集團購買力范圍的再次修訂,刪改了1962年《關于社會集團購買力包括范圍的暫行規定》中不合理的部分,使得當下的社會集團購買力范圍更符合時代的變化,更契合當時居民生活的實際情況。

主站蜘蛛池模板: 班戈县| 周口市| 恩平市| 电白县| 广饶县| 聂荣县| 孝感市| 井陉县| 祁东县| 营口市| 襄樊市| 康乐县| 汕头市| 上虞市| 隆回县| 斗六市| 明水县| 文登市| 黄平县| 永登县| 晋宁县| 呼和浩特市| 宜兰县| 西藏| 北辰区| 许昌市| 安乡县| 鄱阳县| 荣成市| 和龙市| 庄河市| 东乌珠穆沁旗| 临泉县| 德安县| 溧水县| 来宾市| 灌阳县| 上杭县| 高雄县| 上蔡县| 疏勒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