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到目前為止,國內基于民族經濟學的相關研究,已有幾位先賢做過。而以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視角予以探索嘗試,尚不多見。
對于拙作《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我們持以下觀點: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該形式邏輯判斷能夠成立。但相反的判斷,即“世界的,是民族的”卻不一定成立。這是多學科都值得研究的,義理十分深遠的重大問題。
在燦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中,山地民族文化更是一顆耀眼的明星——其獨特的個性、突出的內容、豐富多彩的形式,工作、勞動、生活、休閑,傳承和創新,發明創造,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人地關系和諧、天人合一,倫理道德與生產勞動、人際交往,幾乎全融合在人生旅程中,情感與知性、理性的融合,無論是言談舉止、夢里情懷,都會在舉手投足間,一一展示出來。無論是山歌、篝火旁口授相傳的故事,還是做人做事的言傳身教;無論是刺繡、縫紉、蠟染等女紅,還是邊做女紅邊哼著搖籃曲;無論是歌舞,還是勞動號子;無論是紅白喜事上的儀式,還是日常嬉戲;無論是高級發明創造,還是手工編織;無論是木匠、石匠、篾匠工藝,還是土建;無論是勞動工具,還是衣物服飾;無論是天文地理二十四節氣的農事,還是宗族或社會約定俗成的規范——這些無一例外都是匠心獨運的文化復合體,有的更成為被全人類接受和欣賞并薪火相傳的人類文明。而有的在工業化、城市化、現代化過程中有消逝甚至消亡的危險,需要我們去恢復、傳承并發揚光大,不管是物質形態的還是精神形態的,它們都有文化、文明的因子,文化、文明的歷史不能斷裂。
人的需要一旦由生存上升到生活,人們就自然有閑暇關注文化、旅游、休閑和養生,也就需要人來提供其產品和服務,也就有了“文化的經濟性”和“經濟的文化性”思考及其相關的市場行為。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也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燦若星河的民族文化,一刻不停地閃爍于人類文明的廣袤星空。讓民族文化星光永遠閃耀、更加燦爛,乃是我華夏文明對人類的巨大貢獻,也是我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九大為我們描繪出了未來美好的宏偉藍圖。無論是近期的小康社會建成、鄉村振興戰略實施還是“兩個一百年”的遠景目標,無論是“一帶一路”上的“人類命運共同體”還是個體成員的美好愿景追求,我們都不應忽視基本國情:在960萬平方千米的國土上,有約70%的版圖是山地,55個少數民族大都世代聚居在山地,積淀了幾千年的民族優秀文化。為此,應充分發揮民族優秀文化的經濟價值、文化價值和社會價值,同時充分展示應有的文化價值、生態價值,使“文化的經濟價值”和“經濟的文化價值”有機聯結。從而促進山地民族文化經濟產業化發展,為中華民族的繁榮富強做出應有貢獻,也為整個人類社會進步做出中華民族應有的貢獻。
關于一般原理意義上的“文化經濟學”,目前國內外較為系統、全面、深入、卓有成效地進行研究的文獻,主要來自方家先賢。他們給了我們巨人般的肩膀,讓我們站于其上從而有了登高望遠的識見平臺。我們借鑒了其中不少的知識、見解、觀點,對此我們表示誠摯的感謝!其中,特別要感謝先賢楊永忠、林明華、陳元剛、孫平、劉燕、秦勇、昝勝鋒、戴維·思羅斯比(David Throsby)、布魯諾·S.弗雷(Bruno S. Frey)等,我們采用了列位著作中不少真知灼見,才得以奠定“山地民族文化經濟學”適用的理論基礎。特別再次表示歉意:因為不少地方的文獻整理,系責任導師制下的幾位大一大二本科生(研究生交辦了其他工作)幫忙做的,雖然本意是為了歷練他們,但其畢竟還不成熟,很多地方不盡如人意,沒能詳細地列出。但也感謝同學們的認真和辛勤勞動,同時也慶幸于他們多少習得了一些基本功。
即將付梓,有些事項需要坦陳:雖有盡力,但力不從心,缺憾之處頗多。書中內容的不足和缺點甚至謬誤,無疑有所存在。比如,同樣也多采用一般經濟學原理的分析和研究方法,沒能完全運用“山地民族文化”的“經濟學”義理去分析。因為它本身的獨特性,而該有自身獨特的視野。如果做到了,理應屬于創見性工作。能有所創新,也是功莫大焉;有些許的發現,實屬不易。最大的“功”,充其量是想到了“山地民族文化產業發展”。另一個關鍵變量是山地民族文化。它們浩如煙海,實際沒能盡收眼底,對于山地民族文化產業化發展的理論依據、實踐措施,肯定還有更好的研究思路和方法,只有待今后修訂時充實和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