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像山一樣思考
讀者興許會費解:怎么會在開篇花這么多的筆墨闡釋“像山一樣思考”的問題,而不是像其他教科書。學術性專著那樣直奔主題?
因為,即使是地理學。山地學。地貌學等典型的專業工作者,或多或少都對“山地”所蘊含的文化學。社會學。生物學。人類學。民族學。資源學等相關屬性有所忽略。
以山地為主的國家和民族,大都山地面積廣,人口多,生態問題突出,經濟社會發展較落后。但其文化很發達而且淵源深厚,自然資源富集,動植物基因庫保存完好,是水資源主要來源地,具有國家安全戰略意義。總之,山地區域,就是縱向。橫向問題都很突出的區域,大抵包括集“自然—生態—環境”和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以及區域治理方式等問題于一體的山區(地貌學。社會學視角)。自然和社會文化基因庫完好保存區(動植物。人文)。資源富饒區(主要資源儲備源)。貧困區(經濟社會發展水平低下)。災區(干旱。洪澇。泥石流。裸石化。沙漠化。地質沉降。地震。病蟲害。疫病。文盲。愚弱等交織)。鄉村污染性缺水區(工礦業低級加工的三廢。生產生活垃圾。人畜糞便排放)。能/資源耗竭區(中心城市。當地無償/低價使用)。山民散居區(村落民房。人口零星分布)。閉塞落后區(遠離經濟。政治。文化發達的中心城/鎮,村民自身觀念進化緩慢)。社會負擔區(公共管理。財政負擔)。邊區(國境線)。老區(革命根據地)。民族地區(多成分少數民族聚居地)。高發生率貧困區(貧富分化嚴重)。高返貧率集中區(脫貧后再次致貧)。“三不管地區”(行政區地緣交界處,誰都該管,但誰都不管;基于經濟的政治計算。政治的經濟計算)。庫區(水資源豐富。水利設施建設條件充分之地)。建設成本高昂區。山高石頭多地區。國防工業區以及多“區”交織在一起的問題區域。待發展區域。
研究山地文化產業經濟學,絲毫不能忽略過程及其常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