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書畫的技法

一、書法的技法

(一)執筆

  1. 執筆法自古各行其便,書以作品見優劣,不以執筆論高低。計有:單鉤法、雙鉤法、撮管法、捻管法、撥鐙法、回腕法、楂管法、五指法等。
  2. 現代常用五指法,又稱五字執筆法,方法為:擫、押、鉤、格、抵。
  3. 五指法執筆要領為:指實、掌虛、手立、腕平。

各式執筆法

【筆記與注釋】

執筆法就是拿握毛筆的方法,執筆主淺而堅,實指虛掌平腕,這是經歷代書家和理論家實踐和完善的總結。如晉衛鑠《筆陣圖》言:“凡學書,先學執筆,若真書,去筆頭二寸一分,若行草書,去筆頭三寸一分執之。”(6)唐李世民《筆法訣》云:“大抵腕豎則鋒正,鋒正則四面勢全。次實指,指實則節力均平,次虛掌,掌虛則運用便易。”(7)

歷代因書寫材質和身處情境不同,書家為求其便,就產生了多種執筆方式。一般來說,晉唐到五代流行二指單鉤法,宋元時雙鉤法逐漸替代單鉤成為主流執筆法,明清時存在單鉤、雙鉤、四指、五指等執筆法,而五指執筆法是如今較為普遍的執筆方式。書家在實際書寫中,并不一定拘泥某法,而會靈活變化,如蘇軾曾言:“把筆無定法,要使虛而寬。”(8)清宋曹《書法約言》也說:“筆在指端,掌虛容卵,要知把握,亦無定法。熟則巧生,又須拙多于巧,而后真巧生焉。”(9)

單鉤法:又稱“單包”“單苞”,以食指和拇指夾持筆管,中指指尖抵住筆管,類似今人執鋼筆。傳蘇軾擅以單鉤法作字。

雙鉤法:又稱“雙勾”“雙苞”,食指、中指內曲如鉤,與拇指相對撮管,無名指和小指虛懸。

撮管法:即五指撮筆管末,用以寫大字或草書,書壁尤佳。

捻管法:大指與中三指捻住筆管頭部,用以寫長幅大草。

撥鐙法:或稱“四字法”,“鐙”即“燈”,指執筆若拈撥燈芯狀,與雙鉤法相近,但筆管著于無名指尖上,圓活易轉。宋人有稱“撥鐙四字法”,有“推、拖、捻、拽”,是為運筆之法。

握管法:即四指中節握住筆管,用以書誥敕榜疏。

五指執筆法:又稱“五字法”,傳唐人陸希聲有“擫、押、鉤、格、抵”五字訣,“擫”是拇指肚緊貼筆管,“押”是食指與拇指相對夾持筆管,“鉤”是中指鉤住筆管,“格”是無名指指甲、肉相連處擋住筆管,“抵”是小指緊貼無名指以輔助。這樣執筆,力量可聚集于筆管,自然而穩實,容易產生筆力,實踐證明這是一種符合生理機能又行之有效的方法。

回腕法:手掌、五指對著胸前,指端執筆,右肢呈回環之態。傳何紹基以此法執筆,腕肘高懸,能提能按,但不能左右起倒,與人的習慣相違,所以不常用。

楂管法:執楂筆之法,拇指和其余四指握住筆斗,以拇指抵拒,適宜書寫特大字。

(二)指法

虛掌淺執、五指齊力、使轉自如。

【筆記與注釋】

指法是執筆時手指的作用及其相互間的配合,執筆在指,用筆在腕,配合默契才能使轉自如。指法有“四字法”“五字法”之說,也有南唐李煜在《書述》中總結的“七字法”,即“擫、壓、鉤、揭、抵、拒、導、送”(10)。前人也總結有一些指法要點,如指節外突、大指橫撐、名指得力、五指齊力等。

(三)腕法

枕腕、提腕、懸腕、懸肘。

【筆記與注釋】

腕法是作書時用筆運腕的方法,腕部的上下提按和左右起倒,可保證筆鋒得到調整,形成多變的筆形,而根據字形的大小、書體不同,可采用枕腕、提腕、懸腕等方法。相比于運指,運腕力量大、范圍廣、控制強,導致書寫變化更多。

枕腕即手腕微枕于桌面,或左手掌背墊于右手腕下,也有以臂擱替代左手墊于腕下的,因活動幅度小,所以常以之寫小字。著腕是手腕直接貼在桌面上,腕力幾乎沒有發揮的余地,適宜寫蠅頭小楷。懸腕又叫提腕,是肘著桌面虛提手腕,多用以寫中等大小的字。懸肘是用筆時抬肘松肩,肘腕皆懸空,全臂不受牽掣,腕更加得以運用靈活,可寫較大的字。

(四)身法

坐姿:頭正、臂開、身直、足平。

立勢:頭俯、臂懸、身躬、足錯。

【筆記與注釋】

身法是書寫時便于揮運的坐、立的正確姿勢,要與肩、肘、腕、指合理配合,也要根據字體大小以及書寫條件、環境的不同而靈活運用。

(五)筆法

是書法的基本技法,內涵廣泛,眾說紛紜。大致包括:內擫、外拓、提按、使轉、虛實、輕重、中鋒、側鋒、藏鋒、露鋒、方圓、肥瘦、筋骨、飛白、急徐、頓挫、滑澀、順逆等內容。

【筆記與注釋】

書法的筆法是書寫點畫線條時的規律性方法,是書法的基本技法,是由歷代書家實踐和總結所形成的,如王羲之《書論》言:“夫書字貴平正安穩。先須用筆,有偃有仰,有欹有側有斜,或小或大,或長或短。”(11)書法的每一點畫都有起筆、行筆和收筆,通過用筆的變化,可表現出結構的疏密、點畫的輕重、行筆的緩急,從而抒發書者的精神情感。

歷代書家和理論家對筆法有很多總結,如晉衛鑠《筆陣圖》有“六種筆法”、唐張懷瓘有《論用筆十法》、李陽冰有《運行二十四法》等。梳理前人總結的筆法,如用鋒就有轉鋒、折鋒、中鋒、側鋒、偏鋒、藏鋒、縮鋒、出鋒、搓鋒、裹鋒、回鋒、逆鋒、蹲鋒、搭鋒、虛鋒、接鋒、筑鋒、燥鋒、絞鋒、馭鋒、簇鋒等,而運筆和行筆又有提、按、轉、折、駐、絜、過、頓、挫、渴、疊、帶、戰、翻、抽、斷、逆、絞、搶、側、方、圓、偃、拖等。

今流傳較廣的“永字八法”,是古人歸納楷書筆法和筆勢的總結。唐張懷瓘《玉堂禁經》言:“大凡筆法,點畫八體,備于‘永’字。側不得平其筆,勒不得臥其筆,弩不得直,直則無力。趯須蹲其鋒,得勢而出。策須背筆,仰而策之。掠須筆鋒,左出而利;啄須臥筆疾掩;磔須?筆,戰行而出。”(12)后世對此多有研究和釋義,如宋人陳思《書苑菁華》中就收錄有“永字八法詳說”。簡單來說,“側”即點,要側鋒落筆,鋪毫行筆,勢足收鋒;“勒”即橫,要逆峰落筆,緩去急回;“弩”即豎,要直中見曲勢;“趯”即鉤,要駐鋒提筆,猝然躍起,力聚筆尖;“策”為仰橫,發筆要用力,仰筆趯鋒,輕抬而進;“掠”為長撇,起筆如直畫,出峰稍肥,力要送到;“啄”為短撇,要快而利落;“磔”為捺,逆峰落筆,折鋒鋪毫緩行,勢足而磔,重在含蓄。“永字八法”較為簡易,雖未囊括所有字體筆畫和筆法,但便于學書者更好地了解和掌握筆法、筆勢。

“永字八法”圖解

(六)墨法

墨法亦即水法,古人或稱血法。是使水墨在作品中呈現出不同視覺效果的技巧和方法。書法的墨法有以下幾種。

濃:含水適中,筆跡之中,炭黑全覆蓋底色者。劉墉擅用濃墨,人稱“濃墨宰相”。

圖一 濃墨
清 劉墉《行書蘇軾游湯泉詩》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淡:含水多,筆跡半透明,炭黑未能覆蓋底色。王文治喜用淡墨,人稱“淡墨探花”。

圖二 淡墨
明 董其昌《臨宋四家書卷》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干:含水少,筆跡中時見露地。如飛白。

圖三 干墨
元 楊維楨《草書七絕詩》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濕:含水尤多,水墨洇出筆跡之外。

圖四 濕墨
清 傅山《草書七律詩》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新:佳墨新研,呈色清艷,濃者純黑,淡者潔凈,觀之輕快。張大千、吳湖帆善用新墨。

宿:研墨經宿,膠凝碳結,水墨若分離狀,沉厚老拙。黃賓虹好用宿墨。

宿墨
清 王鐸
《臨王羲之伏想清和帖》局部
山西博物館藏

焦:含水尤少,烏黑干枯,狀如焦枝。

圖五 焦墨
明 倪元璐《金山詩》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漲:筆含飽墨,墨漲劃外,筆路腫塞,或數筆連成一片,形成墨塊狀,于章法中每出奇趣。王鐸擅用漲墨。

圖六 漲墨
清 王鐸《贈湯若望詩冊》局部
舊金山亞洲藝術博物館藏

另參見繪畫技法。

圖一 諸家“藏”字不同的字法
上:王羲之、歐陽詢、蘇軾、黃庭堅、米芾
下:文徵明、徐渭、董其昌、王鐸、朱耷

圖二 諸家“飛”字不同的字法
上:王羲之、歐陽詢、蘇軾、米芾、趙孟頫
下:文徵明、唐寅、徐渭、朱耷、傅山

圖三 蘇軾(《中山、洞庭二賦》 吉林省博物館藏)
與黃庭堅(《寒山子龐居士詩》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的不同字法

【筆記與注釋】

書法的墨法是作書時對墨色濃淡、枯濕、燥潤的把握和運用,元陳繹曾《翰林要訣》言:“字生于墨,墨生于水,水者字之血也。”(13)因而也叫“血法”。

一般來說,墨色過淡則傷神采,太濃則滯筆鋒,須濃淡適度。清包世臣《藝舟雙楫》言:“然而書法字法,本于筆,成于墨,則墨法尤書藝一大關鍵已。筆實則墨沉,筆飄則墨浮……嘗見有得筆法而不得墨者矣,未有得墨法而不由于用筆者也。”(14)可見墨法也十分重要。

歷代墨法因人而異,隨書體、材質不同也有變化,而適度變通和調整用墨之法,能使作品更富于變化和韻味。

(七)字法

或稱結體、結字、間架結構,是判別書法風格的主要依據,也是鑒定的主要觀察點。

1.字形的松、緊、斂、放、寬、窄、縱、橫。

2.筆劃的長、短、粗、細、俯、仰、伸、縮。

3.偏旁的寬、窄、高、低、欹、正、借、讓。

以上三點,構成了字的不同形態、神采、風格。

【筆記與注釋】

字法就是結字之法,即每字點畫的長短、疏密,偏旁的大小、距離及形勢的布置安排、聯結組合的法度。趙孟頫言:“書法以用筆為上,而結字亦須用工。”(15)書法是“形學”,如明趙宧光言:“若但知用筆,不知結構,全不成形矣。”(16)因而結體尤為重要。

總的來說,刻意求變和有意齊整都是結體之弊,好的書法結體應追求如明宋嗇《書法綸貫》言:“剛柔相濟,權正相兼,平險相錯,筋骨相著,古今相參,圓缺相讓,纖澀相宣,理事相符,意興相發,字法之能事畢矣。”(17)這體現出中國書法反對過與不及、崇尚中和的審美觀念。

書法講究要有自身的面目、精神和風采,貶斥亦步亦趨的“奴書”,因此書家們師古而求變,以追求獨特的書風。而各家不同的書風,就具體表現于用筆結字的不同,所以字法是判別書法風格的主要依據。如蘇軾之字豐腴厚重,結體趨于方扁,被評為“石壓蛤蟆”,而黃庭堅用筆多戰掣,結字中宮緊收、外部舒放,長撇大捺,被譏為“樹梢掛蛇”。

圖一 章法緊密、錯落跌宕
元 楊維楨《沈生樂府序》 故宮博物院藏

圖二 章法疏朗、蕭散秀逸
五代 楊凝式《韭花帖》 羅振玉藏本

圖三 章法均勻整飭、端穩圓朗
元 趙孟頫《湖州妙嚴寺記》 普林斯頓大學博物館藏

(八)章法

或稱布局、布白。

是布置安排整幅作品的字與字、行與行之間呼應、照顧、疏密、大小、輕重、錯落、濃淡等關系的方法。章法的好壞,關系到作品的成敗。

或者說,字法是小章法,章法是大字法。

章法變化多端、連綿縱橫
傳 唐 懷素《自敘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筆記與注釋】

書法多白紙黑字,積字成行,集行成篇,由長短疏密不一的一行行組成,因而章法又稱“布白”或“分行布白”。章法之妙在于字與字、字與行、行與行間相互有筆、有意、有勢、有力的變化。如董其昌《畫禪室隨筆》言:“古人論書,以章法為第一大事,蓋所謂行間茂密也……右軍《蘭亭序》,章法為古今第一,其字皆映帶而生,或小或大,隨手所如,皆入法則,所以為神品也。”(18)

章法與筆力的強弱、運筆的節奏、墨韻的變化、氣勢的大小等密切相關。章法布白的形式大致有三種:一是縱有行、橫有列,二是縱有行、橫無列(或橫有行、縱無列),三是縱無行、橫無列。一般來說,好的章法點畫顧盼呼應,字與字隨勢而安,行與行遞相映帶,能表現出創作者的情、興,別開生面,可達到神完氣暢、精妙和諧的效果。

二、繪畫的技法

(一)筆法

書畫同源,繪畫執筆之法,與書法略同。

1.描法

描法亦稱勾描、線描、勾勒(行筆順勢為勾,逆勢為勒)。

以線條勾取描摹物體之形狀輪廓,區分物體前后交互之界線,分隔陰陽轉折之界面,反映物體之質地,寄托畫家之精神意念,為中國畫之根本技法。

據毛筆之特性,運筆之正側提按急徐,產生不同形狀之線型,用以提煉概括不同質地之物體特點,并形成程式化之表達技法,稱之為描法。古有稱“十八描”者,皆衣紋描法,山石樹木建筑等物,另有勾勒之法,或與皴法合用。

勾描為畫之筋骨,建體成型之功,逸神妙能之別,描法為要。

描法可分為三大類:

①中鋒等線類:高古游絲描、琴弦描(略粗些)、鐵線描(又粗些)、行云流水描、曹衣出水描、蚯蚓描、混描;

②中鋒提按類:蘭葉描(傳吳道子創,或稱莼菜條、柳葉描)、馬蝗描(馬和之創)、釘頭鼠尾描、戰筆水紋描、橄欖描(顏輝用之)、棗核描;

③側鋒提按類:折蘆描(梁楷用之)、竹葉描、撅頭丁描(撅,一作橛,馬遠、夏圭用之)、柴筆描(或稱枯柴描)。

【筆記與注釋】

五代荊浩作《筆法記》,但未詳論用筆之法,而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提到“干淡、皴擦、渲、刷、捽、擢、點、畫”八種筆法,最早總結和羅列出筆法的名稱。到了清代,笪重光《畫筌》列有“勾、皴、擦、點、渲、烘、染”,湯貽汾《畫筌析覽》加列“斡、畫、刷、抹、襯”數種。清末《頤園論畫》又加列“斫、托”兩種,但湯貽汾認為“勾皴染點”四法才是“先且要也”,總體來看,其他筆法也都包含于勾、皴、點、染之中。(19)

描是勾的主體,也稱為“勾描”和“勾勒”,即以線條表現物象輪廓的筆法,據行筆和用墨的不同會出現豐富的變化,有時與其他筆法相結合,又有勾填、勾染、勾皴、勾斫之別,用于表現不同的物象。歷代名家創造出豐富各異的描法,最早明人鄒德中在《繪事指蒙》中總結為的“十八描”,即用線條繪制人物的十八種代表性畫法,后明末汪珂玉在《珊瑚網》中抄錄詮釋,獲得廣泛認同,這些描法既影響了繪畫創作,也是鑒定筆法的依據。今梳理各描法,詮釋如下。

高古游絲描:最早南宋趙希鵠用“游絲筆”來描述五代孫太古的畫法,指均勻、連綿、細若游絲的線條,出現較早,顧愷之用之。

圖一 高古游絲描
傳 六朝 顧愷之《女史箴圖》 大英博物館藏

琴弦描:略比游絲描粗,筆用中鋒,硬挺均勻。

圖二 琴弦描
北宋 佚名《搗練圖》 波士頓美術館藏

鐵線描:趙希鵠認為唐盧楞伽畫衣紋“如鐵線”,故名,比琴弦描又粗些,凝重挺硬若鐵絲,以李公麟、張渥為代表。

圖三 鐵線描
元 張渥《九歌圖》 上海博物館藏

行云流水描:元湯垕《畫鑒》和夏文彥《圖繪寶鑒》記述李公麟畫“筆法如行云流水,有起倒”(20),受此啟發而總結出該描法,應指線條流暢,有行止流留自然之感,同時又有簡單的變化。

圖四 行云流水描
明 丁云鵬《釋迦牟尼像》 天津博物館藏

曹衣描:宋郭若虛《圖畫見聞志》記載北齊曹仲達畫衣褶稠疊緊窄如從水出,又名“曹衣出水描”。

蚯蚓描:如篆書首尾藏鋒,圓筆肥壯彎曲,形如蚯蚓,故名。

圖一 蚯蚓描
明 吳彬《楞嚴廿五圓通佛像冊》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混描:后人說法不一,有注為“人多描”,即隨筆勾摹,人多用之,有指融合各畫法之長而為己所用之意,也有認為其畫法是勾勒潑墨或濃淡渾融之意。

圖二 混描
清 閔貞《八子嬉戲圖》
揚州市博物館藏

蘭葉描:行筆時提時按,使流暢的線條產生粗細變化,修長者形似蘭葉,稱“蘭葉描”;較短者形似柳葉或卷起的莼菜,稱“柳葉描”或“莼菜條”,傳為吳道子創,其作離披點畫、數尺飛動,后人譽為“吳帶當風”。傳吳道子《送子天王圖》雖為后世摹本,但仍是“吳家樣”,是用“蘭葉描”的代表。

圖三 蘭葉描
傳 唐 吳道子《送子天王圖》
大阪市立美術館藏

馬蝗描:指兩頭尖、中間粗,頓挫有致的線條,形似螞蟥,“馬蝗”為“螞蟥”之誤。馬蝗描是南宋馬和之學習和發展了“蘭葉描”所創,以其《赤壁后游圖》為代表。

圖四 馬蝗描
南宋 馬和之《后赤壁圖》
故宮博物院藏

釘頭鼠尾描:落筆重按似釘頭,行筆細勁速拖,收筆尖細似鼠尾。明人認為此法創自北宋武洞清,但宋元人未有記載,以傳南宋李唐《村醫圖》為代表。

圖一 釘頭鼠尾描
傳 南宋 李唐《村醫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戰筆水紋描:“戰”即“顫”,抖動之意,也叫“顫筆描”或“戰掣筆”。《宣和畫譜》記載南唐周文矩畫“行筆瘦硬戰掣”(21),傳其《文苑圖》中人物衣紋細勁,行筆戰掣略帶頓挫駐筆,仍不失流暢,又瀠回委曲,故以“水紋”喻之,是為“戰筆描”的代表作。

圖二 戰筆描
傳 五代 周文矩《文苑圖》
故宮博物院藏

橄欖描:行筆頓顫,一筆由數點連綴而成,點兩端較尖,似橢圓紡錘形,故名。元顏輝常用,能表現出衣褶的凹凸明暗和粗糙之感。

圖一 橄欖描
元 顏輝《鐵拐李仙圖》
日本京都知恩寺藏

棗核描:與橄欖描相近,亦由頓點似棗核連綴而成,點之距離較遠。

折蘆描:用尖筆作書法撇捺之態,形如枯蘆折斷,粗率峭勁。南宋梁楷多用之,以《六祖斫竹圖》為代表。

圖二 折蘆描
南宋 梁楷《六祖斫竹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減筆:元夏文彥記載五代石恪和南宋梁楷作人物為“減筆”,即寥寥數筆簡括地勾勒衣紋形態,余皆減省,以《李白行吟圖》為代表。

圖三 減筆描
傳 南宋 梁楷《李白行吟圖》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竹葉描:用筆比柳葉描更加短促,形如竹葉。朱瞻基《武侯高臥圖》可見之。

圖四 竹葉描
傳 明 朱瞻基《武侯高臥圖》
故宮博物院藏

橛頭釘描:側鋒落筆重頓,然后方硬地拖曳,形似木樁,馬遠、夏圭用之。馬遠《孔子像》可為代表。

圖一 撅頭丁描
傳 南宋 馬遠《孔子像》
故宮博物院藏

柴筆描:或稱枯柴描,屬于減筆描,以粗筆橫臥掃出,渴墨飛白,雄勁蒼率,狀如枯柴。浙派吳偉等人多用之。

圖二 柴筆描
明 吳偉《太極圖》
故宮博物院藏

【拓展閱讀】

王世襄編:《中國畫論研究》上,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

王世襄編:《中國畫論研究》下,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

2.皴法

皴者,即皴裂,褶皺開裂凹凸不平之謂也。

皴法者,將山石樹木之表像,提煉歸類為筆法程式,類似京劇之臉譜,用以概括表現自然現象之繪畫手法,是國畫獨有之技法精粹。

古有稱二十四皴、十六家皴法者。

皴擦以生其皮肉,表像肌理,陰陽明暗,多賴皴擦。

①山石皴法

?曲線類:長短披麻皴、亂麻皴、荷葉皴、卷云皴(云頭皴)、解索皴、亂柴皴、破網皴、牛毛皴、折帶皴;

?直線或線面結合類:長斧劈(雨淋墻頭皴)、大斧劈皴、小斧劈皴、拖泥帶水皴、刮鐵皴、直擦皴、橫擦皴;

?點狀與短線類:芝麻皴、豆瓣皴、刺梨皴(豆瓣皴之變)、雨點皴(雨雪皴)、大小米點皴(落茄皴)、馬牙皴、馬牙鉤、金碧皴、礬頭皴、泥里拔釘皴、彈渦皴、骷髏皴、鬼臉皴。

【筆記與注釋】

皴法是描繪山石樹木肌理結構和表現其陰陽向背的畫法,后人認為晉唐山水勾勒填色而無皴,但從唐代墓葬壁畫中就可見有皴筆,皴筆經過發展多樣和規范,就形成皴法。五代荊浩將“皴”作為動詞使用,他對“有筆有墨”的強調確立了皴法的地位,此后皴法逐步成熟起來,在宋元達到了創新的鼎盛期,發展得豐富多樣。明清崇尚摹古,皴法基本沒有突破和創新,南北分宗與畫家的皴法也有關系,在崇南抑北的論調下,皴法的發展更為局限。

歷代大師創造出多樣的皴法,體現出千差萬別的山體面貌和筆墨趣味,這些皴法因形態被后人總結和定名,有“二十四皴”和“十六家皴法”之說。最早北宋韓拙《山水純全集》列有五種皴法,明萬歷時周履靖的《畫評會海》列皴法十四種,后汪珂玉在《珊瑚網》中所列十四種皴法更為明晰,又簡要標注其畫法和代表者,清代王概列皴法十四種,加上其在《芥子園畫傳》中示范的,共達十九種之多,清人論皴詳備者還有鄭績《夢幻居畫學簡明》。

總結各皴法名目,詮釋如下:

披麻皴:中鋒行筆,左右披拂,作出形如麻皮披散而錯落交搭的線條,又叫“麻皮皴”,以線條長短可分為“長披麻皴”和“短披麻皴”。《山水純全集》中列有披麻皴,元湯垕記載董源畫用“麻皮皴”,后巨然繼之,元四家宗董巨,明人奉為圭臬,而“南北宗論”一出,披麻皴成為“南宗正脈”畫法的標志。披麻皴適合表現江南土多于石的山脈紋理,后來的荷葉皴、解索皴、牛毛皴、折帶皴等,均從其變化而來。短披麻可見傳董源《瀟湘圖》,長披麻以傳巨然《層巖叢樹圖》、黃公望《富春山居圖》為代表。

圖一 短披麻皴
五代 董源《瀟湘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二 長披麻皴
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亂麻皴:畫披麻純熟后,線條交搭如亂麻,故名。亂非漫無法理,要筆捷而密,“碎亂中見有嚴整也”。

圖三 亂麻皴
元 方從義《武夷放棹圖》 故宮博物院藏

亂柴皴:明唐志契《繪事微言》提到此皴,清鄭績言“亂柴筆壯而勁,有枯枝折斷之意”(22),屬披麻皴,而用筆粗,參以折筆勁銳,似亂柴,故名。《芥子園畫傳》言:“諸家皆偶一為之,難專屬一人也。”(23)

圖四 亂柴皴
明 藍瑛《澄觀圖冊》 故宮博物院藏

荷葉皴:笪重光《畫筌》提到“荷葉”皴,指皴筆從峰頭向下紛披散放,形如覆倒的荷葉筋脈,行筆緩速秀潤。趙孟頫《鵲華秋色圖》中畫華不注山即用此畫法,后藍瑛多用之。

圖一 荷葉皴
元 趙孟頫《鵲華秋色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卷云皴:董其昌《畫旨》謂趙孟頫有“飛白石”“卷云石”“馬牙勾石”,后人附會為皴名。清唐岱《繪事發微》稱:“郭河陽原用披麻,至礬頭石,用筆多旋轉,似卷云。”(24)鄭績記為“云頭皴”。卷云皴中鋒用筆,提按變化,屈曲迂回,形如卷云,顯得山巒崢嶸蒼厚,是郭熙的代表性畫法,元代經趙孟頫發展而簡化,李郭派畫家用之。汪珂玉列有“亂云皴”當與此相近。

圖二 卷云皴
北宋 郭熙《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解索皴:汪珂玉《珊瑚網》記載“董玄宰論畫”言“皴法中以破網解索為難,惟趙吳興得董巨正傳”,可見解索從披麻出,指靈活交叉的線條,彎曲密集,如解開的繩索,故名。王蒙常用之。

圖三 解索皴
元 王蒙《太白山圖》 遼寧省博物館藏

破網皴:按董其昌言當與解索相近,后世論者較少。盛懋常用之。

圖四 破網皴
元 盛懋《秋江待渡圖》 故宮博物院藏

牛毛皴:最早龔賢《畫訣》列出,后鄭績論之,用筆稍縱,以渴筆淡墨,畫出毫絲若牛毛,秀潤繁復。王蒙常用之。

圖五 牛毛皴
元 王蒙《夏日山居圖》 故宮博物院藏

折帶皴:清人以此命名倪瓚的皴法,即以筆橫臥拖行,再折轉直擦,結成方形,層層連疊,如腰帶折轉,故名。而董其昌言:“(倪瓚)仿關筆皆用橫皴,如疊糕坡。”(25)也有人附會為“疊糕皴”。

圖六 折帶皴
元 倪瓚《漁莊秋霽圖》 上海博物館藏

斧劈皴:陳繼儒言:“李將軍小斧劈皴,李唐大斧劈皴。”(26)后汪珂玉有注。即用側鋒直皴,蒼勁爽快,頭重尾輕,如鐵斧劈木,劈出斧痕,有大小之分,大斧劈皴粗闊雄壯,小斧劈皴細勁削利。斧劈皴適合表現堅硬而棱角分明的石質山,南宋四家用之。

圖一 小斧劈皴
南宋 李唐《萬壑松風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二 大斧劈皴
南宋 馬遠《踏歌圖》 故宮博物院藏

長斧劈皴:斧劈有大小之別,拖長者謂長斧劈,汪珂玉注“許道寧、顏輝是也,名曰雨淋墻頭”(27),因此也叫雨淋墻頭皴。

拖泥帶水皴:陳繼儒言:“夏珪師李唐、米元暉拖泥帶水皴,先以水筆皴,后卻用墨筆。”(28)汪珂玉注與此相近。但米、李、夏三家面貌迥異,如此看來,該皴是濕筆皴刷的總稱,用筆必須濕,用破墨法,使墨色濃淡相互滲透掩映,滋潤鮮活。夏珪畫中常見此法,以濃墨側鋒皴拂,再以淡墨或清水掃開,從濃到淡,筆墨潤朗。

圖一 拖泥帶水皴
南宋 夏珪《溪山清遠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刮鐵皴:與小斧劈相近,但不如其峭利爽快,而是沉著用筆,以側鋒刮擦,有始有收。劉松年、吳鎮畫中可見之。

圖二 刮鐵皴
南宋 劉松年《四景山水圖》 故宮博物院藏

直擦皴:汪珂玉此名后注:“關仝、李成。”但董其昌言關仝用“橫皴”,可見古人之抵牾。今從傳關仝《秋山晚翠圖》和李成《晴巒蕭寺圖》可見有上下或斜向作側筆皴擦者,或即此。

圖三 直擦皴
傳 北宋 李成《晴巒蕭寺圖》
美國納爾遜美術館藏

雨點皴:陳繼儒言:“范寬雨點皴。”汪珂玉注:“范寬所用,俗名芝麻皴。”清唐岱又謂為“雨雪皴”。雨點皴用中鋒稍間側鋒畫出,行筆短促,筆墨質樸厚重,密點攢簇,以表現山頭粗糙不平之感。范寬《溪山行旅圖》是為代表。

圖四 雨點皴、豆瓣皴
北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芝麻皴:陳繼儒與汪珂玉認為即雨點皴,周履靖言二者不得相似,鄭績言:“芝麻皴,如芝麻小粒,聚點成皴也。”(29)或可認為雨點皴小者為芝麻皴。

豆瓣皴:龔賢《畫訣》言:“刺梨皴即豆辦皴之變,巨然常用此法。”(30)笪重光《畫筌》也提到豆瓣皴,但未做詮釋,當與雨點皴相近。

泥里拔釘皴:陳繼儒言:“江貫道師巨然泥里拔釘皴。”(31)《芥子園畫傳》有注,該皴似短披麻,但中側鋒行筆,以濕筆從下到上挑出錐形長點,如矗立之木釘,江參《千里江山圖》山腳、坡腳處可見之。

圖五 披麻皴、礬頭
五代 巨然《層巖叢樹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彈渦皴:汪珂玉列有,鄭績有釋,此皴應似水渦旋紋,用筆短而微側,表現有空洞,狀如彈擊坑窩的山石。

圖六 彈渦皴
清 袁江《觀潮圖》 故宮博物院藏

馬牙鉤:董其昌《畫旨》提到趙孟頫作“馬牙勾石”,汪珂玉注為李思訓用,鄭績列為“馬牙皴”,應似小斧劈皴,側筆重按,下擦行筆踢破,崩斷處如馬牙腳。

米點皴:即二米所創的“米家云山”所用的濕筆橫點,以表現在云霧中的蔥郁樹木,清方薰《山靜居畫論》列出此皴,明莫是龍《畫說》言:“憑點綴以成形者,余謂此即是米氏落茄之源委。”(32)因而也稱“落茄皴”。

圖七 米點皴、落茄皴
南宋 米友仁《云山墨戲圖》 故宮博物院藏

礬頭皴:黃公望《畫山水訣》中提到“礬頭”,原非皴法,而是董巨作山頭小石塊,形若礬石結晶。礬頭為碎石,用董巨披麻難以再皴,應以短促之筆皴擦,皴筆亦似礬頭,后人或因此而定名。

骷髏皴:唐志契《繪事微言》有記,后人論者多不一致,鄭績有釋,當為側筆勾旋,作山石若枯瘦嶙峋之狀,適宜畫受侵蝕而斑駁支離的巖石。

圖八 骷髏皴、鬼面皴
清 袁江《山水樓閣圖》 故宮博物院藏

鬼面皴:汪珂玉列有,或稱“鬼皮”“鬼臉”,應是顫動作側筆,滯澀有褶皺之意,但未指為何人所用。清袁江、袁耀有此畫法。

實際上,描法和皴法的名目只是后人簡單形象的總結,并不能窮盡千變萬化的筆墨樣式,而許多畫作筆法豐富,往往也難以用某種描法、皴法精準地描述。皴法和描法多是某家、某派的代表性技法,但每個人運用又會產生不同的筆墨特點,而細致地研究和甄別個人的筆墨特點和習性,是書畫鑒定的重要內容。

②樹皮皴法

鱗皴(松樹皮)、
繩皴(柏樹皮)、
交叉麻皮皴(柳樹皮)、
點擦橫皴(梅樹皮)、
橫皴(梧桐樹皮)等。

圖一 松樹皮——鱗皴
明 項圣謨《松梅合冊》 安徽博物院藏

圖二 柏樹皮——繩皴
現代 吳冠中 款 《柏樹圖》 私人藏
圖三 交叉麻皮皴——柳樹皮
清 王翚《柳岸江舟圖》 天津博物館藏
圖四 梅樹皮——點擦橫皴
現代 于非闇《仿崔白梅竹雙清圖》
天津博物館藏
圖五 橫皴——梧桐樹皮
明 沈周《桐蔭樂志圖》
安徽省博物館藏

3.點法

點,又稱點厾。以筆頭的不同部位,從不同方向落紙后不移動,形成各種形狀的痕跡,均可稱為點。

點在畫面中可攢形狀物,潑墨分界,醒神提氣。

點得好,有若麗人簪花,相得益彰。點不好,則如佛頭著糞,刺目惡俗。許多贗品,勾染殆成,功克九九,點厾一落,前功盡棄。

故作偽以點厾最難,原作中落千點萬點之隨意,臨仿時難一筆一劃的追隨。

每見偽作露怯處,多在苔點細微中,可為鑒定入手處,務須牢記。

國畫的點法,主要是點苔、點垛(點簇)和點葉

①點苔

多用于山水畫。以墨或色點厾出各種形態的點,近處表示花草苔蘚,遠處表示樹木叢林。點分方圓、尖鈍、橫豎、正斜、長短、肥瘦、疏密、攢散、齊亂、濃淡、干濕、積疊、混沌、牽連、整破、嵌色、套色、疊色種種。

圖一 圓點、斜點、破點
元 王蒙《青卞隱居圖》 上海博物館藏

圖二 豎點
元 吳鎮《中山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三 尖點、細攢點
明 文徵明《千巖競秀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四 嵌色點明
藍瑛《松壑清泉圖》
故宮博物院藏

豎點、橫點、疊色點
現代 張大千《巫峽清秋圖》 故宮博物院藏

【筆記與注釋】

六朝時便有“點睛”以傳神之說,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言:“以筆端而注之謂之點,點施于人物,亦施于木葉。”(33)后來點主要用于表現苔點、樹木和葉片,有點苔、點垛(點簇)和點葉之分。

點苔能起到豐富和調節畫面韻味節奏、提醒畫面精神的作用。汪珂玉記:“山水林石家以苔為眉目,古人極不草草。”(34)可見山水畫點苔之重要。最早專門論述點苔者是明人唐志契,其《繪事微言》言:“畫不點苔,山無生氣。”(35)后惲壽平論點苔更為超脫,有則靈、無則滯。簡論之,高手點苔心手相應,不容思索而筆已落,不待定視而神已全,苔點自然從山石中生出,山石佳,苔愈增色,反之則愈點愈丑,愈點愈病。

各家點苔之法不同,也最能表露個人用筆習性,如沈灝《畫麈》言:“叔明之渴苔,仲圭之攢苔。”(36)錢杜《松壺畫憶》:“大癡披麻皴,苔多橫點。”(37)李修易《小蓬萊閣畫鑒》總結:“山水點苔,約有四種,扁點、圓點、攢點、尖點。”(38)后鄭績所列更多:“故其圓點、橫點、尖點、禿點、焦點、濕點、濃點、淡點、攢聚點、跳踢點,皆從山石中皴法生來,又從樹葉中點法化出。”(39)可見點苔豐富多樣,亦無須定名細分。

②點垛(點簇)

用以表現花卉的花瓣或葉。有時也用于大寫意的人物和山水畫。往往以筆頭的不同部位分次舔蘸水墨或色彩,落筆時一筆分濃淡,或多色呈梯度暈化,變化豐富,過渡自然。

圖一 點垛法 任伯年山水、人物、花鳥畫

③點葉

山水和花鳥畫中以點法表現樹葉和花草,近似點苔,但對形狀和組織要求較高,并概括、提煉出多種程式,如:介子點、個字點、鼠足點、梅花點等。

圖二
《芥子園畫傳》
葉法三十五式之一

圖三
《芥子園畫傳》
葉法三十五式之二

《芥子園畫傳》葉法三十五式之三

【筆記與注釋】

葉的畫法除點葉外,還可用雙勾,即夾葉法。王概《芥子園畫傳》中列有“葉法三十五式”,實際圖示有三十六種,又列“夾葉著色二十式”,最為詳備,可作參考。

【拓展閱讀】

【清】王概、王蓍、王臬編:《康熙原版 芥子園畫傳 山水卷 山石譜》,合肥:安徽美術出版社,2015年版。

圖一 潑墨、破墨
清 朱耷《河上花圖》卷 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圖二 積墨法
清 龔賢《云壑松蔭圖》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三 潑墨、破墨、膠結法
明 徐渭《墨葡萄圖》 故宮博物院藏

(二)墨法

墨為畫之精血魂魄,畫生于筆,活于墨。

無墨之畫,多半非中國畫,故國畫有“水墨畫”之謂。

墨法以墨為體,以水為用,有“五彩”“六色”“七墨”等說法。縱觀古今用墨之法,大略可總結出:濃、淡、干、濕、新、宿、焦、漲、破、積、沖、潑、光、絨、暈、漬、噴、烘、吹、燙等二十種墨法。

因墨中含水量的多少,墨色略可分為:焦、濃、重、淡、清、白等六個色階。

因墨法的使用和變化,使人有:枯、干、潤、濕、浸、漬、淋漓等視覺感受。

【筆記與注釋】

張彥遠《歷代名畫記》中言:“是故運墨而五色具,謂之得意。”(40)“墨分五色”的說法由此而來,后荊浩言:“墨者,高低暈淡,品物深淺,文采自然。”(41)說明用墨的作用。北宋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列有七種墨色,即淡墨、濃墨、焦墨、宿墨、退墨、埃墨、青黛雜水墨。清唐岱《繪事發微》載:“墨色之中,分為六彩。何謂六彩?黑、白、干、濕、濃、淡。”(42)墨色能表現出物象的層次、寒暖、干濕、陰陽、明晦等,抑或煙雨云霞等景象,而用墨的好壞,是以畫面所呈現的“墨彩”效果來判定的。

繪畫常見的用墨法有潑墨法、破墨法、積墨法、宿墨法、沖墨法、膠結法等。潑墨、破墨用于大寫意,破墨即墨色未干,再另上一種墨色,使不同墨色滲破交融,以顯現豐富的墨彩變化,一般淡以濃破、濕以干破。

破墨法是趁濕加墨,而積墨法是待干后再加墨,一般由淡到濃,層層積疊,不同墨色并不相互滲化,而是層次分明,古代畫家擅用積墨法者,以龔賢為代表。

沖墨法分水沖墨和墨沖水,即用水傾倒于畫面重墨,使之盡量滲化,或先在畫上加水,再用墨淋寫,這也是繪潑墨大寫意的手段。還有的畫家如徐渭等,會在墨中加膠,如此畫出的線條或墨塊滲化很快,邊緣凝結清晰,即“結邊”,而墨色也更具有瑩潔透潤的效果;也有先用膠水畫物象再上墨的,這樣有膠處墨讓開,無膠處自然滲化,這種用膠的畫法稱“膠結法”。

圖一 暈染
清 惲壽平
《花卉圖冊》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圖二 暈染、碰染、點蕊
當代 楊休
《仿宋人荷花圖》

圖三 層染
明 仇英
《桃源仙境圖》局部
天津博物館藏

(三)染法與設色

渲染設色,成其皮相,妝其容顏。

國畫設色和暈染的技巧和方法很多,古今畫家稱呼有別,大致分為:平染、層染、烘染(渲染)、暈染(褪染、分染)、勾染、襯染(托染)、統染、塊染、浸染、漬染(積水、注水)、碰染(接染)、撞染(撞水、撞粉)、高染、低染、提染、點染(包括點蕊)、干染、濕染、罩染、套染、皴染、擦染、噴染、背染等二十四法。

撞水撞粉 清 居廉《花卉草蟲冊》局部 廣東省博物館藏

【筆記與注釋】

染色亦稱“設色”,即布設、設置顏色。謝赫六法中有“隨類賦彩”,就是按物象分類不同而分別上色,手法多為平涂,較為簡單,后來設色手法逐步豐富和發展,也就形成了多樣的染法。

平染:均勻填染某種色彩,沒有濃淡變化,也稱“平涂”。

暈染:也稱“褪染”“分染”,一支筆蘸色,另一支筆蘸清水,著色后再用水筆將色洗掃開,形成色彩由濃到淡的漸變效果。

層染:即先后層層渲染,可平染也可暈染,分“先染后鋪”“先鋪后染”與“套染”等。

襯染:也稱“托染”,即在畫面淡鋪底色,或在紙絹的背面涂一層與畫面相應的顏色,使畫面顏色更厚重鮮艷。

碰染:也稱“接染”,把所需顏色依次交錯在畫面上,用清水筆接起刷勻,使之自然過渡和變化。

撞染:色與水,色與色或色與粉互相沖撞而成的染色方法,可形成一種自然的斑紋。嶺南畫派的“二居”就擅用撞水撞粉法繪制花卉,水與色、色與色相互滲透融合,呈現出變化豐富又透潤明麗的效果。

高染:也稱“凸染”,即染高不染低,只著重渲染比較靠前的部分來達到空間上的前后層次感。

低染:也稱“凹染”,從背光或凹處開始染,使繪出的效果有立體感。

圖一 低染、塊染
現代 徐悲鴻
《奔馬揚鬃圖》
故宮博物院藏

提染:用色小面積、局部提亮或者加深畫面。

烘染:也稱“烘暈”,即用色渲染在描繪對象周圍,將對象烘托得更為明顯。

烘染 清 惲壽平《雙清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點染:一般指用墨或色直接連點帶染,通常用來描繪細小的對象,可用于點花蕊。

勾染:常用于寫意畫中,勾和染結合,可先勾后染,也可先沒骨點寫后勾。

干染:畫面上先著色,再用清水筆暈開。

濕染:畫面上先涂清水打濕,未干前著色暈開。

漬染:染沒有勾線和分界,但漬有明確的界限,可以以濃破淡或以淡破濃,形成斑駁的效果,包括注水法和積水法。注水法就是在平涂色或墨后,趁濕注入清水沖化色彩,形成自然的變化。積水法是先以清淡而略有變化的墨或色點染對象的部分或全部,趁未干時分別點上稍濃的植物色和礦物色,讓其自然滲化。

圖二 注水法、積水法
現代 陳之佛
《梅雀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圖三 渲染
當代 楊休
《流云飛瀑圖》

罩染:在染的基礎上,再薄薄地罩上一層顏色,運筆要勻,色彩要淡要透。

套染:用色筆著色,再用水筆暈染,交替使用。

皴染:以皴筆染色。

擦染:以擦法染色。

統染:在分染的基礎上,統一大范圍色調的渲染。

背染:在畫紙、絹背面染色。

噴染:用工具噴出霧狀水、墨或色,為渲染討巧之法。

浸染:紙絹浸漬于顏料中使之上色,使畫面具有整體調性,或用于書畫做舊。

(四)構圖

構圖者,經營位置,安排布局,以成其勢。

構圖是繪畫技法和繪畫風格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書法的章法略似,具有時代風氣、師承流派、個人習慣和后人剪裁等多樣性和偶然性,是一個十分復雜的問題。

熟悉畫家在不同階段和不同題材中的構圖習慣和特點,對鑒定頗有助益。由于構圖是書畫作偽最易仿學的,所以利用構圖特點,只能斷非不能斷是,只能斷假不能斷真。

有一派鑒定家專以構圖論事,更將西方圖像學作為鑒定中國書畫之理論依據,昏昏然不知其所云,邯鄲學步,舍本求末,掛一漏萬,失之偏頗。

【筆記與注釋】

中國畫構圖也稱布置、布局和章法。“六法”中的“經營位置”就是構圖和畫面的布置,張彥遠認為這是“畫之總要”。中國畫的構圖并不拘泥于某個固定的空間和時間,而是以靈活的方式,依照畫家的主觀感受和創作法則,遷想妙得,經營布置,所以有著強烈的主觀性和偶然性。

中國畫的特點是散點透視,在構圖和經營上有取舍、賓主、藏露、開合、呼應、輕重、遠近、層次、黑白、虛實、大空、小空、疏密、取勢、造勢、造險、破險、邊角、隔與連、畫無盡、疊萬山等之分。另外,宋元以后畫常與詩書印相結合,既豐富了畫面,也增加了內涵。

例如,王蒙構圖的特點是繁復,《青卞隱居圖》(圖一)是為代表,圖中山巒以高遠法和深遠法層層疊起,山勢挺拔連綿、開合起伏、相互呼應,富有動感;且皴擦秀潤綿密,墨色豐富,又以焦墨渴苔點醒畫面,使全圖層次、遠近分明;如此繁復飽滿的構圖中,有幾處留白或淡墨表現的水面、煙云、峽谷,藏露有致、虛實相生,所以畫面不迫不塞、氣韻生動。而倪瓚常采用“一水兩岸”的構圖(圖二),筆墨簡淡,這樣更能表現出蕭條淡泊、空靈幽遠的意境。再如朱耷一些花鳥畫,常將湖石、荷葉畫得上大下小、欹側欲傾(圖三),造就了一種險峻的氣勢,這樣不僅有動感,也彰顯出作者“無懼為勝”、桀驁不屈的藝術個性。

圖一 元 王蒙
《青卞隱居圖》
上海博物館藏
圖二 元 倪瓚《漁莊秋霽圖》
上海博物館藏
圖三 清 朱耷《荷鴨圖》
上海博物館藏

“六法”中有“傳移模寫”,歷代畫家注重師古、摹古,而構圖易于模仿,因此在書畫鑒定中,構圖只是次要的輔助依據,筆墨才是主要依據,僅憑構圖難以斷定作品的真偽是非。如王翚《小中現大冊》(圖四)中有縮臨范寬《溪山行旅圖》一開,王時敏也舊藏有一本臨范寬《溪山行旅圖》軸,二者在構圖上與范寬原作幾乎一致,這時還是要通過研究筆墨特點才能鑒別時代和作者。

圖四 清 王翚《小中現大》冊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 圖五 王時敏舊藏《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六 北宋 范寬《溪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咸阳市| 巴东县| 南汇区| 大丰市| 建德市| 醴陵市| 河间市| 罗田县| 阿城市| 东平县| 拉孜县| 扎兰屯市| 泸溪县| 吉首市| 纳雍县| 临安市| 黄山市| 濮阳市| 小金县| 贵定县| 凤山县| 台北市| 忻城县| 万盛区| 南郑县| 屯留县| 卓尼县| 晋江市| 潜江市| 岳阳县| 平和县| 札达县| 喀喇沁旗| 子洲县| 恩平市| 永和县| 颍上县| 开江县| 博客| 荣成市| 蓝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