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節 書畫的種類
一、書法的種類
通常以字體劃分書法的種類:
(一)篆書
1.大篆:小篆之前各種文字的統稱。包括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籀文、石鼓文等。
2.小篆:秦篆、漢篆(繆篆,多用于印章,小篆之減省者,方正有隸意)、草篆(用筆草草者,篆貌隸骨,多署宮闕)等。
(二)隸書
秦隸、漢隸(漢簡、八分)等。
(三)草書
章草(隸草、古草)、今草(草稿、藁書、小草)、狂草(大草)等。
(四)行書
使用最多。分行書、行草、行楷。
(五)楷書
包括魏碑,初稱隸書,中唐以后稱楷書、正書、真書。
【筆記與注釋】
書法在發展上經歷了篆、隸、草、行、楷幾次書體演變,到魏晉時諸體皆具,因地域和書者不同,又呈現出多樣的藝術風格。
篆書分為大篆和小篆。大篆狹義上指籀文,廣義上指小篆之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鐘鼎文)、籀文、石鼓文等。小篆是在大篆的基礎上進行簡化而形成的筆畫勻整、便于書寫的新字體,在戰國后期已經成熟,包括秦篆、漢篆、繆篆、草篆等。
晉衛恒《四體書勢》言:“隸書者,篆之捷也。”在書體演變過程中,簡略、假借、合并等快寫手段破壞了小篆原有的結構和用筆方式,并形成規律,這就是隸變的過程,隸書由此產生,始于秦,通行于漢、魏。成熟的隸書筆勢舒展,具備篆書沒有的“波挑”和“掠筆”。

圖一 秦隸
云夢睡虎地秦簡 湖北省博物館藏

圖二 漢隸
東漢 《曹全碑》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三 章草 居延漢簡

圖四 今草
東晉 王羲之《初月帖》 唐摹本 遼寧省博物館藏

圖五 狂草 傳 唐 懷素《自敘帖》局部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早期的隸書稱為“古隸”或“秦隸”,秦及漢初通行,以秦簡為代表,波勢與磔筆已經出現。隸書在西漢日益成熟,東漢時成為官方正體文字,稱為“漢隸”,亦稱“八分”。漢隸有兩方面的發展趨勢:一是日趨規范和莊重,以漢碑為代表;二是草率書寫的文書,以漢簡為代表。隸書文書日益發展為存隸意但少頓挫、多圓轉連屬的“草隸”,而草、行、楷諸體就是在草隸中逐步發育和成長起來的。隸書第一次重要的復興出現于唐代,此時的隸書風格較板滯,被稱為“唐隸”。
草書產生于秦漢之際,由隸書簡省筆畫、寫得更加簡易和快速而成,其特征是連、變、疾、簡。后來的書家各有創建,因筆勢和衍變順序,可分為隸草(草隸)、章草、今草、狂草等。草書不易辨、不易學,亦難精。
隸草開始于秦末,是隸書寫得簡易急速者,又稱草隸。章草約在漢隸成熟的西漢中晚期形成,用筆沿著隸書筆法發展,在解散隸書嚴整結構的同時,每字結束時保留了波挑法,字與字間多不連屬。章草又孕育出新的草書,變橫勢為縱勢,字的收筆不再波磔,只稍一頓折或順勢出鋒,而與下一字呼應或牽連,連綿流暢,魏晉時較為流行,以二王造其極致,后唐人稱之為“今草”。今草由王獻之經南朝發展到隋唐,到張旭、懷素時,書寫肆意狂縱,連筆更多,形態夸張,故名“狂草”,亦稱“大草”,而今草中,體小筆簡而容易辨認的稱為“小草”。
楷書是漢末從隸書中具有楷法者,和節制草書而寫的較為規矩的行書中脫去波磔代以提頓而形成的,魏晉時依舊叫隸書,中唐以后稱楷、正、真書。楷書初以鐘繇為代表,仍存隸意,后由王羲之確立法度。北朝碑刻吸收了南方成熟的楷書法則,古拙嚴整,即“魏體”,也稱“魏碑”。隋唐時楷書法度完備,以初唐四家和顏、柳為代表,后世稱為“唐楷”。楷書據個人風格不同,后世有“歐體”“柳體”“瘦金體”“趙體”等稱呼,據大小又可分大楷、中楷、小楷、蠅頭小楷、細字,字體極大的書法稱“榜書”或“擘窠大字”。
行書介于楷、草之間,是楷書快寫加上部分草法而成,趨向楷書叫行楷,趨向草書為行草。行書的寫法較為自由多樣,容易辨認,因而使用也最多。
甲骨文:最早發現于殷墟,多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主要記錄當時的占卜活動,已經具備了書法用筆、章法、結字諸要素。后世則出現了摹寫商周甲骨文字體書法特征或加以創作的“甲骨文書法”。
金文:即刻鑄在青銅器上的銘文,因秦稱銅為金而叫“金文”,青銅銘文從商代中后期開始流行,周代達到高峰,鐘鼎是青銅中的重器,因此又稱金文為“鐘鼎文”。
籀文:亦稱“籀書”“籀篆”,《漢書·藝文志》列周宣王時期《史籀》十五篇,籀文因此得名,漢代亦稱其為“大篆”,如今能看到的籀文,只有《說文解字》留下的二百二十幾個字。王國維認為籀文是戰國時期的西土文字,獨行于秦,現今考察發現,籀文與西周、春秋的金文關系最近,當是西周末春秋初各地普遍使用且變化改造中的一種文字。
![]() |
![]() |
![]() |
圖一 魏碑 北魏 《張猛龍碑》明拓本 故宮博物院藏 |
圖二 唐楷 唐 顏真卿《多寶塔碑》宋拓本 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
圖三 行書 北宋 米芾《淡墨秋山詩帖》 故宮博物院藏 |

圖四 行書 當代 楊休《家國砥柱》 私人藏

圖五 倒薤書
三國·吳《天發神讖碑》 宋拓本
故宮博物院藏

圖六 館閣體(臺閣體)
明 沈度《謙益齋銘》 故宮博物院藏
石鼓文:即唐初發現的秦刻石文字,計鼓形石十枚,七百一十八字,內容記敘秦王出獵的場面,故又稱“獵碣”,藏于故宮博物院。其字勻整疏朗,與《秦公簋》文字和籀文相同之處很多,是從西周金文發展而來,又向秦小篆發展的文字。
秦篆:即秦統一中國后取消其他六國文字,由丞相李斯負責簡化大篆,從而創制統一且全面推行的官體文字。西漢時小篆仍是通行文字之一,但漢代篆書受到隸書的沖擊,產生了隸變、訛變,因而將這種有隸變形構的篆書稱為“漢篆”。
繆篆:漢代制印章的篆書體,平方勻整、有隸意,筆勢屈曲纏繞,有綢繆之態,故名。另也有說法認為繆字音“miù”,表區別之意,是漢摹印篆在特殊時代背景下的異名。
草篆:急速草率書寫的篆書,結構簡省、筆畫糾連,是春秋晚期簡便實用的手寫體篆書,草篆的出現與使用加快了書法隸變的過程。
八分:也稱“分隸”“分書”“八分書”,“八分”一詞漢魏時出現,解釋眾說紛紜,有言隸字草創為新隸書(楷書),須對舊隸字給予異名加以區分,故稱八分,今綜合來看,“八分”的特征即“波挑”,形如“八”字左右分背,也就是漢代成熟的隸書。
草稿書:又叫“藁書”或“草藁”,“藁”即“稿”,草稿之意,實際上就是草書,但古人以之稱書寫草率有涂改者,如明趙宧光認為顏真卿《爭座位帖》、《祭侄稿》是藁書的代表。
至于特定名稱的如“倒薤書”、“玉箸篆”、“一筆書”、“寫經書”、李煜“金錯刀”、吳說“游絲書”、“館閣體”、金農“漆書”、鄭燮“六分半書”等,這些書體仍屬于篆、隸、真、行、草諸體,只是筆法、體勢獨特而已。
![]() |
![]() |
圖一 漆書 清 金農《相鶴經》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
圖二 六分半書 清 鄭燮《李商隱詩》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
二、繪畫的種類
(一)現代的分類方法
中國畫自成體系,今人按照繪畫的表現對象和題材,簡化為三科:
人物、花鳥、山水。
這種分科方法是1961年潘天壽為倡導中國畫分科教學公開提出的,雖然簡便,但并不嚴謹,許多題材無法涵蓋其中。曾遇一位專擅畫虎者,十分厭惡人稱之為花鳥畫家。又有一位建筑畫家,明說自己不會畫山水。如此種種,若定要用三分法概括,應分為:
人物、生物、景物。
總結古今分科方法,更細致合理的分科應為五類分科法:
人物神佛鬼怪(人物類)
山水景物建筑(景物類)
翎毛走獸魚蟲(動物類)
草木花卉蔬果(植物類)
風物小品雜畫(雜畫類)
(二)古人的分科方法復雜多樣
- 唐張彥遠《歷代名畫記》分六門:人物、屋宇、山水、鞍馬、鬼神、花鳥。
- 北宋《宣和畫譜》分十門:道釋、人物、宮室、番族、龍魚、山水、鳥獸、花木、墨竹、果蔬。
- 南宋鄧椿《畫繼》分八類:仙佛鬼神、人物傳寫、山水林石、花竹翎毛、畜獸蟲魚、屋木舟車、蔬果藥草、小景雜畫。
- 元代有“畫家十三科”等。
(三)其他分類法
1.按筆墨精粗分
①工筆:包含界畫。工者,工整、嚴謹、細致、精巧是也,古人亦稱細筆。
②細筆:今之所謂細筆,為有別于工筆之匠氣。即以寫代描,以書法、寫意之筆法,繪出精細繁密之效果,與工筆畫涇渭分明。如當代宋玉麐之細筆山水。
③大寫意:包含沒骨、落墨、點垛、潑墨等。得意忘形,重神輕象,追求筆墨效果和畫家意趣的表達,是文人畫發展的產物。往往不勾勒狀形,直接運筆落墨,筆墨恣肆,在似與不似之間得神韻。
④小寫意:使用寫意的筆法,而又大致勾勒象形者。
⑤兼工帶寫:作品中,既有寫意表現的部分,又有工筆描繪的部分。
⑥白描:只用墨線勾描物體的象形,不事點染裝飾者。白描重在以各種形狀的線條,不僅準確勾摹物體的形狀,還要反映物體的質地、陰陽光暗,甚至闡發其精神。是中國畫的技法基礎與精華所在。
⑦減筆:白描之極簡者。多一筆累贅,少一筆無形。如梁楷、沈周之人物。

圖一 工筆人物畫 唐 佚名《宮樂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
![]() |
圖二 工筆花鳥畫 南宋 林椿《果熟來禽圖》 故宮博物院藏 |
圖三 界畫 元 夏永《岳陽樓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
【筆記與注釋】
工筆:即以工謹精細的筆法,對物象進行深入細致的刻畫,追求寫實和形似。一般在勾勒完成后,又進行多層次設色和渲染,與“寫意”相對。“工筆畫”作為一個畫種歷史悠久,但作為規范的繪畫品類和概念到清代才正式提出。晉唐人物、兩宋院體花鳥和建筑界畫都屬于工筆畫。
![]() |
![]() |
圖一 潑墨大寫意人物畫 南宋 梁楷《墨仙人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圖二 大寫意花鳥畫 清 朱耷《荷花水鳥圖》 上海博物館藏 |
![]() |
![]() |
![]() |
圖三 小寫意人物畫 當代 楊休《昨夜西風凋碧樹》 私人藏 |
圖四 小寫意花鳥畫 明 沈周《臥游圖冊》之一 故宮博物院藏 |
圖五 大寫意、點垛、沒骨 清 趙之謙《花卉冊》之一 上海博物館藏 |

兼工帶寫
現代 齊白石《工蟲畫冊》 北京畫院藏
細筆:明代之前對工筆的普遍稱謂之一,如最早張彥遠記述吳道子有“細畫”,沈括記載黃筌“用筆新細”。
寫意:以隨意灑脫的精練之筆描繪物象及神態,抒發情趣的畫法,筆簡而意全。在技法上,寫意畫造型簡括、筆墨洗練、畫法靈活奔放,與工筆畫相對;在精神上則強調中國畫特有的重神意和抒情意的藝術觀,可分為大寫意和小寫意。大寫意承繼宋元文人墨戲,不用勾勒,直接落墨,豪放粗闊地描摹物象,含潑墨、點垛、點簇等畫法,更注重表達畫家的情感,如梁楷的人物、徐渭的花卉、朱耷的禽鳥等;而小寫意筆墨沒那么縱放,又用筆勾勒,物象形態表達得相對具體一些,如沈周的花鳥畫。
潑墨:指將水墨豪放揮灑于畫面的大寫意畫法,酣暢淋漓,墨如潑出,一般用筆以沒骨、點垛法為之,有一氣呵成的畫面效果。晚唐王洽能潑墨成畫,米芾潑墨強調用筆,廣受推崇,后來潑墨成為大寫意的主要技法。
點垛:是寫意的基礎技法之一,不用勾勒,以筆蘸墨或色,落筆鋪開后,一筆中顯現濃淡或色彩的混合變化。其中關鍵在于蘸墨或色,一般筆尖色墨較濃,筆肚、筆根漸次減淡,或先蘸一色,再蘸一色,以形成落筆后顏色變化的效果。
沒骨:即隱沒骨線、以色圖之的含蓄畫法,繪制時不加勾勒,直接以色或墨染畫形體。早期的沒骨法用于工筆畫中,勾線淺淡,逐層暈染色墨,使線條被覆蓋,主要靠顏色的深淺來顯示物象,如沒骨花卉傳為徐崇嗣所創,后以孫隆、惲壽平為代表。沒骨山水由董其昌上溯張僧繇、楊昇而成,自成山水設色一法。后來沒骨法廣泛用于寫意中,不加勾勒,以筆蘸色或墨直接點垛成形,因此沒骨法也是寫意的主要技法。

圖一 金碧山水
現代 張大千《華山云海圖》局部 北京榮寶齋藏

圖二 大青綠
北宋 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圖三 小青綠
明 文徵明《惠山茶會圖》 故宮博物院藏
2.按設色方法分
金碧、大小青綠、點垛、潑彩、重彩、淡彩、淺絳、水墨、白描等。

潑彩 現代 張大千《林壑幽居圖》 長風堂博物館藏
【筆記與注釋】
金碧:指運用泥金進行勾染的青綠山水畫,一般勾染山石輪廓、石紋、坡腳、沙嘴、云霞或宮室樓臺,畫面效果輝煌。傳金碧山水為唐代“二李”所創,但實際上是北宋由王詵、趙令穰等人追溯二李畫法嘗試使用泥金點綴而產生萌芽,后世才出現青綠山水勾金之法。
青綠:指主要以石青、石綠等顏色為主的設色山水畫,分大青綠和小青綠。唐代“二李”的山水是早期青綠山水的代表,但唐宋文獻無此稱呼,北宋稱其為“著色山水”,以有別于中唐后北宋盛行的水墨山水,元代始稱“青綠山水”。大青綠只勾勒、無皴擦或少皴擦,青綠敷色濃重,富麗堂皇,如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小青綠則敷色淡薄典雅,多墨筆皴擦鉤斫,由宋元時如王詵、錢選等人吸收水墨畫法發展而成,明代以文徵明、仇英等人為代表。
潑彩:指大筆觸著色的大寫意畫法,更有將調色直接灑潑于畫面者,需要據色彩流淌滲化的效果調整畫面,從而產生奇異瑰麗的偶然效果。傳統有“潑墨”和“潑色”,并無“潑彩”一說,這種畫法難度較大,成熟最晚,古人偶有嘗試,現代以張大千、劉海粟為代表。
重彩:敷色層層疊加、濃重絢麗者即重彩。上重彩不可只一兩遍,簡單了事只會使畫面有“火氣”。一般先以植物顏料打底,再以礦物顏料鋪染,再罩染,為了防止泛色和生膩,還要輕染礬水,反復多次,色彩才會顯得醇厚絢麗,故有“三礬九染”之說。重彩畫產生很早,壁畫、大青綠,工筆人物花鳥設色濃重者都可稱重彩。
淺絳:絳是深紅色,淺絳為偏紅的淡赭石色。即以水墨勾勒皴染,敷以赭石為主的淡彩山水畫。淺絳山水傳始于董源,后以黃公望為代表。
水墨:指不加設色而運用水墨來描繪物象的畫法,水墨畫是從“著色畫”中獨立出來的,傳始于吳道子、王維,興起時以山水畫為主,強調用筆和用墨,后來受到推崇而不斷發展,占據了中國畫的主流,是中國畫的獨特創造。

圖一 淺絳
當代 楊休《松下撫琴圖》
長風堂博物館藏

圖二 水墨
元 吳鎮《竹石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圖三 白描 元 張渥《九歌圖》局部 上海博物館藏
3.按裝裱和展現形式分
壁畫、屏幛、卷軸、冊頁、扇面、鏡片、橫披等。
4.按作者職業、身份、技法、生熟等分
①院畫(院體畫)、文人畫(士大夫畫、士夫畫)、工匠畫(匠人畫)、農民畫、兒童畫等。
②行家畫(專業畫家)、戾家畫(外行人,又作利、厲、隸)。

院體畫、行家畫 南宋 李迪《獵犬圖》頁 故宮博物院藏
【筆記與注釋】
文人、士大夫參與繪畫很早,“士人畫”最早由蘇軾提出,被趙孟頫等人沿用,稱“士夫畫”。士人因其身份以天下為己任,志于道、據于德、依于仁、游于藝,作畫是愉悅性情、求意氣所到的“余事”,同時畫中具備人品、學問、才情和思想高超的“士氣”。士夫畫有形神兼備者,以李公麟、文同等人為代表。
“文人畫”其實是繼承“士人畫”的內涵理念發展而來的,董其昌提出的“南北宗論”以王維為文人畫之祖,講求筆墨精妙、書法入畫、寄情于畫,強調逸筆草草而注重氣韻神意,也追求“士氣”。明清時“文人”的范圍更寬廣,雖然“文人畫”與畫工畫或職業畫家畫相對,但很多文人都以繪畫作為主要工作或職業,成為“行家”,占據了畫壇主流,而畫工畫更被貶低和邊緣化了。今已習慣將宋元士夫畫和明清文人畫統稱為文人畫,但究其身份和作畫的意圖、格調,是有高下之分的。(1)
歷代“畫工”的含義有所不同,但他們均以繪畫為專職,并追求繪畫工藝的技巧。按社會地位來說有民間畫工和宮廷畫工,以工種分又有壁畫工、漆畫工、瓷畫工等等。一般元以前畫工既指宮廷中供奉的畫師藝匠,也指民間的專業畫師,如《歷代名畫記》中就記載了一些以“畫工”自居的畫家,后被征入禁中。而唐宋以來,文人士大夫畫家因自身的優越地位和掌握有藝術話語權,開始貶低流散于民間的畫工及其藝術,稱他們為“工匠”,其畫有“匠氣”。元明以后,隨著文人畫成為主流,畫工畫更受貶斥,等同于“匠人畫”,他們的畫作被認為工細甜俗,沒有詩意畫境,缺乏內涵意趣,如董其昌言其“已落畫師魔界”(2),畫工畫和匠人畫已帶有強烈的貶義。
院畫亦稱“院體畫”,原指歷代供奉于宮廷及畫院的畫家創作的作品,后來又泛指非畫院畫家但受院畫風格影響的繪畫。院體畫題材多樣,藝術流派豐富,風格多工致謹嚴,主要以南唐、兩宋、明代的畫院作品為代表。
簡單來說,“行家”即有所師承、技藝精熟、專門職業的,畫史中又稱“作家”;而“戾家”與行家相反,即外行的、業余的,畫史又稱“逸家”“利家”“隸家”“力家”。錢選首次提出“戾家”說,認為“士夫畫”是“戾家畫”,明人何良俊論畫舉出當時畫家數人,區分行利,以職業畫家為行家,文人畫家為利家(3),后人引申附會,多有歧誤。總之,行家與戾家各有長短,互有交叉,不能一概而論,而有的畫家也是亦行亦利的,如詹景鳳在行家(作家)和利家(逸家)之外,還另列“兼逸與作之妙者”,列舉有郭熙、李公麟、曹知白等人。(4)
![]() |
![]() |
圖一 院體畫、行家畫 明 戴進《三顧草廬圖》 故宮博物院藏 |
圖二 文人畫、利家畫 元 倪瓚《容膝齋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5.按作品的意趣品味、技巧水平等分
逸、神、妙、能四品。(唐代朱景玄《唐朝名畫錄》最早提出,今書法作品亦按此列品。)
【筆記與注釋】
對書畫品第、優劣的品評在魏晉時較為流行,南齊到唐初習慣遵循謝赫“六法”品評繪畫,唐代張懷瓘《書斷》創立“神、妙、能”,分書法為三品,朱景玄在《唐朝名畫錄》中列“神、妙、能、逸”四格,張彥遠又有“自然、神、妙、精、謹細”五等。北宋時四格的理論進一步發展,黃休復《益州名畫錄》將“逸”品置于最前,且對逸、神、妙、能四品的概念進行了界定(5),此后“四格”的劃分方式流行起來,“五等”說則影響不大。這種分品是根據批評家的審美標準和藝術趣味,對不同風格、類型和畫家不同成就的一種認同和標示。
6.按作者的師承、風格、技法、區域的共性又有群體流派之分
如:浙派、吳門畫派、虞山派、揚州八怪、金陵八家等。
【筆記與注釋】
早期的畫派由一兩位代表性畫家的畫風延續發展而產生,如五代時期有以“荊關”為代表的北方山水畫派和以“董巨”為代表的南方山水畫派之分,但嚴格意義上的畫派在明代才出現。必須同時具備畫學思想、師承淵源、筆墨風格一致或相近者,才能歸入某一派別,至于地域則是次要的。畫史上的畫派有如浙派、吳門畫派、松江派、武林派、嘉興派、新安派、常州派、海派等。
因受一兩位畫家的影響,后世競相學習、追摹,雖非嚴格意義的畫派,但畫史也將其畫風和群體作為定名,如“吳家樣”“燕家景”“李郭派”“湖州竹派”“米家山”“文派”等。另外,書畫史上會將某一時段或地域一些具有代表性或影響力的畫家并列提出,給予特定稱呼,如“南宋四家”“明四家”“四王”“金陵八家”“海上四家”等,但他們未必同屬一個流派。
- 2020年山東省公安招警考試《公安專業科目》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2019年經濟師《旅游經濟專業知識與實務(初級)》過關必做1000題(含歷年真題)
- 智能倉儲環境監控
- Web滲透測試與防護(慕課版)
- 新疆金融高質量發展研究
- 2020年貴州省選聘大學生村官考試《公共基礎知識》題庫【真題精選+章節題庫+模擬試題】
- 常耀信《美國文學簡史》(第3版)配套題庫【章節題庫(含名校考研真題)+模擬試題】
- 大數據+會計人才培養及教學改革研究
- 全國自考《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2015年版)筆記和課后習題詳解[課程代碼:12656]
- 2020年江西公務員錄用考試專項教材:數量關系【考點精講+典型題(含歷年真題)詳解】
- 中級宏觀經濟學
- 無機及分析化學
- 電子商務視覺設計(全彩微課版)
- 建筑設計初步
- 大學生職業規劃與成功擇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