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書畫的風格
書畫風格是指書畫家在創作中對同一題材不同于他人的表現手法和形式,包括字法、造型、筆墨技法、色彩格調、章法構圖、風度品格等,是書畫鑒定的主要依據之一。
書畫風格又可體現出時代風氣、師承流派和個人特色等多方面的特點。
如古人論書謂“晉人尚韻,唐人尚法,宋人尚意,元明尚態”,是說書法時代風氣的不同。
個人風格特色的形成有其主、客觀的因素:
主觀上與師承流派、藝術素養、生活經歷、觀念信仰、情感傾向、個性特征、審美理想等相關;客觀上與當時的政治經濟、思想潮流、生活習慣、物質條件、民族階級、地域風俗等因素密切關聯。
書畫之時代風氣,好比一個種群,體貌服飾,言語習俗,時移世易,古今殊也。
書畫之個人風格,好比一個個體,既有外在長相與內在氣質區別與他人之重要特征,又有時代風氣的深刻烙印,是鑒定的主要依據。
書畫風格也如人之容顏,容貌怪異者易為人牢記,平淡無奇者最難出眾。然平淡無奇達到極致,方為書畫圣手之根苗。于書則王羲之,于畫則吳道子是也。古今出奇作怪者流,多無繼者。
書畫風格之于鑒定,無法解決臨摹、仿造、復制等作偽的問題,而這些方法,恰是中國書畫作偽之主流。所以,利用書畫風格進行鑒定,斷是不斷非,無法識臨仿,只能作為鑒定的輔助手段。
【筆記與注釋】
各時期的書寫方式、書寫工具不同,便造成書法不同的時代風格,如散卓筆、竹紙從宋代才開始盛行,不可能用于晉人書中;一些句法語氣、行文表達,也能看出時代風格,如東晉王珣《伯遠帖》的語氣就不可能出現于明人信札中。幅面形式也能反映時代風格,如宋元多團扇,明代較少,清中晚期又興起;又如書法立軸元代才出現,折扇明初才使用,對聯明末才產生。這些都有助于作品年代的判斷。
各時代繪畫的風格也不同,如早期的山水“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北宋多巨嶂全景,南宋多邊角小景,元代追求文人意韻,山水畫又一變。即使師法淵源相同的,不同時期的筆墨風格也會不一,如李成、郭熙的畫氣象蕭疏、毫鋒穎脫,而元人學李郭筆墨則趨于簡化,明清人學僅見鹿角、蟹爪、卷云皴的符號化表現了。如果繪畫中描繪有建筑、服飾、器具,更能反映時代風格,這就要結合各時期的名物制度來考證和鑒別。
![]() |
![]() |
圖一 北宋 郭熙《早春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圖二 元 唐棣《仿郭熙秋山行旅圖》 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
![]() |
![]() |
圖三 明 李在《闊渚遙峰圖》 故宮博物院藏 |
圖四 《早春圖》《仿郭熙秋山行旅圖》《闊渚遙峰圖》的山石細節對比 |
![]() |
![]() |
![]() |
圖一 清 弘仁《天都峰圖》 南京博物院藏 |
圖二 清 髡殘《黃山紀行圖》 上海博物館藏 |
圖三 清 石濤《細雨虬松圖》 上海博物館藏 |
![]() |
![]() |
![]() |
圖四 現代 宋文治 《黃山云起圖》 長風堂博物館藏 |
圖五 現代 亞明 《黃山云圖》 長風堂博物館藏 |
圖六 當代 吳冠中 《黃山圖》 長風堂博物館藏 |
個人風格則更為具體,正因各人風格不同,才能區分出不同的書畫家。例如,從古到今有不少畫家都畫過黃山,但清代的風格與今人的風格完全不一,而同處清初的弘仁、髡殘、石濤畫黃山,也表現出不同的面貌,細察其個人的筆法、設色,是顯然有別的。即使是刻意臨學模仿,但個人的筆性、習慣等很難改變,在筆法、墨法、設色、皴法、章法等方面,也都會流露出個人特點,而與臨仿對象之間有著區別。
【拓展閱讀】
方聞著;李維琨譯:《心印 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6年版。
王伯敏著:《中國畫的構圖》,天津: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
(1) 參考徐建融:《文人畫和士人畫(上)》,《國畫家》,2008年版,第1期。
(2) 【明】董其昌著:《畫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28頁。
(3) 【明】何良俊撰:《四友齋叢說》卷之二十九:“我朝善畫者甚多,若行家當以戴文進為第一……利家則沈石田為第一……”載上海古籍出版社編:《明代筆記小說大觀2》,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版,第1107頁。
(4) 見【明】詹景鳳撰:《跋饒自然山水家法》,轉引自傅慧敏編:《中國古代繪畫理論解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2年版,第191頁。
(5) 見【宋】黃休復撰:《益州名畫錄》“益州名畫錄品目”,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第6至9頁。
(6) 【晉】衛鑠撰:《筆陣圖》,轉引自喬志強編著:《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76頁。
(7) 【唐】李世民撰:《筆法訣》,載楊素芳,后東生編:《中國書法理論經典》,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1998年版,第75頁。
(8) 【宋】蘇軾著;李之亮箋注:《蘇軾文集編年箋注 詩詞附 9》“記歐公論把筆”,成都:巴蜀書社,2011年版,第676頁。
(9) 【清】宋曹撰:《書法約言》,載楊成寅主編;張長虹著:《中國歷代書法理論評注 清代卷》,杭州:杭州出版社,2016年版,第28頁。
(10) 【南唐】李煜撰:《書述》,載占鵬主編:《隋唐五代文藝理論匯編評注》下,天津:南開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1560頁。
(11) 【晉】王羲之著:《書論》,載《王羲之志》,濟南:山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325頁。
(12) 【唐】張懷瓘著:《玉堂禁經》,華東師范大學古籍整理研究室編:《歷代書法論文選》,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12年版,第218頁。
(13) 【元】陳繹曾撰:《翰林要訣》,欒保群主編:《書論匯要》上,北京:故宮出版社,2014年版,第457頁。
(14) 【清】包世臣撰:《藝舟雙楫 二》“論書一”,上海:商務印書館,1935年版,第27頁。
(15) 【元】趙孟頫撰:《蘭亭十三跋》,轉引自喬志強編著:《中國古代書法理論解讀》,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2016年版,第95頁。
(16) 【明】趙宧光撰:《寒山帚談》,轉引同上,第122頁。
(17) 【明】宋嗇撰:《書法綸貫》,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4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2000年版,第801頁。
(18) 【明】董其昌著;屠友祥校注:《畫禪室隨筆》卷一,上海:上海遠東出版社,1999年版,第25頁。
(19) 參考王世襄編:《中國畫論研究》下,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351頁。
(20) 【元】湯垕撰:《畫鑒》,載盧輔圣主編:《中國書畫全書》第2冊,上海:上海書畫出版社,1993年版,第899頁。
(21) 岳仁譯注:《宣和畫譜》卷七,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1999年版,第144頁。
(22) 【清】鄭績撰:《夢幻居畫學簡明》,載王世襄編:《中國畫論研究》下,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442頁。
(23) 穆云秾譯注:《芥子園畫傳譯注》第1集,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6頁。
(24) 【清】唐岱著:《繪事發微》,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57頁。
(25) 【明】董其昌著:《畫旨》,杭州:西泠印社出版社,2008年版,第74頁。
(26) 【明】陳繼儒著:《眉公論畫》,載潘運告主編;運告譯注:《明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221頁。
(27) 【明】汪珂玉編錄:《汪氏珊瑚網》,載黃賓虹、鄧實編:《美術叢書》二集第1輯,神州國光社,1936年版,第243頁。
(30) 【清】龔賢撰:《畫訣》,載黃賓虹、鄧實主編:《中國古代美術叢書》第1冊 初集 第1輯,北京:國際文化出版公司,2013年版,第30頁。
(32) 【明】莫是龍著:《畫說》,載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719頁。
(33) 【宋】郭熙著:《林泉高致》,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第147頁。
(34) 【明】汪珂玉撰;王云五主編《萬有文庫 珊瑚網 錄書9》卷十四,北京:商務印書館,民國25年版,第1070頁。
(35) 【明】唐志契著:《繪事微言》,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5年版,第70頁。
(36) 【明】沈灝撰:《畫麈》,載潘運告主編:《明代畫論》,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2年版,第343頁。
(37) 【清】錢杜著:《松壺畫憶》,載俞劍華編著:《中國古代畫論類編》下,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年版,第940頁。
(38) 【清】李修易撰:《小蓬萊閣畫鑒》,載王世襄編:《中國畫論研究》下,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389頁。
(39) 【清】鄭績撰:《夢幻居畫學簡明》,載陳洙龍編:《山水畫語錄類選》,北京:人民美術出版社,2008年版,第95頁。
(40) 【唐】張彥遠著;俞劍華注釋:《歷代名畫記》卷二,上海:上海人民美術出版社,1964年版,第37頁。
(41) 【五代】荊浩撰:《筆法記》,載王世襄編:《中國畫論研究》上,北京:三聯書店,2013年版,第65頁。
(42) 【清】唐岱著:《繪事發微》,濟南:山東畫報出版社,2012年版,第52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