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研究
- 金玉芬
- 2680字
- 2020-09-09 10:11:10
1.3 研究內容、基本框架及研究方法
1.3.1 研究內容
第1章緒論。本章主要對研究背景、研究意義、國內外研究現狀及發展趨勢,本書研究內容、基本框架、研究方法、技術路線及創新點進行闡述。
第2章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理論基礎及發展階段劃分。本章在對知識型員工定義及其基本特征、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理論、腦信息處理運動特征量測評理論、激勵機制定義、管理學激勵理論、經濟學激勵機制相關理論進行闡述的基礎上,對知識型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階段進行劃分,并為以后章節打下堅實的理論基礎。
第3章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理論模型構建。本章主要通過使用文獻歸納法、頻次分析法和德爾菲法,收集、歸納并分析影響知識型員工激勵問題的主要激勵因素的相關指標,識別知識型員工內在激勵因素與外在激勵因素,使用定性與定量方法歸類分析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因素指標,建立知識型員工的激勵因素指標體系,并在此基礎上構建基于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理論模型,并為以后章節中的分析研究做好基礎工作。
第4章知識型員工外在激勵因素作用機制研究。本章針對知識型員工設計外在激勵因素調查問卷,針對就業階段、職業階段、事業階段的知識型員工發放的780份的調研問卷中的有效問卷進行收集整理,總結出相關數據,并進行信度和效度分析,使用結構方程(SEM)方法對數據進行相關分析,并綜合研究就業階段、職業階段、事業階段的知識型員工外在激勵因素作用機制。
第5章知識型員工內在激勵因素作用機制研究。本章主要使用UK測評方法,收集了780名知識型員工腦信息處理運動特征量數據,運用SPSS統計分析軟件,對知識型員工腦信息數據進行因子分析,找到就業階段、職業階段、事業階段的知識型員工腦信息處理運動特征量的總體特征,并使用相關分析方法研究知識型員工的內在激勵因素機制作用機制。
第6章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評價與應用。本章在研究知識型員工在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內在激勵因素和外在激勵因素的基礎上,評價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影響知識型員工激勵作用的關鍵激勵因素。針對基于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知識型員工關鍵激勵因素,本書分別基于就業階段、職業階段、事業階段提出激勵策略建議,為企業實現有效的激勵管理、提升員工業績、幫助員工個人職業發展提供實際的應用策略。
第7章結論與展望。本章總結全書的工作與取得的成果,明晰本書中主要的創新點,提出需進一步研究的問題與方向。
1.3.2 基本框架
本書研究的邏輯結構框架如圖1.3所示。

圖1.3 本書研究的邏輯結構框架
1.3.3 研究方法
(1)文獻資料法
通過查閱相關著作、論文和文件,分析知識型員工概念與特征、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基礎理論、激勵理論與需求理論、人力資本理論、心理學相互理論、腦信息處理運動特征量測評理論及實際應用,總結和歸納國家和地方關于高級知識型人才引進的相關政策文件,提出本研究的理論依據與研究重點。
(2)專家訪談法
專家訪談法是調查研究的一種常用方法,是通過與調查對象面對面交流,加深對調查對象的了解,以獲取第一手資料和信息的一種工作方法。專家訪談法的優點是方便可行,通過引導深入交談可獲得可靠有效的資料。德爾菲法也是專家訪談法中最常用的方法。在第2章知識型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劃分研究中使用了專家訪談法;在第3章中知識型員工激勵因素指標體系研究中使用了德爾菲法。
(3)數據分析法
數據分析法采用腦信息處理運動特征量測評數據,使用腦信息數據處理軟件和UK腦信息特征分析方法及因子分析方法,完成對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的知識型員工腦信息處理特征研究,分析不同職業發展階段的知識型員工內在激勵因素作用機制。該方法采用問卷調查與統計分析相結合的方法,嚴格按照規范要求設計、檢驗問卷,確保調查的信度與效度,最后通過SPSS統計軟件及結構方程(SEM)方法對調查結果進行科學統計分析,分析不同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知識型員工外在激勵因素作用機制。
(4)演繹歸納法
在文獻資料研究的基礎上,結合個人體會與實踐經驗,對研究重點展開理性探討與思索,并針對研究對象的特點、規律提出相應的論點與假設。
(5)綜合評述法
在綜合相關理論與研究的基礎上,系統總結、梳理研究結論與啟示,并對本書研究課題的未來發展方向進行合理展望。
(6)研究范圍界定
本書主要對北京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人力資源管理和激勵管理過程問題進行調查研究,針對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的知識型員工發放調查問卷,并對其進行腦信息處理運動特征量測評。本書主要研究對象為中關村高新技術企業中的知識型員工。本書基于職業生涯發展階段研究知識型員工激勵問題,將知識型員工職業生涯發展階段劃分為6個階段,準備階段、就業階段、職業階段、事業階段、成就階段和退出階段。但準備階段、退出階段和成就階段基本不需要企業進行外部激勵刺激,所以,在職業生涯發展階段方面,本書主要基于就業階段、職業階段和事業階段進行研究。
[1]周其仁.市場里的企業:一個人力資本與非人力資本的特別合約[J].經濟研究,1996(6):71-79.李志,薛艷.我國知識型員工激勵研究評述[J]. 重慶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5, 11(2): 117-120.
[2]Gibbons R.Incentives in organizations[J].Journal of Economic Perspective,1998,12(4):115-132.
[3]Drucker P F. The coming of the new organization[J]. Harvard Business Review, 1988: 55-65.
[4]Drucker P F. Managing for the Future[M]. New York: Routledge, 1993.
[5]楊春學. 經濟人的理論價值及其經驗基礎[J]. 經濟研究, 1996(7): 24-28.韓力群,涂序彥. 多中樞自協調擬人腦研究及其應用 [M]. 北京:科學出版社, 2009.
[6]亞當·斯密.國富論[M]. 孫善春,李春長,譯. 北京:中國華僑出版社,2011.
[7]Laffont J, Manimort D, 激勵理論:委托代理模型[M]. 陳志俊,等譯. 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2.
[8]于暢海.科學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溫·泰勒[M]. 保定:河北大學出版社,2005.
[9]梅奧. 工業文明的社會問題[M]. 張愛民,唐曉華,譯. 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10]Hellriegel D. 組織行為學[M]. 岳進,等譯. 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2001.
[11]王玉蓮. 從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談管理中的激勵[J]. 經濟師,2003(5): 004.
[12]楊俊卿, 于麗賢. 赫茲伯格雙因素激勵理論與企業管理[J]. 遼寧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 2004, 27(3): 285-287.
[13]宋志鵬,張兆同. ERG 理論研究[J]. 現代商業, 2009(3): 88-89.
[14]王肖婧. 麥克利蘭的成就動機理論[J]. 管理學家(實踐版),2009 (05): 52-56.
[15]袁勇志, 奚國泉. 期望理論述評[J]. 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0, (03): 45-49.
[16]孫偉, 黃培倫. 公平理論研究評述[J]. 科技管理研究, 2004(04): 102-104.
[17]張美蘭, 車宏生. 目標設置理論及其新進展[J]. 心理學動態,1999,7(2): 35-40.
[18]謝應寬. B.F.斯金納強化理論探析[J]. 貴州師范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03,21(1): 110-114.
[19]彼得·德魯克. 21世紀的管理挑戰[M]. 朱雁斌,譯. 北京:機械工業出版社, 2009.
[20]鄭超,黃攸立.國有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的現狀調查及改進策略[J]. 華東經濟管理, 2001, 15(3):30-33.
[21]文魁, 吳冬梅. 科技創新人才環境研究報告[J]. 經濟與管理研究, 2006,1(F1).
[22]張望軍,彭劍鋒. 中國企業知識型員工激勵機制實證分析[J]. 科研管理. 2001, 22(6): 9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