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4章 我們都是“這一個”

  • 我的思想家園
  • 張世英
  • 1677字
  • 2020-08-06 10:36:14

在醫院的診室里經常可以見到這樣的場面:患者不斷地、不厭其詳地訴述自己的病情,要求醫生給予一點特殊治療;醫生總結性地回答一句話:“患這種病就吃這種藥,都一樣。”我完全無意責備醫生的態度,因為這里的確存在著一個幾乎可以說是永遠糾纏著人們的哲學問題。

任何一個事物都有其獨特性,它不僅有異于和它不同類的事物,而且有異于和它同類的其他事物,它是世界上的唯一者,非其他任何一物可以代替。用黑格爾的術語來說,它是“這一個”。“這一個”就是唯一的一個,世界上的任何一個事物都是唯一的“這一個”。就如一個患感冒的人,他的病情和自我感覺總有不同于其他感冒患者之處,這個患者是唯一的。但是,要將“這一個”用語言表達出來,就“都一樣”而成了普遍的東西。一個感冒患者無論怎么不厭其詳地訴說自己病情的特點,他說出的總有和別的感冒患者“都一樣”之處:你說你流鼻涕吧,也可以找到別的患者同樣談他流鼻涕;你說你不流鼻涕吧,也可以找到別的患者同樣說他不流鼻涕;如此等等。患者不斷地強調自己是“這一個”,醫生執著地強調大家“都一樣”。患者的“這一個”與醫生的“都一樣”之爭,在哲學史上叫作個別與普遍之爭。有的哲學家強調個別的東西才是真實的,有的強調普遍的東西才是真實的,爭了幾千年,醫院里的這種爭論照樣進行著,而且肯定會永遠繼續下去。不僅醫院里有這種爭論,當官的和老百姓之間也存在著這種爭論:老百姓喜歡把自己的情況申述得淋漓盡致,強調“我的情況特殊,請多多考慮”。當官的喜歡老百姓把情況談得簡單概括,強調“大家都一樣,難道你就例外?”如此等等。總之,社會上總有一部分人希望說出自己的特殊性,說出自己是“這一個”;而另一部分人則總是把別人看成普遍的人,看成“都一樣”。這大概是一個比比皆是的現象。誰是誰非?各有自己的道理。哲學家們爭論了幾千年都不能解決的問題,怎能期望醫生和病人、當官的和老百姓來解決?

只是在中西思想史上有兩個彼此類似的現象值得我們注意:一是西方哲學史上黑格爾的最高普遍者——“絕對”的垮臺,一是中國明清之際對理學家的普遍倫理道德原則的駁斥。黑格爾是西方哲學史上關于普遍與個別關系問題之論述的集大成者,他認為“這一個”是最抽象、最無內容的,因而也是他所謂精神發展的最低階段;反之,普遍的東西則是高級的東西。黑格爾死后,他的最高的普遍者——“絕對”被學者們撕得粉碎。西方現代哲學家大都駁斥黑格爾的絕對主義,反對把人的本質放在抽象的、僵死的普遍本質世界之中,而強調人的個別性、獨特性和現實性。在西方現代哲學思潮中,黑格爾所視為最貧乏、最抽象、最低級的“這一個”被顛倒過來而成為最豐富、最具體、最真實的東西。

中國宋代的理學家認為人人有一“太極”,“太極”實即最普遍的絕對。這種學說用封建的普遍道德原則即所謂“天理”束縛了人的個性發展。但是明清之際出現了一批學者,他們反對此說,而力主人物之“不齊”,其中最為突出的戴震認為,同類之物雖大致相同,但各物所稟之氣則“有偏全厚薄清濁昏明之不齊”。戴震此說是對理學的沖擊,對個性的解放。

斥責“宋時理學多腐”的袁中郎三兄弟,即所謂“公安派”的三袁,力主“師心不師道”,也是要反對抽象的普遍,強調個性。“師心”者,“獨抒心靈”也;“師道”者,“效顰學步”也。胡適關于文學革命的“八事”之一,“不摹仿古人,語語須有個我在”,更是把“我”性當作文學革命的關鍵。

看來,無論在西方思想史上,還是在中國思想史上,對抽象的普遍之厭棄似乎都成了一個合乎時勢的大潮流,用抽象的普遍壓制個性的時代已成過去。

我并不認為醫生之視病人“都一樣”和當官的之視老百姓“都一樣”,是無根據、無理由的,我只是希望大家都能更進一步認識到:真正現實的、人們實際上所面對著的,還是一個一個的“這一個”,“都一樣”畢竟只是寓于“這一個”之中,離開“這一個”,則“都一樣”是要垮臺的。當然,要填平“都一樣”和“這一個”之間的鴻溝,使“都一樣”達到“這一個”,確實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但通過雙方耐心的平等的對話,是否有可能使“都一樣”盡量接近“這一個”呢?

載一九九三年五月二十九日《光明日報》

主站蜘蛛池模板: 尼木县| 乌鲁木齐县| 龙陵县| 麻栗坡县| 灌阳县| 梧州市| 武城县| 安塞县| 宝坻区| 夹江县| 车致| 锡林浩特市| 奈曼旗| 西昌市| 准格尔旗| 房产| 巨鹿县| 石狮市| 曲水县| 乌苏市| 锦州市| 远安县| 札达县| 宕昌县| 香河县| 商都县| 景东| 昭苏县| 安多县| 清镇市| 罗平县| 兰西县| 安图县| 霍林郭勒市| 忻州市| 唐海县| 崇文区| 白河县| 志丹县| 石狮市| 三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