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哉散文
- 杜景樂
- 1817字
- 2020-10-23 14:54:02
清涼寺
清涼寺位于板橋鎮清峰村。
據韓城市地名志記載,清涼寺位于板橋鄉(鎮)政府駐地西南6公里處,創建時間不詳,重修于清乾隆年間,原有正殿,前后院,共8座房,計42間。因寺建山巔,山風吹來,清新涼爽,故名“清涼寺”。“文化大革命”中原有建筑物大部分被拆除,現僅有正殿1座,被清峰小學占用。
5月的一個上午,我隨同清峰村黨支部書記韋增孝、村干部陳振增和號稱“活字典”的93歲的杜春平老人,一起游覽清涼寺。韋支書邊走邊告訴我,咱們清涼寺可是個好地方,林深葉茂,古寺靜謐,在酷暑盛夏,是個清爽舒適的旅游勝地。陳村干部介紹:“清涼寺院是座規模宏大的古寺院,除了巍山古廟外,進了咱這板橋西川雖各處也有神廟,但都未有該寺廟之規模。清涼寺選址奇特,它好似建在一個巨大的蝎子口中,實屬罕見。”順著話音,舉目遠眺,巍山東峰優美的山脈蜿蜒盤旋而來,猶如一條飛龍獻彩。沿途奇山羅列,千姿百態,山深谷幽。
及至寺前,大門上方有木制牌和刻工精細的行書“清涼寺”三字,落款為乾隆五十一年(1786)仲春。
進到寺院里,杜春平老人說:“唉!太可惜了,就丟下這一小丁點,過去院子正上方是宏偉莊嚴的3間大殿,稱為三佛殿,有3位大佛并立而坐;高大的如來佛,兩腿盤坐在蓮花上,一手扶著丹田,一手懸于當空,注目慈祥,形體端莊,高大雄偉;那東北角的關公像,紅臉長須,身著鎧甲,揮舞大刀;那四面墻上壁畫古色古香,色彩各異,為三國人物。”他說著,又用手指著正殿墻上的一角:“這不就是張飛像吧?是的,是張飛像,但看起來有些灰暗。還有送子娘娘、太上老君、八仙佛、土地神像、藥王神像等,應有盡有。那時到寺廟里的朝拜者絡繹不絕,香火鼎盛,滿爐香馬,騰云駕霧,遠至外鄉外縣,近至每家每戶,可見盛時之壯觀。”
據巍山碑文所記,明萬歷年間,巍山廟與清涼寺廟統為巍山寺廟,主持人張士誠。
在寺廟旁邊的一個墻上,鑲嵌4個行草寫成的大字“書城雄峙”,落款是蘇資琛。蘇資琛為楊虎城十七路軍少將參議,曾任政協陜西省委員會副主席,陜西省副省長,第一、二、三屆全國人大代表。
從寺院出來,我們又走到寺院后邊的山梁上,便和千年古柏相遇。我們上前手拉手將古柏擁抱起來,雖然天旱,但樹葉仍然蒼勁茂盛,樹身上掛滿了祈禱的紅綢布。千年古柏下,天空極明,極靜,極寬廣,視野極開闊,令人心曠神怡。真是樹為廟作勢,廟為樹爭輝。
杜春平老人介紹:“這棵千年古柏,它的實際名叫‘馬柏樹’,傳說很早以前,有一天晚上,從天上緩緩降下來一匹棗紅大馬,說的是天神爺給人間送福來了,它跑遍滿山遍野,尋找它的落腳地,找來找去,最后選擇了這個風水寶地。從此后,咱們這里風調雨順,五谷豐登。所以,古柏的形狀如馬一樣。”老人的介紹勾起了我兒時的記憶。小時候,我們只要有片刻時間都要爭著向柏樹梁上跑去,看誰跑在最前頭,誰就是好漢,誰就是老天爺賜福最多的人。也許,這也和馬有關吧!
我們一行4人又來到離清涼寺1公里處的孫嶺村,那里有一塊巨大的料礁石,離它不遠有“神泉”。
這料礁石看起來非常雄猛,它像一頭巨大的雄獅,大約高15米,寬7米,上寬下窄,除了頭上部像兩只大眼睛外,其余都是一些大小不等的石孔,構成不同的圖像,有的像老虎,有的像鳥,千姿百態,伴隨著你的想象,可以變幻成各種各樣神奇的東西。傳說觀音神為了祛病除邪,揚善除惡,而降此巨石。那么龐大、沉重的身軀,僅靠下面幾塊小石頭形成的尖錐支撐著,中間還有空隙,讓人看了真擔心,一陣風吹過去,這塊巨石若不落地,也要晃搖不已。但它早已經過了千年萬載的考驗,依然如初,穩如磐石。
料礁石旁有兩處千年不斷流的泉水,并立而涌,淙淙流淌,人們傳說是“神泉”,說這水含礦物質多,有神氣,喝了這泉水百病皆除,身體健康。今年天旱,兩股泉水依然汩汩而流,清澈見底。
孫嶺村現僅有10戶人家,80歲以上的老人就有6個,現在這位93歲的杜春平老人站在我們面前,他耳不聾,眼不花,記憶清晰,打起牌來清清楚楚,一點也不含糊,他們認為就是因為喝了這神水和有這塊巨大料礁石的保佑,才使他們延年益壽,健康不老。
清涼寺溝下是蝎子尾,水繞而過,有多處瀑布和懸崖峭壁,每年秋雨連綿時,瀑布十分壯觀,水沖打處,其聲如雷,忽高忽低,銀珠四散,飛沫滿天,猶如千軍萬馬奔跑一般,使人不由想起昔日宋遼征戰的故事。
今天,清峰村各級干部,敢為人先,大膽規劃,夢想著打造新的寺廟、水韻和避暑山莊。我衷心地祝愿,清涼寺在計劃單列市的機遇下,能夠撩開神秘的面紗,讓世人一睹她的芳容!
發表于《韓城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