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研究
- 陳鵬聯
- 2848字
- 2020-10-21 18:02:50
第三節 延伸閱讀與思考
一、延伸閱讀
(一)關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含義
我國正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論斷,包括兩層含義:第一,我國社會已經是社會主義社會。我們必須堅持而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第二,我國的社會主義還處在初級階段。我們必須從這個實際出發,而不能超越這個階段。……它不是泛指任何國家進入社會主義都會經歷的起始階段,而是特指我國在生產力落后、商品經濟不發達條件下建設社會主義必然要經歷的特定階段。……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我們黨的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基本路線是: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而奮斗。堅持社會主義道路、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持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這四項基本原則,是我們的立國之本。堅持改革開放的總方針,是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黨的路線的新發展,它賦予四項基本原則以新的時代內容。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和堅持改革開放這兩個基本點,相互貫通,相互依存,統一于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不能以僵化的觀點看待四項基本原則,否則就會懷疑甚至否定改革開放的總方針。也不能以自由化的觀點看待改革開放,否則就會離開社會主義軌道。……總之,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兩個基本點,這就是我們的主要經驗,這就是黨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基本路線的主要內容。(1987年黨的十三大報告《沿著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前進》。)
(二)理解新時代必須重視四個理論問題
一是新時代的性質。時代是一個常用而多義的詞。馬克思主義劃分五種社會形態,諸如資本主義、社會主義,有時也稱之為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不是這樣的時代。更進一步,每一個社會制度可以分成多個發展階段,這些發展階段有時也被稱為時代。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也不等同與這樣的時代,它是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大范疇之內,理解新時代不能離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這個定義詞。二是新時代的標準。觀察和劃分時代,有多種標準,比如政治的、科技的、發展的。不同社會制度的時代,是以生產關系的變革、執掌政權的階級為標志的。農業時代、工業時代、信息時代,是以重大科技應用為標志的。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不是以這些標準劃分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實際上是從發展角度衡量,是中國發展的歷史性變革、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推動進入了新時代。三是新時代的取向。新時代的“新”,意味著與過去不同。與過去不同有兩點:一種是轉折式,一種是飛躍式。不同社會制度的變革當然是轉折,乃至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也是歷史性轉折。而黨的十九大提出的新時代,不是轉折的時代,而是同一方向漸進變化所積累的躍升,新時代繼續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四是新時代的標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有一系列相互聯系的標志。我國經濟實力、科技實力、國防實力、綜合國力進入世界前列,黨的面貌、國家的面貌、人民的面貌、軍隊的面貌、中華民族的面貌發生了前所未有的變化,社會主要矛盾也發生了變化。這些是新時代的標志。(陶文昭:《理解新時代必須重視四個理論問題》,《光明日報》2017年11月15日。)
(三)把握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四個要點
其一,它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主要矛盾的轉化,表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具體發展狀況的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具體特征年年月月都在發展變化。因此,要把從戰略定力上講的“基本國情沒有變”和具體實踐中的“不斷變”區別開來。其二,社會主要矛盾涉及供給和需求雙方。在新的社會主要矛盾下,需求的內容拓寬了,不限于物質文化需求,還涵蓋了民生、法治、公平、正義、安全、環境等方面的需要;供給方的能力也達到了新水平,同時表現出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特征。其三,社會主要矛盾的轉化是在中長期發展中逐漸積累的,經過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其四,對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的認識應該持兩點論。它既反映我國生產力加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的新特點,又反映我國供給結構和需求結構不協調與不平衡的新特點;既表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又表明我國的生產供給還不能滿足人民生活水平新的更高需求。(衛興華:《正確看待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人民日報》2017年11月16日,第7版。)
(四)新中國成立后有關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表述
新中國成立到土地改革完成前:人民大眾同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國民黨殘余勢力之間的矛盾。
1953年到1956年底社會主要矛盾:隨著土改完成,工人階級和資產階級的矛盾逐步成為國內的主要矛盾。這一主要矛盾的解決就是進行社會主義改造。
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后: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國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建立先進的工業國的要求同落后的農業國的現實之間的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
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會議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做了規范表述,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
2017年黨的十九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摘自2017年10月18日央廣網,轉摘自《時事報告大學生版》增刊2017—2018學年度下學期“形勢與政策”專題講稿,第83頁。)
(五)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決定了我國政策取向的四個調整
一是產業結構需要調整。人民的美好生活很多體現在精神生活層面,而有關精神生活的產業主要是第三產業。
二是中西部發展格局會有所改變。我國目前主要矛盾的一個重要表述就是發展不平衡不充分,而廣大中西部地區尤為突出。今后國家應在中西部發展方面采取更新穎、更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否則就不可能解決新時代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中西部發展很長時期內的重點是基礎設施建設。未來,中西部發展除了繼續加強基礎設施建設以外,更多的要在教育和科技方面出臺更好的政策和措施,比如有效吸引人才的措施。
三是社會公共福利事業要得到大發展。什么是人民所向往的美好生活?至少不用擔心因生病、失業、老弱病殘而生活流離失所。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大力發展社會公共福利事業。僅僅靠政府是不夠的,從長遠看民營企業和社會其他方面的力量必須大力參與到公共福利事業中來。
四是社會治理的現代化水平越來越高。美好生活最根本的就是讓大家感受到公平公正的存在。要實現這樣的社會,政府的治理措施和手段必須要有符合科學、理性、人性的現代化要求,其現代化水平越高,民眾的認可度就越高,幸福指數才會越高。(程美東:《社會主要矛盾變化決定了我國政策取向的四個調整》,《北京日報》2017年11月27日。)
二、思考題
1.如何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時代的依據、內涵和重大意義?
2.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變化的依據及影響如何?怎樣理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與“不變”?
3.為什么說我國仍然處于大有作為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4.如何理解基本路線是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